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839  
标签:教学论文 1教学论文
开发利用资源,让识字教学快乐起来——对二年级识字教学的一些看法(网友来稿)
刁日莲 广东广州番禺市桥侨丰苑5座2梯302

关键词:专题 情境创设 开发利用资源

内容提要:总会听到有老师埋怨:新教材识字量大,每篇课文要求学生会写的生字多的有十几个,少的也有七八个;而且还有十几个要求学生会认的生字,而且和以前教材不同的是,这些要求会认的生字在课文里有没有注音,而是把它们割裂放在文本后面……在识字教学上,学生学起来累,老师教起来更累。咋听起来好像是有那么回事,但是我们老师是否会在课余掩卷沉思: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变了,新了。教材按照“专题”来编排的,每个单元,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组织方式为基础性、结构性相似的教学内容与生发性的内容的联结提供了可能。而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是否也变了、新了?还是用着以前那老一套?我们老师在教学中是否也应该把有关的内容联结起来,整合相关的教学内容?下面我就“专题”识字教学,围绕如何利用教科书,如何创设情境,如何利用开发资源,去组织单元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在新课程的实验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是以九年一贯的思路来设计的,小学和初中的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有效地保证了语文基础教育的连贯性。自然而然,也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有“全盘考虑”的意识。语文是母语教学,课程资源可以说是随手可拾,这是母语教学的特点,也是优势所在。但在教学实践中,这一优势往往会被我们忽视了。我是教二年级语文的,换了新教材之后,每次出去听课交流,大家坐在一块,总听见有不少老师在埋怨:新教材识字量大,每篇课文要求学生会写的生字多的有十几个,少的也有七八个;而且还有十几个要求学生会认的生字,而且和以前教材不同的是,这些要求会认的生字在课文里有没有注音,而是把它们割裂放在文本后面……总得来说,在识字教学上,学生学起来累,老师教起来更累……但是,我曾经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

有一位南斯拉夫学生发现了“钱”与“情”字的奥秘,他说:“中国人感情多么丰富,光和心有关的字,就200多。其中的字拆开看,特有意思!比如‘憔悴’就是心‘焦’了,心‘快死’了;比如‘慎’,心里认真一点,就谨慎了,心里一解放,不认真了,就变成松懈的‘懈’了;再比如憧憬的‘憧’,童心就充满希望,老了希望就少了。关于‘钱’的门道就更多了,‘钱’字拆开看,是‘金’和‘戋’的组合。‘戋’,字典解释:少,细微。从字义上看,‘钱’,就是少量的金属,‘钱’属于金属世界,冷冰冰,硬梆梆!情属于心的世界,又热又软。‘钱’是无生命的,‘情’是有生命的。”他又解释:“世界的精彩也在这里:‘钱’和‘情’虽然处于两极世界,可是,这两个字在监狱里却变成一个世界。监狱的犯人大多因为这两个字,而走到了一个共同的空间。有生命的人创造了无生命的东西,又主宰了有生命的人。这是人的可悲!”他连呼“中国字,太棒了!太——棒——了!”

《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说的:“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同时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试问,假如我们能像南斯拉夫学生那样,激活汉字里包含的情感,人性化的进行识字教学。我相信,我们就不会再觉得生字难教,学生也因此不会觉得生字难学了。下面我就二年级识字教学,谈一下自己在整合单元的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教学目标的一些做法。

一、用“整体”的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模块教学本身就意味着对教科书的深入研究、理解和重新组合,教科书是模块单元备课、教学的依据,只有读懂了教科书本身,才有可能对它进行改造和重新把握。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我们现在所用的教材,翻阅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现在我们所用的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其实就是按照“专题”来安排,每个单元,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更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和整合。因此老师在课文教学的安排上,要有“整体设计”的意识,翻阅二年级的两册书,我们可以发现,两册书的“主题”基本是相同的。都基本是围绕“美丽的四季、、热爱祖国、培养思维、关爱他人” 这几个主题来设计的。因此在单元教学上我们可以触类旁通。比如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教科书本身的生字编排,老师们应该能够看出生字的编排有“集中分散”的特点,如《识字2》中“下象棋、弹钢琴、拉二胡、唱京剧”,将“棋、钢、琴、胡”等生字置于语境之中;《识字1》把“淡、爽”等字置于“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等词语中,这种安排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使生字字义在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中凸现出来。《识字1》当中的词语其实是整个单元的概括,每个词语都可以在这个单元的课文插图中充分体现,课与课之间、语文园地的各个环节之间,都是围绕“秋天”这个主题的。因此在课文教学顺序上可以这样安排:在学习《识字1》中描写秋天的成语后,出示《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中的插图加以巩固,要求学生在《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的插图上贴上第一课所学到的词语——在天空中贴“天高云淡”“大雁南飞”,在田野上贴“金秋时节”“叠翠流金”“五谷丰登”“瓜果飘香”。这样,既巩固了词语的认读,又创设了新的情境加以运用。而《语文园地》不应视为独立的课文之外的联系,而应该与课文教学有机整合。如“展示台”展示的是学生搜集、制作的有关秋天的作品,它的准备工作应该在学习了《识字1》后及时布置,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准备时间。《读读背背》是一首关于描写秋天美丽图景的短诗,展现了勤劳的劳动人民创造的丰硕成果,可以作为《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的扩展阅读材料。学习完这个单元后,可以利用“口语交际”让学生走到野外去,感受一下秋天,让学生在野外找一下 “谷、波浪、苹果、豆、枫叶”等事物,并说说自己的对秋天景物的认识,对秋天的感受,通过生活实际来学词语,从而巩固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与这个单元结构特点非常相似的二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这个单元主题是“春天”。我们同样可以参照类似的方法来进行设计。教学顺序上,我先安排学生学习了《古诗两首》、《笋芽儿》、《小鹿的玫瑰花》等课文,做好了充分的情感铺垫,让学生的心底洋溢着暖暖的春意。然后再带着学生学习第一课《找春天》,我把这课书的课堂搬到操场上、田野里,让学生到自然中去找一下春天。学生触摸到了春雨;感受到微微的春风;在山冈上找到了笋芽儿;在生物园找到花骨朵、玫瑰;在田野里找到了黄澄澄的菜花、离离原上草;听到了窗外春雨沙沙的音乐……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习生字词,感受大自然。在教学第一单元的期间,经常下雨,我特意把《日月潭》这一课提前来教,学生也在蒙蒙的春雨中,形象地感受到什么是“隐隐约约”什么是“披上轻纱”“童话中的仙境”。这样做法一来符合儿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规律,便于儿童在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起意义联系,方便教师按字义的字理联系指导学生进行识字活动;二来也使第一单元中的春景更加完整和充满活力,毕竟“润物细无声”,是雨,让春天更加活色生香、欣欣向荣。联系生活实际和具体事物识字,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全面地认识汉字,而且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应用能力。


