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设计教案
阅读:337  
标签:教案 第3册教案 苏教版第3册教案
二上第六单元厘米和米教案集体备课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课题:量一量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常用尺,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

2.通过对长方形各条边以及折痕的测量,初步感知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3.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实际测量,培养学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与难点: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表象认识。能合理利用测量工具,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测量方法的操作能力。

课前准备:米尺一把、卷尺一把、学生尺一把、三角尺一副、一张长方形纸。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活动一:认识尺

1.提问:谁来介绍一下自己带来的尺呢?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2.提醒:你的尺可以量哪些物体呢?如何来量呢?

追问:量时应先找到什么?(o刻度)

请学生介绍在课前准备的一种尺。

在认识尺的活动中,目标主要是两个:一就是介绍几种常见的测量工具;二就是如何来看这些工具的刻度。

活动二:用学生尺量

1.选择工具。

讨论:要想量它的每条边长度,该用什么尺呢?(用学生尺量一量)

2.测量长方形的边。

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学生量后,汇报测量的结果。

(上下两边相等,左右两边相等)

3.测量长方形的折痕。

追问:你知道怎样折,折痕是最长的吗?(长方形对角折的折痕最长)

4.讨论。

想一想:这样的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

5.小结: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根据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这很重要。

生取出一张长方形纸。独立用学生尺量长方形的各条边,并填在书上。

小组活动:将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

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长多少厘米。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长方形边的特征,要让学生明确用什么工具量,如何量。要强调选择工具的重要性。

在每一个活动中,都要渗透估测的意识。

活动三:用各种尺量

1.选择。

提问:要量出自己的一拃、一步和一庹大约有多长,要用什么工具呢?

2.测量。

3.比较。

讨论:先估计一下数学书的长大约有几拃?

4.说明。

小结:我们测量出来的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可千万不要小看。有的时候没有测量工具的情况下,我们就能用它们来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

活动: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然后再分组合作测量,汇报结果。

活动:用手去测量一下,看看是不是和你估计的差不多。

在这个活动中,除了让学生量出长度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当身边没有测量工具的时候,也可以利用我们的手脚来进行估测。

活动四:想办法量



1.选择。

讨论: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

2.活动。

走10步,量量大约有几米?从篮球场的这一端走到另一端,数数走了多少步,再量量大约有多少米。   

同桌合作完成。

3.你还可以用什么测量工具,可以量出球场上的哪些长度?

小组讨论:具体的测量方案。

按方案到球场上去实地测量。

根据测量结果评选出最佳测量方案。

先要组织学生充分地考虑好方案。学生的方案可能很多,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重点交流。让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

活动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量一量”这节活动课,知道了很多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的方法。下课后,同学们如果有兴趣的话还可以继续进行。

课题:认识厘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点与难点: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能初步借用工具画出线段。

课前准备  学生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教师吸管两根(一曲一直)、课件。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

出示两根吸管(一直、一弯)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2.图上的两组小朋友在玩什么? 

两组同学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3.观察你桌上的毛线,你发现什么?(弯的)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一组跳绳、一组拔河)



二、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

(1)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板书:直)(3)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板书:线段)

(4)师演示并指出: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5)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直,两个端点)

2.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过渡: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在呢?

(1) 师示范: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

    再用两手去捏住边的两边,你有什么感觉?小结

(2)在课本上、黑板上找到直的,有两个端点的边。

总结: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3.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1) 根据感受到的线段的特点,试着把它画在纸上。

(2)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画线段的?为什么这样画?


展开全文阅读
(4) 师适时示范线段画法。

(5) 依据线段模型练习。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是线段(不是线段)?

三、联系应用,拓展认识

1.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出示校园环境图片,

 2.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2) 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

3.(1) 用长方形纸任意折一下,观察折痕,你发现什么?

4.(1)以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说说能画几条线段。

(2)引导理解 “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

5.完成课本的其他练习  

6.全课总结:

7.课外作业:请你向爸爸、妈妈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试一试。(2)生汇报演示:你是怎样做的?

