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试题
教案
论文
课件
语文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阅读:1310
标签:
教学案例
第6册教学案例
人教版第6册教学案例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案例(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一、教学内容:原通用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69—70页例1,练习二十五中的习题。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建立长方形周长的概念,理解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三、教具准备:长30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吹塑纸一张;用两根96厘米的铁丝,分别围成长30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框架;剪刀一把;教师用钉子板一块,细尼龙绳一根。学生准备火柴盒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一张,细线一根。
四、教学过程: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画有5个标上序号的不同图形]请同学们说一说,黑板上的哪几号图形是长方形?
生:第2号和第5号图形是长方形。
师:其他的呢?
生:其他的都不是。
师:第1号图形为什么不是长方形?
生:因为它只有三条边,三个角。
师:对。长方形应该有四条边,四个角,而它只有三条边,三个角。那第3号图形为什么不是长方形呢?
生:因为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而它的四个角不是直角。
师:我们还可以怎么看?
生:因为它的对边不相等。
师:第4号为什么也不是长方形?
生:它的对边虽然相等,但四个角不是直角。
师:那么,长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生(1):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2):还有,有四条边。
师:应该说,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很多学生跟着教师说]
师:[出示钉子板,演示]现在老师在这个钉子板上围了一个长方形。谁来指一指,哪是长,哪是宽?
[一学生上前指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长方形有几个长,几个宽?
生:有两个长和两个宽。
师:你们知道不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有多少厘米?
生:[齐]不知道。
师:怎样才能知道呢?
生:[齐]要用尺量。
师:[用米尺量长方形的上面一条边]现在老师量了这个长是28厘米,那这个长[指下面一条边]是多少厘米?
生:[齐]也是28厘米。
师:宽是多少?
生:[齐]不知道。
师:现在老师也来量。[用米尺量左边的一条边]宽比长短7厘米,那宽是多少厘米?
生:[齐]21厘米。
师:今天,就要在这个基础上来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知道什么叫做长方形的周长,还要知道长方形的周长是怎样计算的。现在先来看,什么叫做长方形的周长。老师用一根细绳从这个长方形的一个顶点开始,绕着长方形围一周。[边说边演示]这一周的长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板书]
生:[齐][读板书]长方形的周长就是绕这个长方形一周的长。
师:[出示绕长方形一周长的细绳]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生:[齐]要量。
师:[用米尺量这段细绳]现在老师量了,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98厘米。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火柴盒放在桌上,用带来的线沿着火柴盒的四周绕一圈,[教师演示指导绕的方法]然后量一量,看火柴盒面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绕和量的方法。然后指名说出量的结果]
生:火柴盒面的周长大约是17厘米。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起课本。这课本面也是一个长方形,请大家沿着课本的四条边摸一摸,这长方形的周长是从哪里到哪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沿课本的边摸了一周]这一周的长就是我们课本面的什么?
生:[齐]周长。
师:这课本面的长是哪条边?[学生指出课本面的长]好,现在我们再来摸一遍。从长方形的这个长开始。
生:[齐][用手沿着课本面的长、宽、长、宽的顺序分段摸一周,边摸边说]长、宽、长、宽。
师:是不是摸了一周?
生:[齐]是的。
师:大家想一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跟它的四条边有什么关系?[见学生没有反映,要求学生跟着老师再一起摸课本面的四条边]这是一条长,这是一条宽,这又是一条长,这又是一条宽。这一周有几个长,几个宽?
生:[齐]两个长,两个宽。
师:这长方形的四条边一共有多长,也就是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生:[齐]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师:请你们把剪好的长方形纸拿出来,看能不能把你们带来的线,绕着这个长方形纸围一周?
[学生用线沿长方形纸的周长想围上一周,但围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师:[注视几个学生的操作]怎么样,不容易围吧?那就请你们用尺来量一量,看看长是几厘米,宽是几厘米。[学生们改用尺来量长方形纸的长和宽,纷纷回答: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
师:现在用尺来量,就很快量出了长和宽。有的时候,我们要求长方形的周长,直接去量它的一周很困难,就可以利用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跟周长的关系,量出长、宽,想办法计算出周长来。
师:[出示长方形吹塑纸教具,贴在黑板上]老师这里有个长方形,长是30厘米,宽是18厘米[在图形的长、宽旁标出长度]。老师又用铁丝围成了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将铁丝围成的长方形框架比在长方形吹塑纸上]大家看,这一段[指长方形的长]铁丝多少厘米?
生:30厘米。
师:这一段[指长方形的宽]铁丝是多少厘米?
