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115  
标签:教学设计 第11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11册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林海、开国大典、狱中联欢、荔枝、电子计算机与多媒、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
1 、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教养:(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本课主要词语:无瑕、峰峦雄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认识排比句。注意分号的用法。

(2)仔细看图和理解课文,使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独特的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教育:感受祖国锦绣河山的壮美,陶冶爱美的情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发展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在观察中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重点:1.了解桂林山水独特的美,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2.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在观察中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挂图 录音机 生字卡 投影

教学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目标:学会生字新词,学习课文第1、2段,了解桂林水的特点。

重点:识记生字词,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了解桂林水的特点。

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广西省内有个桂林市吗?有谁知道这里最吸引人的是什么?为什么?(的确,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这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那么究竟山有多青、水有多秀、洞有多奇、石有多美?今天,让我们通过《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学习,来领略一下桂林风光吧!

二、教师范读课文。

1、要求学生边听边画出生字词,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提出来。

2、指导学生观察挂图。(出示放大的桂林风景彩图)

请同学们看图回答下列问题:(投影)

(1)这幅图的主体是什么?

(2)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观察画面?(由远及近、由主到次。)

(3)按观察顺序说说画面上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看到这些景物使你产生了哪些联想?有何感受?(引导学生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观察,注意水的清澈、山的奇特,边观察边想象,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发展。)

三、学习课文第1、2段。

1.学习生字、新词。

(1)指名拼读,注意读好字音。如:“峦” “翡”。

(2)分析字的结构,识记容易写错的字形。如:“瑕” “筏” “澜”。

(3)查字典,理解字义。读课后词语,了解词意。

2.默读课文,说出各段段意。

3.学习第1段。

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板书:甲天下)“甲”是第一位的,超过其他的。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4.学习第2段。

(1)默读并思考:

①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边默读边画出描写桂林水的特点的句子。)

②怎样描写水清的?

③描写水绿时,文中怎样比喻的?(板书  水:静  清  绿)

(2)指名读课文第2段,体会桂林水的三个特点。

(3)认识排比句。(文中描写桂林水的三个特点,运用了三个分句,这三个分句都是写桂林的水美。课文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列成结构相同的一串句子,我们管这样的句式叫排比句。) 请同学反复读排比句。

齐读(女生读第1分句;男生读第2分句;男女生齐读第3分句,逐渐加强语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自读

请同学说说排比句的作用。(加强句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4)讲分号。(这三个分句是并列的,所以中间用分号,分号的停顿时间比句号稍短一点。)

(5)指点烘托的写作方法。

第2段开始,作者先写大海、西湖,再写漓江,这一段主要是写桂林的水美,为什么要写“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波澜壮阔”是雄伟壮丽的美,“水平如镜”是宁静柔和的美,两者都很美。而漓江水更有它独特的美,它的静、清、绿,是其他江湖无法相比的,所以作者说:“从来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突出了桂林的水甲天下。

四、小结: 齐读第1、2两段。指名说说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读课文,找排比句。

第二课时

内容:学习课文第3、4段,总结课文。

目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重点:了解桂林山的特点和作者游览时的感受。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 一、老师引导学生,仿照学习第2段的学法自学第3段。

1、学生默读课文,看挂图,思考:桂林的山怎么美?

(边读课文边用“——”在书上画出不懂的语句。)

2、学生质疑,老师解释。

3、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句子,反复读,理解句子的意思。

4.小组讨论:

(1)读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三个排比句。说说对排比句作用的理解。

(2)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的“奇”的?

(3)“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鲜丽”,你是怎么理解的?

(4)“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

5.老师小结: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板书 山:奇 秀 险)

6.指导朗读

二、学习最后一段课文。

1.指名学生读最后一段。

2.“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山水相依,互相辉映,美如画卷。)

3.想一想,这段与课文开头第1段有什么关系”?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齐读最后一段课文。

三、再读课文、评议欣赏、领悟意境美。

1.看图,再次听配乐录音,展开对桂林山水无比美好的想象。

2.讨论。 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指导背诵课文。



展开全文阅读四、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桂 林 山 水 甲天下 总

漓江水 桂林山

(与大海、西湖比美) (与泰山、香山比美) 分

静、清、绿 奇、秀、险

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 总

2、林海

教学目标:

1.教养:(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综合利用”、“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等词语的意思。

(2)读懂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至第6自然段。

2.教育:通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了解大兴安岭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受到热爱祖国山林的思想教育。

3.发展: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特点,采用对比、联想、抒情、议论、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边背诵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具准备:挂图 小黑板 录音机 投影

教学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目标:学习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并学习课文第1段。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按照参观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出段意。

