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试题
教案
论文
课件
语文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阅读:537
标签:
新课程背景下让课堂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与精彩相约于课堂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
内容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课堂是开放的,精彩往往源于课堂的动态生成。课前精心的预设是课堂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但科学课堂中常会充满不确定因素,面对课堂中临时产生的学生“生成性资源”,需要教师泰然迎接,并即时地加以判断和设计,将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育资源,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
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从关注学生、课前预设和课堂即时设计三方面,分析了如何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提倡预约以生为本;阐述了如何在课前进行精心的教学预设,从而让生成更具有方向感和成效性;针对课堂中产生的与课前预设不一致或“节外生枝”的事件,提出了如何巧妙运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机智,将生成性资源融于教学活动中,让课堂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从而与精彩相约于课堂。
关键词 : 新课程背景 科学教学 预设 有效 生成 教育机智
在我们的课堂上,或者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总会希望一堂经过自己精心设计的课,能够按照事先预设的教学流程进行,尤其是希望孩子们在经过“热热闹闹”的过程之后,能顺顺当当地得出一些像模像样的结论,否则心中总存一些遗憾。殊不知,真正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参与让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远比事先预设的更为有效和精彩。面对开放的、充满种种不确定因素的科学课堂,我们该如何把握?重视课前预设,着眼于生成,完善生成,才能让我们的课堂与精彩相约。
一、精心预设——预设生成的基础
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并依据学生的情况来设计教案,这是教师所特有的工作,预设教案犹如杜威所说——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愈高,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预设教案,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益,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现实的课堂大多还是预设成功的。
记得朱乐平老师曾经上过一节解决问题的课,其中一个环节是这样预设的:
在2、4、6、7、10这五个数中,哪个数是与众不同的?
(1)每一个同学安静地想,独立思考,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想,找出“与众不同”的数。
(2)每位同学整理自己的思路,准备汇报(想一想,你在小组中准备说哪些话?)
(3)小组轻声交流(要求轮流说,不明白的问,别人说过的不要重复说)
(4)把小组中的成果汇报在一起。(你们小组认为哪个数与众不同,理由是什么?)
(5)全班交流。
生1:7是单数,7与众不同。
生2:10是两位数。
生3:7和2与众不同,因为它们不能分解质因数。
生4:7与众不同,因为它不能被2整除。
生5:4不同,可以用两个相同的数乘2×2=4。
生6:6与众不同,可以倒立后成为一个新的数。
生7:2与众不同,因为2是最小的质数。
生8:4是最小的合数。
生9:6与众不同,它能被3整除。
生10:7也与众不同,7象一把锄子。
生11:10与众不同,因为10能被5整除。
生12:……
“解决问题”这一课,教师简单但很精心地预设教案,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求异思维,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以前,我总以为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密不透风,滴水不漏,应该天衣无缝,无可挑剔,应该精雕细琢,完美无缺。我总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牵着学生按照课前制定的程序进行教学。现在看来,这种把学生的认知起点假想为零,这种所谓的结构严谨,由易到难,只是我们老师从成人视野来预设数学学习过程,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小步子乒乓式问答,看上去进程流畅,学生答错率很低,但这恰恰掩盖了学习的本来面目。《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就要求在教学方案的预设中,必须对学生的直接经验有所估计,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性、兴致来参与课堂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逻辑归纳和延伸,增加学习的体验性和生成性,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必定是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所有的教学预设是不可能把学生的活动一一网罗的。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不具有生成性。
那么,我们的课堂预设到底要注意什么呢?我认为教案预设不妨“简单”一些。当然,简单并不等于可以对课堂教学不进行预设,毕竟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在课前对整个教学活动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课前的预设可以粗线条化,在提炼好教学主线后,抓重点,轻一般,留主干、去枝叶,教学环节删繁就简,给学生足够大的发展空间,让预设成为一个宏观的大框架,微观调控留待学生活动和师生互动中成型。
曾听过一节十分精彩的三年级活动课《排列》,教师就是预设了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把关于排列的乐趣、作用和方法演绎的淋漓尽致。
环节一:用“孙行者”这三个字排一排,可以写出哪些不同的名字?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介绍你是用什么办法排的?初步渗透方法。)
环节二:用“读好书”这三个字进行排列,排完后想一想,用怎样的方法可以把每一种情况都写下来。
(通过实践积累,去发现并归纳排列的基本方法。)
环节三:每个同学用自己的名字排一排。
(利用自己的名字来对所归纳的排列方法加以合理应用。)
展开全文阅读
环节四:用“大雨、中雨、小雨”排,可以排出几种。
