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368  
标签:教学论文 五年级教学论文
县小学语文实效课堂评选活动回顾
东渡镇小学教研处:叶静芬

县小学语文“实效课堂”评选活动于5月17开始进行了六天,本次活动聆听了来自各个学校的47位老师的课堂诠释,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目标意识特别强

参赛的老师都制定了明确具体且可以检测的课时目标和板块目标。每一位老师都能站在不同的角度钻研文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又能根据课时目标考虑板块目标,在具体的实施环节上予以细化目标,而且每一个环节都能围绕具体的目标来展开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实效。

例如:谢伟敏《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教学设计所体现的课时目标和板块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婉转、磕牙、撩动”词语;积累“丰富而不重复、深沉而持久、清脆而透彻”等词语。

2、抓“随时随地”一词,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维也纳充满音乐气息;通过具体品读描写“鸟鸣、钟声”的语段,初步感悟理解文章的中心句——“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引导运用总分的写法进行写话练习,写出维也纳充满音乐的气息。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维也纳的生活之美、音乐之美;体会作者对维也纳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品读描写“鸟鸣、钟声”的语段,初步感悟理解文章的中心句——“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教学难点:

运用总分的写法进行写话练习,写出维也纳充满音乐的气息。

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初识维也纳

【板块目标:欣赏维也纳风情画卷,初步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气息。】

1、板书:维也纳(引发谈话)

2、配乐欣赏维也纳的风情。

第二板块:走近维也纳

【板块目标:引发质疑,走入文本;正确流利读通课文,解决疑难字词。】

1、导入质疑;

2、初读课文;

3、解决疑难字词。

第三板块:感受维也纳

【板块目标:抓“随时随地”一词,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维也纳充满音乐气息;通过具体品读描写“鸟鸣、钟声”的语段,初步感悟理解文章的中心句——“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引导运用总分的写法进行写话练习,写出维也纳充满音乐的气息。】

1、抓“随时随地”一词,整体感知维也纳充满音乐气息。

2、重点引导品读描写“鸟鸣、钟声”的语段。

3、小练笔:

(选择一种声音写★,选择两种声音写★ ★ ,选择三种声音写★ ★ ★ )

维也纳的清晨,鸟儿的叫声丰富而不重复;教堂的钟声深沉而持久、清脆而透彻;

使“免费音乐会”达到了高潮。

第四板块:享受维也纳

【板块目标:激情引读,升华感情;总结全文,补充课题。】

1、小结引读,升华感情;

(1)小结:“维也纳的清晨是充满音乐的,维也纳的山,维也纳的水,维也纳的建筑,维也纳的路,维也纳的花,甚至维也纳的空气,维也纳一切的一切都弥漫着音乐的气息,真可以说是: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

(2)引读:

正因为在维也纳,连小动物都那么富有音乐的灵性,怪不得作者说——“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正因为维也纳的人们无时不刻都在感受着音乐,怪不得作者说——“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正因为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是音乐的摇篮,怪不得作者说——“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2、总结全文,补充课题(板书:生活圆舞曲)

所以作者把自己在维也纳一天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称之为是“生活圆舞曲”(补充板书,生齐读。)

板书设计: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丰富而不重复

免费音乐会 深沉而持久

清脆而透彻

例2:胡丽俊老师《军神》教学设计的中的板块目标:

教学重点:理解刘伯承为“军神”的重点语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板块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目标:通过故事了解军神的故事背景,为下文的理解奠定基础;初步了解刘伯承,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板块二:初读课文,初识“军神”。

目标:1、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质疑字词。

2、通过填空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板块三:锁定重点,感知“军神”。

目标:引导学生直奔课文重点部分,找出体现刘伯承“军神”的中心句,朗读质疑,感知“军神”。

板块四:品读语句,解读“军神”。

目标:1、认真研读表现“军神”的重点词句,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

3、初步了解课文抓住人物言行和采用侧面烘托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板块五:扩展延伸,赞美“军神”。

目标:1、通过写话(写对刘伯承爷爷想说的话、写自己的读后感、采用侧面烘托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与段)