展开全文阅读
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创设学习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得开发与利用”,“语文教师应该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老师必须有整体设计的意识,充分利用好课内外的教学资源,设计好整个单元的教学情境。情境的创设有很多方法,首先可以利用了课本丰富的资源。在教《找春天》这一课时,我先展示课文插图,给学生视觉上的感知,然后把生字编成了这样一段儿歌:春天来了,我解掉扣子,脱下棉袄,摇着小船,来到野外的小溪边。伸出小手,探一探溪水,哎呦!冻得我赶紧往回躲。然后我让学生自己配上动作表演这首儿歌,学生可谓是兴趣盎然。这一段儿歌的插入,既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中巩固了生字,又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的样本,拓展学生的阅读面。针对这课书的动作性的词语比较多,在反复吟诵之后,我设计这样一个游戏,让学生在嬉笑中巩固所学的知识:我把儿歌写出来,生字处是空白的,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比赛,让一个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儿歌做动作,其他小组的学生根据表演学生的动作猜字,猜对之后再把生字写出来。整个课堂可以说是高潮迭起,在如此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学生识字定然能够事半功倍。

其次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

学生的学习是在对新知、已有经验和现有认知水平的相互碰撞中实现的。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深入实际,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生活,获取认知经验,再回到课文生字学习中来,可以减缓识字学词的坡度。比如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围绕“春天”的主题,我带着学生实地感受了春天的来临的喜悦。今年春天一场春雨过后,教学楼前的紫荆花一树灿烂,张开粉嫩的笑脸,我让学生到操场上,背诵学过的句子,他们对着美景很快就把《找春天》背下来了。我还让他们加以创造,学生有的说:“紫荆花笑红了脸”,有的说:“白云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有的说:“有的花骨朵儿含苞欲放”。学生的想象力是我所料未及的,我真心为他们喝彩也深深为他们感动。回到教室我让他们用手中的笔记下了自己所说的优美句子,让他们画下自己所见到的美丽的春光,再让他们写一篇小短文,把画当成插图。学生整节课都是兴趣盎然,热情高涨。这样,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自然成了积累的过程,不仅积累了对生活的感悟,也积累了优美的句子,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这样,学习生字就不是脱离语言实践的枯燥干瘪的记忆,而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和富有活力的。这样,既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形式,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以此为桥梁复习了学过的内容,巩固了有关的知识点。

三、可以和其他学科结合,扩展大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可以利用其他学科,拓宽学生识字的范围。比如主题为“秋天”上册第一单元,可以利用中秋节这个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外识字,巩固课内知识。一、让学生观察秋天有什么样的水果,并认识它,说说对这种水果的了解,把自己认识到的水果贴上标签,带回学校,和同学们分享。这样一来,培养了他们说话的能力和收集的能力,甚至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因为他们要请他们的小伙伴吃自己的水果,评出水果大王;二、让学生收集关于中秋节的故事。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就可以了解到很多关于中秋、月亮的美丽传说。比如嫦娥奔月、王刚捣药、广寒玉兔等等;三、让学生收集有关月亮的优美诗句并写下来。学生收集了很多的诗句,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又扩大了学生识字的范围。

有关的研究也表明,语文知识并不能直接迁移为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形成需要语文实践,需要在实践中积累。语文模块单元教学整合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能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就一个主题、在丰富的语言情境中进行学习,也就优化了语言积累的环境,更侧重学生学的过程。相信在单元教学的模式下,我们的识字环节的“教”和“学”肯定能快乐起来。

参考资料:《识字教学应赋予人文情愫》(深圳市后海小学 赵志祥)

作者邮箱: alian02140635@sina.com.cn

标签:教学论文 1教学论文 开发利用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穿越历史星空,走进语文课程――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培训(讲稿)(网友来稿)
下一篇:新课程下,我们该为学生创设怎样的作文情景?(网友来稿)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人教版| 苏教版| 西师版| 北师大| S版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论文|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作文指导| 教师随笔| 学生习作| 作品赏析| 备课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微信: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