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德育论文
阅读:3584  
标签:德育论文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德育论文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努尔别可•马依力坎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不断推进,教育工作者将面临新的挑战。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只有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精神,才能达成新课程的目标,2006年的工作主要是围绕新课程而进行。通过相关课题的展开,为全新疆教师搭建一个相互沟通和学习的平台,促进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反思,并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同时也把课题研究的成果向其他学科辐射。

人具有创造的潜能,但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在我看来,创新教育即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育。即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对学生施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事物)、新思想(方法),逐步形成相应的实践创新能力。

    教育过分强调整体划一,忽视了个体的独立和自由。为数不少的教育者还把“顺从”“听话”看作好学生的标准,强调一味顺从。师生、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情感与信息交流,课堂教学气氛过于死板。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的学生,时常表现出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学性和进取精神差,缺乏创新欲望。在素质教育提出后,这个问题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尤其是知识经济的到来逐渐使人们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能力的差距就是经济的差距,创新的差距就是财富的差距,传统的“知识容器”型的人才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此以后,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也逐渐为理论者和实践者所重视。

    新教育应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虽然许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但绝不能因此而抹杀学生的个性。当前创新教育极力提倡重视学生的个性,就是要求每个教育者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来考虑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从而使学生能更自觉、更充分、更生动地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这里必须澄清的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二者的关系问题。1994年,原国家教委下发的有关文件强调,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术界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主要分两类:有的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有的说创新教育为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抓手。不可否认的是,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或是说是一个大综合素质的核心。创新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引发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和关键,素质教育如何,结果怎样,与施教者的思想观点和教学水平有直接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就是创新的原动力和导航者,只有教师思维超前,摆脱陈规,才有人们良好愿望的实现。因此,教师在抓素质教育时,必须确立创新的思想和方法,这样,才能赋予素质教育丰富的内涵和宽阔的境界,起到良好的效果。

所谓创新素质,是指为社会增添、设计、创造新知识和新的物质或精神财富的品质及能力。它包括主体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素质会自发地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使人不断更新自己掌握的知识和信息,调整优化自身的素质结构,从而提升自己,使自己紧跟时代步伐。

(1)创新精神一一创新素质系统的动力要素

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对于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它是创新的先导,是整个创新素质的发动机,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巨大动力系统。

创新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逐步塑造的。培育创新精神,要以它的六种构成要素为着眼点。创新精神的构成要素是:批判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科学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基石;开拓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应有之义;自主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精髓;冒险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必要成分;务实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底蕴。

(2)创新思维——创新素质系统的认知要素

创新思维是超越固定的、传统的常态模式而进行的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的心理活动。它是一种高级的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创新思维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而是多种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能够形成创新思维的基本思维形式有:发散思维、收敛思维、联想思维、横向思维、辩证思维。

(3)创新人格一一创新素质系统的调节要素

人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用以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便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个性心理品质。它是人的理想、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性格、意志、信念等方面的有机整合。不同的人格因素,对创新活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良好的人格,会催化和激发创新能力;卑劣的人格,则会压抑和摧残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一旦形成,就会对创新产生持久的、习惯性的影响。

创新人格的内容有:远大的创新理想、多样的创新需要、强烈的创新动机、专一的创新兴趣、顽强的创新意志、健康的创新情感、积极的创新性格。

(4)创新能力一一创新素质系统的操作要素

创新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概念、设想、理论、技术、工艺和产品等的一种具有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的能力。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创新实践活动的进行,是创新实践活动赖以启动和运转的操作要素。

创新能力有内隐和外显两种形态。内隐的创新能力存在于某种心理和行为能力之中,它保证个体产生创新成果的可能性,但在没有产生创新成果之前,这种能力是不被人们所直接察觉的。当个体产生出创新成果时,这种内隐的创新能力就外化为物质形态,从而被人们所知觉,这就是主体外显的创新能力。


展开全文阅读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基本能力,即发现能力、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创新综合能力,即迁移能力、合成能力、创造能力。

(5)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素质系统的工具要素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总是要依据一定的知识才能实现。因为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先把原有的知识从固定的结构中游离出来,然后在全新的组织中产生全新的系统、全新的知识结构。所谓知识结构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现代心理学认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同化原有知识、概念而形成新观点、新概念。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一个有序列、有层次的整体信息、系统,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即基本工具类知识、科学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专业知识,即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前沿领域的具体知识;相关知识,即与本专业联系紧密的相邻专业的学科知识。

以上叙述的五个要素组成了创新素质的基本框架,创新精神、创新人格与合理的知识结构三个要素属于创新素质的宏观要素,在时间维度上具有长期性、综合性,在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具有可操作性;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两个要素属于创新素质的微观要素,在时间维度上具有短期性、累积性,在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创新素质的宏观要素与微观要素是相互联系,它们的综合作用才会使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放射出创新的能量。在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

新疆哈密伊吾县盐池乡寄宿制学校

 
标签:德育论文 素质教育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小学作文教学初探
下一篇:一年级期末家长会 (一年级上册)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人教版| 苏教版| 西师版| 北师大| S版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论文|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作文指导| 教师随笔| 学生习作| 作品赏析| 备课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微信: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