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试题
教案
论文
音像
素材
课件
班主任
数学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2234
标签:
教学论文
1教学论文
如何解答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网友来稿)
广东省惠东县惠东中学 赵文英
高考现代文阅读,很重要的一点是考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其中对鉴赏“表达技巧”能力的考察,多年来有一种基本的题型,即“作者(文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作者(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题型自1998年发端,便屡屡在高考卷中现身。成为高考卷中的“常客”。例如:1、1998全国卷第28题:“作者在第二自
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有什么作用。”第29题:“作者在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明使用了六个‘便’字和五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2000年全国卷第22题:“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2003年全国卷第21题:“本文第四自然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扬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4、2004年全国卷Ⅱ第18题:“文章第一段描写了各种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近几年,随着高考自主命题省份的增多,此种题型更为命题人所青睐,在高考卷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兹将近两年有关“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的题目列举如下:
2005年有关“作用”和“好处”的题目:
卷名 题号 分值 问 点
全国Ⅰ 15 6分 “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全国Ⅲ 17 4分 第三段对于篝火燃烧的大段描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
北京卷 19 4分 本文一开始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江苏卷 17 5分 文章第5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浙江卷 20 6分 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们”,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
湖北卷 20 6分 (1)本文主要采用了那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3分)(2)本文主要采用了那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广东卷 16/17 7分 16、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3分)17、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重庆卷 18 4分 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好处?
江西卷 20 4分 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匆忙走路的人的“伤心”,文中那些词语与之相呼应?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江西卷 20 4分 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匆忙走路的人的“伤心”,文中那些词语与之相呼应?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山东卷 18 3分 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06年有关“作用”和“好处”的题目:
卷名 题号 分值 问 点
全国Ⅰ 14 4分 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全国Ⅱ 15 6分 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焊的铜色”这句话的作用
上海卷 12 4分 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辽宁卷 20 4分 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号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江苏卷 15 5分 诗人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画家和诗人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湖北卷 19 6分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重庆卷 18 6分 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混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山东卷 16 4分 (1)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是说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2)第5自然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有什么作用。
安微卷 17 6分 文中划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定有什么作用?
四川卷 17 4分 (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话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那么,“作用”指的是什么,“好处”又如何评定呢?
所谓“作用”,是就表达技巧而言的。表达技巧主要指文学技巧。它是作家驾驶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特的艺术技能。而“好处”是就技巧所产生或达到的效果而言的。二者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作用是手段,好处是目的。反过来说,为了达到某个目的,作者会千方百计地运用各种手段。因此,要正确解答“作用”和“好处”,必须先清楚“这样写”的问题,即首先解决作品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的问题。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达技巧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2、表现手法,主要有:想像、联想、类比、悬念、象征、渲染、烘托、对比、衬托等。
3、材料安排,主要有:主次、详略、繁简等。
4、行文结构,主要有:承上启下、起承转合、铺垫、照应、衔接等。
5、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排比、反问、拟人、夸张、反复、设问等。
上述五方面29点内容,是正确解答“作用和好处”的基础,因此必须在平时的训练中指导学生熟练掌握,即对表达技巧的常识必须“识记”。比如“细节描写”的作用在于具有真实性,能够具体生动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和增强艺术感染力。“拟人”手法的作用主要在于把事物写的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使人产生亲切感,便于与所写之物展开情感交流。“对比”手法在于使所描写的事物的特点或作品的主题(主旨)更加突出等等。但仅凭识记,并不足以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做题时要审清题意,要弄清楚考题是从那一方面那一点(甚至是几点)来设计问题的,即明确“问点”。“问点”明确了,还须结合具体语境灵活做答,如此才能达到正确解答问题的目的。
展开全文阅读
具体来说,如果考题在表达方式方面设题,则可能从以下几点设计问点:1、考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一般而言,使用第一人称能够使作品具有真实感和亲切感。使用第二人称便于作者抒发自己的感情,便于展开与所写之物的情感交流。如2005年湖北卷第20题第一小题:“本文主要采用了那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2006年辽宁卷第20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号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就都是对使用第二人称的好处的考察。2、考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一般说来,倒叙的作用在于引起悬念,增强艺术效果;插叙的作用在于帮助展开情节,丰富作品的内容。3、考描写的特点(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如2006年湖北卷第16题:“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况?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就考了细节描写和拟人化的作用和好处。2006年安徽卷第17题:“文中划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有 什么作用。”就考了景物描写能够起到烘托形象,衬托作者内心世界的作用和好处。4、考察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如2004年全国卷Ⅱ第18题:“作者第一段详细写了各种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就考了作者通过对梦境的描写而传达出的对故乡难以割舍的感情,以及这种写法所具有的形象生动,真实可信的好处。
如果考题从选材组材方面没题,则主要考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等。如2005年江苏卷第17题:“文章第5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就考了典型性的材料所具有的真实性,以及举例说明所具有的具体实在的作用和能够增强文章说服力的好处。
如果考题从表现手法方面没题,则主要从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借景抒情等手法的好处,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作用等方面设计问点。如2005年全国卷Ⅰ第15题:“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就考了先抑后扬手法所具有的突出下文内容的作用和好处。再如2005年全国卷Ⅲ第17题:“第二段对于篝火的大段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考的就是衬托手法所具有的能够使所描写事物的特点及作品的主题(主旨)更加突出的作用和好处。再如2005年山东卷第18题第一问:“文章用鲑鱼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考的就是对比的作用和好处。
如果考题从结构安排方面设题,则主要在文章开头结尾是否各有特点;结构是否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等方面设置考点。如2005年重庆卷第18题:“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好处?”就考了铺垫所具有的引起下文的作用及好处。再如2006年上海卷第12题:“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考的就是首尾呼应手法所具有的能够使文章的结构完整和主题升华的作用和好处。而2005年广东卷第17题:“第四自然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就考了渲染手法所具有的能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作用及好处。
如果考题在语言运用方面设题,则主要会从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创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等方面设计问点。如2004年全国卷Ⅲ第19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就考了比喻手法所具有的能够将抽象、深奥的道理说的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给人以亲切感的作用和好处。再如2005年湖北卷第20题第2问:“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就考了拟人的作用和好处。
总之,要正确解答“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一定要有“识记”作为基础,同时,要提高审题的能力,而考场上的灵活变通也是不可或缺的。具备了以上三点,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即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作者邮箱: wenyingzhao@126.com
标签:
教学论文
1教学论文
如何解答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默读:于无声处听欢歌(网友来稿)
下一篇:
四时田园杂兴(网友来稿)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
人教版
|
苏教版
|
西师版
|
北师大
|
S版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
论文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教学反思
|
作文指导
|
教师随笔
|
学生习作
|
作品赏析
|
备课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微信:
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