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试题
教案
论文
音像
素材
课件
班主任
数学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882
标签:
教学论文
四年级教学论文
探微语言文字的有效训练方式
摘要:张志公先生讲过:“用了‘语文’这个名称,表明在这门功课里面要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语言训练。”作为语文教师,备课中重要的思考环节是:这篇课文,我要挖掘哪些有价值的“点”来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通过什么行之有效的方式来训练?
关键词:语言文字训练、挖掘方法、质疑课题法、推词酌句法、补白法、仿写法、巧借插图法、课堂生成法、练习法、运用原则、选择重要点原则、“双性”原则、薄弱点原则
张志公先生讲过:“用了语文这个名称,表明在这门功课里面要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语言训练。”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课程性质中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言文字训练已受重视,它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备课中重要的思考环节是:这篇课文,我要挖掘那些有价值的“点”来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通过什么行之有效的方式来训练?
一、训练的内容与方式
训练的内容:字、词、句、段、篇;训练方式:听、说、读、写。
二、语言文字训练的挖掘方法
1、质疑课题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值得深究与玩味,从中可感悟出作者的深深用意,提炼出我们需要的东西。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开课便可直接引导学生质疑课题: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问什么?“课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是谁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他是什么时候说这句话的?”……学生纷纷提问。接下来,老师简介背景后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当中,让孩子们自己去读,去弄懂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问题解决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掌握了,孩子的主体性也充分凸显了。
再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师可作如下引导:“同学们,要是这个题目给你,你会写什么?”“我会写爬山虎。”“我还会写一些与爬山虎有关的事。”师:“那么这篇课文是不是像我们想的这样呢?请大家仔细读课文,看看肖复兴写了什么?”学生读完后,说文章写的是叶圣陶先生帮肖复兴同学修改了作文,并邀请他去做客的事情。师顺势引导:“再读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爬山虎只不过是肖复兴去叶老家看到的小景而已,文章主要是写事情,为什么要以这一小小的景物为题呢?是不是题目取得不恰当?”学生问得多好!师悬而不释:“真好!教育家说了:能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来十个问题还有价值。是的,我也有此疑问,看看学完课文后谁能帮老师解开这个结?”学习课文后,学生豁然开朗,纷纷释题:“课题是采用借物抒情的方法来取的。”“对的!以此为题,爬山虎不仅代表着这件事,更象征在着叶老对‘我’的教导与期盼像爬山虎那样‘绿得浓郁’,也表达了我对写作的信心像爬山虎那样‘充满生机’。可见题目的含义很深。”孩子理解得多好!这便是对课题“一咏三叹”的好处。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2、推词酌句法
我们的课文篇篇是经典,词句凝练,看似平凡,其实蕴含着深意。挖掘出这些词句品析,既欣赏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学生能体悟到怎样去用词造句,又能悟出文中的情感,受到人文的熏陶。如教学《搭石》第二自然段,学生读后老师问:“读着读着,哪些词语让你非常感动?”生列举出“放下”、“找来”、“搭上”、“踏上”这些动词。接着老师问:“你们觉得这是怎样的踏?”“反复地踏”、“仔细地踏”、“认真地踏”……学生纷纷答道。师顺势引导:“是啊!正是这个小心的踏,几个来回地踏,踏了还踏的踏,踏出了这位老人怎样的形象?”“踏出了老人的善良!”“踏出了老人的助人为乐!”……此时,老人的形象鲜活了,在声情并茂的朗读声中“活”进了孩子的心里。老师并未就此止住,引着学生探究开去:“上了年岁的人是如此地
‘找’、‘踏’,那么中年人会怎么做?年轻人呢?像我们这样的小孩呢?”学生思维活跃开了,说得绘声绘色。最后师总结:“这真是—淳朴乡风,代代相传啊!”到此,课文的深意被师生演绎得淋漓尽致。可见,挖掘字词的含义魅力无穷!
