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试题
教案
论文
音像
素材
课件
班主任
数学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0137
标签:
教学设计
第7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第7册教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一、学情分析
1.课文中的故事发生的年代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但故事仍然有现实意义,课前教师应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了解课文的背景。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搜集资料的途径太少,根本无法了解到课文所在年代的背景。这就为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体验情感方面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学前,教师可将查找所获资料与学生交流共享,以便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2.由于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的不同,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反问句,可能有的理解,有的不理解。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感悟反问句表达的力度,以及所表达的意思。
二、教学设想与目标
本文故事虽然短小,但内涵丰富。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初步了解大与小的辩证关系,为后面的理解奠定基础。其次,要让学生读文后交流感受,在交流中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再次,通过分析“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含义,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进而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现实意义。最后,引导学生认识“但”字连接的转折句式以及反问句式,为本单元后面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课要达到的目标是:
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讨论,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2.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3.能找出“但”字连接的转折句式。
4.使学生感悟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悟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设置悬念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粒米,一滴水有多大的作用吗?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的目的是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2.师:课前老师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同学们请看。教师读出以下数据。
(多媒体出示:水一滴滴地流掉,米粒一粒粒被扔掉场景及以下数据:)
你知道吗?
我们每人每天浪费一滴水,我国13亿人口就会浪费13亿滴水,相当于260吨水,如果每人每天吃10千克的水,这些水可供1人吃26 000天,也就是70年。如果每人浪费一粒米,全国每天浪费掉13亿粒米,一粒米大约重0.025克,这13亿粒米大约重75吨,假如一人天能吃掉0.75克米。这些米足够一人吃10万天,也就是274年。
(设计意图:使学生恍然觉悟,一粒米、一滴水虽小,但集聚起来却是不可忽视,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大与小的关系。)
3.师:看到这组数据你想说些什么?
4.米粒、水滴虽小,但聚集起来能办大事情,解决大的问题,今天我们就进入十一单元大与小的学习。(教师板书课题:11.大与小“扫一室”与“扫天下”)
(设计意图:课题“扫天下”的天下写得大一些,是为了使学生从感观上初步体会两者的意义不同,但又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
5.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实际上我们想知道的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带着你们的问题,出声地朗读课文,在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用你喜欢的方式圈画出与你们的问题有关的语句。
(学生读文圈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并在读文时适当地做出圈画,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习惯。)
2.谁能说说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谈自己的感受,达到相互交流补充,同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3.实际上你们所谈到的都与课文的哪几段有关系?
4.是的3~5段也就是课文的重点段,请你仔细读这几段,想一想在这几段中,你打算解决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找重点段,引导学生掌握抓重点段理解课文的方法。)
5.你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打算怎么解决呢?
6.好,自由寻找合作小伙伴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要解决的问题。(小组学习)
7.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补充,以及教师的点拨指导,对于课文中的难懂词语、问题、课文的思想内容,学生自然而然就领会了。)
师:是的,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只是举手之劳,不必花费太多心思,日常小事都做不好的人怎么去成就大事呢?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你们认为我们在读这三段课文时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谁想来读一读。(指名分角色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完后,我们评价出他们读得怎么样。
8.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9.学生在朗读中可能会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吓了一跳的语气、得意的语气、反问的语气……教师相机追问:你们听出他们读出什么样的语气了吗?为什么这样读呢?
(设计意图:意在了解学生对人物特点的理解、感悟情况,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引导学生读文后质疑
1.学生交流课前提的问题。
2.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不明白的问题或词语划下来,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师生及生生在对话交流中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例如:
①着实、污浊什么意思?结合上下文指导学生理解。
②“轰轰烈烈”联系课文背景指导学生理解。
③“寒暄”结合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理解。
4.学生分角色朗读。
展开全文阅读
5.学生进行朗读评价。
(三)品味感悟,激发思考
1.读文后,我们每位同学都谈了自己的看法,那么课文中的薛勤想对陈蕃表达自己什么看法呢?
