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试题
教案
论文
课件
语文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学设计
》
教案
阅读:622
标签:
教案
第5册教案
苏教版第5册教案
第六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一年级(下册)直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二年级(上册)知道这两种图形都是四边形,二年级(下册)认识了线段、直角。本单元继续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目标是:1.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2.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3.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算法。从《课程标准》提出的上述三条教学目标里,可以看到教学方式的变化,突出学生的探索、思考、交流、合作,主动建构知识。内容分成四部分编排:
P58~P60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包括长方形的长、宽,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P61~P62教学图形的周长。包括周长的含义、测量、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P63~P65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包括周长的算法和实际应用。
P66~P69单元练习、实践活动。
二、教学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操作中发现、交流中总结、制作中内化。
第58页例题从操作的材料(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各几张),操作的方法(折、量、比),操作的目的(看长方形、正方形边与角的特点)三个方面给学生十分具体的指导,并用四张照片示范操作活动,让他们在操作中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59页交流操作中获得的知识,引导学生把点滴而不系统的认识,变成全面而有结构的知识。“蘑菇”和“辣椒”讲的都是经过整理后的长方形、正方形特点。
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是让学生反思两种图形的特点,对边与角的数量、相互关系有更深的体验。初步感受正方形具有长方形的所有特点。
“想想做做”里多种方法做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钉子板上围、三角尺拼、用纸折剪等。进一步体验图形的特点。
2.周长的意义:重在体验,为探索算法作些铺垫。
教材里没有给周长下定义,而是通过两个实例让学生领会周长的意义。第一实例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在具体、直观的情境里,指出“池口边线的长”是池口的周长。初步揭示周长是一周的长度,是线的长度。第二实例用绳子沿树叶的边围一周,量出一周的长。在围的时候进一步体会“一周”,在量的时候加强“周长是长度,可以度量”的认识,先围再量还有“化曲为直”的思想。
例题的素材都是物体表面的周长,从“试一试”起,把周长概念向平面图形迁移,理解平面图形一周的长是它的周长。先解决什么是三角形或四边形的周长,理解它的周长是三条边或四条边的长度和。再思考怎样得到周长,以及测量和计算的方法。教材让学生经历“概念→策略→实施”的过程,通过解决求图形周长的问题,加强对周长的理解,完善周长的概念。
“想想做做”设计了指、描、量、算等学习活动,进一步体会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周长。尤其是计算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周长,鼓励算法多样化,为下面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算法创造思想基础。
3.周长的计算:人人探索、相互交流长方形周长的算法,推导出正方形周长的算法。
联系熟悉的篮球场,提出求它的周长的问题。回忆“什么是篮球场的周长”,思考“怎样求它的周长”。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周长的算法。
计算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能够列出不同的算式,每个算式都依据了周长的意义。因此,鼓励算法多样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交流算法要沟通联系,从“萝卜”的算式到“蘑菇”的算式,再到“番茄”的算式是一个有意义的变化过程。交流算法要突破难点,让全体学生都理解“辣椒”的方法。交流算法要突出重点,鼓励学生使用“番茄”或“辣椒”的方法。由于三年级还没有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所以暂时只能分步列式求长方形的周长。
“试一试”教学正方形周长的算法。学生有正方形周长的概念,了解正方形的边的特征,以及求长方形周长的经验,完全能够通过推理得到正方形的周长算法。
教材里没有写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要学生说出怎样计算它们的周长。原因之一是通过算周长加强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和图形特征的应用;原因之二是缺乏表达长方形周长公式的知识基础和认识条件。
“想想做做”减少单纯的列式计算练习。突出先度量长、宽或边长,再计算周长;注意周长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通过拼图形求周长发展空间观念。
第七单元 乘法
一、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教学了两位数乘一位数,本单元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内容分五部分编排。
P70~P71教学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这是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时的一步。