课文中有很多总领全文的句子,抓住这些句子来展开学习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诚如此课,开篇,老师出示这样的句子与学生对话:(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学生兴趣来了,如数家珍。教师话锋转了:“在作者刘章的家乡——河北承德,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接着师便引着学生质疑课题。在品悟全文时,亦是围绕着这句话展开:“从哪些地方看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请把这些句子画出来。”学生围绕着这句话来读、思、议、品、诵、写,整个课堂简约,大气,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了磨练,得到了发展。
3.补白法
课文中作者有意安排了些语意未尽,含而不露的地方,我们抓住这些“点”引导学生想象开去,去说,去写,能巧妙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想象、说话、写作能力。
如《火烧云》第三自然段作者列举了“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词,最后说:“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此处,我们可引导学生也来当会作家,说说作者说不出来的颜色。顺势启发学生去琢磨下作者的炼词方法:ABB式、“半 半 ”式、“(水果或蔬菜名)颜色词”式。学生灵动了,说出了甚至是造出了许多很美的描写颜色的词。学生把这些词美美地读了一遍后,师说:“天空中有如此美丽的色彩,此时,你想说些什么?”“天空这么美,简直太神奇了!”“这么绚丽奇妙的天空,应该有一位画技高超的神仙在那尽情地舞动着巨笔,痴狂地画画吧!”……此时,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造词能力、内心的情感都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得兴趣盎然。
再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五自然段最后是这样写的:“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师问:“此处本可以打上句号,为什么要用省略号呢?作者还有什么想说而没说的呢?谁能帮作者写出来?”因为学生在前面已深切领悟了青年静静地躺在那儿的含义,这里写得更是动情了:“此时此刻,涓涓流出的不仅仅是台湾青年的骨髓,流出的是舍小家而顾大家的爱。为了大陆的小钱,他来不及去看看自己的亲人是否还活着;为了小钱,他甘愿冒着生命危险躺在病床上。这爱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这是多么恰到好处的补白,补出了对课文透彻的理解,补出了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情!
展开全文阅读
3、仿写法
教材中的很多段落与篇章的表达方法值得去仿,值得孩子去学习,以提高他们构段谋篇的写作能力。
如《火烧云》一课第四自然段,马的形态变化写得很是精炼。学生读后我们可做如下引读:马变化前的形态是:( );怎么变的:( );怎么不见的:( )。“大作家萧红写得很是精妙!同学们,你们发现他是用什么方法来写的吗?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因为有了前面的引读,学生便很快找到了方法。“给你们个当作家的机会,看看谁能像大作家一样也能把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写得惟妙惟肖?”有了例子,领悟到了写法,学生写起来便水到渠成了。这一设计中,学生不仅领悟到火烧云形态变化的特点,更懂得了怎样去有序构段,写出景物的变化,可谓受益匪浅。
如学习了《颐和园》一课,学生知道了什么叫移步换景,怎样去过度连接,便可布置学生仿造这种构篇的方法写一写我们的校园或熟悉的公园、风景点。如此锻炼下来,怎样去过渡连接,怎样去谋篇,学生便胸有成竹了。
4、巧借插图法
课文中形神兼备的插图是对文本内容的再现,这一现成的教学资源一定要巧妙地运用。如《巨人的花园》一课,品悟完课文后,师热情洋溢地说:“巨人是善良的,他懂得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快乐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便把他视为珍宝的花园让给了孩子们。从此,生活在快乐的孩子们中间,生活在美丽的花园里,巨人是那么的幸福,幸福得让人妒忌了。请看插图,巨人的脸上笑开了花。同学们,好好地观察这幅图,谁能把这美丽的场景,幸福的画面生动地描绘下来,甚至是写出巨人的后传。”这一看图写文的设计,不仅是对文本的升华,还锻炼了孩子的观察想象力,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5、课堂生成法
有这样一个动人而有趣的课堂小故事。一位名师教学《我爱绿叶》最后一自然段,引导学生读最后一节,并体悟文中的情感。当指明学生1朗读时,他因为紧张,把“啊,朋友,爱她吧!”读成了“啊,朋友,爱我吧!”顿时,全班孩子哄堂大笑。此生两颊绯红,其他同学也开始窃窃私语起来。老师笑着对该生说:“这字改得好,甘愿将自己当成了绿叶。”接着,老师转向其他同学:“你们知道他这样改,有什么用意吗?”生2:“他以绿叶的身份,呼吁人们呵护自然。”生3:“红花也需绿叶扶,他愿作充满生命力的绿叶,有无私奉献的精神。”生4:“现在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将‘她’改成‘我’,表明了他保护环境的迫切之情。”……生1腼腆地笑了。师继续引发:“你们能学他一样,用第一人称把课文改写成《绿叶的自述》吗?学生的兴致一下子高涨了,它们用诗歌、童话等形式,对文章进行了改写。
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利用学生生成的问题,灵活地加以引导,既尊重了学生,尊重了孩子们的独特体验,呵护、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历练了孩子们的阅读、表达、思维、分析能力,让课堂灵动起来了。
6、练习法
课后的练习体现了编者的意图,从读、说、写几方面揭示了每篇课文应掌握的知识,应训练的能力,这也是最基本的学习任务。课后的练习要根据教学目标,根据学情,或安插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消化掉,或在课文讲完后进行专门训练。除了课后练习,教师还可以根据文本的重点,根据学生知识的薄弱点,特意安排些练习,以提高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有些教师在第一课时讲完后,让学生听写本课的重点词语。进行修改订正后,还让学生用这些词语针对文章的内容说段话。能用几个就用几个,多多益善。这种设计很有价值:1、检查了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2、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3、可看出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为这课时的讲授做了铺垫。
三、运用原则
有经验的教师,细品课文后,能运用以上方法挖掘出多个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点来。而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专门注重工具性丢弃了人文性。那么,到底要选择哪些“点”来训练呢?
