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试题
教案
论文
音像
素材
课件
班主任
数学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031
标签:
教学论文
浮华去尽显本色,简简单单语文课
[内容提要]本色语文,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简简单单两个字,其包含的意义却是非凡的。课程改革五年来,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就词语教学的定位,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在课堂上不抠词抠句,不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不辨析词意,不辨析字形。笔者认为,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掌握词语并不仅仅指理解词语的字面含义,更侧重于词语的理解领会,使得言语的理解与心灵的丰富同步,让词语进入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心灵的一部分,并籍此来提高学生的言语品位。如何提高这一目标呢?要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让词语教学“厚实”起来。为此,本文提出解决当前问题的策略进行阐述。
[关键词] 词词结合 词文结合 渗透方法 丰富想象
[正文]小学语文教学课改的热潮逐渐散去,人文关怀、文本感悟、师生互动、课堂生成……这些词语让我们不再陌生,它们一直活跃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然而,热闹过后、精彩之后,留给学生的又是什么呢?在教改中回眸——怎样的语文课才是有效的,怎么样的语文课才是本色的?于永正老师说,“语文课,简单地说,就是听、说、读、写、思。”而笔者认为,听什么?说什么?无非就是遣词造句。因此,字词教学的任务该得到保障。而如今的课堂,令人不解:表现在课堂上不抠词抠句,不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不辨析词意,不辨析字形。导致学生,词义模糊、字形混淆、错字连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薄弱。如此,何以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对于学习语文,生字是基础,是根本,是本色;没有了对新词汇的吸收和内化,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显得空洞和苍白。字词教学应该是扎扎实实的进行,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想当然。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甚至认为,小学一至六年级每一课生字学习都是重点。当然,由于各年级教学侧重点不同,占据课堂的时间可以有所侧重。
掌握词语并不仅仅指理解词语的字面含义,更应侧重于词语的理解领会,使得言语的理解与心灵的丰富同步,让词语进入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心灵的一部分,并籍此来提高学生的言语品位,在词语教学中展现语文教学的本色。如何提高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要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让词语教学“厚实”起来。
一、词词结合,加强词语内部联系。
词语教学中,字词分家,词词分家的现象,屡见不鲜,词语成为孤立的个体,教学只局限于字的音与形,即使让学生结合义,理解的也是表面意思,词的意蕴根本无法渗透,当然,词的美感也就不复存在了。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片断:
师:出示卡片“卖”,能给它找个反义词吗?
生:买
师:可以用两个字来说说它的意思吗?
生 :出售
师:哪个字是卖的意思?
生:售
师:卡片出示“购”你能给“购”组词吗?
生:购买,购物。。。。。
师:购就是什么意思?
生:买
师:购买——出售,你发现了什么?
生:是一对反义词
片断中,教者充分利用文本提供的词语,词词结合,加强词语内部联系,在交流中,学生深切地理解领悟到了“出售---购买”的内涵,词语的教学被深化、易化,词语在学生的心目中鲜活起来,词语的积累、沉淀水到渠成,语文教学的独特性赫然立于纸上。
二、词文结合,提高词语的运用能力。
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运用各种方法,走进词语的世界。因此,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文本,与课文内容相结合,相互照应,为学生理解和领悟词语提供特定的语言环境,把学生对文中一些关键词语的理解到达文本的深处,进而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片段:
出示句子:说是坐凳,其实是一个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驮着一块寸把厚的树桩。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学生自由读句子
师:构思新奇指什么?
生:指这个卷鼻大耳象有创意。
师:哪里有创意?
生:既是坐凳,又是大象。
师:栩栩如生指的是什么?
生:卷鼻大耳象,大耳朵,驮着树桩……
师:生活中,你见过栩栩如生的东西吗?
生的回答内容丰富。
师:你能用我们学过的这两个词语介绍一下这件木雕吗?
(出示木雕图)
语文教学当与人的言语生命特性相统一,语文教学的目标当与人的言语生命规律相契合。借助文本,促进学生言语思维的发展,当是词语教学的一项重要旨归。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文本,与课文内容相结合,相互照应,从而,使学生对词语与课文融会贯通。
平实淡雅,不加修饰,词文有机地结合,提高了词的运用能力。教师心平气和,以真心与文本、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以真情和作者及学生进行真诚交流。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是原味,是本色语文。
三、渗透方法,培养解词习惯。
中高年级的词语教学,显然应有别于低年级。不能只局限于字的音与形,而要求音形义的结合。同时,应注重学生学习词语的良好习惯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一些基本方法。
《卖木雕的少年》片断
师:琳琅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王字旁
师:你知道王字旁有什么含义吗?你读过这些句子,你就会从中获取信息。
出示句子:“玉”字像一根绳子贯串片玉的形状……寓意美好的意思……写作王字旁。
师:从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生:王字旁,其实与玉石有关。
师:琳琅满目是什么意思?
