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试题
教案
论文
音像
素材
课件
班主任
数学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555
标签:
教学设计
第12册教学设计
苏教版第12册教学设计
长征
20 长 征
[设计理念]:
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在教学中我摒尽了完全知识传授的传统方案,从目标的确立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强调教学手段的运用,情境的设计,充分体现现代大语文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注重以下策略:1 拓宽信息空间,让学生积极查找资料;2、让学生在充分朗读中感知、感悟;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教学资源;4、课内外知识结合,拓宽知识外延。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弄清诗中大意,从中领会全诗所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诗这种题材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1.透过诗句领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长征精神及现实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电教,了解时代背景,初读知情。
教师:(课前播放《长征》歌曲)(课件)请同学们欣赏歌曲。(铃声响后停放歌曲)谁能说出我们刚才听过的歌曲名字?又是谁作词的呢?
学生:我们欣赏的歌曲叫《长征》,它是由毛泽东作词。
教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七律 长征》(板书课题)。何为七律?(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课件)
(了解相关背景,感知诗歌内容。)
教师:同学们知道震惊中外、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里长征长征吗?知道参加长征的是什么人?长征经过什么地方?知道长征的路有多长吗?知道长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的吗?
(1)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课件)
(2)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省,行程25000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 的无数 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课件)
在我们了解了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之后,共同步入长征与伟大的红军战士同走长征路,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课件朗读要求)(课件)
二、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①自学生字词。
a.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b.请同桌互相读读、听听,纠正读错的字音。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
c.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读准下列词语:
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山(mín )((课件))
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学生可能质疑的词语: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三、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①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几幅图?为什么?(课件)
②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在学习小组内给“征难图”起名字,读读说说自己欣赏的“图画”;还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讲一
讲自己欣赏的理由。
③全班交流。
谈自己欣赏的图图。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a.“腾越南五岭” b.“疾跨乌蒙山”
学法:通过语言文字理解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
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老师边讲边画。)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那该怎么读呢?
(体会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师:那“细浪”、“泥丸”是什么样的呢?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为什么像“起伏的微波细浪”、“滚动的小小泥丸”呢?那该怎么读呢?
(体会诗句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师: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c.“巧渡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学法: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影像资料感受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你能根据学过的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吗?能把它读出来吗?
(回忆《飞夺泸定桥》等课文,感受长征途中的险恶。)
师: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惊险悲壮,惊心动魄的战斗吧!观看相关的录像。
(感受自然环境的险恶和与敌人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的无畏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师:从这九死一生、背水一战、急流险滩、枪林弹雨、嘹亮号角、奋不顾身的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能把它读出来吗?
展开全文阅读
e.“喜踏岷山雪”
学法: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
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读一读。
师:当时越过大雪山的只有“红军第一方面军”,毛主席为什么却说“三军过后”呢?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师: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④加深理解,回归全文。
a.过渡: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那毛主席为什么只写了五幅“征难图”?
明确: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可以体会到,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红历过千难万险。我们不能单独地看这五幅图,应该把它们连起来看,它是由几幅画构成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只是这些太多,说不完、道不尽,诗只选几个典型的画面作艺术概括。
b.带着感受朗读全诗。
过渡: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播放歌曲,烘托气氛,提升情感。
师: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朗读背诵,布置作业
①熟读成诵。
②书写生字。
③课后收集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感受其诗词的风格。
标签:
教学设计
第12册教学设计
苏教版第12册教学设计
长征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音像素材
教学视频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3、小池塘
下一篇: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
人教版
|
苏教版
|
西师版
|
北师大
|
S版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
论文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教学反思
|
作文指导
|
教师随笔
|
学生习作
|
作品赏析
|
备课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微信:
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