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481  
标签:教学论文
超越课堂 开辟课外阅读更广阔的天地
                                       梁馨元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类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生活理念也在不断更新。阅读活动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已经以锐不可挡之势融人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当新世纪拉开帷幕的时候,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得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坛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从而使其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掘。对此,我以“超越课堂开辟课外阅读更广阔的天地”为题抛引玉之砖,谈谈我的认识及做法。 

    一、认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所处的位置

    在“新大纲”中,课外阅读是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来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总量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对课外阅读提出了量的要求,这在大纲中还是第一次。

    适应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课内阅读固然重要,但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才阅读了二三十篇文章,即使篇篇读得滚瓜烂熟,所得又有几何?必须让学生利用掌握的方法、知识去广泛地阅读课文以外的书籍,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因此,我认真领会新大纲的精神,制定课外阅读规划,重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提供课外阅读场所,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落实评价措施,不断地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和“心理图式”。

    二、制定课外阅读规划

    我根据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外阅读的规划、目标、内容、总量、活动方式、评价方法等方面制定具体的计划和措施。阅读量依据大纲的规定。阅读目标首先要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其次从掌握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等方面分解出不同层次的目标。我采用“自主性”和“计划性”相结合的方法选定课外阅读的内容。“自主性”就是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教师只要求学生在选择读物时要涉及到时事新闻、科学知识、文艺作品、历史故事等不同的门类,进行广泛地阅读,而不是具体指定读哪本书。“计划性”是指着眼于本校的办学特色,思考“我班的学生毕业时应该有怎样的文化积淀”从而确定我班每位学生在校期间都必须读完100本左右的书。

    三、建立课外阅读基地

    学生要有丰富的书刊可读,这是完成课外阅读量的基本条件。为此,我专门在本班设立图书角,在学期初号召学生推荐自己最喜欢的5本书,并登记编号,设专人保管,互相传阅,达到资源共享。每个学生都有家庭书柜,要求每位学生每星期由家长陪同逛书店一次,每次购买自己所需图书2—3本,按时阅读。

    在形成一定量的图书资源后,我借鉴前苏联巴甫雷什中学的做法:“在走廊、楼道上都摆满了书籍陈列架,陈列着适合各种年龄学生阅读的图书”,采用定时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统筹安排,充分利用每周两节阅读课和每天的读报时间,把语文课、阅读课、读报课等有机结合。阅读基地的建立,能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读书兴趣来自哪里?小学生年幼无知,头脑简单,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人的需要,成为人对某种事物认识的先导。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如何使学生产生这种“需要”?我的做法是广泛开展一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自然地产生“需要”,从而激发阅读兴趣。

    五、结合阅读教学,教给阅读方法

    许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很明确。如有的只凭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读了好的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作文上。因此,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要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我的做法主要是结合阅读教学,向他们介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一是选读法,即根据自己在课内外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对个别总为作文不会开头而发愁的学生,我曾采用这种阅读方法,具体引导他们选读他们所订的《小学生优秀作文》,让他们从若干篇习作的开头语中,进行仿效和借鉴。从此,他们在作文时,再也不为开头而发愁了。

    二是测览法,即对所读的书报,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用这种方法阅读,对于爱读书报,却无充分时间细嚼慢咽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可取的。每当学生所订的某种报刊刚刚发下,大家都爱不释手,总想先睹为快,但又不能不顾及听课和做作业,我就常常一面重申“不许上课偷偷看课外读物”的纪律,一面鼓励大家用浏览法,先看个大体,待下课之后再去细读。这样,既不挫伤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又解决了时间矛盾,维护了上课纪律。

    三是精读法,即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精细地读。比如阅读教材推荐的有关文章,我常常使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在校内外的课余时间或回家之后,去反复阅读,并按我预先提出的思考题去思考、去解答。记得有一次我上《伟大友谊》这篇课文之后,学生按我布置的几个问题,分别阅读了《资本论》等课外读物,帮助学生了解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崇高品质,同时加深对两位伟人伟大友谊的认识。


展开全文阅读
    四是摘读法,即用抄文章有关内容或重要词句的方法去读。这是我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我班中,人人都备有这样的摘抄本,美其名曰《大海拾贝》。每当指导学生作文时,我就要求学生翻翻自己的《大海拾贝》,从中选用资料,以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

    六、学科间的融合

    叶圣陶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可见,语文跟自然社会科学有着密切联系。语文又是美的对象,含有丰富的外形美和内在美,诸如语言的音乐美,文字的绘画美,层次的节奏美……这又使语文跟音乐、美术息息相通。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沟通,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我经常给学生上读物介绍课,让学生广泛地阅读文学、数学、史地、理化、生物、科普等通俗少儿读物,希望他们博览群书,厚积薄发。在阅读教学中,我努力创设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情境,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如:教学《开国大典》,让学生从中国地图中找出长城、天山、白山、黑水、黄河、长江,促使他们复习一些地理知识;教学《咏鹅》,我让学生画一画“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美丽画面,让他们更进一步感受诗歌中蕴含的色彩美。