难点:学习第1段,了解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时的感受。

过程:一、导入新课。

你们还记得《草原》这篇课文吗?著名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草原,为我们描绘了蒙古大草原辽阔而美丽的风光,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爱、亲如一家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老舍先生的文章《林海》。我们看看在这篇课文里老舍先生是怎样为我们描绘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

(1)“云横秦岭”是什么意思?(形容云在山头飘浮,说明秦岭很高。)

(2)“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在课文中的意思应该怎么理解?(在课文中是形容山峰一个个耸立着,像傲慢的人一样气势逼人。)

(3)“俏丽”怎么讲?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俏丽”而不用美丽?(“俏丽”是俊俏美丽。作者写“俏丽的白桦”,不仅写白桦的美丽,更突出它的俊俏,即把白桦比作青松的“银裙”。)

(4)什么是“珊瑚珠”?(海里的珊瑚虫,分泌的骨骼聚集而成。有的形状像珠,也有的像树枝等,颜色有红、白、黑色。)

(5)“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把兴安岭和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就更加感到亲切、舒服了。)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作者非常喜欢大兴安岭。)

三、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四、默读课文,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试说说各段段意。

第1段:(第1自然段) 讲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2段:(第2至第6自然段) 从岭、林、花三个方面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3段:(第7自然段) 讲参观林场时的见闻感受。

五、学习课文第1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作者初入这一原始森林的感觉怎样?(作者写原来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现在身临其境,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因为作者“脚踩”、“手摸”后,才感到那样亲切与舒服。)

六、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第二课时

内容:学习第二段课文,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目标:通过讲读课文,让学生理解林海的意思。

重点: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特点。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过程:

一、复习提问: 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时的感觉是怎么样?(亲切、舒服)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说说这一段分几层?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分两层:第1层(2至5自然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第2层(第6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看到景物产生的联想。)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1)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

(大兴安岭“岭”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温柔,二是多。)

(2)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

(作者连写“岭”温柔这一特点时是用对比的方法来写的。与秦岭比较。)

(3)结合课文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抓住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比较,来突出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

3.读第3、4自然段。

(1)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林”的特点。)

(2)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3自然段,总的写“林”的特点,第4自然段突出介绍了落叶松和白桦。)

(3)“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白色的浪花”又是指的什么?(“海”就是上一句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4.读第5自然段。

(1)“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说明野花的种类非常多。)

(2)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己的?(“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描写极其生动、形象,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从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5.读第6自然段。

(1)“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指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碧绿的颜色。)

(2)“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大至砂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

(2)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小结:第1至5自然段写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写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6.指名读第二段。说说第二段的段意。(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堂上练习。(按课文填写)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________。的确是________,群岭起伏是____ ___。

2、多少种绿色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1题。

2.继续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第三课时

内容: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

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重点:读懂第三段课文,了解作者参观林场的所见所闻。

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是怎样逐步加深的。

过程:

一、复习检查。


展开余文
1.听写字、词。

2.检查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了解作者参观林场的所见所闻。

2.“综合利用”是什么意思?(是对资源实行全面、充分、合理的利用。)

3.“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作者由人与山的日益密切的关系,又联想到兴安岭这个名字,觉得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4.齐读第三段。

三、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是怎样表达这种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文中作者三次使用“亲切、舒服”的语句。)

第一次是文章开头。作者走进这一原始森林后改变了原来“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想法,当作者“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时,感到“兴安岭”这个名字给人的亲切舒服之感是那么真实。

第二次,当作者看到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景物后,联想到这里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把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第三次,作者参观了林场,看到了今天大兴安岭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作者的感情更加热烈奔放,用了一句反问句,进一步强调了亲切、舒服之感。作者就是这样边观察边描写,在写景中一步比一步深入地写出了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在写景中抒情、议论、展开联想。)

四、归纳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赞美了大兴安岭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五、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文前后用了三次“亲切、舒服”是不是重复了?为什么这样用?

3、学完课文,你知道兴安岭的意义所在吗?

六、作业。1、感情朗读课文。

2、找出文中的反问句,读一读,想一想,它在表达作者感情上的作用。

板书设计: 2、林海

岭:多 温柔

景色 林:绿 多

大兴安岭(亲切、舒服) 花:多 色彩艳

联想 木材 建设

人 、 山 兴国安邦

3、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教养:(1)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

(2)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2、教育: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发展:领悟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及诗人赞颂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情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具准备:挂图 录音机 抄写诗意用的小黑板

教学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学习古诗《墨梅》和《竹石》。

目标: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背诵和默写这两首古诗。

重点:感情朗读,理解诗句。

难点: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过程:一、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初读课文,力求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力求读熟,并大体了解诗的意思。