P72~P75教学一般情况的三位数乘一位数。包括笔算和估算。
P76~P79教学比较特殊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特殊主要表现在三位数的中间或末尾数位上是0。
P80~P81教学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和连乘两步计算的式题。
P82~P85单元练习和单元复习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联系已有计算经验,充分的练习。
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相比,三位数乘一位数要多乘一步,这一步就是几百乘一位数。先教学整百数乘一位数,就为学生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主动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创造了条件。
第70页例题的第一个问题是计算400×2,学生的各种思考都和4×2=8有联系,能够体会从4×2=8推出400×2=800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例题的第二个问题计算400×3,也可以从4×3=12推算。400×2的积小于1000,400×3的积大于1000,这两个计算把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都呈现出来了。
整百数乘一位数不仅是笔算的基础知识,还在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使用。因此,“想想做做”里安排了充分的练习。
2.笔算几百几十几乘一位数:突出教学重点,凸现计算难点,培养估计习惯。
第72页例题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竖式上已经计算的是三位数个位、十位上的数乘一位数,把百位上的数乘一位数留给学生进行。这样安排是为了突出计算里的新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教学这道例题,要让学生了解竖式上已经算了什么,明白还要算什么,尤其要交流积的百位上写几,为什么。
展开全文阅读
“试一试”独立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完整经历计算过程,体会计算方法。要从乘的步骤和怎样进位两方面,引导学生总结算法。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计算乘法,最会在进位时发生错误。因此,适当加强听算练习,如两位数加一位数、一位数乘一位数再加一位数,能有效地减少计算错误。
在初步掌握笔算的基础上,估计积的位数,为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作铺垫。第73页第3题,算算比比同组两题的积的位数。同组的两道题,三位数不同,一位数相同。有利于学生发现261×3的积是三位数的原因:2百乘3的得数小于1000;621×3的积是四位数的原因:6百乘3的得数大于1000。应用这些体验,就能先估计积的位数,再笔算,如第74页第6题。需要说明的是,教材避开了类似158×7这样的题。如果只考虑1百乘7,会判断这题的积是三位数。只有同时考虑十位向百位的进位,才能知道积是四位数。让学生进行这些思考,难度过大、要求偏高。
3.十位上是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理解和应用“0乘一个数得0”,利用估算支持探索。。
第76页上面的例题,联系直观、形象的情境列出算式0+0+0+=0,再根据乘法的意义改写成0×3=0,体会积为0是合理的。“想一想”算0×7、8×0,把0×3=0的体会迁移过来,从而得到规律:一个数乘0,积是0。显然,这是具体到抽象、个案到规律的过程。既让学生理解规律,又不机械记忆结论。
第76页下面的例题,一个看台有102个座位,求4个看台的座位数的算式是102×4,引出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这是一道新颖的计算题,在几百几十几乘一位数时没有见过。先估计商是三位数,大约是400多,再笔算就会感到0×4这一步应该乘,积的十位上不能漏写0。否则积不会是400多。先安排估计至少能起两点作用,一是把新颖的问题与已有经验联系起来,把特殊情况纳入一般方法中。二是利用估计监控笔算、支持笔算,解决新矛盾。
三位数的十位上是0,它乘一位数,积的十位上可能是0,也可能不是0。“想想做做”第2题联系实例,理解201×3的积的十位上为什么是0,607×4的积的十位上为什么不是0。再经过第3题的找错与改错,使学生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4.个位上是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用简便竖式计算。
第78页例题4×120教学两个内容,一是怎样口算,二是比较简便的竖式笔算。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如果计算过程中不需要进位,这样的题一般应能口算;如果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一般列竖式笔算,不要求笔算。
“番茄”从4×12=48得到4×120=480,学生都能像这样口算。“辣椒”的竖式是按原来的笔算方法计算的。通过交流,注意到这题的积的个位上是0,原因在于乘数120的个位上是0。
教材告诉学生,竖式还有新的写法和算法,示范了把120末尾的0暂放一边,先算12×4得48,再在48的末尾上添“0”。教学不仅要清楚地展示竖式的新写法,还要让学生理解这样写的道理以及它比较简便。
“试一试”里的三位数乘数,分别是几百几十的数和整百数。让学生在已经写出的竖式上完成计算,着重体会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得数末尾添适当个数的“0”。教材竖式计算700×9,是为了体会简便竖式的写法与计算。在“想想做做”里没有笔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题目,因为这样的题应该口算。
“想想做做”第1题仍在已写出的竖式上计算,巩固简便竖式的计算步骤与“末尾添0”。从第2题起,才要求学生写出简便的竖式。第3题把乘数中间“0”与末尾“0”编成题组,便于比较,体会算法上的不同处。
5.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体会数量关系,清晰解题思路,不要求一题多解。
本单元教学连续两步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有利于理解题意和数量关系。如第80页的例题,看图可以想到一共有5×6=30(个)乒乓球;看“每个2元”能想到买1袋要2×5=10(元)钱。这些都是解题的第一步,都能从直观的问题情境里得到。