2、通过小诗和教师的总结,升华情感。

例3:陈伟燕老师的《军犬黑子》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正确读写“热泪滂沱”,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达到积累与理解。

2、读通读顺课文,能抓住关键词理清主要内容。

3、品读黑子四次找小偷的动作描写以及训导员否定黑子的语言,揣摩本文“语言”的表达特色,感悟造成黑子情感变化的表层原因。

4、通过写话练习,领悟心理活动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流程:

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目标:1、扫清阅读障碍,正确读写“热泪滂沱”,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达到积累与理解。


展开全文阅读
2、运用“三读法”读通读顺课文,能抓住关键词理清主要内容。

板块二:重点研读,感知黑子情感变化的原因

目标:1、以“信赖”为线索,品读3—9自然段,练习感情朗读语段。

2、品读黑子四次找小偷的动作描写以及训导员否定黑子的语言,揣摩本文“语言”的表达特色,感悟造成黑子情感变化的表层原因。

板块三:升华情感,揣摩心理活动,抒写黑子、训导员内心之痛

目标:通过写话练习(抒写黑子的内心独白),领悟心理活动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练习设计:

一、先认真抄一遍,再写两个近义词。

热泪滂沱( ) ( )( )

二、写话小超市:(任选一题)

☆黑子极度痛苦地嗷地叫了一声,几大滴热泪流了出来。它无助地想:

☆☆黑子极度痛苦地嗷地叫了一声,几大滴热泪流了出来。然后,它重重地垂下了头,一步一步地走了开去……

此时,我想对黑子说:

★合理安排小练笔

每一位参赛老师都能在引领学生品读、研读重点句之后穿插了非常合理的小练笔,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

例如:杨丽佳老师教学“小青石”一课的练笔

在品读了“一年又一年,不知过了多少年,不知有多少万人踏过这块小青石。有时候是布鞋在它上面跳过,有时候是草鞋在它上面跑过,有时候是皮鞋在它上面走过,有时候是赤脚在它上面踩过。小青石看见了许多人的脚,它觉得非常快乐。”这个句子,学生感受到不同的鞋在小青石身上走过之后,师引导:这些不同的人(老板、农民、工作人员;老人、小伙子、小孩……)穿着不同的鞋可能会怎样地走过来?小青石看着这些脚心里可能会怎么想呢?

出示句式让学生写:“一年又一年,不知过了多少年,不知有多少万人踏过我呢!你看, 。我真快乐啊!”

学生进行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在交流学生的练笔情况时: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随机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把话说得更生动。杨老师抽了上、中、下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对每个人都进行了相应的指导。其中有一个能力较弱的学生是这样写的:你看,老爷爷走过来了,小姑娘走过来了,工人走过来了……我真快乐啊!

教师:这个老爷爷是怎样子的?又是怎么走过来的?小姑娘长什么样?

学生:老爷爷拄着拐杖走过来了,小姑娘扎着蝴蝶结走过来了。……

师: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说得更具体,像老师这样。(教师范说:你看,一位老爷爷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走过来了;瞧,一个扎着漂亮的蝴蝶结的小姑娘一蹦一跳地走过来了,多么快乐!这时,我也觉得很快乐!)

现在,请你再把句子改一改,好吗?(学生修改自己的练笔)

像杨老师这样,是真正把练笔落到了实处,练笔既是安排在学习文本的语言方式之后,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练笔时间,使学生有话可说,保证了练笔的质量。更难得的是,在练笔之后,杨老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当面的辅导反馈,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使学生的写话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才是真正的以说导练,以练促说,真正达到了内化和运用文本的语言形式,体现了文本的形式价值。

又如:胡晓敏老师的“维也纳生活圆舞曲”练笔

在品悟并朗读了写鸟叫的句子后,出示练习纸1:

要求:模仿课文第三自然段,写一种鸟的叫声。

“更为有趣的是,有一种鸟的叫声

。”