(对所学方法进行再次验证,以加深方法的应用性和巩固性。)
三、敢于开放——不曾预约的精彩
曾有人说过: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将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不断发展的。这个再发现再认识过程,无疑会面临困惑,挫折与失败,很可能会花很多精力和时间却一无所获,会走弯路,但这一个探索的过程却是一个人成长、发展、创造时的正常经历,是人生一次可贵的难以言说的磨炼,这种经历其实就是一笔财富。因为,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会出现新奇的想法,独到的见解及富有个性的创造。这个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不过,没有预设教案,是说不上动态生成的。所谓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倘若教师没有作好准备就进行施教,可能是无的放矢,也无法上升到动态生成。可以这样说,单纯的动态生成的课还比较少,只有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动态生成中,教师还要高屋建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引导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
在《新课程教学设计》中曾经见过一个典型的动态生成案例。
用一块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做一个深5厘米的长方形无盖铁盒,要求铁盒尽可能大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焊接厚度与损耗不计)
教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展开了充分的讨论。
第一种结果:绝大多数的同学认为,先在铁皮的四个角上分别剪去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再焊接成一个无盖的铁盒。学生演示证实后,汇报了计算过程。
(教师问:这个结果是不是尽可能大的体积?引起反思:如果不浪费四块小正方形铁皮,把它们想办法焊接上,容积一定会更大。)
第二种结果:想把这四个正方形裁成小长条,焊接在长方体上口的四条边上,铁盒不就更深了吗?体积肯定大了。
(生:我反对,前提是高为5厘米,你这样做高变大了。)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不浪费铁皮的想法尽管和原题矛盾,但是不是又给我们开启了解决问题的另一扇门呢?)
第三种结果:可以将铁皮左边剪下两块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焊接到铁皮右边的中间,再焊接起来,体积就更大了。
(马上就有学生领会了其中的方法,点头表示赞同,教师把这个操作过程演示一遍以后,学生们都发出了“哦”的声音,茅塞顿开)
到目前为止都是预设生成,这都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所能考虑到的几种方法。大家都沉浸在喜悦当中,学习环境更宽松,气氛更热烈,人人都激动不已。
第四种结果:先沿着铁皮的左边剪下两块长20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再将这两块长方形铁皮分别焊接在剩下的长方形铁皮的上下两条边上,再焊接起来。
(在这个环境当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百家争鸣的热烈场面。)
问题的升华:(这是问题生成引发的动态生成)
师:你们真了不起,想出这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最后,我想知道,如果让你来做一个铁盒,你最喜欢哪一种?(学生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
生:我刚才看这3种铁盒子,发现第三种情况底面正好是一个正方形,它的容积最大。(其他学生若有所思,随即有些学生恍然大悟。)
师:(惊叹)你太出色了,能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抓住这个与众不同的发现。那你们想想,如果去掉高为5厘米的限制条件,还会不会有别的方法制作这个铁盒?体积还有别的结果吗?什么情况下最大?
生:我想,如果深度不是5厘米,还有没有更大的体积?
生:肯定有不同的方法。(学生又陷入了沉思)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不等式的有关知识。同学们敢于猜想,这很好!
本节课在设计上力求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问题情景,试图通过对四类问题的设计与思考,努力使学生处于一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问题情境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又一个跌宕而自由的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空间。课堂教学内容一改传统的封闭题为非常规开放题,设计思维空间较大,要求学生冲破常规思路的束缚,改变原来固有的思维定势,充分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探究学习活动,解决问题。
问题空间开放了,课堂的环境开放了,问题解决的方式开放了,教师教学思维开放了,学生探究的时间开放了,不确定的因素多了,可变因素也多了,使课堂教学有可能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状态,有可能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有可能使师生积极互动,摩擦出创造的火花,才能更好地进行自由的、发散性的、富有创造的思维,从而让课堂涌现出新的问题和答案,让我们的课堂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
翻开《课标》的首页,跃入眼帘的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发展”,一个不确定性的字眼,它体现了动态生成的全过程。预设“复杂”了,生成的空间就狭窄了;预设“简单”了,生成的空间也就宽广了。新课程下的课堂,首先是走进学生内心深处,解放学生思想,多方式、多渠道沟通交流的互动课堂;还是开放问题情境、开放课堂环境,有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的开放课堂。
标签:
新课程背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内含配套教学用图)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节约用水 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
下一篇:
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教案分类查询
人教版
|
新课标
|
苏教版
|
西师
|
北师大
|
青岛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学案
|
说课
|
实录
|
案例
|
反思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