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试题
教案
论文
音像
素材
课件
班主任
数学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162
标签:
教学论文
说解七字诀——学习《新大纲》所想到的——读
读就是指通常所说的阅读。《新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分为两段。第一段:“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写作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第二段是:“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将上面的两段话综合,《新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大致可以概括为两条:第一,目标要求。这一要求又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质”的要求,即对程度适合的文章(这里主要是指课文)要“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写作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二是对“量”的要求,即要求五年制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的小学生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第二,手段要求。阅读的主要手段是朗读和默读。朗读要做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则要求有一定速度。一言以蔽之,阅读教学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大量的阅读实践(包括朗读与默读)去理解、去体会、去领悟、去积累。
《新大纲》何出此言呢?我们不妨从人的大脑是怎样实现阅读与理解的话题说起。思维科学家张光鉴先生告诉我们:当环境和问题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信息输入后,大脑就必然要和以前记忆中的知识信息组块,即“相似块”,在以相似性为基础的某种模式上进行相互激活、相互联系。而这种在相互联系中被自动激活的“新相似块”,就是表象、情感以及初步认知行为产生的基础。与之同时,那些被激活了的信息,在总期望和目标的引导下,经过大脑内部反应器、控制器的相互配合,就能达到最后的认识。(以上请参看张光鉴先生撰写的《内隐认知的快速反应研究》)比如小学生原本对“小熊生病了,住进了医院。小伙伴们都来看望他”这两句话不理解。但如果在他们的头脑中早已存有“生病住院”以及“看望病人”这些“相似块”(这里所说的“相似块”也就是认知语言学中极为看重的“身体体验”)的话,那么,只要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把这两句以文字形式出现的话语送入大脑,大脑就会把与之相似的原有的“相似块”自动激活并与之匹配,以完成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因此,所谓阅读,说到底,它是在阅读者自身先天禀赋的基础上(这也就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为之惊叹不已的“人的思维特性使得每一个孩子能够习得一种复杂的和具有高度表达力的人类语言”),在相似的条件与环境(这其中包括识字的基础,程度适宜的读物,早已存贮在大脑中的经验模块等)下,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而获得的经验的积累。既然“经验积累”是阅读的根本机制,因此,它就不能单靠别人的“告诉”,或纯理性的分析来完成。它必然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所以,《新大纲》提出的“理解”、“体会”、“领悟”,以及阅读教学中应重视朗读、默读的要求,实质上是从另外的角度对阅读的本质机理和最基本的手段进行科学的认定与阐述。
再从阅读材料的自身来看,若要学会阅读,那也必须遵循上述规律。大家知道,小学生所要读的“书”,实际上是作者或编者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按照约定俗成的法则,通过汉字的有序的排列、组合、结构而成的。所以,探讨一下汉字、汉语的表义特点与规律是很有必要的。
关于汉字的字形能够表义人所共晓。但汉字的声、韵、调以及清浊同样具有表义功能却常常被人们忽视。唐人所著的《元和韵谱》明确指出:“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深而远,入声者直而促。”这也就是说,平声宽平,宜于表达和谐舒缓的情感;上声劲厉,适合表述沉郁凝壮的情绪;去声清幽,长于表达清新绵邈的思想情感;入声短促,则宜于抒发激越峭拔的情怀。另外,在古汉语中,即便是声调相同,但由于韵脚变化,读音有清浊之分,韵脚有疏密差异,也同样会传达不尽相同的思想情怀。尽管由于时代的变迁,语音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达的意思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异,但总的说来,声与义相应的关系还是存在的,诗歌如此,散文、小说亦大致相仿。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表义特点,这也是为什么“阅”和“读”能使“其义自见”的内在原因。王蒙在《读书》上载文说:“找到了叙述的腔调,就作乐师演奏前的定弦一样重要,腔调找到之后,小说就是流出来的,找不到腔调,小说只能是挤出来的。”如果说写文章先要“定调”,那么,读文章恐怕也要先找准调子。文章的“调”该怎样找呢?一字一句反复诵读,大概就包括找“调”的过程。其实,读文章也和歌唱相仿,如果你不去试唱(读),调子自然无从也就找不准,文章的意思和蕴涵其中的情感自然无从知晓。至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无论是从阅读的本质机理,还是从语文教学的目的,以及汉字、汉语的表义特点与规律来看,都要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去办——让小学生在“阅”和“读”的实践过程中学会阅读。
http://www.pep.com.cn/
(江苏 高林生 摘自《小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1、2、3期)
标签:
教学论文
说解七字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说解“七字诀”——学习《新大纲》所想到的——背
下一篇:
说解“七字诀”——学习《新大纲》所想到的——写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
人教版
|
苏教版
|
西师版
|
北师大
|
S版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
论文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教学反思
|
作文指导
|
教师随笔
|
学生习作
|
作品赏析
|
备课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微信:
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