再如:应秀芳老师的“六个矮儿子”的练笔

学习了六个矮儿子的生活方式后,让学生用“猜谜”的方式写一写第七个儿子是怎样生活的?(也就是模仿课文的语言形式来写。)

这样的练笔有文本的语言形式领路,学生不再惧怕,真正使练笔成为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的有效途径,也使课文这个生动的例子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文教学之路很长,有太多的问题还需要我们用心思考,不断探索。一次课堂教学评比,是一次语文教学的探索过程;一次课堂教学评比,是引发思考,促进提高的过程;一次课堂教学评比,更是留下许多“?”和“……”的过程,而非一个简简单单的“。”让我们撑一枝长篙,向“语文”更青处漫溯,在一次次的探究活动中,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安排充分时间朗读

学生的读书时间比较充分,而且读的形式多样,包括自由读、默读、分角色读、批注读、师生合作读、引接读等等。特别是初读部分,立足于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老师都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以保证学生能把文章读正确、读通顺,达到良好的读书效果。为理解文本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使文本的理解、重点句的品读不再如空中楼阁,而是架构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例如:陈伟燕老师所教学的《军犬黑子》它就抓住语文“以读为本”这个实质性:一读:读正确,读通顺;二读:找出文中几处写“痛哭”?三读:边读边思考,他们为何而“哭”?当学生初步明白军犬黑子是那么信赖训导员,而训导员却欺骗了它,再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写“信赖”的句子,怎样的信赖?接着,于学生一同走进那次让人难忘的测试:品读第三至九自然段。

★ 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真正地关注到了自己所教的学生, 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因学设教,顺学而导。老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当的明显,大多老师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且非常得有效。

例如:陈橄平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生命的药方》时,是这样指导的:

(1)自由读后,指名学生分节读,教师则随机引导,划出好词好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略);

(2)读了这篇文章,你能找出文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谁?(德诺 艾迪)

请你用最简单的话说一说他们怎么了?(德诺得了爱滋病,艾迪帮助了他。)

(3)艾迪怎样帮助他?为他做了哪些事?(学生说后,引导学生概括出:熬汤药 找医生 送球鞋 玩游戏)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

(4)艾迪为德诺做了这么多事,请你用一个词来说。(千方百计)

(5)现在,你能把文章的主要内容说得简洁一点吗?(学生用上“千方百计”简洁地说。)

从这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是怎样对学生概括文本内容进行一步一步地指导的,这样的指导对学生的发展无疑是非常有利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是一种能力,一种阅读的方法,这种能力,亦或方法对于学生学习其他文章是极其有利的,那是终身受用一辈子的东西。“受之以鱼,不如受之以渔”吗!

再如:吕慧丽老师开篇以读书名言导入,告诉学生读书的方法:要多读,用笔读,用心读。在学习过程中,也随时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引导他们学会批注,学会写感受等等。

像这样在课堂当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比比皆是,说明我们的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说明我们的教师真正关注了学生的学法,关注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位置,关注了王燕骅老师提出的“我的学生在哪里”?真正做到了在课堂教学中顺学而导,以学定教。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的学生真正需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

★文本解读深刻独特

参赛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的特别理解深刻,视角独特,能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线,突破重难点,引领学生品味语言背后的本质性东西;他们能把文章读薄了,钻研教材和解读文本很有角度、广度和深度:

①、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此可见,读者的文化背景不同,所站的角度不同,对文章的解读也就存在着差异性,教师所抓的主线与切入点也就完全不同。如《军犬黑子》这篇文章,陈伟燕老师和吕伟华老师的设计思路就完全不同;还有谢伟敏和胡晓敏两位老师的《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教学设计也非常地不一般:


展开余文
例如:陈老师以“信赖”为主线展开教学。

(1)由聊“信赖”引出话题

(2)通过“热泪滂沱”这个词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黑子和训导员为什么哭?指导学生用上“信赖”说一说。

(3)以“信赖”为线索,练习朗读具体语段。

首先研读黑子对训导员的信赖,探究这是一种怎样的信赖?(对训导员一贯绝对的信赖,相信训导员要超过相信自己)

接着研读黑子是怎样履行自己的职责?它放弃了看家本领,放弃了自信是源于——对训导员的一贯的绝对的信任。

最后研读训导员怎样一次次地欺骗黑子。从朗读感悟中体会黑子的内心变化。通过书写黑子的内心独白领悟心理活动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4)回归“信赖”,进行总结延伸。

又如:吕老师以军犬黑子的神情变化为主线

(1)出示两组描写黑子不同神情的词语,指导朗读,了解这是一只怎样的军犬,再引发思考:一条威风凛凛的军犬为什么会变得精神委顿?