解答连乘问题一般用综合法思路分析数量关系,其实上面的看图(文)想到解题的第一步,就是应用综合法思考。教学要引导学生把这步的结果与另一个条件联系起来继续往下想,实际问题就解决了。
连乘问题的三个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是交叉的,如每袋5个与买6袋、每袋5个与每个2元。所以连乘问题一般都有多种解法。用综合法思路分析数量关系,要抓住两个已知条件之间的一种关系,系统地往下想,找到问题的一种解法。既鼓励学生的解法多样化,又不要求一题多解。
6.单元复习:分别整理口算和笔算,提高估算,渗透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
第1题里是本单元教学的口算,有整百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而两位数乘一位数是乘法里最主要的口算内容。第2题整理笔算,把一般的与特殊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组成题组,使它们有机融合。三组题之间还有积的位数的比较。第4题是估算,把三位数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应用整百数乘一位数进行估算。比新授时有了发展。第3题感受同组两题的得数相同,渗透乘法结合律。解决的实际问题更注意贴近生活,对理解题意的要求有所提高。
第八单元 观察物体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从不同位置观察比较简单的物体。教学目标是:1.认识长方体形状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2.通过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知道可能看到几个面;3.学会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用图形表示看到的形状;4.根据视图摆出物体。这些内容和目标都是以前小学数学教材里没有的,教学这些内容,有利于发展空间观念。分二部分编排。
P86~P87观察常见的物体。了解长方体形状物体的正、侧、上面,同时可能看到的面。
P88~P89观察3个正方体摆成的几何体。指出几何体的三视图,根据视图摆物体。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联系经验,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
学生在生活中初步知道物体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和下面。本单元把左面和右面统称侧面,在观察侧面的时候,只在其中选择一个面。
图书柜、洗衣机、电冰箱都是比较熟悉的物体,它们的形状都接近长方体。这些物体的正面是生活中约定的,不受它们摆放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确定正面以后,上面与侧面也随之确定。
第87页第3题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关键是确定它们的正面。教材让学生体会,正方体的红色面、长方体的黄色面正朝向他们,习惯上把这两个位置的面称正面。
2.体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教师和女孩都观察图书柜。教师能同时看到正、侧、上3个面,女孩只看到正、侧2个面。这些事实让学生体会,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面的个数往往是不同的。第87页第3题,观察放在桌上的文具盒,感受最少看到1个面,最多看到3个面。体会在哪里能看到3个面、哪里只看到2个面,尤其是只能看到1个面的观察位置和方法,对下面的教学非常重要。
第87页第4题分别从正面、从侧面、从上面观察正方体。首先是联系已有的观察经验,理解从正面看,就是只看正方体的正面,要站在它的前面观察;从侧面看,就是只看到它的侧面,可以站在正方体的右边观察;从上面看,只看它的上面,要站在正方体的前面,低头观察。说说看到的图形都是正方形,初步体验平面图形能用来表示看到的形状。第5题里两个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这个长方体,进一步体验如何观察、怎样表示观察的结果。从正面和上面看,视图相同,都是左右相连的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
3.几何体的三视图
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是空间观念的一种具体表现。教材编排观察几何体,并用图形表示看到的形状,目的是发展空间观念。教学第88页例题应注意三点。第一,要准备学具,每名学生都用正方体照教科书图画里的样子,摆出几何体进行观察,绝不能观察教科书里的实物图替代观察几何体。第二,要让学生在正确的位置上观察,鼓励他们站在几何体的右边观察侧面。第三,要组织学生说出从正、侧、上面看到的形状,或画草图表示。
“试一试”根据提供的正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要引导学生做到两点,一是分析正视图:它是三个正方形组成的,下排有两个正方形且左右相连,上排靠左边有一个正方形。通过这样的分析,构思摆法,发展空间想象力。二是摆出几何体以后,要从正面观察。如果视图符合要求,可以确认摆出的几何体;如果视图不符合要求,则应另摆。“想想做做”第3、4题都是根据视图摆出物体。个别题的答案开放,根据一幅视图能摆出形状不同的几何体。遇到这样的题,要加强交流,加强验证。
标签:
教案
第5册教案
苏教版第5册教案
第六单元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备课参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内含配套教学用图)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三年级第七册)
下一篇:
第九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第五册)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教案分类查询
人教版
|
新课标
|
苏教版
|
西师
|
北师大
|
青岛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学案
|
说课
|
实录
|
案例
|
反思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