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试题
教案
论文
音像
素材
课件
班主任
数学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733
标签:
教学设计
第9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9册教学设计
艺术的魅力全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叶根娟
单元整体把握
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围绕“艺术的魅力”这个主题,选编了《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4篇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单元导语提示我们,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并尽可能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更多地了解艺术,走进艺术的百花园,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本单元涉及到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学习的过程中伴随着美的对话,美的启蒙。教学中有必要适当地引进资源,但要注重语文本色,防止舍本逐末。这就需要找到艺术与心灵的、文字与心灵的契合点,来展开教学。与此同时,让学生习得表达的方法,得到艺术的熏陶。
值得关注的是,六上第一单元导语中就提出“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第八单元导语中又提出“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是平面重复,还是内含着要求的提升呢?细读之,可以发现两个不同:前者是置身自然展开的想象,后者是感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展开的想象,换言之,是对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感受和传达;前者是体会,后者是学习。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体会是“体验、领会”作者对某种境界或事物的感受.而学习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从第一单元的“有所感受”到第八单元的“获得技能”,将实现语文能力的提升。
本单元的学习分三个模块:
模块一:
整体感知,全面规划(1课时)。围绕“艺术”这一话题,连接学生起点,确立学习目标,浏览整组教材,制定学习规划。可独立成一个课时,也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调整为20分钟。
模块二:
部分感悟,聚点探究。(7课时)围绕“知音”,感受艺术与心灵的契合;围绕“联想和想象”,感受文字与心灵的契合,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我的舞台》的教学与习作指导相结合。
模块三:
整体回顾,整组提升。(2课时)深化人文内涵,探求表达规律,引向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模块一 整体感知 全面规划
一、激趣——唤起体验,贯穿始终。
可从班级里的艺术特长生说起,谁有什么样的艺术才能,他(她)擅长做什么。比如,吹、拉、弹、唱、跳、书法、绘画、泥塑、雕刻、剪纸、手工编织等。
【设计说明】这样的开篇,既诠释了单元导语的第一句话“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也为单元习作“写一写自己学过的某一门艺术”打下了基础。
二、引学——读好导语,梳理目标。
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哪方面的目标特别期待,哪方面的目标达成尚有困难。或关注“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或关注“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还有的关注 “如何开辟渠道更多地了解艺术”等。最后不妨可以看看导语下的插图——音乐家的雕像。学生猜测是维也纳的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五下选学课文中出现相似插图),猜肖邦、巴赫、莫扎特、舒伯特、海顿、贝多芬……汇集了一些名字后,教师给出确切信息:这是著名音乐家、出生于奥地利萨尔斯堡的莫扎特雕像,他是极有天赋的音乐天才。
【设计说明】单元导语是学习本组课文的“路标”,包含“人文感受”,“学习方法”以及行为实践的目标。学生自读导语的基础上整理单元学习目标,可增强个体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果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强,还可以引导比较第一单元和第八单元导语中的语文目标,让学生来发现隐含在文字背后更高的要求。
三、导读——全面感知,整体接触。
