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549  
标签:教学论文
立足与超越——我眼中的大语文观
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第一中心小学  闫瑾

一代师表霍懋征老师提出了“寓德于教,文道统一”的大语文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感同身受。语文课是我们的母语课程,它的道德的功能性是比较明显的。如何在课堂上寓德于教?这就必然要涉及到与文本的结合问题。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立足文本、开发文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两次打断——立足文本的引导

《我想发明……》是一篇科幻短文,教学难点是学生能根据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想发明什么,有什么用处,然后写下来。学生在讨论自己想发明什么时,我两次打断了讨论对学生的思想导向及时进了调整,使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

第一次打断讨论,是在李峥的发言之后。他说:“我想发明一个魔瓶。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要多少钱都能变出来!” 当时,已经有好几个同学说想发明机器人为自己干着干那,还能变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李峥的想法说他们的影响很大,虽然把机器人变成魔瓶,可为自己做事的动机却如出一辙。看看这群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只想怎样不劳而获嘛!对于这样的发言,批评吧,无异于生硬地砍断学生想象的翅膀,表扬吧,又会把学生引入歧途,那样,语文学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怎样做既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能启发他们自强自立呢?我灵机一动,笑着对孩子们说:“李峥说的魔瓶其实早就有。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我讲给你们听好不好?”一听说要讲故事,孩子们都坐得直直的,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急切地望着我。

“很久以前,有一个妖怪,被天神装在一个魔瓶里,扔进了大海。他发誓,谁要是救了他,他就会做谁的奴隶,心甘情愿地为主人做任何事。这个妖怪会魔法,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要多少钱都能变出来。可是一百年过去了,没有人发现这个瓶子,两百年过去了,还是没有人发现这个瓶子,这个妖怪变得暴躁起来,他发誓说谁要是把他放出来,他就把谁撕得粉碎,谁让他不早点来救自己呢。同学们,如今两千多年过去了,妖怪早就等的不耐烦了,你们快把他救出来吧!”

“不……”孩子们边摆手边摇头

“那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要什么就有什么呢?”

经过讨论孩子们认识到,只有辛勤劳动,刻苦学习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要什么就有什么,没有的我们也可以创造出来。实践证明,这样的教育学生是乐于接受的。

第二次打断是在巴悦的发言之后。她想发明能自动擦黑板的机器,只要黑板写满了,就会有一块干净黑板出来。这时我走到她跟前,激动地握着她的手说:“这样的黑板既环保又省力,我太需要了,希望你早日把它发明出来。你能心中想着他人,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你的发明真让我感动!”这时许多学生放下了手,片刻又把手高高举起:“我想发明一种自行车,骑上它想到哪儿,只要一想就会立刻到达”;“我想发明一种自动判作业的机器,有了它,老师就轻松多了”;“我想发明一种能自动打开的伞,有了它,下雨的时候那些不会打伞的小朋友就不会挨淋了”……

这是课堂生成的一个寓德于教的典型例子。两次打断,教师通过生动有效的引导,通过对文本的开发与利用,使学生在讨论中受到了思想教育。

一次“跑题”——超越文本的开发

《半边井》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介绍半边井的独特样子及建成原因,赞扬了鹿港人关爱他人的品质。课堂上,我抓住有人情味儿这个特点进行引导,激起了学生对鹿港的热爱。这时我抛出课前设计的这样一个问题:“你还知道台湾的哪些地方?”学生列举出了“蝴蝶谷” “日月潭” “阿里山”等景区。我把话锋一转,问道:“既然台湾有这么多美丽的地方,我们发扬点风格,把它让给别的国家吧!我们不要了,怎么样?”此话一出,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一片反对声,一个个小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似的,还一边摆手一边嚷着“不行!不行!”这时我告诉他们:

“现在就有一些人,一心想投靠别的国家,和我们的祖国闹分裂。同学们,他们这样做,你们同意吗?”

“不同意!”

“台湾的老百姓也不同意。但是这些人不顾海峡两岸人民的反对,公然做一些分裂祖国的坏事,我们把这些人称为‘台独分子’。现在报纸和电台经常播这方面的消息,请同学们经常关注一下这方面的新闻。他们之所以敢这样做,就是因为有一些发达国家在为他们撑腰啊。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发奋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吧!让那些妄图分裂祖国的人再也不敢做对不起祖国的坏事!”此时,下课铃响了,课堂在激昂的氛围中结束了。

记得在设计这个环节时,我犹豫了很久,这样讲是不是跑题了?最终的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此时全文难点已经突破,学生已充分朗读了课文,已对鹿港产生了深厚的喜爱之情,可以说此时对文本思想内容进行开发是很及时的。

陶行之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以上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不论是立足文本还是超越文本,不论是课堂生成还是课前预设,都说明语文课“寓德于教、文道统一”的可行性和必然性。严格地说,语文课本的每一课都是一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机会。作为语文教师进行德育可以说是近水楼台,也可以说是相得益彰,更应该说是责任使然——这,就是我眼中的大语文观。希望引起更多同仁的共鸣!

德育案例(学科类)

立足与开发

——我眼中的大语文观

 

黄村镇第二中心小学

闫瑾

2005年7月20日

 
标签:教学论文 立足与超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收易拉罐的小男孩
下一篇:云儿见它让路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人教版| 苏教版| 西师版| 北师大| S版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论文|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作文指导| 教师随笔| 学生习作| 作品赏析| 备课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微信: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