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试题
教案
论文
音像
素材
课件
班主任
数学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293
标签:
教学论文
我看探究学习(网友来稿)
我看探究学习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学习中,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究的价值,影响了学习的结果和效果。因此,要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学习是新课改的一个基本要求。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
一、培养探究学习意识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也就是说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现代化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如何进行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从三个方面作了尝试:
<一>、激趣引思,创设探究学习的氛围。
皮亚杰认为:“兴趣实际上是需要的延伸,兴趣是能量的调节,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语文教学的每一节课应尽可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满足,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1、创设情境,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调动探究的情感。
如教学《荷花》一课,课前我创设了良好的探究情境,利用录音朗诵荷塘配乐,老师叙述画面内容:“在蓝蓝的天空下,池水清清。近看,一片片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愉快的感知后,我因势诱导:“看了荷塘的美丽景色,此时此刻你最想干什么?”有的说:“我想知道课文中的哪些内容与画面内容相符?”有的说:“我想快去阅读课文,并把描写荷花的好词佳句积累起来。”于是学生很快融入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并在探究中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内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巧设悬念,引导学生去探究,激发他们无穷的创造潜能。
如教学《灰雀》第2—9自然段时,我故作疑惑:“列宁喜爱的灰雀被男孩捉走了,这是为什么?”这时,学生积极投入到问题情境中探究。他们争先恐后要发表自己的探究结果。有的说:“男孩关心灰雀,怕灰雀冻着。”有的说:“男孩想研究灰雀的生活习性。”有的说:“男孩想把灰雀养在家里,每天听它唱歌。”兴趣的满足,思维的激活,使学生个性化的探究得以充分的展现。
<二>、挖掘教材,教给探究学习的方法。
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学习的显著特点是:问题——探究——新问题——再探究。它强调发现,强调质疑能力的培养。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围绕课文题目、课中插图、课中文字、课中标点、课文空白、课文结尾、课后练习等方面对学习内容产生“再发现”,并选择个人、小组或群体合作等方式进行探究,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如《小摄影师》一课结尾写了小男孩去取胶卷,还没回来,高尔基十分惦念。一个学生向我发问:“老师,小男孩到底有没有回来?”我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以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有的说:“小男孩拿来胶卷给高尔基拍照。”有的说:“小男孩回去取胶卷时发生了意外。”在热烈讨论的过程中,只要看法合乎情理,我都给予鼓励与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又如《“你们想错了”》这一课,在揭示课题后,教师问:“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学生提出问题的情绪高涨。有的问:“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有的问:“‘你们想错了’这句话是谁说的?你们指的是谁?”还有的问:“为什么方志敏说你们想错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自然而然就点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火花。
<三>、主体实践,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教师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特别是查阅资料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变被动的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首先学生扣题质疑:“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圆明园毁灭前是什么样子的?要不要重建圆明园等。”然后教师归纳总结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探究方式上,学生提出了自学、合作、交流的方法;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学生提出了阅读课文、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观看影视作品等方法;在朗读方式上,学生提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默读,可大声读,可对读;在理解课文内容上,学生提出抓重点词句谈体会,边读边想象,勾画圈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结合导读与课后思考练习题抓住重点内容学习。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法,让学生充分自学后,我通过“我怎么知道你们读懂了?”这一问题引导交流,有的回答问题的答案;有的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有的通过想象把圆明园昔日的美景描述出来;有的谈自己对句子的领悟等。课后,我让学生继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收集圆明园的资料来探究圆明园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在相互合作中不仅扮演了发现者、研究者的角色,而且在自主、宽松的阅读实践中体验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实践的学习状态,探究能力在自主实践中得到提高。
实践证明,在和谐、平等、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展的权力,使学生拥有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发展,在发展中获取新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主体实践.
1、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一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成为好朋友,你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你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再如:《“你们想错了”》一课,板书课题后,学生就发现这篇课文的课题与以往的课题不一样,课题上有引号,抓住他们的发现,问:“请大家回忆,什么情况下,要使用引号?”根据学生的回答,再问:“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样由学生的发现一步步激起他们学习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
展开全文阅读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20分钟。”这里为什么用“才”不用“共”?“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一句的“才”与上一句的“才”一样吗?学生通过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激励。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来。”抓住人们大笑追问:“人们为什么笑?”“鲁迅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在学生探讨不出结果时,及时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讨论,学生明白,原来四周黑洞洞是指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学生完全理解后,继续追问:“通过谈碰壁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进一步使学生了解鲁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发表自己意见,深入理解课文。再如教学《狐狸与乌鸦》一课时,对狐狸有什么样的看法?大部分学生认为狐狸很坏,有个别学生提出狐狸很聪明,善于动脑筋。对不同的看法,教师应予肯定。但指出,狐狸确实动了脑筋,但是它是采取欺骗的手段来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这是不好的。再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学完后,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现在有人提出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新修建圆明园,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乌鸦喝水》一课,学完后,问:你还有其它办法让乌鸦喝到水吗?
