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学生习作
阅读:473  
标签:学生习作 二年级学生习作
顺应学生的需要指导习作(教师中心稿)
浙江省常山县龙绕中心小学 洪永海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当人们觉得自己有做某件事情的需要时,他的心里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这种欲望就会使他保持亢奋的心情去完成所做的事。固然,儿童也有其自身的需要,如果我们能转变习作指导的方式,让习作顺应学生的需要,那么,他们就肯定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习作。因此,在作文指导中,教师就要尽量设法把作文练习和学生需要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写作的愿望和兴趣,让学生写作水平在为需要而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一、表达自我的需要

1、亮出自我

调查表明:现在儿童大多是乐观的、自信的、富有进取心的。在当前社会比较强调竞争的氛围下,少年儿童对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展示是积极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兴趣、爱好、特长……都各不相同。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爱好、特长等,同时给予赞许和钦佩,并渴望细致地了解,使学生产生我要将自己推销给别人的心理需要。从而让习作来最高效率地满足这个需要。如:给自己设计名片,介绍自己的特长,自编小报展示自我等等。这样的习作既与学生的生活直接相联系,又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实话可说,甚至享受到了胜人一筹的自我表现的乐趣。

2、倾吐自我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发生的本身,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要鸣发内心感兴,顺着这两个倾向,自然会不容自遏地高兴地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情感体验十分丰富,或兴奋、或伤感、或心旷神怡、或垂头丧气。他们需要倾吐,需要宣泄这些内心的感兴。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习作就能达到倾吐、宣泄的目的,从而自觉地进行作文。如以此落实好以“我”为中心的一系列作文:《二十年后的我》、《我最想做的一件事》、《我的心好烦》《我与小扬科比童年》等。这些习作,都是为了向别人诉说自己的生活和内心的体验,或和同学一起分享快乐,或向朋友倾诉自己的苦恼。

3、实现自我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小孩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的确,小孩的心理总有一种希望立即成为大人的欲望,想说大人话,想做大人事。在习作练习中,我们可以顺应学生的这种需要,将习作与学生未来成长联系起来。创设未来的生活情境。让孩子觉得习作对自己不仅现在,将来也有用,所以需要写。如:导游需要介绍风景;科学家需要记录实验过程,揭示科学道理;老板需要给产品做广告等等。这时的作文,既是一种习作训练,也隐含着一种自我理想的追求。是一种动态的,有生命力的作文训练。

二、融入社会的需要

1、进行交际

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出:人的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都只有在人的交往中才能实现。没有人们的交往就不会有社会生活,也就无法实现人的关系。孩子不断成长,与外界接触越来越多,只有不断地掌握交际的本领,才能满足孩子想和他人互传信息,交流情感,相互沟通的需要。虽然随着电子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四通八达,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途径日益增多,但是通过写作来交流还是最主要的方式。在学生认识到习作练习就是掌握交际的本领,更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时,自然就激起了学生的写作需要。因此,在习作训练中要善于创设一种生活交际的情境,使学生进入某个的角色,产生交际的需要,从而达到一吐为快的火候。这类习作涉及很广。请教问题、通信交流、便条方便、说明介绍、总结汇报、发布信息等等。

2、帮助他人

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人们做一件事情的动机,与完成这件事之后的价值有很大的关系,越有价值,动机就越强烈。孩子大多乐意帮助别人。当他们明白他的习作能帮助他人获得知识;帮助他人明辨是非;帮助他人实现愿望,帮助他人排忧解难时,就会觉得他的作文是有实实在在的价值的。在作文教学中要以帮助他人为根本,明确作文的价值,让学生自由地快速地用文字实现帮助别人的需要,并付诸行动。如:帮助桔农推销我们家乡的土特产——胡柚,这个问题切合实际,引发了学生的写作需要。孩子以《我爱家乡的胡柚》、《常山胡柚甲天下》、《给桔农的一封信》、《常山胡柚说明书》等为题,为桔农提供帮助。写好后,该贴的就贴,该寄的就寄,结果真的引来了社会的好评。

3、关注生活

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小学生虽然年纪不大,但是他们对此关注却不亚于成人。他们会为战争而愤怒,为白色污染而当心,为浪费现象而惋惜。引导孩子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指导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价值,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就能获得习作水平和人文精神的双丰收。如针对学生浪费米的现象,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1、看一看学校水槽上白花花的大米。2、算一算造成的浪费。3、读一读非洲有关贫民生活的报道。4、想一想你要对浪费米的同学说什么。此时,学生的写作欲望不言而喻。《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由一粒米而想》、《手下留情》、《米的自述》一篇篇习作,都表达着他们的善的劝告。

三、探索自然的需要

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1、公布发现

大自然是奥妙无穷充满神奇的。而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许多事情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蚂蚁怎样拖动食物,大树年轮有疏有密,变魔术的秘密等。这些发现带给他们的是惊奇、自豪或疑惑不解。可让学生用一本本子专门记录“我的发现”。一段时间交流一次,让孩子大声公布自己的发现,用作文告诉别人我是一个发现者。如:通过把红砖浸在水里,发现了砖里有空气;通过观察发,现蚂蚁搬食物的方法;甚至有的同学还断言鸡蛋里面是可以挑骨头的,只要给他20天时间。此时教师最需要的是给予孩子赞赏和鼓励。“火眼金睛”、“发现号”、“未来的竺可桢”都是最好的评价。这时孩子会为自己的发现而自豪,体验到与人分享发现的乐趣。自然,观察的习惯,记录的欲望就会良性循环。

2、展示探索

孩子对许多问题充满好奇之心,喜欢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旦有了他认为有趣的问题,如:“不倒翁为何不倒”、“摔不破的鸡蛋”、“磁铁妙用”等等就非得解开不可,有时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当自己把问题解决了,总想立刻把怎么解决的经过告诉别人,谁都想成为探索中的佼佼者。教师要根据实际精心思考“问题”,组织学生活动、探索。如:在“不倒翁为何不倒”的探索时,我只点拨同学们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结果小组中就出现了各自不同的探究方法:有的用不同的外形比较,鸡蛋、乒乓球、一次性茶杯;有的比较沙在鸡蛋中的不同位置产生的不同效果;有的比较 鸡蛋内的不同材料,铁砂、沙、蜡烛油等等。在交流会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做法,用作文告诉别人我是一个了不起的研究者、探索者。可想而知这样的作文还是教师强加的吗?学生还有负担吗?


展开全文阅读
顺应学生的需要指导习作,就像得到了一把金钥匙,不但能开启习作欲望的大门,而且使学生能说真话、说实话,并自觉地把话说好,一气呵成,却不感到丝毫负担。

参考文献:

1、《儿童心理学》 朱智贤 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4

2、《教育心理学》 程功 陈仙梅 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4年

3、《教育理论》 胡福厚 成功 主编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2年

4、《注重作文的实用价值,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 徐鹄 (《名师精品录》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8年3月第一版 584——587页)

标签:学生习作 二年级学生习作 顺应学生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小学生课堂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及思考(教师中心稿)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人教版| 苏教版| 西师版| 北师大| S版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论文|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作文指导| 教师随笔| 学生习作| 作品赏析| 备课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微信: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