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498  
标签:教学论文
有效朗读-有效阅读的基础
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张贤伦

【内容摘要】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呢?笔者认为朗读感悟很重要。正如蒋仲仁先生在《略论朗读与背诵》中指出的:“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有效的朗读应努力做到:一、读懂教材,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二、联系生活,引领学生用情感体验。三、立足文本,指导学生有效朗读。四、边读边练 ,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水到渠成,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   有效朗读    感悟   水到渠成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呢?我认为朗读感悟很重要。正如蒋仲仁先生在《略论朗读与背诵》中指出的:“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读懂教材,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听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的人都会被他那扎实、灵动、有趣的教学风格所折服。从他的课中我们可以看见于老师的真心与孩子的童心、童真、童趣完全融合在了一起。最让人感动的是他的范读,于老师范读时的语气轻重、语速快慢、音质虚实、读音长短的运用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都给人以美的感受,让人自叹不如。听他声情并茂的范读,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悲伤处又催人泪下。(笔者有幸聆听过他上的《秋天的怀念》)于老师的语文教学中充满感情的朗读,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向与会老师传递着他对语文课程质朴而睿智的理解,传递着他对本色语文的准确把握。让我深深体会到:要想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首先要像于老师一样读好、读懂教材。(1) “对于教材,教师应该有钻进去的力量,又要有飞出来的底气。”要想真正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弄懂课文所描述的故事情节或事物特点,教师首先要“钻进去”读懂课文。这个“懂”字可不止一遍、两遍,于老师说过至少八遍、十遍,甚至更多。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我想那一定是读到让你感觉到:自己就是文中的人物了,要与文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即所谓的“披情入文”。教师读懂了课文,课堂中才会用那被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被形象化的韵律和优美动听的语言给学生以引领、提示、点拨与必要的解说。那种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回味无穷的范读能不把学生带入情境吗?学生能不被那位娓娓动听、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动、吸引,进而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用心去体验,用情去感受吗?教师读懂了文章,领悟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进一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才能引导学生读懂文章、走进文本,通过人物的语言感受人物的内心,才能“文意兼得”,更好的领悟文本内涵。 

二、联系生活,引领学生用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中的目标是否实现了,不能单看孩子们对所学知识掌握了多少,更重要的是看他们能否活学活用所学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语文教学要力求让孩子在学好语文的同时,培养孩子们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创造力,驰骋其想象力,让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引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双眸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理解,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的范围里,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引导他们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正如茅盾先生提出的:“应当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验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中去看。”教材中很多作品都是生活的反映,如果我们引导孩子把这些作品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去,通过边读边思考,就会有比较深的感悟。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教材的《识字1》“春节 饺子 拜年   清明 扫墓 踏青   端午 粽子 龙舟   中秋 团圆 月饼”一课时,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节日,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激活并调动积累在记忆中的材料,用上相应的词串先说给同座听听是如何过这个节日的,然后再大堂交流。由于词串中所涉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学生们表现异常兴奋,思维灵动,发言积极。他们联系生活去感知、理解文本,用生活中的情感去体验文本,做到了“语境同构”。 “教”与“学”的双主体在极其和谐的情境中碰撞、对话、交流 。在余味未尽时,我又引导学生学着本课词串的样子,在小组内用三个词语概括出一个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孩子们更是兴高采烈,不一会儿,就有了这样两个词串:“重阳 茱萸 登高” “元宵 汤圆(汤团) 观灯”有了这样立足文本并超越文本的效果,我非常满意.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 建构主义理论也又一次告诉我们: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才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认知去解读文本,绝对产生不了超越文本的情感和精神。

三、立足文本,指导学生有效朗读。

语文课是咀嚼研究语言文字的课,但是如果对文中的很多词、句都细细欣赏、品味,那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必须依据目标,突出重点,大胆取舍,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进行训练,并且要使关键字、词、句的训练成为整体关照下的训练。我认为要使课堂教学有效,就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并超越文本,指导学生有效朗读,让学生读到文字里面去,读到文字背后去。

首先,引导学生“读到关键词语的背后去”。如教学《小稻秧脱险记》的一、二段时,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激烈”、“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关键词语,与学生一起尽情地读,尽情地说,尽情地演,并通过动作的指点、语音的点拨、情境的体验,让孩子们体会杂草的蛮不讲理与小稻秧的弱小无助。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让学生在朗读和体验中获得自悟,从而使得他们对课文内涵的感悟水到渠成。有时抓住了关键词语,对课文的理解便能迎刃而解,正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展开全文阅读
其次,引导学生“读到文字里面去”。文本中的灵魂是隐藏于语言文字间的,文本中的感情也是流淌于语言句子间的。因而,必须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朗读语言文字去感悟,去寻求文本的灵魂和感情。如何读好呢?1、教会学生把句子读通顺,不读破句。2、教会学生联系文本环境,读出语气,逐渐培养语感。3、教会学生边想像边读,读出文本所表达的真情。4、教会学生读中品味、读中悟意。

中国的语言文字奥妙精深,文本中的感情和灵魂只有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才能得出。因此,语文课上一定要指导学生立足文本,通过有效的朗读,去品味、去感悟文章内在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

四、边读边练 ,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始终穿插进行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课上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眼”,通过抓字、词、句、段的有效朗读,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反复诵读,但是读中一定要穿插议论、引导,还要进行适当的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因为读懂了,感悟了,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还要会迁移、会积累、会运用。(2)“也就是学生通过‘含英咀华’投入地倾听文本的声音,真挚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真正成为‘一种精神的相遇’,‘一种被吸引的创造’……”让学生把朗读后的内心感受、想法写下来,将内心的感悟转化为一种外显的语言,生成具有个体特色的语言和思想并在学生心中沉淀,逐渐积累并成为自己的文化底蕴,这也就是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正如一位老师说的“在语文课堂上将品读、对话、精思、练习粘贴在浩瀚的历史、广博的文化这一天空中,就能够不断地引领学生步入语文的百花园,在文化的链接中去品味语言的优美、清新、典雅,去感受人文的厚重、浓郁和芬芳。”(3)

参考文献:

(1)出自窦桂梅《构建理想的课堂》

(2)出自《江苏教育》2008、4刘剑华的《三次写中见智慧》

(3)出自《江苏教育》2008、2 王学峰的《也给语文做回“超级链接”》

蒋仲仁先生的《略论朗读与背诵》

 
标签:教学论文 有效朗读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雪地里的小画家
下一篇:发掘大溪文化底蕴打造地方教育特色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人教版| 苏教版| 西师版| 北师大| S版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论文|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作文指导| 教师随笔| 学生习作| 作品赏析| 备课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微信: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