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试题
教案
论文
课件
语文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反思
阅读:3319
标签: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知识要点及教学目标1-6年级二上册 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撰稿人:苏庆华(一至四单元)、杨文荟(五至八单元)
单元名称 小节标题 知识要点 目标要求 重点难点
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1、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都用厘米作单位。
2、用直尺量整厘米长的物体的方法。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米、用米量 1、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做单位。
2、米和厘米的关系。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能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线段的认识 1、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它有“直”的特征。
2、画线段的方法。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理解并掌握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不退位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3、用减法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应用题。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5、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加减混合:加减混合试题的运算顺序和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1、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培养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探究加减法估算的方法,初步形成估算的技能。
三、角的初步认识 认识角 认识角及角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画角。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3、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观察、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掌握角各部分的名称并学会画角的方法。
认识直角 认识直角和直角的符号,知道直角是一种特殊的角,学会辨识直角。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掌握判断直角的方法和画直角。
四、表内乘法(一)乘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运算的意义;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1、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会口述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4、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5、能用加法和乘法表示同一内容。加强学生对乘法的认识。 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掌握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2—6的乘法口诀 1、口诀间的关系。
2、用口诀写乘法算式。 1、使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熟记乘法口诀,学会运乘法口诀求积。
2、通过观察、操作、尝试、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展开全文阅读
3、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掌握口诀的结构和规律理解口诀的来源,掌握推导口诀的方法。
乘加、乘减试题 在一道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1、使学生会计算乘加、乘减式题,让学生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同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理解并掌握运算顺序。
用数学 根据乘法的意义,运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实际问题。 1、让学生掌握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会提出乘法计算的问题,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五、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 (1) 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 能辨认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
1.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学生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对称图形 (1) 通过欣赏图片,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
(2) 通过“折一折”“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找到一条恰当的直线即对称轴,对称轴两边的部分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即能够完全重合)。
(3) 能辨别轴对称图形,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或点子图中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镜面对称 (1) 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 经历探索、掌握镜面对称现象基本特征的过程(镜子里外的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发展空间观念。 1.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六、表内乘法(二)7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学会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方法。
(2)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 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3、使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得的较大的发展。 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倍的意义及应用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利用操作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并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的计算方法。
(3)能利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4)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学生动手、动脑、和动口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
3、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并能够正确进行解答。
4、初步学会分析数学信息与所求问题的联系,学会看线图。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并能够正确进行解答。
3、初步学会分析数学信息与所求问题之间的联系,学会看线段图。
8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8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3、通过乘法口诀的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1、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9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9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能根据乘法的意义正确推导出9的乘法口诀。
2、能初步记住9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熟练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9的乘法口诀的推导。
乘法口诀表 1、知道利用表格来整理知识比较简洁、清楚。
2、掌握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 1、通过让学生自己整理乘法口诀表,使学生知道利用表格来整理知识比较简洁、清楚,懂得合理整理乘法口诀表,掌握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
2、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能熟练的利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式题。
3、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整理乘法口诀是重点。掌握乘法口诀表示难点
看一看摆一摆 (1) 利用主题图复习第3、4、5、6单元的相关知识(观察物体、角的认识、表内乘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的价值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动手操作,巩固对所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感受图形变化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使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学会正确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重点。
2、培养学生使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难点。
七、统计 (1) 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简单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画正字)。
(2) 进一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的),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样本容量、比较信息,描述信息等),并让学生尝试作出简单的决策(95页内容可以设计决策问题)。 1.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1、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八、数学广角 简单的排列和组合 (1) 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2) 让学生经历摆学具、画图示、列图表等过程,逐步抽象出全面的、有序的排列和组合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具体过渡到抽象。
(3) 能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在活动中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准确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简单的推理 1) 经历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
(2) 能借助“做标记”、“列图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方法进行推理。
(3) 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标签:
人教版小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内含配套教学用图)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知识要点及教学目标1-6年级一下册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一年级第二册)
下一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知识要点及教学目标1-6年级二下册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一年级第四册)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教案分类查询
人教版
|
新课标
|
苏教版
|
西师
|
北师大
|
青岛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学案
|
说课
|
实录
|
案例
|
反思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