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指导的基本方式是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试读指点、示范再练读再试读。本课三首古诗都是七言绝句,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三、启发学生讲一讲每首诗的大意,对讲错的地方,师生补充修正。在读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背诵并默写。

1、《墨梅》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

2、《竹石》突出了竹子扎根于岩缝之中坚韧不拔的特点;

四、小黑板示出《墨梅》和《竹石》的诗意让学生参考。

五、小结:这两首古诗都是咏物诗,都突出了所咏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点。

六、作业:1、抄写生字和古诗。

2、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板书设计: 咬定

淡墨痕迹 点化 梅花 特性 坚韧---人

墨梅 不要 (外) 颜色 人 竹石 立根

只要 (内) 清气 无论经历多少磨难----坚忍不拔

第二课时

内容:学习《石灰吟》并总结全文。

目标: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了解古诗的特点,背诵课文。

重点:诗歌的特点。

难点:背诵和默写这三首诗。

过程:一、复习引入。

1、背诵《墨梅》和《竹石》。

2、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人?竹石又比喻什么人?

二、学习《石灰吟》。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指导的基本方式是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试读指点、示范再练读再试读。

2、让学生借助注释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学生讲一讲这首诗的大意,师生评议补充修正。在读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背诵并默写。

《石灰吟》突出了石灰不怕击打、不怕烈火,甘愿粉身碎骨而把白白的粉末奉献给人们的特点。

三、小黑板示出《石灰吟》的诗意让学生参考。

四、归纳总结:三首诗的作者都是凭借物的突出特点,抒发自己的理想和志向的。1、这课所学的三首古诗,都是明写什么?暗写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用物的什么来赞美人的什么?(明写物,暗写人,用特性来比喻精神)

2、运用特点比喻精神要注意什么? (合理)

五、指导学生练习背诵这三首古诗。

六、作业:1、背诵三首古诗,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2、根据诗意给每一首诗配画。

3、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千锤万凿

石灰吟 烈火浑身 人

粉身碎骨

清白

积累•运用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读背中感悟古诗意境,领略祖国山川之美,目的是积累古诗。

2、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4、看图作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有序表达的能力。

5、通过办小报迎国庆的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搜集资料、调查、阅读、审美及书写能力,引起学生对家乡变化和祖国发展的关注。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和习作。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习作和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完成“读读背背”和“阅读”。

目标:1、使学生在读背中感悟古诗意境,领略祖国山川之美。

2、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重点: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难点:指导学生完成阅读。

过程: 一、“读读背背”选的是一首唐诗《望洞庭》,目的是积累古诗,使学生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1、作者简介: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望洞庭》这首诗是刘禹锡月夜遥望洞庭湖而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着眼于它波澜壮阔、雄伟浑浩的气势,这首诗却写了洞庭湖的秀丽娟静。

2、指导学生朗读并反复吟诵,读出诗的韵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

诗的大意是:秋夜月光下,清澈的湖水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宛如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就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

  3、以多种形式朗读,读出洞庭湖水大宁静娟秀,试背诵这首诗。

 二、“阅读”选的短文是《为银杉保险》。

这是一篇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短文。短文主要写了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保险公司为银杉办理火灾保险的事。阅读短文,目的是培养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过短文和联系学生已有经验,了解一点有关保险的知识。

1检查预习。

交流各自了解关于保险的故事和保险的知识(医疗、平安、人寿、财产、赔偿等)

对认真搜集资料和乐于与人交流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了解生活,学习语文。

2、指导学生阅读。边读边想:《为银杉保险》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短文主要写了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保险公司为银杉办理火灾保险的事。)

三、作业:1、背诵古诗。(学过的都可以背下来)

2、熟读《为银杉保险》这篇短文。

第二 、三 课

内容:看图作文

目标 :1.学写看图作文,能将看到的和据图展开的想象写具体、通顺、有一定条理。

2 .能对别人的发提出修改意见。

教具准备:课文插图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指名背诵<<望洞庭>>

二、结合教师节谈话。

1.教师节是几月几日,谁的节日?

2.在这一节日里同学们会怎么做?会怎样表达自

己对老师的爱?

