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907  
标签: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目标。所谓创新能力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思维应用于实践活动所展现出的价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紧扣教学内容,阐述创新概念

小学阶段语文的知识技能的基础是:能学会3000个左右的常用字,其中2500个要会认、会写;能写一笔规范的汉字;能阅读程度适合的一定数量的文章;能背诵150篇以上的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能在40分钟内写出400字左右文通字顺的短文;能具有初步的口语交际能力。以上的内容和要求,既是小学语文知识技能的“保底指标”,也是培养创新思维不可或缺的条件。古人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连这些最基础韵的东西都丢了,如何做到举一反三呢?除知识技能的基础之外,创新还需要一定的精神品质基础。它大致包括了勇于质疑的胆识,注意发现缺陷或不足的习惯,追求真理而锲而不舍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作风,广阔而又灵活的思维方式……而这些都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在教师带动和影响,逐渐积淀形成的。因此,这一阶段关于创新思维其能力的培养,只能是初步的、相对的、因人而异的,明显的带有基础性和发展性。所以,我们说: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创造意识,是要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创造储备足够的势能。

二、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创新精神

“艺术的教学方法是学生通往成功的天桥。”随着创新教育的逐步深入,更新原有的固步自封的教法势在必行。实行开放式教学,结合学生发散思维,发展学生个体素质,是创新学习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大力提倡教学民主,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之下教师与教材所提供的信息才能变成激活、诱发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思维的外部条件,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让他们永葆本来就有的好奇心,让他们拥有敢于挑战的气概,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引发、组织、示范、释疑、激励……使学生按照创造思维的规律去进行创造思维的实践。这两方面辩证统一,相辅相成。没有了这些,创新思维也就没有了适合生存的土壤,良好愿望的实现就会变成水中捞月——一场空。

三、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任何卓有成效的发明创造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学习《跳水》一文时,有个学生提出疑问:“船长让孩子跳水,水中有没有食人鱼?”显然这个学生担心这个孩子的安危,针对这个学生提出疑问,让其他同学帮助解答,有的说:“从课文中的‘风平浪静’来看没有食人鱼。”有的说:“从课文中的‘40秒中——大家已经觉得时太长了’来看,有食人鱼。” 听了学生的回答后,我肯定他们说的都有理,不管是否有食人鱼,从那么高跳下来,确实有危险,随机引导:“假如当时你也在船上,情况紧急,你会有什么办法?”这时学生广开思路,纷纷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有的说:“骑在横木上,往回挪”;有的说:“让水手牵起打鱼网,让孩子跳在网上”。……在这些见解中,有的刚提出就遭到同学的反驳,有的也受到同学的赞同,在这里教师只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学生说的对的给予肯定,不对的找出原因,在这样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里,学生情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注重教学效果,养成创新习惯

“人面临新问题时,如远有的的知识无法解决,他必须把原有的知识重组和加工,找出解决办法,这就是创新思维。”而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创新性思维,形成创新习惯就是当前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个目标,我们教师应具有高度的事业心,注重创新发展,讲求个体成才。如我在上《冀中的地道站》一课后,刚出示“用你的方式来展现自己心中的地道站”的综合训练题,学生就动起了感情,跃跃欲试:有人以诗人的角色进行赞美,有人从画家的角度进行描绘,有人以导游的身份进行介绍……虽然形式各异,但集中表现了一个主题:学生对课文心神领会了。此时学生的收获已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积累了。

五、注重主体作用,交给创新方法

“万变不离其宗”。所谓“宗”,就指方法而言。创新既有方法,则掌握创新方法就会为成功铺就一条金光大道。

1.找准新旧知识的相似点,温故而知新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其实古人所谓的“故”,实际上是指主体原有的知识或经验,而“新倒” 倒是要学习和掌握的新知识、新经验。如果学生能在我们的组织和引导下,发现“故”与“新”之间的相似关系,会使新知识简单化,使前后知识系统化、连贯化。比如一篇作文的构思,当学生根据题目或在教师的启发下产生表达愿望与目标(此时的“表达愿望与目标”对以后的选材来讲也就成了他们的已知)的时候,他们的头脑中就会自动浮现出许多与“已知”相关的素材来。这时我们就要指导学生用心去发现在诸多素材中,哪些素材与中心最为相似,并进行相似集中、排序、重组,从而完成对这篇文章的构思(这也就是异中察同了)。在这样的启发、指点下,学生所进行的思维过程,也就是他们把“已知”和“未知”进行匹配、重组,进行创造的过程。

2.找准本质相似的迁移点,实现“同中求变”

课堂上,我们常常会通过具体的事例,概括性、包容性的上位观念知识,然后在用上位观念的知识来指导迁移性的学习。在以上过程中,有具体事例到上位观念的形成,我们称之为归纳。归纳通常使用的思考方法是 “异中察同”,而随后进行的在上位观念的指导下学习,则更多的是“同中求变”,即是对事物取得本质认识后,放手让学生进行迁移性的思考。这样既巩固了已有的知识,同时加深了新知识的理解。

总之,对于儿童而言,所谓创新,就是要用心的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适时的点缀引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真心给他们正确的评价,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那么我们的学生将会勇敢的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成为21世纪的新人才。

 
标签: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看雪
下一篇:第7册语文遣词造句练习指导---北京课改实验教材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人教版| 苏教版| 西师版| 北师大| S版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论文|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作文指导| 教师随笔| 学生习作| 作品赏析| 备课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微信: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