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63  
标签:教学论文 1教学论文
社会课导究式教学初探(网友来稿)
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 刘 温

新课程指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应努力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为此,我校制定了“导究式”教学研究方案。在社会科教学研究中,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以“情”导究

“情”即情感。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乐于学习、勇于探究是社会教学的重要一环。在社会课学习中,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又将影响他们学习的进程。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首先是课前激情。学习新课前,引人入胜的导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运用一首琅琅上口的儿歌、一幅生动形象的图画或地图、几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或一场别开生面的竞赛等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火花。如学习《学校的环境》一课时,教师简笔勾勒出学校教学楼的样子,引导学生说:“这座楼房像什么?”“她的旁边还应添上什么?”等导入新课,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其次是课中入情,这是社会课的关键环节,让学生怀着满腔热情探索蕴含在教材中的社会生活常识,同时沟通教材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如学习《小小一粒米》时,学生知道了“小小一粒米,来得不容易”的道理,萌发了爱惜粮食的情感。教师可相机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有的学生联想到收获季节时,父母亲忙于粮食收割,一日三餐中,只有早餐是在家中用食的,深感粒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有的学生从水槽边寄宿生淘米时遗漏的成堆的米粒说起,言语之中充满着痛惜与指责之情。这样以“情”导究,对学生爱惜粮食的情感培养可谓水到渠成。

再次是课末移情。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会生活常识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移情,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观念和行为。

二、以“境”导究

“境”即情境。这里的情境包括教材情境、教师创设的情境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情境等。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情境,能有效促使学生参与探究学习,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就教师创设情境而言,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使学习《社会》成为学生乐于参与、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创设情境时,亦应有教师情感的参与,需要教师以“情”造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参与探究活动。

在《参加储蓄》一课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了连续的生活情境,让三个小朋友到银行储蓄,在储蓄过程中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并把整个过程拍成录像,课堂上根据需要逐段播放,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生活场景。学生围绕“为什么储蓄”“怎样储蓄”两方面的内容对播放的场景进行分析,并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特定的场景中进行学习、探究,体验发现的惊喜、成功的欢欣。

三、以“疑”导究

社会课旨在对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教育,培养学生正确观察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学生入情入境参与探究活动后,由于信息量的剧增,会产生许多疑问,产生积极实践的欲望。教师应积极引导,使这种心理状态得到保持并不断巩固起来。因为学生的社会生活体验、经验又具有差异性,因而遇到的疑难也不尽相同。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应加以甄别选择。那些与学习内容无关的或联系不紧密的宜当场解决;那些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的,或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或操作性强的,或需要搜集处理信息等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宜作为探究的目标,引导学生以“疑”导究。课内无法解决的目标,可引导学生把探究的时空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其它学科、社区、社会中去,让学生在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中自主探究。学生无法解决的疑难,教师也可为学生提供资料。这样以“疑”导究,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社会生活常识,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如学习《长城和故宫》一课时,有的学生对长城的防御作用产生了疑问,他们不理解古代长城有哪些防御作用,这些问题涉及到教材重点,教师可引导学生作为探究的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搜集资料,自主解疑。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搜集到北方游牧民族大多骑着高头大马,历代统治者为了防御他们的入侵,特修筑长城,并在长城上修筑了一系列军事设施,如锋火台、垛子等,学生在这里又产生了新的疑问,“锋火台”利用什么来点燃烟火?“垛子”又有什么作用?教师可引导学生课后查询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利用因特网下载有关资料,这样以“疑”导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了《社会》与其它学科、社区、社会的整合。

总之,在社会课教学中,“导”与“究”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片面地强调“导”,教育就可能走向主宰、专制,片面地强调“究”而否定“导”,那就是消解教师的作用,放弃教师的职责,“究”也就必然缺乏足够的发展性。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导”的“度”,最大程度促使学生参与探究学习,还需我们的不懈探索。

作者邮箱: liu9178@163.com
标签:教学论文 1教学论文 社会课导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盲人摸象》(网友来稿)
下一篇:《理想的风筝》(网友来稿)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人教版| 苏教版| 西师版| 北师大| S版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论文|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作文指导| 教师随笔| 学生习作| 作品赏析| 备课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微信: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