三.出示挂图,引导看图(有一定顺序)。

1.顺序:近—远,人—景。

2.小女孩在做什么,她为什么这样做。

四、指导说清看到的内容,引导其余同学对说话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

1.人 :人物外貌、笑容、动作。

2.景:桌面摆设,身后景物

五、指导想象的内容。

1、桌面摆设想到:

(1)屋子的主人身份;主人的品质。

(2)在这样的节日里许多同学都在为敬爱的老师祝福。

2、从小女孩的神情想到小女孩此时的心理。

3、由菊花想到老师的品质。

4、从屋后的晨光想到女孩摘花的时间,想到小女孩美好的心灵。

六、指导写作。

1.列提纲。

2.根据提纲写作。

七.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八.评讲学生部分习作;欣赏好词句;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九.作业;修改作文,抄正作文。

第 四 课 时

内容:实践活动(编一份小报)

目标:各自动手编一份迎国庆的小报,要反映祖国的建设成就,家乡的变化,学校的变化和同学的进步等。


展开余文
重点:小报的内容编排。

难点:小报的版面设计。

过程:

一、调查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1同学们,国庆节就要到了,让我们编一份精彩的小报作为献给伟大祖国生日的贺礼。

2材料可以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信息渠道和通过采访调查等方式搜集。内容主要与祖国的建设成就,家乡的发展变化,学校的变化及同学们的进步……  

3指导学生办报时,重点强调三个问题。

  第一,起报名。报名要有特色。一是有童真童趣,活泼一些,亮丽一些;二是不要千篇一律,要有自己的创造性。

  第二,版面安排。首先要美观大方。当然这个美观大方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审美视角,有的喜欢清新秀美,有的喜欢大红大绿,不要强求一致。其次要图文并茂。可以自己画,也可以剪贴。再者要错落有致。把文、图搭配好,把长文、短文、小诗搭配好。

  第三,书写要工整,尽量没有错别字。

二、小组商讨:1、自由组合办小报。

2、商量给小报起个什么名字。

3、讨论如何分工搜集资料、写稿等。

三、学生办好小报后,在班上张贴。

四、作业:比一比 —— 看谁的小报做得最漂亮。

4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教养:(1)学会6个生字,积累11个词语。

(2)结合课文,训练学生适当加快阅读的速度。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课文要求背诵课文。

2、教育: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3、发展:结合课文进行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课文的方法,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掌握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并能够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分段,会列段落提纲。

2.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挂图 投影 课文录音

 第一课时

内容: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及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目标: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层次和具体内容,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重点: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按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并列出段落提纲。

难点: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书的方法,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

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1)正确读出生字。(2)查字典,联系字义,记住字形。

2.检查学生读课文。

三、听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大概的了解。

四、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准备讨论。

学生讨论: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

(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程序写了三个内容,即:第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第三,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写完这三件事,写阅兵式的盛况,再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群众游行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光明充满北京城。)

2.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3.列出段落提纲。

(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第2段: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第3段:阅兵式盛况。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五、作业:1、抄写生字词。

2、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内容:讲读课文,学习第一、二段。

目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的伟大历史意义,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难点:结合课文,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过程:一、学习第一段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课文。

(老师强调朗读要求,有感情地一句一句地认真读。)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在哪里举行的?有哪些人参加?参加大典的总人数是多少?(指出文章开头向我们清楚地交待了以上五个问题。)

(2)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得怎么样?

(3)课文中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为什么?

(4)“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学生对第一段课文质疑,老师解释。

4.齐读课文第1段。

5.归纳:课文第一段写出了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先交待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和总人数。然后描述了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入场的热烈场面。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课文。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在第二段课文,主要写了开国大典进行中的三件事,请说出是哪三件事?

(2)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上的情形怎样?

(说出“排山倒海”“一齐投向”的意思。)

(3)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意义?(这句话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4)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三十万群众表现得怎样?这说明什么?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说明他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5)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会场上的情景怎样?

(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3.齐读第二段课文。

4.归纳: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主要写了以上三件事。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三、小结:这一部分介绍了开国大典的开会内容,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表现中国人民对新中国成立的欢欣鼓舞和高度热情,表现了对毛泽东的敬仰,也表现了新中国成立的民族自豪。

四、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2、预习余下部分课文内容。

第三课时

内容:继续学习课文第三、四、五段。

目标:进一步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重点: 1、学习课文用词准确、多处运用比喻的特点。

2、结合课文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难点: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提问:说说前面的课文内容主要讲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

3.讨论: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1)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2)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

4.齐读第三段。

三、学习第四段课文。

1.读课文(默读或指名读)。

2.说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3.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四、学习课文第五段。

1.指定小组读课文第五段。

2.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话的意思?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3.学生齐读第五段课文。

五、学生合上书,再次听配乐朗读课文,边听边回忆全文内容。

六、巩固练习。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用投影出现下列句子。)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3)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七、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完成练习册和语基作业。

板书设计:

大典前: 广场布置 群众入场

开国大典 典礼开始:宣布“……成立了!” 升起五星红旗! 宣读公告

阅兵式:检阅部队 进场受阅 群众欢呼

大典结束:群众游行 光明充满整个……

( 翻身解放, 当家作主人 )

5* 狱中联欢

教学目标

1、教养: (1)学习本课生字并积累词语。

(2)结合课文,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教育:体会革命前辈在狱中联欢时表现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巧妙的斗争艺术,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3、发展:通过自学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训练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分清课文叙述的层次,理解狱中联欢的过程。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狱中联欢》,这篇课文节选自小说《红岩》第16章。哪位同学读过小说《红岩》?

