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339  2017-03-07
标签:备课资料 一年级备课资料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水滴的旅行》教材解读
《水滴的旅行》是一篇寓情趣与科学知识于一体的科普小短文。全文采用拟人的写法,通过旅行家小水滴的自述介绍了大自然中水循环的过程。全文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小水滴在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中的有趣的旅行经历。这篇课文无论是形象的塑造、语言的运用,还是修辞的选择、情感的表达,都有独到之处,使儿童能够情不自禁地阅读并喜欢上它。

  一、形象——可爱

  科普类作品主要以科学知识的普及为目的,大多运用浅显的描述和解释性语言,直白但不够形象。而以科普童话的形式来普及科学常识,就必须讲究形象的塑造,使读者能够在直觉的、心领神会的艺术形象中既体味文字之美,又懂得科学常识。

  而本文的题目“水滴的旅行”本身就是一个令儿童浮想联翩的意象的载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无疑是美好而久远的期待,更何况是七八岁的儿童呢?这样的关联,最易触动儿童的情感世界。

  “我是一个旅行家,到过地球上许多地方。”试想,哪颗童心会不被这样的身份吸引?这不是对枯燥的知识产生的兴趣,而是自然、真切的情感追寻,是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小小旅行家”的自豪之中。 沉浸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学生再带着好奇继续往下读,就会被小水滴有趣的旅行经历所吸引,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也会在短文的滋润下自然“生长”。

  二、修辞——想象

  科普童话,之所以能吸引儿童,除了塑造贴近他们生活的形象之外,就是运用那些富有童趣的修辞方式了。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它们都是想象力的产物。《水滴的旅行》当然也不例外。

  这篇短文从题目到内容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理性的科学常识变得感性生动,形象丰满。“我去过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冷风把我变成一朵美丽的雪花。我去过宽广的大海,好多海豚在我周围嬉戏。我还去过青青的草原,落在骏马的背上,跟它一起奔跑。”作者连用三个“去过”,气候的变化,地点的转换,不仅写出了小水滴变化的奇妙,还写出了小水滴内心的快乐!

  如果说,第二自然段呈现的是旅行的欢快,那么第三自然段则是静美的。读着这样的句子,孩子们一定会幻想自己就是小水滴。这样的修辞和想象符合儿童的表达。爱上这样的修辞和想象,对于儿童是极其自然的事情。

  三、文路——转换

  在这篇课文中,具有丰厚意蕴的儿童言语思维不仅表现在意象和修辞当中,还表现在结构和构思之中。因此,阅读这篇课文,要体味作者的思路,要重视儿童的自我发现。一是小水滴旅行地点的不断转换,从最高的山峰到宽广的大海,从青青的草原到浅浅的水洼;二是小水滴心情的变化,从旅行中的欢快到旅行结束的不舍。在反反复复的诵读中,儿童心领神会,欣然而悟。

  当然,这篇科普童话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识字学词是学习的重点之一。识字学词当然要在读中识,读中学。要识的字很多,要学的词也不少,但只有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课文的题目是“水滴的旅行”,循着这样的思路,创设“聪明水滴有办法”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学词,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标签:备课资料 一年级备课资料 苏教版一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集体备课(地球和它的七个兄弟、水滴的旅行、会睡觉的植物、南极的主人)
下一篇:《水滴的旅行》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人教版| 苏教版| 西师版| 北师大| S版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论文|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作文指导| 教师随笔| 学生习作| 作品赏析| 备课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微信: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