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试题
教案
论文
课件
语文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反思
阅读:586
标签: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认识时间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十一单元《认识钟表》共一课时,实在学生认识0~20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学习内容试认识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在4次教学3次走班教学,我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反思这次教学活动一下几点:
在“认识钟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充分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认钟表的经验
一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系统的认识过钟表,但在钟表却是随处可见,平时上学的时间、晚饭的时间、看动画片的时间……学生有一些了解,这就是本课的一个知识基础。在课前,我曾有意识的询问过孩子有关钟表的知识。学生有的知道整时,有的知道几时几分,知道几时差一点儿。貌似闲谈如同聊天,但作为老师就可把这几句“闲话”记在心里,作为下一课数学学习的知识基础。除了“课前聊天”,老师还可以在课上留意学生说的每一句话,回答的每一次问题,在短时间内了解。
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1)学生的生活经验一般是感性的、点滴的,老师需要通过一节课把这些点滴有条理有层次地串联起来,为学生构建起知识的框架。
在这节课中,我以猜谜揭示课题,而后分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三步走。认识钟面环节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说钟面的认识,为了让学生的介绍更为有针对性把提问变成“你知道钟面上有什么?”这样学生根据手中的闹钟很容易回答。在学生拨钟也让学生自由的拨出一些整时并说说在这一时刻在干什么,这样学生对各个时段的认识就能联系生活而不仅仅停留在1~12各个数上。在“两个10时”这一环节,让学根据生活经验充分的讨论两个10时的存在和不同,再指导学生会照样子用一句话说一说,同时从数学角度提醒学生在平时说话时要注意用上“早晨、上午、下午、晚上” 等词语,这样说起来就更清楚明白。钟面、整时和大约几时三个环节层层递进,每一个环节与学生经验紧密联系。
(2)在逐步、具体的构建知识框架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结实“框架” 。
所谓“框架”就是一节课纲要,在教学环节中的小结总结,可以是老师帮助学生建立,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建立。本课的纲要就整时和大约几时。在这一课里,在认识整时、拨出整时的经验下出示三个整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共同特点然后小结,就帮助学生建立起本课学习一条“框架”。在有了经验之后,教学大约几时,在两次拨出接近7时后,学生自己就会建立又一条“框架”:接近几时,可以说大约几时。
三、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
本课以猜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联系生活的看图说几时、说说起床和睡觉时间等变式练习效果还可以,但是仔细回顾,如果能把一系列情景贯穿起来,就能够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四、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把点滴生活经验变成系统数学知识目的在于使其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去,除了在课堂上一些与生活相连的习题更好体会知识的还是生活本生。因此,我觉得还可以适时适度的给孩子一些后续积累性练习,如记录一下一周每天起床的时间,设计一份假日的时间安排表。这些练习不是一日一时能做完,也许眼前所学的知识还不够,但相信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是能够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用已有的知识去了解生活,了解进一步的知识,其乐无穷。
“颇具匠心”——让课堂生动起来
课难免会有收获,从指导老师那,从其他老师那。是的,我体会到学校帮助我们安排师徒结对是多么明智的决定,这对于我们这些新手来说是多么有必要。
这次是“认识钟表”。《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实际教学,感受颇深。
在(2)班是自己试上,因为预设和生成截然不同,整个课有点不知所措。开头出示钟面,问看到什么时刻,就没有人说两根针,由于我不够机灵,头没带好,开始的不顺导致后来处理问题都有些生涩,所以自我感觉是很失败的。
课后急忙找指导老师指点,一颗心悬着。吴校长给我鼓励也给我建议,也是因为他的又一次指点,我豁然开朗。重新整理一下思路,把练习也重新按层次设计了一下,整理后我心理塌实多了。
那我课堂上的问题在哪里呢?课后我进行了反思:
首先处理课堂上的生成,我预设的很多,可是现在的孩子是有思想的,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课上定能够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肯定会出现好多你预设不到的情景,这就需要教师能灵活的把握课堂。随机的处理一切课堂上发生的异常情况。新课标提倡课堂生成,我明知这个理论,可是却没有做到真正应用,反之,恰导致自己语言生涩。要清楚教案虽然是预先设计好的,但课堂是绝对生成的。
第二是课堂常规方面。“怎样使低年级学生学会倾听”还真是个难题,一直捆绕着我,一节课总有那么部分学生游离。这方面,我准备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于是,第二次上课的时候,我牢记了以上几点,结果是“上得蛮好的”——知道老师这样说。我的心也放下些。跟着学生的思路,突破了重难点,学生基本能够理解整时和大约几时的含义,处理练习也注意了层次,合作学习时也不流于形式了,让学生先思考后交流,活跃了他们的思维。
但是,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首先是教师的语言,在内容与内容衔接过渡的语言组织上没有精心设计准备,语言显得过为直接,这样学生就易乏,少闪光眼神的出现。比如在教授完整时进而不如授新知大约几时的时候,我便能够意识到自己语言的仓促性,直接说:下面我们怎么怎么样……这样很明显就欠缺了语言连接的紧密性和连贯性,课后听课老师也这样反应道。假如在语言设计上更锤炼些,那么转换的层次分明性与生的接受效果应该会更理想些。
展开全文阅读
其次,由于我对新课标教材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分针,会看、会写钟表上的时刻,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再现和累积。
再次,低年级学生由于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活动,因而在小组活动中不听指挥,从探索到语言表达,能力显差。例如分辨时针、分针没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结果交流得不好。
最后,也是课结束时本可以按自己所设想画自己喜欢的时刻,把钟面印发给学生,但是由于课前疏忽,居然没有准备好,故而要求画钟面就稍显困难。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操作能力。教师不仅要备课,更要备学生,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才为真呐!
这样,学生才能够学数学,爱数学!
“找规律”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对数学内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材中提供的教学素材很少,仔细观察发现生活中这一规律应用得比较少,但考虑到教材的编写意图可能是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发现数学内在的规律美,掌握找规律的方法技巧,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依据教材又不囿于教材,将课本中出现的装修墙面和地面的主题图大胆进行改革,把其中的一幅主题图改为明明设计的图案,另一幅图改编成四种颜色的卡片花放到闯关题中去。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形式多样,循序渐进,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第三关的第2题对于中下水平的学生来说有些偏难,没有及时发现指导。课中的小游戏意图是想让学生体验规律的形成过程,但从新课程标准“发现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这一要求来看,不是让学生发现而是在探索规律,对教材的把握深度有余,而宽度不够。
通过这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我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提供了更大的挑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深入领会其精髓,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正如李科长所说的,新的课程目标是方向,路就在课堂教学中。相信我们会越走越好!
助梳理知识,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整合以上几处教学环节,让学生进行自由设计才不至于“纸上谈兵”。 那样,课堂会因学生的大胆创新呈现更多的精彩。
标签:
认识时间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内含配套教学用图)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第九单元:统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第二册)
下一篇: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第二册)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教案分类查询
人教版
|
新课标
|
苏教版
|
西师
|
北师大
|
青岛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学案
|
说课
|
实录
|
案例
|
反思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