(2)由军犬对人信赖的三句话导入,解读军犬在训导员“欺骗”它的过程中,神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3)写话训练:用上恰当神态变化的词,写一写:训导员,我信赖的训导员! 。

例如:教学《维也纳生活圆舞曲》一文,谢老师以“音乐”为主线展开教学。

(1)由“维也纳”引出话题,再通过欣赏维也纳风情图片和施特劳斯的《森林圆舞曲》,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气息。

(2)抓“到处、随时随地”引发谈话,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维也纳是一座音乐之都,那里到处充满音乐气息。

(3)品读“鸟鸣与音乐”语段,通过朗读深切感受维也纳浓浓的音乐气息。

首先研读鸟儿“丰富而不重复”的鸣叫,指导朗读,引导感悟维也纳那浓浓的音乐气息让鸟儿也富有音乐的灵性了。

接着研读“教堂不同的钟声”,让学生感受到在维也纳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免费的音乐会”。

最后引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运用总分写法进行写话练习:维也纳的清晨,鸟儿的叫声丰富而不重复;教堂的钟声深沉而持久、清脆而透彻;



(4)小结引读文章中心句,初步感知理解中心句——“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的意思。

再如:胡晓敏的《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教学,她首先通过欣赏与理解“圆舞曲”的含义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维也纳与音乐;再抓住“音乐与鸟、音乐与花、音乐与生活”三个方面理清文章结构脉络;接着品读“音乐与鸟、音乐与花”段落,运用写批注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然后联系上下文理解“变化无穷”和“富于形象”的意思,通过朗读深刻感受维也纳处处充满音乐的气息,紧接着进行写法迁移小练笔,模仿课文第三自然段写鸟的叫声:更有趣的是,有一种鸟的叫声



这几堂课分别从不同角度切入,视角独特,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带给我们全然不同的感受。

②、深度

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直接影响教学的深度。如王见芬老师对《小青石》的解读与处理就颇具特色。

例如:王见芬老师以小青石的心理变化为主线,感悟其曲折的经历,从小青石的“意想不到”感悟发生在它身上的巨大变化,又从学生的“意想不到”中品读小青石成为铺路石的快乐。更妙的是,从教师的“意想不到”中引出对两个“稳定不动”(小青石的稳定不动和小黑石的稳定不动)的理解,感受他们之所以结局不同是因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不同,价值的追求不同。这样深入地解读教材使课也一波三折,学生的感悟也明显得到了提升,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小青石的为大众服务上,更懂得了要想实现人生目标,首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还要不懈地追求和努力。

③、广度

思考问题的广度不同,你对文章的解读就不一样。像《可爱的草塘》一课,我们都能抓住描写草塘美丽的句子进行品味,但我们往往只读出草塘的颜色美和动态美,陆美莲老师在处理这一课时,就挖掘出了许多别样的美。

又如:陆美莲老师执教的《可爱的草塘》片段

陆老师紧扣草塘的“可爱”展开,挖掘了“可爱”的背后是“美丽”和“有趣”。而对这两个层面的品读,更是步步深入,层层递进。

环节一:品读“美丽”

投影出示句子:“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1、自由读,哪句话让你感受到草塘很美丽?

2、品读第二句

(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美?(板书:颜色美)

(2)从哪个词读出来的?

