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试题
教案
论文
音像
素材
课件
班主任
数学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251
标签:
教学论文
1教学论文
能否让学生的感悟再深一些(网友来稿)
江苏东台曹撇镇下舍小学 王晓春
最近笔者听了几节课,感受很深。请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一位教师教学《可爱的草塘》重点段第5自然段时,是这样设计的:
1、学生自读课文第5自然段,想一想,草塘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写出你的发现。
2、指名读画下来的句子,并齐读这一自然段。
3、引导学生体会“鲜亮”、“欢笑”、“翻滚”运用了什么手法?“浪花”比喻什么?
4、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理解“浪花”的层次美,用彩色笔板书“鲜绿”、“翠绿”、“墨绿”。
5、学生练读,指导学生背诵这一自然段。学生齐背。
6、同桌练读,读出草塘的大和美。
7、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朗读比赛。
案例二:另一位教师教学《两小儿辩日》的主要过程是这样的:
1、 齐读课题,题目是什么意思?联系《太阳》一文,说说太阳有什么特点?
2、 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对照书下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 思,勾画难句,同桌讨论。
3、 指名学生读课文,齐读课文。
4、 讨论两小儿争论的原因,两小儿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并用书 上的原句说一说。
5、 分小组读,男生读一儿的话,女生读另一儿的话,齐读这几自然段。
6、 讨论孔子是怎么说的,说明孔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齐读课文,怎么读“孰为汝多知乎”?
7、 分角色朗读课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8、 布置课后作业:课后搜集有关资料,回答孔子没能回答的问题。
从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两位教者的教学思路是符合新课改理念的。他们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内化、读中升华。读书的时间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特别是第二个案例,《两小儿辩日》是文言文,六年级学生是第一次学习这类课文。读通句子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教者反复让学生读,应该说是正确的。
但是,笔者认为这两个案例都有美中不足,那就是没有充分挖掘教材所蕴涵的资源,设计并开展能引导学生加深感悟、体验和熏陶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第一个案例中,《可爱的草塘》第5自然段写景非常优美,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用彩色笔把美景画出来;或者指名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闭着眼睛想象这幅画面。这样学生的感悟就不会停留在表面层次,获得的体验和感受就会更深一些。又如第二个案例中,两个小儿在争辩,何不让两个学生也现场辩论一次,另外让一个学生表演孔子,老师就作为一名智者在最后用现代科学理论来现场解释。这样的即兴课本剧表演,学生获得的感受显然比朗读更加深刻。
由此,笔者想到听的另一节课《壮丽的青春》。教者在教学中,不但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形式的读来加深感悟,还精心设计了多种实践活动。
如学生在朗读第3自然段“好险的一道峡谷……吃力地延伸过来”后,教者让学生根据课文描述画一幅图,指名板画,其他学生在座位上画;在学生读好第12、13、14自然段后,教者说:“你假如是欧阳海的战友或列车上的旅客,你会对欧阳海说点什么?”让学生想象说话;在学完了第15、16自然段后,教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为了纪念欧阳海,人们塑成了一尊他的塑像,假如让你写碑文,你怎么写?”;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者说:“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英雄的名字。”学生就是在教者精心设计的这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中,感悟得到了加深,情感得到了熏陶,心灵得到了净化,生命意义得到了提升,从而,促进了学生的生命成长。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人文资源,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感悟、内化、升华、运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邮箱: wxc1309@yahoo.com.cn
标签:
教学论文
1教学论文
能否让学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大熊猫(网友来稿)
下一篇:
在细节中追问,在思考中成长——“我”的教学故事(网友来稿)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
人教版
|
苏教版
|
西师版
|
北师大
|
S版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
论文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教学反思
|
作文指导
|
教师随笔
|
学生习作
|
作品赏析
|
备课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微信:
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