生:18厘米。
师:现在我们把这根铁丝展开。[将铁丝框粘在黑板上,逐段将铁丝拉直,启发学生说出每一段是长方形的长或者宽。教师在每段铁丝下面分别板书:长、宽、长、宽]
师:大家看,[指着拉直的铁丝和下面的板书]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也就是这个长方形的——
生:[齐]长加上宽,再加上长,再加上宽。
师:想一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生:30加18加30加18,等于96厘米。[教师板书]
师:[又出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长方形框架]老师又用铁丝围了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将铁丝框架比在长方形的吹塑纸上]现在把它从对角剪开[用剪刀把长方形框架剪成和两段,出示其中一段]看看这一部分铁丝是这个长方形的几个长和几个宽?
展开全文阅读
生[齐]:一个长和一个宽。
师:这一段铁丝也就是这个长方形的长加宽的和。[将这段铁丝展开,粘于黑板上,下面板书:长加宽的和]长方形的周长里面有几个这样的长加宽的和?
生:[齐]有两个。
师:[将另一段铁丝也展开拉直,粘于黑板上,并在“长加宽的和”后板书:“的2倍”]也就是说,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加宽的和的2倍。用这种方法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又该怎样列式呢?注意,要把长加宽的和先求出来,要先算加。
生:(30+18)×20。
师:等于多少?
生:等于96厘米。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可以有两种方法:这是第一种方法[指“长+宽+长+宽”],这是第二种方法[指求长加宽的和的2倍]。这两种方法都算了长方形的几条边的和?
生:[齐]四条边的和。
师:哪四条边的和?
生:两条长,两条宽。
师:计算结果呢?
生:都相同。
师:有什么不同?第一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
生:长+宽+长+宽。
师:按照刚才摸的顺序,把四条边一条一条地加起来。那第二种方法呢?
生:是把长和宽加起来,再乘以2。
师:[出示长方形木板]这里有个长方形,请哪个同学来量一量,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生:[用尺量后说出]长53厘米,宽40厘米。[要求学生根据量出的数据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教师巡视,并指名用不同方法计算的两人板演。订正后再了解用第一种方法或第二种方法计算的各有多少人。再指名一人用皮尺绕长方形木板一周,直接量出它的周长是多少,并报出结果]
师:刚才用两种方法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都是186厘米。现在这个同学用皮尺绕长方形木板一周,直接量出周长也是186厘米。说明这两种方法的计算都是正确的。我们对这两种算法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用第一种方法,根据长方形周长的意义列出的算式容易懂,但计算比较繁。用第二种方法,先要算出长加宽的和,再乘以2,列式要用到小括号,但计算比较简便,你们可以根据各人的情况来决定用哪种方法。现在请看课本第70页练习二十五的第2题。先请你们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学生量课本,有的说长是18厘米,有的说长是19厘米,有的说长是18厘米多一点,有的说长是19厘米不到一点。教师根据学生量的情况,统一成长是18厘米,宽是13厘米]再算出周长,填在书上的表格里。周长是多少?
生:[齐]周长是62厘米。
师:[再要求学生量练习本的长、宽,并统一成长是19厘米,宽15厘米,算出周长后填在书上的表格里]练习本的周长是多少?
生:68厘米。
师:[出示例1,指名学生读题后]要求周长是多少厘米,应该先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生:长和宽。
师:题目中告诉我们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学生纷纷回答]请同学列式把周长算出来。
生(l):8+5=13(厘米),13×2=26(厘米)。
生(2):(8+5)×2=13×2=26(厘米)。
师:[边板书,边说]能列综合算式的,应尽量列综合算式计算。这是道应用题,还应该答题。[学生补答,教师把例题解答板书写完整]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9页至第70页。并说明课本上“也就是长加宽的2倍”这句话意思不清楚,应改成“也就是长加宽的和的2倍。”教师在黑板上示范,让学生在课本第70页第一行“加宽的”后面添上“和的”二字。并把修改后的这一节课文完整地读一遍]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请大家想一想∶什么叫做长方形的周长?
生:用绳子把长方形围一周,这一周的长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师:长方形周长怎样计算?
生(1):用长加宽,再加长,再加宽。
生(2):还有一种方法,用长加宽的和乘以2。
师: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先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齐]长和宽。
师:如果长和宽不知道怎么办?
生:[齐]可以量出来。
师:如果只直接告诉其中的一个条件,还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怎么办?
生:要把另一个条件先求出来。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练习二十五的第3题、第4题做在课堂练习本上。大家看第4题,问题是“小明沿着足球场跑了一圈,跑了多少米?”这实际上是要求什么?
生:[齐]求足球场的周长。
师:请把题目看仔细了,哪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就先要把它求出来。
作者:孔华
审稿人:李传家
单位:汶上县苑庄镇田村小学
标签:
教学案例
第6册教学案例
人教版第6册教学案例
长方形周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备课参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内含配套教学用图)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 教学反思
下一篇: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教案分类查询
人教版
|
新课标
|
苏教版
|
西师
|
北师大
|
青岛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学案
|
说课
|
实录
|
案例
|
反思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