学生带着对“有艺术的地方就有美”的模糊印象,浏览本组课文涉及了哪些艺术形式,了解名曲名画及作者,想想美在哪里,并能进行适当的整理。如知道《月光曲》是德国的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的;《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画的;俞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伯牙因为子期死而绝弦;《我的舞台》是评剧演员新凤霞的女儿吴霜写的。接触整体的文本之后,为了更有效的交流,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感性的浅层次的交流话题。如“这单元四篇课文分别向我们展示了哪门艺术的魅力?”“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篇?”“生活中的艺术,你比较熟悉哪一门?你是通过哪些途径熟悉的?”“读完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有什么困惑?”这样的交流话题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权利。学生愿意选择哪篇课文谈看法和感受,愿意对哪个人物哪个故事发表自己的见解,都可以自主选择。
【设计说明】学生在浏览整组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疑惑点和兴趣点选择定向阅读,进行阅读分享,激起深度的阅读期待。同时,便于教师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兴趣点、困惑点,调整单元教学走向和教学策略。
四、促行——搜集资料,做好铺垫。
围绕“艺术的魅力”这个主题,让学生谈谈:为学好这单元,迫切需要做哪些准备?可以阅读哪些书籍,除了阅读,还有什么渠道可以更多地了解艺术?需要老师和家长提供哪些帮助?进行实践行动的畅想和规划。
【设计说明】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诸多切实可行的活动建议,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扩大语文学习的平台,与生活实践紧密地焊接在一起。
模块二 部分感悟 聚点探究(7课时)
一、围绕“知音”,感受艺术与心灵的契合
教学内容:《伯牙绝弦》+《月光曲》第一课时+口语交际(3课时)
展开全文阅读
1、引出“知音文化”。
从电影《知音》主题曲引入,“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许多人慨叹知音难求,然而何为知音?谁又能完美地诠释这“知音”二字呢?自由读《伯牙绝弦》和《月光曲》这两段流传千古的知已佳话,边读边想想,哪些地方表明听琴者“能从琴声中听出弹奏者的心意”,做记号。
2、“高山流水话知音”。
在通读正音,把准节奏的基础上,从俞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和钟子期的“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体会“知音难求,欣于所遇”。俞伯牙“善鼓琴”,能将自己的心意通过琴声表达出来;钟子期“善听”,能从琴声中听出伯牙的意境和心志,达到心灵的沟通,两人就从素昧平生成为生死不渝的知音和知己。学生用诵读来体会这份领悟和感慨,然后延伸到“徐徐兮若清风,皎皎兮若明月,袅袅兮若炊烟、潇潇兮若春雨……”,进行语言的转换,继而一言以蔽之“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所“念”必“得”之境界,着实羡煞人也。难怪俞伯牙为此感叹:“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3、“月下茅屋遇知音”。
以“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为研读话题,通过读盲姑娘的语言,扣住“多难弹”“多好啊”“咱们又太穷”“随便说说罢了”“多纯熟”“感情多深”等词句,读进贝多芬的心里,感受他内心的触动,感动,以及推门弹奏的冲动,即情创作的激动。两人心灵相通。只需那么轻轻一点,心灵即可穿越,产生美妙的共鸣。盲姑娘和贝多芬用心灵对话,用心灵应和,用心灵的脉搏传递情感。盲姑娘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内心十分激动;贝多芬在他乡茅屋里感遇知音,内心也非常激动。彼此言语很少,却已深切地感受到对方的心声,只需用音乐来表达。这就是心声相融的知音,这就是艺术与心灵的契合。
4、畅谈对“知音”的感受。
(1)说说自己的故事。听音乐会或听某一首歌的时候,产生过共鸣吗,听懂了什么。
(2)谈一谈如何看待“知音”。一辈子遇不上知音,怎么办?相遇而不能相守,怎么办?伯牙绝弦可不可取?
引导1:可遇而不可求,顺其自然;独善其身,不随波逐流……
引导2:三尺瑶琴在,知音子期在;化悲痛为力量,创作新曲;莫愁前路无知己……
【设计说明】两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充盈着人间的真情。这种情是建立在善解人意、贵相知者的基础上的。所以古人常浩叹“知音难”。以“知音”为研读话题展开教学,有着“牵一发动全身”的整合力,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意义,形成教学板块的支撑力,研读深思的牵引力,并从根本上摆脱冗余的情节分析和烦琐的提问应答。教学中,从文本语言进入人物的内心,课堂结构简约,情感自然、饱满有张力。知音文化既是音乐文化,更是情感文化。口语交际中除了谈谈自己的音乐故事外,讨论“如何看待知音”,引导学生辨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有着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围绕“联想和想象”,感受文字与心灵的契合。
教学内容:《月光曲》第9自然段+《蒙娜丽莎之约》+拓展材料(2课时)
1、重点品读《月光曲》第9自然段。
(1)想象画面,捕捉情绪。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听出了什么?自由读读,想像皮鞋匠脑海里的画面,你能感受到琴声的起伏和贝多芬心情的变化吗?
画面:月亮升起,洒遍银光 ;越升越高,出现微云;狂风巨浪,波涛汹涌
琴声:轻柔舒缓——明快悠扬——高昂激越
心情:平静悠闲——心潮澎湃——无比激动
(2)激发矛盾,引向深入。
月光下的一切都显得清幽而宁静。为什么贝多芬的琴声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起伏?他的内心和盲姑娘的内心喷涌着怎样的情感?
