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试题
教案
论文
音像
素材
课件
班主任
数学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15 2019-09-07
标签:
教学设计
第7册教学设计
部编本第7册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 (部编本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浥”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3.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文的意思,通过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以及适当补充背景材料,体会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4.梳理、回忆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文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结合课文,通过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以及适当补充背景材料,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4. 回忆、梳理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一、揭题
1. 谈话导入:同学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同学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呢?(学生自由说)
2.人生自古伤离别,同学们用各种方式表达对同学、朋友的一片深情。而古人送别朋友时却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因为当时交通不便,人们重定居而难得远行,所以写送别诗成了当时的一种习俗。 (送别诗 )
3.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就安排了这样两首送别诗。谁读读课题 学生自由谈体会
课件出示“送别诗”三个字。
4.从课题中能看出是送别诗吗?
5.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我们一起把诗的名字写下来。(师生书空诗名,教师强调鹤、孟、浩、陵几个字的写法。)
6.再读题目,划出节奏。
7.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看看题目告诉我们哪些内容
(1)说出送别地点,了解黄鹤楼:谁说说对黄鹤楼的了解(黄鹤楼在湖北省武汉市,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百闻不如一见,出示黄鹤楼的图片看一看。
(2)说出要去的地方,了解广陵:谁说说对广陵的了解,即现在的扬州城,在江苏省。
出示扬州的介绍及图片。
(3)教师介绍并板画出黄鹤楼与扬州的位置关系。
8.你怎么知道孟浩然是去广陵?(体会“之”的意思。)强调看注释是个学古诗的好办法。板书:借注释
学生发现题目中有“送“字。
学生跟老师书空。
学生发现送别的地点,送别谁,去哪里。
学生欣赏图片
学生谈了解。
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
课件出示扬州的介绍及图片。
二、正确读古诗,学习生字,初步感悟诗情 1. 据老师了解,在我们的诵读活动中,不少同学已经把这首诗背过了,读得肯定更好,谁能来读一读?(指名读,其他同学看着书。)
集体读。
2.出示诗中的生字“辞、唯”读一读。读的真不错,生字你认识吗?(指名读,口头扩词)
3.再指名读古诗,说说你体会到什么?(板书:依依惜别) 学生个人、集体读古诗。
学生读生字并组词
学生谈体会。
三、细读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感悟诗情
1.回忆原来学古诗的方法:下面我们深入学习古诗。原来我们学过不少古诗,是怎样学会的?(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说说古诗的意思)板书: 想画面
2.除此之外,了解了写作背景,对我们体会古诗的感情也很有帮助。板书:知背景
你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吗?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作背景 ,学生自读。
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特地去拜访前辈诗人孟浩然。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久久地站在江边,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 ,依依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便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了解了这些背景,你又该怎样读这首诗?指名读
学生回忆原来学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自读自悟,想象画面,了解诗的大意。)
学生自读背景资料
学生体会读
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作背景
4.同学们用以上方法去自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问同桌,一会儿也可以提出来,把你的收获也说给同桌听听。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学生自学,也可以同位交流。
5.学生质疑交流: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教师随笔简单记下,存疑,再开始交流。
(1)假如质疑下扬州:为什么不说去扬州?(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孟浩然顺流而下才能到扬州,因此说下扬州(教师画出长江,让学生贴出扬州的位置。)
你理解西辞的意思吗?(黄鹤楼在西面)
(2)假如说到“烟花三月”,就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烟花三月即阳春三月,看看图片,想象一下,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杨柳花开,白茫茫,如烟雾,古代有句话叫柳絮如烟,因此说烟花三月。)唤起学生生活体验。
(3)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的景象,李白也一直向往美丽的扬州,面对这样的情景,诗人会是怎样的心情?(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4)可是毕竟老朋友要走了,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李白他会想些什么呢?观看课文插图,想象李白伫立江边,面对渐渐消失的孤帆远影,他会想起些什么?
课件出示:李白久久地站在江边,思绪万千,不禁想起了他与孟浩然交往的情景:他们曾经一起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曾经一起___________;他们曾经一起__________……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
教师小结: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
展开全文阅读
他心里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多么真挚的友情啊!)怎么读?
(5)假如说到“孤帆”,就体会想象:
江面上真的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小船吗?(不是)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如答不出来:长江是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啊,又是阳春三月,每天来往的船只肯定是川流不息,可李白为什么说“孤帆”呢?
久久遥望江面,李白却只看到孟浩然乘坐的那只船,这真是“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你知道李白在江边站了多久吗?(读诗联系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想一想。)尽:消失。唯:只。这两个字将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驻神驰的情形巧妙地展现出来。
(7)拓展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
课件出示《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谁能来读一读?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
(8)(停音乐)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吟诵——(齐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生质疑
唤起学生生活体验,谈谈对阳春三月的印象。
学生体会因为朋友走了,李白心里很孤独,此时他只关心朋友,因此眼里只有朋友的船,因此说孤帆。
学生补白想象
学生读后两行
学生感情背诵
课件出示体现江南烟花三月的情境图片。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课件出示《江下行》一首诗
四、小结学习方法
1.是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更有情,我们借助注释,又想象着画面,还了解了背景资料,再读整首诗,深深地体会了朋友间深厚的友情。(板书:感情读)
2.下节课我们再用这种方法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五、指导写字
1.先自己看看方格中前五个要写的字,再和同位交流应该注意什么,
2.学生写字,左边的同学写前三个,右边的同学写后四个,我写你指导。教师巡视
3.交流展评,再书写较难的字。 学生自主观察字形,同位互相提醒易错的地方。
学生写字。
六、布置作业
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但学习没有停止,我们课下能做什么?布置课外拓展:
1.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如: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2. 借助表格比较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标签:
教学设计
第7册教学设计
部编本第7册教学设计
黄鹤楼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音像素材
教学视频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歌赏析(部编本四年级上册)
下一篇:
《观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本四年级上册)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
人教版
|
苏教版
|
西师版
|
北师大
|
S版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
论文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教学反思
|
作文指导
|
教师随笔
|
学生习作
|
作品赏析
|
备课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微信:
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