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设计教案
阅读:1898  
标签:教案 第3册教案 苏教版第3册教案
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六、厘米和米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1、厘米和米

                    第一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观察体会线段产生的全过程。

         2、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线段的特征。

         3、学生能与已有的知识相贯通,会数线段。会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线段,会使用不同的工具画线段。

         4、培养学生初步动手操作能力,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情绪,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感受线段的产生,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实际的操作中体会线段的产生,体会线段与直线的关系,理解线段只是直线的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引进新课。

1、小朋友,你们喜欢念儿歌吗?谁愿意念给大家听听?今天老师也带来一首好听的儿歌,我们一起来听听。喜欢吗?一起大声念念看。

2、仔细观察儿歌里的两行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桌子上的毛线是什么样子的?能把它变直吗?试试看。(学生操作)

3、师:把线拉直,这两手间的一段在数学上还有个名字呢,你们知道叫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认识线段)

二、直观感受,认识线段。

1、如果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 

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端点。

3、学生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

5、这是刚才的线段,(课件逐步演示旋转)它变了,现在还是线段吗?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学生辨别线段)

7、(隐去非线段,留下线段)这些都是线段,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师小结过渡.

三、回归生活,体验线段

1、我们的生活中藏着许多线段。(尺)你们看,这把尺的一边,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这两端是它的两个端点。这把尺上还有线段吗?

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

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活中的线段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小朋友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5、全班交流。

四、实践操作,感悟画法。

1、生活中的线段太多,我们说也说不完,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画下来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来画线段?为什么?

2、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指名演示画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6、师: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在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别方便,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

8、学生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全班评议、欣赏。

五、多种方法,深化认识。

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

2、交流。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短)?

3、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4、反馈。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

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认识的各种图形,许多线段还能组成很神奇的精美图案。(欣赏)

8、漂亮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

六、总结

今天学到了什么?线段有哪些特点?

                       第二课时:学画、量线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线段,懂得了线段有长有短之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板书:学画、量线段

师:请大家猜猜:要量、画线段应该用到什么工具?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刻度尺”。

教师检查全班同学是否准备了刻度尺。

二、探索新知

1、学习量物体的长度。

(1)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51页例题“量一量”的教学情境图。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说一说(   )里应填什么数,然后教师强调:

A、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这个物体的一端要对准“0刻度线”。

B、看物体的另一端对准哪一条刻度线,如铅笔刀的另一端对准刻度线“7”,所以,这只铅笔刀长是7厘米,图中的线段是5厘米。

(2)演示,直观感知。

为了让学生看得清楚,教师可在黑板上示范,让学生详细了解测量铅笔刀的长和线段的长的过程。


展开全文阅读
(3)操作、亲自体验。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和长度。

2、学习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1)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51页例题的“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教学情境图。

先让学生认识观察上图,再让学生议一议:画指定长度的线段要注意什么?

小组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刻度‘4’的地方。

(2)演示,直观感知。

为了学生看更清楚,教师可演示。

师强调:在画线段时,一定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出端点。

(3)操作,亲身体验。

让学生画一条长6厘米的线段,画完后与同桌的同学互相看一看,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1页“想想做做”中的第1~3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题中测量方法的正误,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量一量,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出:今后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边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时,就可以用“大约”来表明长度。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这些知识的?

             第三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什么是线段?

二、新授

1、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

现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

说明了:量比较短的东西,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2、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厘米”的刻度。

出示米尺,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说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

(2)看刻度尺回答:

A、“0”在哪儿?

B、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这么长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大概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找一找。

让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1~52页“想想做做”第1~6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核对。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5、“想想做做”第5题。

做题时,可利用已有的各种表象作为参照来估计,估计的长度与实际长度有差距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而否定学生的估计。

6、“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再相互量一量对方所画的线段的长。

             第四课时:认识米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量比较短、小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太麻烦了,这时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米”。

说明: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米做单位。

(1)出示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2)请学生将一米长的绳子去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A、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

B、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

C、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D、学生齐读两遍。

2、教学课本第53页“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

(2)请学生用米尺去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长。

(4)出示“试一试”第2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A、先请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是多少米。

B、再请学生量一量,检查自己所估计的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请学生张开双臂,比划一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填写。

(2)集体订正,对于有错的题目与实际事物相联系说明。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填写,提醒:看清单位名称。

(2)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分小组分别完成下面的活动。

(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口答,并说明原因,

(2)提问:如果这辆车高5米,能通过吗?为什么?如果一座桥高3米,而一艘轮船高4米,能顺利通过吗?为什么?

四、总结

今天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双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2、实践活动:量一量

教学目标

通过对常用尺的认识到以及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初步感知长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尺

1、请学生来介绍一下自己在课前准备的一种尺。

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二、用学生尺量

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

(1)学生用学生尺量一量长方形纸,并填在书上。

提醒:在量时应先找到什么?(0刻度)

(2)反馈测量的数据。

(3)组织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4)小结。

2、将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长多少厘米。

学生量后,汇报各自测量的结果。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是多少厘米?

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

说明: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三、用各种尺量

1、提问:如果要量一量一拃有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来量?如果要量一步、一庹呢?

2、学生们分组合作测量,汇报测量方法的结果。

3、介绍:根据所测量的量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

4、组织学生估测一下数学书的长是多少?先请学生一拃一拃地量,再说出估测的结果。

四、想办法量

1、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

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长吗?

小组讨论:具体的测量方案。 

按方案到球场上去实地测量,根据测量结果评选出最佳测量方案。

3、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就量出球架的高?

4、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的测量工具,还可以量出球场上的哪些线段的长度?

学生测量后说说所选用的工具、所测量的长度。

 
标签:教案 第3册教案 苏教版第3册教案 苏教版二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备课参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内含配套教学用图)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五、口诀求商(一)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第三册)
下一篇: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七、位置与方向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第三册)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教案分类查询
人教版| 新课标| 苏教版| 西师| 北师大| 青岛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学案| 说课| 实录| 案例| 反思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