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试题
教案
论文
音像
素材
课件
班主任
数学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177
标签:
教学论文
从爱心走向民主
作者: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 李镇西
教育:从爱心走向民主——我写《爱心与教育》及其续篇《走进心灵》
先说一个小故事——
一个深冬的夜晚,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冒着寒风叩开了我的家门,他一进门便首先自我介绍说“我是《爱心与教育》的读者”,继而说自己“犹豫了很久,终于还是鼓起勇气来打搅您”,又说“我想请您给我远在东北当老师的侄女写几句勉励的话,让她当一个好老师”,他手中还提着一袋猕猴桃,说是要“感谢”我。说实话,惜时如金的我平常对于不速之客——哪怕是我的好朋友或者来向我“请教”的人,我是多少有点不悦的;但那天晚上,看着老人满头的女发和他那真诚的眼神,我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坦率地说,当初我怀着激情写作《写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时,我就自信它一定会在读者中找到自己的知音的,因为凡用心灵写出的作品必然会赢得读者的心灵;但反响如此强烈,以至该书被搬上中央电视台,之后又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冰心图书奖”等荣誉,仍然有些出乎我的预料。一年多来,我几乎每天都要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和电话,而且令我惊讶的是,来信来电不仅仅有我的教育同行,还有学生及其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关心教育的人们。比如某省重点中学的一位高二学生在深夜12点奋笔疾书,向我写来长长的读后感;科利华集团的副总裁看完书后按捺不住激动之情,于凌晨1点含泪给我致信,等等。不少读者都说自己是流着眼泪读完这本书的,有的读者甚至在电话中泣不成声地向作者诉说自己的感想。(我感到特别过意不去的是,我实在无力给每一位来信的读者回信,在此表示真诚的歉意。)在我和读者之间,还发生过许多感人的故事:某山区小学教师,来电话表示愿意与我的学生结成“手拉手”对子,共铸爱心;一位老人读完此书后,成了此书的义务宣传员,奔走在各个学校;有一次我乘坐出租车,当司机得知我正是《爱心与教育》的作者后,执意不收我的车费……
正是在与读者的这些交往中,他们每每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李老师,您为什么会写《爱心与教育》呢?”我的回答往往是“因为我承受了太多的来自学生的爱”。
是的,严格说起来,写《爱心与教育》时,我首先想记录的是学生对我的爱。我坚信,任何一个教育者,只要稍微细心一些,就可以随时感受到来自学生的爱。这种爱更多的时候是“润物细无声的”:或者是早晨,学生一声亲切的问候;或者是生病时,学生一声亲切的问候;或者是生病时,学生一个关切的电话;或者是出差时,学生那眷恋的眼神;甚至不过就是学生在你耳边的一句亲热的悄悄话……就在昨天,我现在班上的一个同学还给我写纸条:“希望李老师晚上早点睡!”罗丹说,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同样,我要说,如果有教师抱怨学生不爱自己的话,并不是学生对我们缺乏爱,而是我们缺乏感受爱的心灵。“人之初,性本善”,童心即爱——哪怕是最调皮的学生,也是爱老师的。
因此,我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对学生的爱绝不是“奉献”,而是回报。我在《爱心与教育》中所讲述的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许多人看了觉得“满脑子感动”,我从心底真诚的认为,这一切都是应该的——因为我领了工资,要对得起这份报酬;因为我享受过学生的笑声与泪水,我要对得起这份真情,要对得起这份责任;因为学生把我当作朋友,我要对得起我的“哥儿们”!我的境界也许并不高尚,但我的感情很真诚。这就够了。
面对许多陌生读者的好评,我在欣慰的同时也很冷静。我深知,如此强烈的反响未必是我的书写得多么“好”,我不过是讲述一些我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故事而已。本来嘛,“教育离不开爱心”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常识,可现在职这个观点居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甚至对教育现状感到了一种悲哀!有一位安徽的读者来信说:“我从书中读到了教育中理应拥有但却久久失落了的东西,这就是教育的人情味!”这话提醒了我,原来人们对这本书的如潮好评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实际上是通过褒扬这本书表达了他们对现在教育的某种不满和期盼,这就是对“教育人情味”的热切呼唤。
但是,如果说现在的教师大多不爱孩子,我认为未免太绝对了些。哪一个教师会否认自己是有爱心的呢?哪怕是对学生极其粗暴的教师也会认为自己是爱学生的——就在《爱心与教育》出版不久,我所在的城市有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女教师,为了“严格要求”学生,竟在课堂上用胶布封住了说话的十几个学生的嘴巴!记者采访她时,她很委屈地说:“我也是为了学生好!”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教育仅仅有爱心就够了吗?或者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爱心”?无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封建文化的残余至今还阻碍着我们的教育走向民主与平等。当然不能说现在的老师们都不热爱学生,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中师道尊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心目中,“民主与平等”的观念是比较淡漠的。因而,在师生关系、学生教育、学科教学、班级管理以及处理教师和家长关系等方面,有的教师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居高临下或惟我独尊,因而缺乏对学生起码的尊重与信任。一些善良的教师往往不知不觉,甚至是“好心”地损害着学生的尊严和感情,甚至侵犯学生的权利;在某些课堂上,不但没有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反而存在着惟师是从的专制色彩!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来说,教师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因此,只有将爱心赋予民主的内涵,我们才真正抓住了教育爱心的本质。于是,我写下了《爱心与教育》的续篇《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
在该书中,我仍然以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展示我在民主教育方面的实践。其中有些故事直接反映了我对民主教育的探索(比如《集体主义教育新论》、《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向学生学习》);有的故事可能与民主教育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它们或体现了我的教育思考与实践的某一个不成熟的阶段(比如《谷建芬与未来班》、《我的教育失误》),或间接反映了我与学生的关系(比如《走进大自然》),或反映了我对教育技巧和教育艺术的探索(比如《深入心灵的教育》),或表明了我对现行教育弊端的批判(比如《虚假德育批判》),有的还反映了我在民主教育的实践中对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的学习、借鉴(比如《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本书的副标题“民主教育手记”强调了本书的核心主题和我一贯的教育追求,而书名“走进心灵”则鲜明地体现了我对教育的认识——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抚慰、感染和交融。
展开全文阅读
最近,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许多有识之士都纷纷提出,创造能力的培养应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我认为这也是素质教育真正面向未来的标志,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江泽民),而培养创新能力必然呼唤着民主教育。在去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特别指出:“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伟大民族,古代中国人曾以‘四大发明’等众多科技创造闻名于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确,培养创造者的前提是教育必须充满民主。没有民主,便没有创造;没有民主的教育,便没有民族的未来。
民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解放——人的情感的解放,人的思想的解放,人的创造力的解放。一句话,人的个性的解放,进而赢得中华民族创造力的真正解放,以推动我们可爱的祖国走向伟大复兴的辉煌时代!——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从爱心走向民主的意义之所在。
(责编 北南)
标签:
教学论文
从爱心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
下一篇:
我们呼吁,解放班主任!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
人教版
|
苏教版
|
西师版
|
北师大
|
S版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
论文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教学反思
|
作文指导
|
教师随笔
|
学生习作
|
作品赏析
|
备课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微信:
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