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384  
标签:教学论文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摘要:目前,小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存在着“学生学得很苦,教师教得很累,教学效果却不理想”的现象。部分教师还是以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也很少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盲目地一味地追求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造成了大量的“高分低能”的学生,正所谓“学位高——文化低”、“有知识——无学问”,这就大大降低了语文有效教学的效度。

    关键词:有效性  人文性  接缘性  审美性  综合性  适应性

    目前,小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存在着“学生学得很苦,教师教得很累,教学效果却不理想”的现象。部分教师还是以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也很少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盲目地一味地追求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造成了大量的“高分低能”的学生,正所谓“学位高——文化低”、“有知识——无学问”,这就大大降低了语文有效教学的效度。

    对于教学实施者和教学研究者来说,务实和务虚同等重要,务实重在有针对性的研究,务虚是理论的学习、思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个基础也就是基本的语文素养,这个基本的语文素养,能够满足学生现在和将来的社会生活基本需要,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基本保障,听、说、读、写样样本领都少不了。

一、语文课程的学科属性

1、人文性(文化本位)

    所谓语文,就是言语文字之学、文学艺术之道。作为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和书写仍然是支撑这一职业的重要依据。语文教学要与学校的各项工作接轨,不能只是为教书而教书,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必须全面组织、有序开展好语文教学,让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得到更好的体现。语文教学不能把它看作是各类学科中的一门,而应该把它看作是我们立言立行的工作基点,它将支撑着我们一生的研究、学习和立身行事。

    小学的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奠基了学生的道德基础,乃至于学生对善恶美丑的认识都是基于语文的阅读。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可现在被人为的分为两半,一半是束之高阁,而这一半恰恰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现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另一半则是教师强行把语文学科的各个知识点支离破碎的分解开来,让学生机械识记以用来应付各种考试。

求异思维并不是创新,只不过是逆时代潮流。“同无妨异,异不害同,八音合奏,相得益彰”。语文教学应直指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缺失的是一种反思,虽有反思那也是在反思别人,而很少去反思自己。现在语文教学最大的失位就是将败笔作雄伟,将罪过当丰碑。

语文教学不意味着一种专业方向,而是一种文化本位。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正在一步步的散失,教师教学生不是“育”而是“唬”。语文教学要做到“如沐春风”,让学生在和风细雨中成长。语文教学只有体现人文性,才能突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研读对话式的教学,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感悟与体验,教师的任务不只是讲课,更不是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悟与体验。主要的任务是创设一种学习,研讨,对话的氛围和平台,使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无拘无束的状态下参与教学活动,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走下“讲坛”,成为学习的一分子。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学生自主读书发表见解的空间和自由很大,在学生兴趣盎然的学习之中,有效性得到提高。

2、接缘性(边缘属性)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出判断,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去记忆背诵。让学生读书并不等于让学生去记忆背诵,现在“出口成章”变成了“出口成诵”。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语文教师不是储备知识,而是储备品格(品味与格调),即文化品味审美格调。

二、语文教学的育化功能及任务目标

1、语文教育与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的育化功能是让学生成人就要学会做人。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是“口是心非”的教学,教师教给学生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当学生一旦走出校门,师生之情也从此断绝,这是语文教学中育化功能的缺失。老师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学问,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如何做人。

教育思想和学校精神是靠语文教学支撑起来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基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变化会带来校园文化的变化。传统教育模式的不断丢失带来的是人文精神的缺失,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唤回这种精神,也就是育化功能。语文教学要完成的是各种知识点的教学和技能的培养,而语文教育要唤回的是人文精神。


展开全文阅读
    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区别:

    语文教学是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

    语文教育要解决的是道德问题,重在体会,从功能上来讲是道、体、归,而教学则是器、用、途的问题。

语文教育:道       体        归

语文教学:器       用        途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是诗性化的文化,诗歌里包含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诗性思维创造了诗性文化,诗性文化铸就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涉及到精神层面,也涉及到语文教学层面,精神层面的严重断层,八荣八耻难以落到实处。

2、语文教育层面的有效性目标

(1)肯读书——会读书。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从不读书到肯读书到会读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不仅是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不仅是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方法。“会学”和“方法”是智慧的象征,是从自学的过程中得到的。教规律,教方法,教给学生一把把智慧的金钥匙。也许知识可以被遗忘,但能力却将伴随着你的终身。

(2)知荣耻——明善恶。在教学中不能简单分析作品、总结中心思想,而最重要的是知荣耻、明善恶,即注重文本的解读。文本作为客观事物、社会、世界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体现了时代精神、现代意识,具有典范性。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独特的内涵,都包含着许多的真、善、美,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教材的编者也是精挑细选,斟酌再三才将其选入。反过来说,一旦教材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那么就会因为其生命力的耗尽而消亡。

(3)受传统——善创新。“不会守旧的民族是不可能懂得创新的”。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提高其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方面有着毋庸质疑的人文作用。当然,它一定是在语言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实现的,所以,人教版第九册“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训练重点就一直贯穿于高年段的学习之中。就这一点来说,我认为,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始终应以文本为先,以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或思想感情为先。

3、语文教学层面的有效性目标

(1)低级层面:听说读写,做到正确、规范、流畅。

(2)高级层面:审美鉴识。语文教学中要做到让学生能识别优劣,在此基础上学会对优的鉴赏,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学会创造研究。

三、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内涵:人文性、审美性、综合性、适应性

1、气格上的人文性。诵读人文史篇,让自己有点文气。新课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文性”,强调语文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学科性质定位的一大飞跃,它将极大地改变语文教学的方向,转变语文教师的思想观念,促进语文教学在新世纪的改革中不断发展。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也是完善语文学科教学方向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文性的建构已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大家都在致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力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然而,这又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2、智力上的审美性。毕加索说:“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审美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文学给人最大的美感是情感,即动人以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文学文本的阅读应该是审美性的阅读。 

注重审美阅读就要改变线性的逻辑分析,改变形式上的文章解剖,加强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让学生眼中有形,心中有情;就要创情景引导学生想象,通过想象感受形象,产生移情,走进文本中人物的心灵世界,形成思想与情感的共鸣;就要引导学生寻找文字文本的意蕴,而不能停留字面之意,因为意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就要尊重学生懵懵懂懂的感知状态,给他们形象和细节,使他们有欣赏的过程,而不要急于告诉孩子结论,不要追求理性的思辨;就要从追求共性转向追求个性,因为阅读视野的差异必然会带来理解的个性化……唯有如此,才能发挥儿童文学作品应有的价值。

3、结构上的综合性。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反映在语文教学上,主要表现为注重字词句篇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练习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语文和学生生活相结合,语文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口、耳、手、脑并用,知行统一。

4、能力上的适应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变化。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洞察力,准确的判断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把握住教育时机,适时地转换教学方式方法,变换教学手段,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适应性教学是以多元智能理论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为理论基础的,因此适应性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在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适应性教学强调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并倡导教师变换教学方式方法,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适应性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的兴趣,而且关注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状态,教学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学生的认知结构。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11 月版。

倪文锦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7 月版。

《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版。

 
标签:教学论文 浅议小学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怎样提高语文复习的实效性 教师随笔
下一篇: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师随笔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人教版| 苏教版| 西师版| 北师大| S版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论文|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作文指导| 教师随笔| 学生习作| 作品赏析| 备课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微信: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