(3)读着读着,又发现了什么美?(由近到远很有层次……板书:层次美)

(4)看着草塘中的草一层又一层,我们好像看到他们在做什么?(跳舞)我们又发现什么美?(动态美,欢快美……板书:动态美)

(5)请同学们把这些美一一读出来,(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请大家再读读整段话,我们还能读出什么?(板书:广阔美)

(6)这么美这么大的草塘,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无边无际,广阔无垠,草天相接,一望无垠,一碧千里)请学生积累

(7)出示词语让学生积累。(女生读,男生读)

(8)这么美的草塘展现在我们面前,多么可爱哪!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来读一读课题(出示课题读)可爱的草塘

这样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课堂激起了学生的思维,带给了学生更全面地考虑问题,发散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关注语言品味与妙用

语文本姓“语”,学习文本的语言形式是语文课区别于其它课的一个重要特征。此次赛课中,老师多多少少都关注到文本的语言现象,但程度各有不同,效果也各不相同。总的来说,对于重点句中词语的品读缺少了一种方法的导向,比较笼统,所以效果也不是特别好!教师没有充分挖掘词语的厚度和深度,理解词语背后的意思,致使朗读层次性不强,学生增质不够明显。如有的老师对文本的品味比较深入,但对语言现象的关注就较少。而杨丽佳老师就对语言现象关注得比较好,利用文本语言现象进行拓展训练,也结合得非常紧密!

例如:杨丽佳老师执教《小青石》片段

投影出示句子:“一年又一年,不知过了多少年,不知有多少万人踏过这块小青石。有时候是布鞋在它上面跳过,有时候是草鞋在它上面跑过,有时候是皮鞋在它上面走过,有时候是赤脚在它上面踩过。小青石看见了许多人的脚,它觉得非常快乐。”

1、读读句子,这段话中有一个句子很特别,你发现了吗?再去读读

2、学生交流:有一句话用了排比的手法。

3、指名读:这四个分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四个分句都有“有时候”)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穿的鞋子不一样,有布鞋,有草鞋,有皮鞋,还有赤脚)

看到布鞋,你仿佛看到了谁走过来了?(我仿佛看到了步履蹒跚的老爷爷走过来了……)

看到草鞋呢?皮鞋呢?

4、还有什么不同吗?(四个句子中的动词各不相同)不同的人,不同的职业,穿着不同的鞋,用上不同的动词:跳、跑、走、踩……

课件出示句子(把动词调换了一下)这样可以吗?为什么不能换?(各种鞋子走路的方式不同)

5、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学生朗读,师随机点拨。)

6、这些不同的人,可能会怎样地走过来?小青石看着这些脚,心里可能会怎么想呢?(让学生进行小练笔)

出示写的训练:“一年又一年,不知过了多少年,不知有多少万人踏过我呢!你看, 。我真快乐啊!”

学生自由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7、交流学生的练笔情况: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随机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把话说得更生动。如这个老爷爷是怎样子的?又是怎么走过来的?小姑娘长什么样?老师还进行了范说、引导。

8、再次指导朗读

(1)难怪作者这样写——(请学生读段)

(2)换人称读:

出示句子:“自己成为让一切人走的道路,这事情再快乐没有了。……”

把下文的“小青石”和“它”换成“我”,你能读出什么?(请一名学生读)

(3)读后,学生说感受和体会(体会到了小青石的骄傲、自豪等)

9、小青石认为怎样的生活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呢?(服务于大众)

杨老师通过“四个动词”的挖掘、品悟,以及不同鞋子代表的不同人物,巧妙地把想象和说话相结合,把体会和朗读相结合,在读中体会,又在体会后提升朗读,整个过程浑然一体,很好地引领学生品味了文本的语言表达方式,品味了童话语言的趣味和丰富性。而穿插于其中的练笔则是对语言的一种运用,内化了文本语言,又通过练笔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可谓一举多得。

标签:教学论文 五年级教学论文 县小学语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教学设计
下一篇:孔明智退司马懿、维也纳生活圆舞曲(导学案)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人教版| 苏教版| 西师版| 北师大| S版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论文|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作文指导| 教师随笔| 学生习作| 作品赏析| 备课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微信: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