小说《红岩》所描写的事情发生在1948年底到1949年之间,当时从全国来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但是,重庆这座山城还被国民党反动派控制着,在渣滓洞和白公馆这两座监狱里,关押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敌人疯狂迫害着每一个革命者。他们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随时都可能被敌人杀害,但是他们表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献身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为庆祝全国革命的胜利,1949年元旦,同志们在狱中举行了一次新年联欢会。课文生动描述了当时的感人情景,下面让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放录音,听朗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生字、词。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提出预习中疑难问题。

2.指导学生理解词义。

(1)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

(2)说说“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这幅对联和它的横额“扭转乾坤”的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翻天覆地”、“扭转乾坤”的词义。“翻天覆地”形容发生的变化巨大而彻底。文中是说革命形势发展迅猛。“扭转乾坤”,乾坤即天地。)

四、让学生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联欢的各个过程,把它写在课文的旁边。

2、把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能理解的注在旁边,不能马上理解的再作旁注。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具体描述我们的革命前辈通过狱中联欢的形式,巧妙地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的情况。)

4、为什么说楼一室的对联写得更妙?请同学们说说对这幅对联的理解?

5、楼二室的对联,写得十分优美,读出对联,并说说它的含义。

6、楼三室的对联,借用了古人的诗句,说说这幅对联的意思。

7、第四段课文中描写了狱中联欢进入表演节目阶段,这一部分着重写了同志们表演的哪几种节目?

五、说说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在思想上有什么收获?

四、结合板书总结课文。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完成练习册和语基作业。

3、预习第6课。

板书设计:

唱歌 交换礼品 贴对联 表演节目

纵情高歌 贺年片 戴铁镣舞蹈

五角星 叠罗汉

锦 旗 扭秧歌

革命的乐观精神 巧妙的斗争艺术

6荔枝

教学目标:

1.教养:(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筋脉、剥开、妥帖、慰藉、报偿、遗憾、弥补、馋嘴。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教育: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3、发展: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准备: 插图、文字投影片,学生搜集歌颂母亲的名言和诗歌。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给课文分段。

目标:识记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给课文分段。

重点:了解课文围绕荔枝着重讲了哪几件事。

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出示挂图,让学生讲有关荔枝的话题。)

二、按要求自学。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这篇课文围绕荔枝写了几件事?选一件事体会其中思想感情?

3、提出不能解答的问题。

4、自学生字词。

三、同桌或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本课的重点是表现母亲对儿孙的爱,着重讲了下列几件事。)

第一件:儿子一回到家,母亲便端出一盘沙果。这沙果“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母亲却“一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以致“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难怪“我”感叹:“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可见,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为了让儿子能经常吃到水果,母亲付出了多大的辛苦。

第二件:当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儿子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要知道,那盘“珍贵”的荔枝是儿子特意给母亲买的,而那盘沙果又浸透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意。显然,母亲理解儿子的难处,所以做了那样看起来“不经意”但实际上是有意给儿子“解围”的选择。

第三件:母亲喜爱荔枝,也很喜欢吃荔枝,但“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儿子吃。

第四件:在母亲临终前,“我”精心买了好多新鲜上好的荔枝,希望母亲在临终前吃到她喜爱的荔枝。然而,后来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 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四、小结后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预习余下的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全班交流,相机引导。

1、让学生反复读几遍课文,找出写母亲的几件事,说说每件事各说明了什么,使学生初步感受母亲的爱。

2、引导学生从几件事中找出描写特别细致的地方,讨论讨论,使学生从这些细致的描述中体会母亲爱儿孙的感情。

(1) “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母亲是多么喜欢荔枝,然而就是这么喜欢的东西,母亲都“舍不得吃”,总把大的让给儿子。

(2)“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口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这句话意在说明,对母亲来说,她对孩子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只要孩子高兴,哪怕有时是装出的高兴,她都觉得是很大的安慰。

(3)“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这是说,母亲生气了。为什么生气呢?联系上文“居家过日子,老人就这样一辈子过来了”,可见,母亲是怪儿子大手大脚。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母亲思想感情的体会。