1.选择重要点原则。
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编者都安排了工具与人文性方面的教学目标,能落实目标的就是重点。课堂教学中必须安排进这方面的教学环节,那些巩固旧知的训练项目可少安排。
如《去年的树》一课我们可挖掘出好些训练点:再现鸟儿与树依依不舍的分别场面;第二年春天,鸟儿又回到这里,这个“回”可不简单,它是历尽艰辛,飞越千山万水才过来的,而且内心是复杂的。这里可安排个写话训练,以体现鸟儿的重情重义:“鸟儿飞啊飞啊,它飞过了 高山,心里想 ;它飞啊飞啊, ;
它 。”此项训练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写作能力,又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到了鸟儿对树深深的情。可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合二为一了。还一个训练点:在鸟儿找到树后“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此时它内心仿佛在说着什么;鸟儿唱完了歌,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时,内心又在说什么。当然,还可以挖掘些训练点来,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这些训练点都能在课堂中贯彻下去吗?肯定是不现实的。那么,选择那些来训练呢?最重要的是后一项,因为这里是文章的高潮部分:鸟儿飞越了千山万水,又四处寻找,它筋疲力尽了也不肯停歇,为的是找到自己牵肠挂肚的挚友。可它看到的却是朋友用生命点燃的灯火。此时,它心碎了,此时的话语感人肺腑。此处的训练亦是编者安排的重点,即使前面的挖掘点设计的精彩,如安排不过来也只有忍痛割爱了。
2、“双性”原则
有些训练只是单纯的语言训练,而有些训练是文章的“眼”,既关乎了工具性,又融合了人文性。面临二者时,我们当然选择后者。如上面所举的《去年的树》一课中,最后的高潮部分两处展开想象,说说鸟儿会说些什么。这里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想象、感悟、说话能力,这是工具性的体现;此处通过想与说,学生进入了角色,充分地感悟到了鸟儿与大树间深厚的情谊,懂得了朋友间应像他俩那样珍惜友情,信守诺言。这便是人文性的体现。像那些为了检验孩子对生词的掌握度,用该词造句,这便只是工具性的练习了。
3、薄弱点原则
当我们挖掘的训练点均是巩固性练习时,我们首要考虑的是哪些“点”是孩子能力中的薄弱环节,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中安排相关性的练习了。就算其他的“点”更为亮丽,我们也要舍弃了,因为我们的教学是需求“实”的。
在教学中,在教师的思想意识中,我们要以生为本,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在语言文字训练方面,我们也要以生为本,不能只图课堂上教师亮丽的演绎,只有这样,心中装着孩子,一切为了孩子,语言文字训练便不会被忽视了,便训它有法了。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让课堂生成成为语文灵动的资源》
2011-12-27
标签:
教学论文
四年级教学论文
探微语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奖卡,发放的是…… 谈激励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五年级)
下一篇: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
人教版
|
苏教版
|
西师版
|
北师大
|
S版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
论文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教学反思
|
作文指导
|
教师随笔
|
学生习作
|
作品赏析
|
备课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微信:
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