    七、开展活动强化“读”,拓展生活空间

    为了把班上已逐步形成的课外阅读风气持续下去,发扬下去,我经常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一些为学生喜爱的活动,并且把这些活动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回顾几年来我开展的这类活动,可以归纳为“四会”、“三赛”、“一展评”。现分述如下:

    所谓的“四会”,即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心得会、新闻发布会。由于学生最爱听故事、讲故事、也最爱读故事书,所以每个学期,我都要利用作文课、自习课或队会,举行一两次故事会。往往一经发动,学生纷纷报名参加。大家都争先把自己从课外读物中学来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出来。有时他们还会采取分角色表演的方式讲故事,使活动趣味无穷。“佳作欣赏会”一般采取音像结合的办法进行佳作欣赏,即一面欣赏佳作的朗读录音,一面看展现作品情景的有关图片或投影,让大家从佳作欣赏中获得教益。“读书心得会”有时是配合习作指导或习作讲评进行的有时也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新闻发布会”,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方式。为了培养学生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具有变辨是非的能力,我要求学生每天收听或收看新闻半小时左右,并作记录。利用每天的晨会时间让学生说新闻,谈感受。

    所谓的“三赛”,就是速读赛、朗诵赛、读书知识竞赛。为了检验课外阅读效果,几年来我一直把促进课外阅读的这些竞赛纳入我的整个课外阅读活动计划之中,即选用同一篇散文,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之内进行阅读,看谁能说准文章的主要人物、线索、主要内容,并判断出文章的优劣。朗诵赛,主要是对所选的诗歌、散文,作出表情朗诵;读书知识竞赛,即设计若干读写方面的有关基础知识题,让学生竞答或书面回答。当然竞赛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强化课外阅读,以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因此,无论是开展哪种形式的竞赛,我都事先放手让学生进行竞赛准备,促使他们在“读”中增进知识,提高能力。

    所谓的“一展评”,即展出并评比好的读书笔记。这一活动,我每学期都要进行一两次。由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断被激发,因此各种各样的读书笔记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扎实,在每一次展评中,都能显示出新的特色。如有的摘抄型笔记,分门别类,简明扼要;有的归纳型笔记,归纳得当,概括有力;有的感想型笔记,联系实际,体会深刻。学生在展评读书笔记过程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有进一步得到强化。

    八、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成长

    通过以上的实践,学生的阅读速度快了,阅读范围广了,阅读能力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也逐日形成,课余时间学生把兴趣都放在课外阅读上:阅读课外书、跑图书馆、电脑上网、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写作素材也丰富了,短短几年时间里,我班好几位学生在报刊上发表了自己的作品,如徐悦的《我是小小厨艺高手》、吴倩懿的《我的理想》、黄思源的《假如我是一元钱》等多篇作品分别在《龙城教育》报上刊登。广泛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还能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班上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每个学期期考我班的语文、数学、英语均取得年级第一的好成绩;1999年我班荣获市级“优秀中队”的光荣称号;由于学生读书多了,见识也多了,他们好学、活泼、团结、有思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我班的班风、学风受到各任课老师的一致好评,2000至2001年连续两年评为市级文明班;2001年城中区举办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知识竞赛,我与本班的两位学生代表学校参赛,在竞赛中,这两位学生展现出了他们的机智与丰富的课外知识,夺得了城中区第一名的好成绩。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学生不仅丰富了课外知识,还锻炼了动手能力,激发了创新思维,如在“我是小小服装设计师”、“2002年庆元旦创新课本剧”比赛中,我班精彩的演出,均荣获全校一等奖的好成绩,我班学生还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如:黑板报比赛、小制作比赛、科技小报比赛等,均取得优异成绩。为此,我班还被评为全校的“科技优秀中队”。

下列为本班学生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实验前与实验后的对比:

 

 阅读兴趣

 阅读量

 阅读习惯

 写作量

 藏书量

 期考优秀率

 

实验前

 30%

 100万字/人

 10%

 2万字/人

 5本/人

 70%

 

实验后

 85%

 180万字/人

 90%

 5万字/人

 30本/人

 92%

 

增长率

 55%

 80%

 80%

 150%

 500%

 22%

 

 

    总而言之,我班至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之后取得六种效益:(1)兴趣效益。对语文有兴趣和爱好的学生由过去的30%上升到85%。(2)阅读效益:人均阅读量由过去的约100万字上升到180万字。(3)写作效益:人均写作量由过去约2万字上升到5万字。(4)启智效益:语文期末考及格率达100%,优秀率由过去的70%上升到92%。(5)德育效益:课外阅读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显著影响的数量由过去的30%上升到60%。(6)习惯养成效益: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学生数量由过去10%上升到90%,人均藏书量由过去的5本到现在30本。

    在新世纪里,课外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更是人类发展一种重要精神资源。做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发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冲出教室,冲出校园,走向生活,去开辟课外阅读更广阔的天地。

 (市文惠小学 梁馨元)

 

                                 来自:《柳州教育》 

标签:教学论文 超越课堂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浅谈朗读教学中的评价艺术
下一篇:动笔之前先练基本功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人教版| 苏教版| 西师版| 北师大| S版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论文|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作文指导| 教师随笔| 学生习作| 作品赏析| 备课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微信: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