二、随文练笔。

本课的结尾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感情,言已尽而意无穷。引导学生通过补充作者没有说出的话,想象“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学生作出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只要基本表达出了思念母亲之情,就予以肯定。(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三年来,每当荔枝上市,望着它那红红的皮,想到它那白白的肉,我的脑际就浮现出了母亲手心托着荔枝,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的场面,心中感受到了一种无可言说的痛苦,眼里流下了无限思念的泪水。)

三、作业: 1、抄好词好句。

2、歌颂母亲的名言和诗歌。

3、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鼓起勇气买荔枝

荔枝 每次把大个的给我吃 母子、祖孙之情

   临终舍不得吃一颗

7*  梅花魂

教学目标

1、教养:(1)读懂梅花所象征的高尚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 了解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育: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教学重点: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感悟梅花精神及老华侨的爱国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大家想一想人们为什么称梅花为君子,人们为什么深深地喜爱这种花呢?

“梅花香自苦寒来”,她是万花中最有骨气,最有品格,最高贵的花。因此与兰花、竹、莲花并称“四君子”。

二、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正音、正字,理解词语。)

1.再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句子。

2.同桌互相学习,克服困难。

3.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

(1)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

(2)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3)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的哭起来。

(4)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送给外孙女。

(5)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四、深入重点段,揭示中心思想。

1.让学生结合课题质疑。

提问:对课文写的这五件事,结合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吗?”

2.抓住重点语句,加深理解。

投影出示重点句,指名朗读后,大家讨论:

(1)“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这句话中前后共出现4个 “愈”字,外祖父为什么要这么说?这里“愈”字体现了梅花的一种什么精神?可以换一种说法吗?不要这句话,行不行?为什么?

(2)体会下一句。“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通过感叹号表明外祖父高度的敬佩梅花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3)体会下两句的含义。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外祖父在歌颂祖国,歌颂伟大的中国孕育出的许多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中国人。虽然外祖父身在异国他乡,却不怕环境的艰苦,凭着一股梅花的顽强精神,在星岛的文坛上颇负盛名,为祖国争光。

(4)体会下一句的含义。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外祖父保存这幅墨梅花,是激励自己保持梅花这种有骨气、有品格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把梅花精神告诉了我并且把墨梅花送给我,也要让我保持并继承发扬下去,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5)老师小结:梅花的这种“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骨气正是我们民族日益强大的动力,也是支撑我们民族团结进取的灵魂。所以课题叫梅花魂。

(6)带着感情齐读这一段落。

(7)品读重点句。

采用先省略后补充的方式深入理解重点句。让学生从中品味重点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旁的花,大抵是________。她却不一样,________寒冷,________风欺雪压,花开得________、________。她是__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的呢!几千年来,我们________出了许多有________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________、受到怎样的________,从来都是________,不肯________。他们就像________。一个中国人,无论在________,总要有________________ 才好!

体会出外祖父热爱祖国的感情来。

三、回到开头,引出结尾,巩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1.思考课文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联系?

开头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之心。

2.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前后互相照应,全文结构严谨,表达了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齐读开头、结尾自然段。

四、作业: 1、找有关梅花的故事读一读。

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7 * 梅花魂

朵朵冷艳、缕缕幽芳 不管……

愈寒冷、愈风欺雪压 受到……

梅花 愈开得精神、愈秀气 魂(中国人) 从来……

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 不肯……

墨梅花图 梅花手绢 具有梅花的秉性

外祖父:思念祖国、热爱祖国

读写例话: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读懂例话内容,懂得学习一篇文章为什么要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从中体会文章思想方法的方法。

3、阅读《积累运用》中的阅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面学过的课文内容,导入例话。

二、自学例话,交流讨论。

1、默读自学,划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仔细读一读,想一想,我明白了什么?

2、四人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1)读了这则例话,你知道了什么?

(2)联系《开国大典》具体说说,通过设身处地地读和想,体会到文章怎样的思想感情。

(3)联系本组的其他课文,说说是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想象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自问自答等。)

三、教师总结。

1、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呢?例话主要介绍了两种方法。

一是“设身处地去读,去想”,也就是要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想作者之所想,感作者之所感。

二是“有感情地朗读”。从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角度讲,有感情朗读既是“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又能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

2、例话以《开国大典》为例,具体介绍了这种方法的运用。

四、让学生讨论: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讨论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来谈。最后,让学生尝试运用“例话”所讲的方法,阅读“积累•运用二”中的《七子之歌•台湾》,并讲一讲自己的体会。

积累•运用二

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积累名言佳句。

2、独立阅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口语交际,通过讲、评,提高交际能力和办报能力。

4、练习写人、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

教学重点:读、背名言,指导学生写作。

教学难点:阅读和口语交际。

课时安排:4节

第一课时

内容:完成“读读背背”和“阅读”。

目标: 1、通过读背,使学生积累名言佳句,了解对偶句子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并从做人方面受到启迪。