(3)体悟规律,深化感受。
这种画面的变化、心情的变化在文字里,是怎么体现出来的?你是否发现语言的秘密?关注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霎时间、忽然;关注表示画面动态的词语: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
2、欣赏与表达。
(1)教材141选做题:欣赏《月光奏鸣曲》。让脑海里徐徐展开一幅幅画,心头开放出一朵朵花。(《月光奏鸣曲》旋律的节奏和起伏不很明显,仅作欣赏用)
(2)欣赏郎朗演奏《牧童短笛》(2分47秒),交流三部曲:(1)起初,明快悠扬;(2)接着,激越急促;(3)最后,回复舒缓宁静。
(3)你喜欢哪部分旋律,让你联想到什么画面,试着描绘下来。
如:曲子十分轻快,如一缕纯朴的田园风迎面拂来,不禁让人闭起双眸,沉浸在一个个快乐音符里:美好的清晨,调皮的小牧童横坐在老黄牛背上,两只小脚一前一后地晃着,怡然自得地吹着笛子,悠扬的笛音在空气中荡漾开来,所有的生命为之陶醉……(起始部分)
(4)片段评价,引导“想得合理,写得贴切,有一种跃动感”。
3、重点品读《蒙娜丽莎之约》第4至7自然段。
(1)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2)交流自学心得:
①“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由远到近;整体到局部。)
②“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
——作者是用什么表达方法描述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的?(从静止的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画面上的人因进入了欣赏者的心灵,而神韵十足。)
4、欣赏与表达。
(1)欣赏《最后的晚餐》。(见课文144页插图,人物群像,不适合此处)
(2)欣赏《抱银鼠的女子》,学着描写“蒙娜丽莎”的方法,尝试写一写。
如:整幅画的颜色是比较暗淡的,黑色的背景衬托着这个“抱银鼠的女子”的孤寂。她的眼睛正深情地望着远方。她的肤色有些泛黄,细长的手指与微微下垂的双肩让人觉得消瘦。她脸上的表情显得苍白,但微微上挑的嘴角与她深情的眼神却让人觉得似乎有话要讲。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从眼神中散发出来。她怀里的银鼠则专心致志地望着对面的方向,似乎看到了什么稀奇的东西。
(3)片段评价,引导“有顺序地看,看出神采,写得细腻而传神”。
【设计说明】崔峦会长呼吁“和内容分析说再见”,赵镜中先生呼唤着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从“教课文”转变为“教阅读”。这一模块的教学将教学思想变成了现实。有了导读课的基础,六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自主进行学习整理,如读读整组教材,了解主要内容,写写圈点评注。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背景里,教师以语言文字的感受和运用为目标,对本组教材进行了有效整合,让课堂聚焦在主题的探讨上,重点语段的学习上,呈现的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和情感深度,能激发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人翁的意识,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师的“在场”价值。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当备课视野基于整组教材、整册教材、整套教材时,就会发现阅读材料就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好素材。以上环节紧紧围绕导语中提出的“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品读重点语段的过程中,感受画面变化,体会文章情感的同时领悟表达方法。同时,教师精心选择适合学生表达的音乐和绘画作品,让学生即堂欣赏,学会寻找自己独有的感受,并跃然纸上。两次练笔侧重各有不同,写音乐感受,要将音乐想象成画面,传达出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写赏画感受,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联想,变“静”为“动”。而一切传神的表达都以进入欣赏者的心灵为前提,心灵是最神奇的酿造师,是心灵创造了独特的美丽和永恒的传奇。学生从片段写作的实践中,领会到用心去欣赏,才能自如地展开联想和想象;融入恰当的联想和想象,内心的感受才得以鲜活地表达出来。
展开余文
三、聚焦谋篇,习作评改。
内容:《我的舞台 》+习作(2课时)
一、读文梳理,学习谋篇
1、我们同学都有练习某一项技能的经历,比如学钢琴、学绘画、练书法、学游泳等,那么如此长久的练习过程怎样记录下来以展示自己的成长历程呢?今天,我们就到课文中去寻找方法。
2、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围绕“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写了哪些事?