生:美好珍贵的意思。
生:美好珍贵的东西,看也看不完。
师:课文中的琳琅是指什么?
生:指精美的木雕。
师:根据我们学的解词方法,谁能猜测一下“璀璨夺目”的意思。老师给你一下提示,璀璨来自香港的明珠。
展开全文阅读
生:明珠很美,眼睛被夺去。
生:眼光配夺去。
生:眼光被吸引。
师:经过同学的一步一步的理解,解词的能力是逐渐提升。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运用我们所学的方法在生活中解词。
出示:爱不释手 名不虚传
学生归类解释。
作为中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教师以王字旁的“琳琅”一词为例,举一反三,出示了同是王字旁的“璀璨”,让学生根据部首来猜测词的意思,在富有趣味的猜猜想想中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并且还有根有据地讲解了“琳琅”这一词为什么这样写,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不仅是一种科学严谨的语文学习观,而且也向我们展示了老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发展的眼光。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母语是民族之魂,国家之根,智慧之泉,创新之源。让学生从小打好学习母语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奠基固本,训练扎实,效果落实。
四、发挥想象,构建形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在词语教学中,老师重视让孩子们通过想象品读来“复活”词语的本来面目。词语教学是桥梁,加强对词语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加强对词语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完善情感的体验。
《卖木雕的少年》片断:
出示:名不虚传 爱不释手 目不转睛
赞不绝口 妙不可言 势不可挡
师:谁愿意读
生读
师:读词语不但要正确,而且要想象怎样地爱,怎样的看,怎样的妙,你会读得更好。
生读
师:这一次比刚才好多了,听老师来读。
师范读:名-不虚传 爱-不释手 妙-不可言
生读
师:让我们感受到了词也是具有生命力的,是跳动的。
生再读
读词的感觉很好,学生琅琅上口,让听者明白了这就是词的意思,这就是词的意蕴。
师:这样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词语的生命力,读词语和课文一样,要读出形象来。
这一片断是一组词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老师注重读的方法的指导,不但要读正确,还要想象画面、读出形象。学生在这样的朗读指导下,不需要怎样的朗读技巧处理,而用想象情感带动朗读,读得一遍比一遍好,而且对这些词有了形象的感知,更多的是对词义的理解。
五、词语表达,加深内化。
学以致用,很好地阐释了学与用的辩证关系。然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表达”换言之就是“用”。作为教师,要唤醒表达的欲望。学生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更重要的目标是指向“言语表达”,缺乏表现力度的词语,是没有生命力的符号。因此,教学词语,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写话说话,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让学生积极与运用语言,表达语言,加强内化。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片段:
教学“饱经风霜”
出示句子: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同学们读读这句话有什么不读的地方吗?
生:“老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风霜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自然界的一种天气,这里指磨难。
师:那么饱经呢?
生:经历了很深的磨难。
师:经历风霜的人,会是怎么样的?在生活中见过吗?
生:我的伯伯今年50岁,但看起来好像60岁。
生:一个老乞丐两鬓斑白,一张古铜色的脸,颧骨高高突起,额头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弯着腰,跪在地上。
师:“你有一双慧眼,看来你已经体会到了饱经风霜的含义了。还有谁想说说?”
学生的话匣子一打开,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源源不断啊!老师欣喜地对学生说:“你们真棒,刚才的讨论就是对‘饱经风霜’最好的诠释。你们想把刚才说的写下来吗?”学生兴致盎然,欣然提笔,埋头写了起来……
理解词义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如果教师只停留在解词这个层面上,那么就难有如此有效的生成了。教师引导学生解词,不仅理解意象,更是进一步提升意蕴,词的解释,与写的结合真是水到渠成。
总之,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教者要营造氛围,研究策略,讲求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愉快地学习,聪明地学习,轻松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课程标准》
2、《名师访谈录》
3《案例与实践》
4《小学语文教师》
标签:
教学论文
浮华去尽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小学教育信息化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索研究
下一篇:
《一面五星红旗》教案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
人教版
|
苏教版
|
西师版
|
北师大
|
S版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
论文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教学反思
|
作文指导
|
教师随笔
|
学生习作
|
作品赏析
|
备课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微信:
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