2、通过阅读,体会短文的思想感情。

重点:积累名言,指导阅读。

难点:熟记名言佳句,体会短文的思想感情。

过程:一、完成读读背背。

1、学生先自己读,再指名检查读。

2、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以指点,启发学生找出每组中上下对仗的词语。

如:“愿”对“甘”,“乘风”对“面壁”。要读好四组对子,朗读时可这样停顿:“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3、帮助学生名言佳句。

第一组和第二组中的“读书”意思是不同的,“甘面壁读十年书”指的是读有字的书,“从无字句处读书”指的是读生活这部书。

第三组告诉人们做人应像梅和竹一样,既要有刚强不屈的气概,也应虚心,谦恭。第四组劝诫人们要有宽广的胸怀,不要怀狭隘的私欲。

3、读熟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下来。(分组或同桌用对对子方式进行背诵,既有趣,又记得牢。)

二、指导学生完成“阅读”。

1、这是闻一多组诗《七子之歌》中的《台湾》,目的是让学生运用从“读写例话”《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独立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把字音读准。

“琉球”读liúqiú,“氤氲”读yīnyūn,“家传”的“传”读chuán,“背水一战”的“背”读bèi。

4、用学过的方法,联系阅读中的简介,来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把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4、《台湾》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收复台湾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作者一腔豪迈的爱国热情。“郑氏”指曾收复台湾、让国人扬眉吐气的郑成功,“精忠”则指精忠报国、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岳飞,“琉球”是与台湾毗邻的琉球群岛。

 5、学生朗读、背诵《七子之歌•台湾》后,鼓励学生背一背《七子之歌•澳门》,如果有学生会唱,就让他们唱一唱。

三、作业:1、抄写读读背背的名言佳句。

2、朗读短文,要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内容:口语交际。

目标:让学生通过口语交际,学会讲报和评报的方法。

重点:通过讲报、评报,提高学生与人交流看法的能力。

难点:讲报和评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的。

同学们,我们本节课的任务是讲报和评报,还要评出最佳的。

二、分小组介绍小报。

1、学生自由组合,组成讲报、评报小组,互相观摩所办的报。

2、小组内每一个组员都要发表意见,讨论本组的几份小报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突出的优点。

3、各自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小报,可以说说报的特点,也可以读报上的文章,还可以说说办报过程中的感受,其他同学自由欣赏、交流,还可以提出问题或建议。

4、小组以举手表决或其他的方式评出本组最佳小报。

三、全班交流。

1、各小组代表先介绍本组小报的特点,推荐本组的小报,讲清优点,力争评上最佳。

2、自由发表意见,说出这些小报的优、缺点,评出几份班级最佳的小报,在教室学习园地中展出。

四、作业:1、以推广普通话为主题,编写一份手抄报。

2、预习作文内容,准备写作。

第三课时

内容:积累、运用二习作。

目标:进行写人习作训练。

过程:

一 、明确习作要求。

1、指明读作文题目,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作文有哪些训练要求。

2、请同学自由发言,教师引导从以下几点理解:

(1)这是一篇写人的作文,选材较广泛。可以写关心疼爱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可以写诲人不倦的校长、老师,也可以写小伙伴、工人叔叔、医生护士、公交司机等等,凡是熟悉的人都可以写。

(2)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

(3)题目自己定,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二、交流习作素材,拓展学生思路。

1分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习作素材。

2全班交流:说说你想写什么人?通过什么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这个人的特点?

3、讨论如何确定一个吸引人的作文题目。

三、读写联想,启发构思。

1、出示两篇写人的优秀习作,引导学生阅读比较,边读边思考:这两篇习作是如何把人物特点写具体。

2、学生根据习作的内容列一份习作提纲,然后同桌交流一下。

四、学生习作,教师酌情指导。

五、作业:完成习作的初稿。

第四课时

一、内容:习作评讲,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目标:交流、评改习作。

三、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2、同桌互相读自己习作中最精彩的部分。

3、全班交流评讲。

(1)出示几篇写得好的习作,请作者朗读。

(2)让同学评出文章写的好的地方,共同欣赏,找出写的不好的地方,讨论一下,应该怎样修改。

(3)出示一篇写的一般的文章,请同学评讲。

(4)请同学讨论一下怎样修改。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修改:1)、选材是否得当。2)、是否有具体事例。3)是否有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4)题目是否恰当。5)语言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

四、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作业:把修改好的习作抄在作文本1。

8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教学目标:

1.教养:(1)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媒体、诞生、传递、迅猛”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

2、教育: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感悟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

教学重点:了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感悟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通读课文并给课文分段。

重点:识记生字,学会分段。

难点:概括段落大意。

过程:一、导入。

1、你对电子计算机有那些了解,说一说。

2、你知道什么是多媒体吗?