3、交流事例:
最奇异的镜头:肚子里大闹天宫
最有趣的镜头:小床上模仿演戏
最得意的镜头:随母亲演出学习
最艰难的镜头:跟师傅练基本功
最神气的镜头:舞台上认真表演
4、你学习某项技能的成长经历,可以选择哪些典型镜头来呈现呢?列一列小标题。
二、聚焦细读,学习“特写”。
1、聚焦细读:细读课文最艰难的练基本功镜头,作者是抓住什么描写把它写清楚的。如“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生面团,翻过来……”
2、写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镜头,交流中引导“如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如:哎,母命难违,我只能慢悠悠地弹起钢琴来。过一会儿,弹一会儿,过一会儿,弹一会儿,慢慢地,我就开始觉得太烦了,都一个小时了,怎么还没弹会啊?干脆不要学了。要不是当初学了,现在也就不会连跟伙伴玩的时间都没有了!哎呀,烦死了,烦死了!
可联系六上第三单元课文《唯一的听众》第二自然段进行比较阅读:“一天早晨,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
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想象结合起来,让情节更富有感染力,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修改我们的习作。
3、修改或继续描写镜头。
【设计说明】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一写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我的舞台》是比较理想的习作例文。打通阅读和习作的通道,旨在以“谋篇布局选镜头”,“精彩镜头来特写”两大板块感受作者的成长历程,学习作者的谋篇布局和细节描写,取得节时高效的教学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习作评改过程中,有机联系已学过的有关语段,进行习作点拨,学生感悟到“将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想象结合起来,让情节更富有感染力”,与本单元的“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结合在一起,赋予了本单元教材内容一个新的内涵:感受呈现出来的艺术和追求艺术的过程,都是心灵的歌,发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进入内心,才能表达内心。
模块三:整组回顾,整组提升
教学内容:日积月累+成语故事+《看戏》+交流平台(2-3课时)
一、日积月累。
出示日积月累中“雕梁画栋”等16个艺术类的成语。读成语联想;归类;欣赏图片说出成语。
二、回顾和拓展。
1、回顾音乐和画作带给人的心灵震撼: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月光曲》)
“蒙娜丽莎的生动、美丽、温柔、神秘,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她已经成为我灵魂的一部分。” (《蒙娜丽莎之约》)
……
2、成语故事:《响遏行云》
阅读成语故事,找出能解释“响遏行云”的一句话。“秦青击打着乐器,悲壮地歌唱起来,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感受音乐的震撼力。
3、拓展阅读。阅读课本第171页选读课文《看戏》;配套阅读材料《看皮影戏的童年》。划出文中表达出京剧和皮影戏带给人心灵震撼的句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记录下你的感受。
4、推荐阅读。鲍吉尔.原野的《青草课本》等4本音乐散文。
三、交流平台。
1、在你的生活中,哪些艺术作品给过你心灵的震撼?
音乐、舞蹈、剪纸、编织、建筑等。
2、交流课外收集到的艺术小故事。
3、交流本单元表达方法的收获:仔细观察、细腻描写、用心体悟、独特想象……
4、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收获。
学习了本组课文,你对艺术的魅力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呢?你在学语文上取得了哪些进步?
【设计说明】本教学模块贯穿着“艺术的魅力”的主旋律,学生进一步感受着艺术带来的心灵震撼。回顾学习历程,梳理学习收获,整体探求表达规律,整体提升表达水平,还可根据需要加入综合性学习,展现课外实践活动的成果,开展班级读书会等,让“单元整组提升”这一模块做得更深入更饱满。单元整组教学突破逐篇教学的局限,发挥整体综合的效应,不仅让学生领悟了“读写之技”,而且成长了“精神之道”,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开辟了广阔的时空领域 ,以焕发出来的整体力量走进学生的心灵。
(浙江省富阳市永兴学校小学部)
标签:
教学设计
第9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9册教学设计
艺术的魅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音像素材
教学视频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学习用钢笔写字 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下一篇:
热爱生命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
人教版
|
苏教版
|
西师版
|
北师大
|
S版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
论文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教学反思
|
作文指导
|
教师随笔
|
学生习作
|
作品赏析
|
备课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微信:
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