A 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哪一段是线段?互相指一指。

直尺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

(3) 同桌讨论:线段具有哪些特点?(直、有两个端点)

部分作品实物展台下展示对比,让学生根据线段特点进行判断。

请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新课标第一网

请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吗?根据学生汇报,软件同时在该物体某边上呈现出线段。

(1) 请学生指出某图形横向、纵向各一条线段的顶点,让学生感受公共点。

(2) 请学生折一条比垂直折痕长的线段,短的线段。

(3) 学生独立练习,实物展台展出,集体讲评。

和大家交流,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你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

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发现刻度尺上的结构,自然地揭示出“厘米”这个长度单位。

通过比划并“寻找1厘米长”的物品,进一步体会“1厘米有多长”,认识到当我们表示很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课题:认识米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形成1米的长度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2.在活动中,注重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重点与难点:1.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表象。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课前准备:米尺一把、卷尺一把、1米的绳子一根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活动一:复习

1.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课桌长100(   ),宽40(   )。

大拇指长约6(   ) 粉笔长约7(   )

铅笔盒的长约23(    )

2. 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    )作单位。

通过复习,为认识长度单位“米”作铺垫,渗透“米”和“厘米”的联系。

活动二:认识米

1.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等比较长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就比较麻烦了,这时该怎么办呢?

2.认识长度单位:米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1)比一比

集体交流

(2)看一看出示米尺,介绍刻度

①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

②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作单位。

(3)量一量。

  量哪些物体的长度要用米作长度单位?

谈话:请同学们将一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

再请同桌先估一估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然后用这1米长的绳子一起去比一比,互相说一说比的感受。

a.完成“试一试”。

先估计一下,再去量一量。小组合作,做好记录。

b.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

同桌合作完成,认真测量,做好记录。

C.举例说明。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交流: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在新授中,让学生先进行1米有多长的实践活动,初步形成对米的长度表象。

在量不同物体长度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米的含义,建立1米的表象。

活动三:生活运用

1.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课桌长1(   ),宽40(   );

学校的大楼高约20(    );

小刀长约10(   )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7米  70厘米  70米   80厘米  80米

                                    

追问:你是怎么排列的呢?

3.一段红绳长26米,第一次用去5米,第二次用去6米。

 (1)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

=     (米)

(2)还剩多少米?

                    =     (米)           

4.独立完成书上的其他习题。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建立把新知与生活实际建立有机联系,加深对“米”的认识。

活动四:全课小结

今天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它有多长?

用双手比划一下。

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课题:认识线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2、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3.通过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点与难点: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能初步借用工具画出线段。

课前准备  学生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教师吸管两根(一曲一直)、课件。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

出示两根吸管(一直、一弯)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2.图上的两组小朋友在玩什么? 

两组同学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3.观察你桌上的毛线,你发现什么?(弯的)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一组跳绳、一组拔河)

通过动手操作,直观认识线段。再通过举例证明,教师的归纳总结,明晰线段的特征。

二、

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

(1)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板书:直)(3)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板书:线段)

     

(4)师演示并指出: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5)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直,两个端点)


展开余文
2.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过渡: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在呢?

(1) 师示范: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

    再用两手去捏住边的两边,你有什么感觉?小结

(2)在课本上、黑板上找到直的,有两个端点的边。

总结: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3.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1) 根据感受到的线段的特点,试着把它画在纸上。

(2)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画线段的?为什么这样画?

(4) 师适时示范线段画法。

(5) 依据线段模型练习。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是线段(不是线段)?

三、联系应用,拓展认识

1.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出示校园环境图片,

 2.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2) 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

3.(1) 用长方形纸任意折一下,观察折痕,你发现什么?

4.(1)以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说说能画几条线段。

(2)引导理解 “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

5.完成课本的其他练习  

6.全课总结:

7.课外作业:请你向爸爸、妈妈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试一试。(2)生汇报演示:你是怎样做的?

A 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哪一段是线段?互相指一指。

直尺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

(3) 同桌讨论:线段具有哪些特点?(直、有两个端点)

部分作品实物展台下展示对比,让学生根据线段特点进行判断。

请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Xkb1.com

请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吗?根据学生汇报,软件同时在该物体某边上呈现出线段。

(1) 请学生指出某图形横向、纵向各一条线段的顶点,让学生感受公共点。

(2) 请学生折一条比垂直折痕长的线段,短的线段。

(3) 学生独立练习,实物展台展出,集体讲评。

和大家交流,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你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

在拓展巩固中,力求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出发,结合线段的特征加以整合。
标签:教案 第3册教案 苏教版第3册教案 二上第六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备课参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内含配套教学用图)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二上第六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集体备课稿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第三册)
下一篇:二上第五单元口诀求商教案集体备课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第三册)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教案分类查询
人教版| 新课标| 苏教版| 西师| 北师大| 青岛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学案| 说课| 实录| 案例| 反思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