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试题
教案
论文
音像
素材
课件
班主任
数学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作品赏析
阅读:82 2016-04-12
标签:
作品赏析
三年级作品赏析
她交给我一个孩子 (作品赏析)
在还未成为一名教师之前,我曾看过张晓风的一篇文章——《我交给你一个孩子》,文章写出了一名母亲对孩子教育的期盼和担忧,感情真挚,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而今天,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再次读起这篇文章,却有了和之前不同的感受,字里行间读出的都是学生家长殷切的目光,和作为一名人名教师所感受到的沉重的担子。最初进入教育行业时,我接手的第一个班级是三年级,我曾为此暗自难过,因为我错过了她们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怀抱勇敢踏进校园的那一刻,错过了他们触摸第一本教科书时欣喜的表情,错过了他们第一次学习拼音时笨拙又可爱的样子,错过了他们第一犯错时低下的小脑袋,错过了他们第一次受表扬时扬起的笑脸……所幸,我只是他们人生中的迟到者,我还有时间陪伴着他们走过一个又一个下一次。
他们是每一个母亲交给我的孩子,他们也是我的孩子,我曾告诉自己要公平的爱他们中的每一个。然而三年级处于小学阶段一个特别尴尬的时期,在教学中很多孩子的表现不尽如意,平时的表现也让人头疼:邋里邋遢的,调皮捣蛋的,欺负同学的,不完成作业的……有时实在是让人觉得爱不起来。孩子甲经常在课堂上大声吼叫,起初我以为他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后来跟家长交流后才得知他幼时脑子曾受伤因而影响了心智,我想象着家长将孩子交到学校时担忧的样子,然后在心里问自己:“我会嫌弃他吗?”答案是否定的,也必须否定的!在家里,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在学校,每一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长处和优点等待老师去发现。虽然学生甲智力低下,学习成绩不好。但是却是一个善良爱劳动懂礼貌的好孩子,发现了这点后,我经常表扬他,在他拾捡起地板上的垃圾后向他竖起大拇指,在他发现同学忘带文具后主动把自己的文具借给同学时给他一朵小红花,在他向老师敬礼问好后摸着胖嘟嘟的笑脸对他说“你真是个乖孩子”。来自老师的每一次表扬都是孩子收到的珍贵礼物,也许是我的表扬起来作用,孩子甲的表现越来越好了。
孩子乙来自单亲家庭,从小缺少母爱,平时穿着比较邋遢,成绩也不好。班上的孩子都不大喜欢跟她玩耍,这让我感到有些担忧,恰逢一次班队课调整座位,孩子们都不愿意和孩子乙做同桌,借此机会我对班上学生进行了教育,措辞严厉,几乎所以孩子都掉了眼泪。虽然事后孩子们对孩子乙的态度有所改变,但是我一直对那天自己的处理方式耿耿于怀,总是觉得那天自己的态度实在是糟糕,那样的苛责对于十岁的孩子们过于严厉了。“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没有恶意,他们只是用错误的方式对待的自己的伙伴。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更何况只是孩子,犯错是他们的权利,我问自己“我尊重了孩子犯错的权利了吗?”当孩子调皮捣蛋时,不完成作业时,当他们犯了错误时我是否是用平静的心来看待,而不是严厉的批评指责,让他们从此见到老师都瑟瑟发抖,让师生心灵距离越来越远。
晓风在文章里写道“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做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他们都是我的孩子,我希望在我陪伴的岁月里,我们是亲近的,回忆的温暖的。我爱他们,希望他们每一天都在进步,希望他们每一个都优秀,但这并不代表在“爱”的名义下,我们可以任意的苛责,贬低和惩罚。犯错,是孩子告别不足,走向正确的必要台阶,每一个错误,不仅是一次过错,更是教育者和学生改进不足,进行反思的机会。我们要平静的对待孩子的错误,更要感谢孩子的过错,因为错误本身的展现就是一次机会让我们推动着孩子的前进,我们爱孩子,也要爱孩子们的美丽错误。
是啊,她们交给我一个孩子,唯愿我能还给她们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少年。
标签:
作品赏析
三年级作品赏析
她交给我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三年级第二学期班队计划 教学计划(三年级下册)
下一篇:
荷花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
人教版
|
苏教版
|
西师版
|
北师大
|
S版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
论文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教学反思
|
作文指导
|
教师随笔
|
学生习作
|
作品赏析
|
备课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微信:
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