2.学生读出薛勤原话: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老师指课题)
师:这就是课文的原题“扫一室”与“扫天下”,现在你们知道“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含义吗?
生:“扫一室”指平常小事,“扫天下”指轰轰烈烈的大事。
3.师顺势引导:对你们来说,什么样的事是大事,什么样的事是小事?
(设计意图:因势利导,由课文中的小事大事引申到学生话中的小事大事,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大与小的辩证关系,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大小事。)
4.回过来,我们看这句话,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比较好,请你们反复读一读这句话,并试着把这句话放到所在的段落中去读一读,感受一下。
5.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
6.这个句子我们能换个说法又不改变原意吗?
(生试做改句练习: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
7.师:可以这样改,像这种类型的句子,同学们知道叫什么句吗?
8.像这种类型的句子我们叫它反问句,改完后的句子叫陈述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这种类型的句子。
9.你再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表达效果更好些?(生说看法)
10.师顺势引导:是的,反问句的语气比陈述句的语气表达得更强烈些。
11.学生知道,说出这样的句子是反问句,师提问:你还能举出这种类型的句子吗?
12.学生举例后,引导学生再做改句练习,并说一说改后的句子叫什么。
13.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哪种句子的表达效果好。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你觉得陈蕃是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中的薛勤是怎么评价他的?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发现“但”字连接的转折句式。)
预设: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能做成大事呢?
2.你们来读一读这一句,这个句子前后意思一样吗?哪个字连接前后句,这个字起到什么作用?
3.用一个“但”字连接前后意思相反的句子,起到转折作用,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你能找到吗?
(学生寻找并交流)
师(手指课题)“扫一室”与“扫天下”对我们小学生有什么教育意义呢?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的目的是使课文的思想内容得到提升,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教育意义。)
总结:这篇课文对我的教育意义也很大,同时,让我想起了两句名言:春秋荀子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三国刘备也曾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老师把这两句名言送给你们,希望你们能用这两句名言时刻提醒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人生中的每一小步,这样才能跨越出人生中的一大步。(送给学生两副软笔书法的名言条幅挂在班级。)
六、教后反思
本篇文章看似简单,内涵却极其丰富。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重难点的把握上,我主要采用“以议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后我发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在交流补充中,理解词语含义
能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没有体现出对一些重难点词语的指导,而是把词语的指导渗透于第二大环节的小组学习当中,目的是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理解词语的含义。从而为后面理解课文作好准备。实践证明学生已经具备了这个能力。而且在交流中还掀起了一阵阵波澜,学生不但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对于“轰轰烈烈”“寒暄”等词语的理解学生还能够联系课文背景及实际去应用,这对课文的进一步学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在朗读交流中,以议代指导
本篇课文的人物特点、行为,适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现,在朗读中教师也应该做必要的朗读指导。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没有相应设计朗读指导,而是让学生在朗读后,议一议、评一评,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补充、感悟、评价,达到指导的目的,实践证明,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的朗读也很到位。
可以说这是一堂轻松的阅读课,在这里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边读边议、边悟边积累,边创造,达到了深刻理解课文含义的目的,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七、案例点评
这是一节特点鲜明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亲自读一读、评一评、议一议,让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新授过程中,教师通过米粒、水滴虽小,但积聚起来能发挥大的作用,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大与小的辩证关系,激起了学生读文的兴趣。并且教师在引导学生读文时带着问题去读,逐步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
尤其可贵的是在学生读文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流机会,在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中,学生自主地理解了一些重点词语,并掌握了一定的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后面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扫清了障碍。
本设计后面环节的安排也是有条不紊的,各环节衔接紧密,过渡自然,由文题含义引申到学生身边的大事、小事,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了“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现实意义。
标签:
教学设计
第7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第7册教学设计
扫一室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音像素材
教学视频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下一篇: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
人教版
|
苏教版
|
西师版
|
北师大
|
S版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
论文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教学反思
|
作文指导
|
教师随笔
|
学生习作
|
作品赏析
|
备课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微信:
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