学生通过日积月累,渐渐的会形成一定的探究意识。
二、教给学生自行探究的方法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具有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我对“探究学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学习,下面谈谈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
<一>、要 善于引导
强化探究的意识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渊博的专业知识、纯熟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情感,更要求教师能在平凡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创新。教师应从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中解放出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站在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角度,认真钻研教材,善于引导,积极挖掘教材中每一篇课文所蕴含的创造因素和智力价值,有目的的强化学生探究、创新的意识。
在学习《燕子》这一课时,我们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用两双眼睛读书,一双眼睛看字面上的内容,让学生划出小燕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文字,另一双眼睛搜寻文字后面的内容;让学生思考小燕子为什么春天才来?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拿起“望远镜”,思考一下小燕子时常飞在麦田上,对庄稼有啥益处?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引导学生随时叩问自己学习《燕子》这一课所得到的知识和自己已有经验有什么联系?这样有利于及时内化新知并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通过这样的训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强化了探究的意识。
<二>、要巧妙设疑
激发探究的兴趣疑是一切发现和探究的基础,学生质疑是他们创造灵感的催化剂。新课改中,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正是把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放到了重要地位,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设疑,不但能对文章内容的感悟起到帮助,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思考、乐于探究和讨论问题的动机和兴趣,从而达到预期设定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应该从两方面入手:
1、设置的问题具有阶梯性。手指头有长短之分,一个班的学生成绩及认知能力也因人而异,参差不齐。因此,设置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年龄和知识特点,做到难易适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让学生乐于探究和讨论。如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惊弓之鸟》这一课时,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张弓,让学生指出哪是“弦”,接着又画了一支箭,这样有了弓、有了箭就能射鸟了。可是古时候有个叫更赢的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够把大
雁射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名家设计这一系列的问题具有鲜明的阶梯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轻而易举把学生引入新课,感知了课文的大意,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2、设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在语文教学中,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开放性、启发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如教学古词《忆江南》时,我特意设置这样的引入语:同学们,春天对于大家来说,都很熟悉,一提到春天,我们脑海中就会浮现春暖花开,万木吐绿,好一派充满着生机盎然的美景。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不同的方式赞美过春天,描绘过春天,大家能回忆一下学过的关于“春天”的诗句来,短时间内,“春眠不
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江水暖鸭先知,桃花流水鳜鱼肥”、“不知细叶谁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优美名句勾起了同学们对《忆江南》的相关问题深入思考。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让学生会发现、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那么在课堂上会很踊跃的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词语不懂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就发现不出问题,在《捞铁牛》一课,甚至有学生提出了铁牛是死是活的问题。这样,问来问去,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来解决这些问题。(1)通过课文标题发现问题,《全神贯注》一文,写谁全神贯注?从哪几方面知道罗丹全神贯注?有的课文在结尾处发现问题,如《峨眉道上》,最后一句话: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是真正的无名英雄。问:平常,我们把什么样的人叫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无名英雄?(2)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3)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发现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问题。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的途径。这“新知”可以是对所有人都是新的,也可以对别人不新,而对自己却是新的。(1)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找到答案。对难题要推测几种答案,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答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是为了( )。教师出示三个答案让学生选择。①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外文化史上都是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②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祖国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③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从画线部分可以体会到( )①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②作者对侵略者的仇恨。③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④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赞美之情。学生必须反复阅读才能得到正确答案。(2)思议结合,探究问题。经过阅读思考,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有可能与已有答案一致,也可能与已有答案不一致,这不一致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有可能是答案不止一个。这时可让同桌议一议。(3)合作讨论,探究问题。我国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分小组合作互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展开余文
三、为学生探究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1)教态亲切,情绪饱满。(2)多翘拇指,多表扬。(3)发现问题,及时指导。(4)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2、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探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如第十册实践活动《创办班级图书角》,利用班委会,号召全班学生创办班级图书角,图书管理员全班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讨论、探究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制订书籍借阅制度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激发。再如第十二册实践活动《搞一次环境调查》,学生通过调查周围的人群,对自己居住所在地的环境进行考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着撰写调查报告。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积极探究。
3、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1)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激起学生兴趣,探究氛围容易形成。(2)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教师只当参谋和观众,为学生营造探究氛围。(3)开展实验活动。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请学生亲自做实验验证伽利略的话的正确性。
总之,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我们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此责,利用语文课堂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终生受益。
标签:
教学论文
我看探究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立足校本培训,推进课程改革(网友来稿)
下一篇:
我选择,我喜欢——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网友来稿)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
人教版
|
苏教版
|
西师版
|
北师大
|
S版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
论文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教学反思
|
作文指导
|
教师随笔
|
学生习作
|
作品赏析
|
备课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微信:
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