(今天我们就要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什么是多媒体以及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

二、初读课文,指导学生了解内容。

1、轻生读课文,划出课文的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词意。

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生字的读音、字形)

3、理解下列词语: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理解为“音信,消息”;在科学研究中,它指的是用符号传送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接收符号者事先不知道的。

 媒体:指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

传真:通过有线电或无线电装置把照片、图表、书信、文件等的真迹传送到远方的通讯方式。

信息高速公路:指电脑与电脑连接起来形成的电脑网络。

4、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和读破的句子。

三、指导学生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默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用合并自然段的方法试给课文分段,试讲出段意。(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1-2节)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段:(3节)说明什么是多媒体。

第三段:(4-5节)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

第四段:(6节)计算机的发展将更加迅猛,会越来越“神”。

四、按分好的段落小组分段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五、作业:1、抄写生字词。

2、预习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内容:学习课文,总结课文。

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总结全文,完成课后练习。

重点:了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

难点;对计算机越来越“神”的理解。

过程:一、复习引入。

1、指名朗读课文,说一说全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2、听写生字和部分新词。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提出几个自己最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

(1)计算机会越来越“神”,它能神到什么程度?

(2)为什么计算机是人类不可缺少的?

(3)计算机与多媒体有什么关系?

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能解答的问题。

2、引导学生汇报学习情况,解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多媒体?计算机与多媒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2)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电脑设备可以做什么呢?

(3)为什么说电子计算机成为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3、集体朗读课文,体会计算机的神通广大及重要性。

三、展开想象:计算机能“神”到什么程度?(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讨论) 讨论时,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大胆想象,或选读《21世纪社会集锦》再想象一下计算机能“神”到什么程度。

四、指导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

如,给远方的亲人发电子邮件;帮助老师做多媒体课件。

五、作业: 1、抄好词好句。

2、多了解多媒体设备。

板书设计:

电子计算机: 1946年诞生 发展迅猛

控制 越来越神

多谋体: 传输声、图等信息

9 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教养:(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2.教育: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受到初步的保护环境的教育。

3、发展: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更多的知识。

教学重点:了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意思。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体会“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录音机、生字卡。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小标题。

重点:识记生字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难点:分段并概括小标题。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提示课题:

1、猜谜:“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自己变,每天能行八万里,满载人 类千千万。”[板书:地球]

2 、出示地球:关于地球,你知道些什么?怎么知道的?

3 、今天学的课文题目,不是“地球”,而是“只有一个地球”[板书:只有一个],这是为什么呢?读了课文,我们就能全面解开这个谜。

二、据意读文,随文学词,解决问题:

1 、明确读文要求:

(1)根据段意朗读相应的段落。

第一段:地球在宇宙中十分渺小,而人类的活动范围更小。(1-2自然段)

第二段: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有限。(3-4自然段)

第三段: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5-7自然段)

第四段:号召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8-9自然段)

2 、每位学生根据段意找到相应的段落,用“ //( ) ”表示。

3 、朗读课文,比一比,哪组读得最棒,标准是正确、流利、有感情。

4 、师:(1)组织学生相机学习生词。

(2)组织列小标题。 板书:范围很小、资源有限、难以移居。

三、练习朗读课文。

四、作业:1、抄写生字词、好词好句。

2、正确朗读课文,预习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内容: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进而理解"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重点: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 ①为什么说地球上人类活动范围小 ②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③为什么不可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深刻理解课题"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产生要精心保护地球的理想并付诸行动。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地球的图片以及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被人类随意破坏而导致生态灾难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明确学习目标

1、 教师启发谈话,提出本课学习目标

①为什么说地球上人类活动范围小; ②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③为什么不可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

二、学生自主探究,师生互动

1、提出自学要求、方法,学生自学课文1-4小节。

 ① 速读课文1-4节说说你觉得地球是一个怎样的星球?

 ② 你是从哪些句子得到这样的感受的?用曲线划出句子,读一读。

③ 同桌讨论,你从这些句子中哪些词特别能体会到这些感受?用小圆圈圈出有关词语,想一想,为什么?

2、学生同桌讨论,学习1-4小节,师巡回指导。

3、汇报自学结果: 学生扣词扣句谈感受,交流自学结果。

4、学生小组讨论,进一步学习3-4小节。

 ① 填空。

 ② 讨论水资源、大气资源、生物资源……是怎样不断再生的?举例说说人类是怎样随意破坏这些资源的?导致了怎样的一系列生态灾难?

5、组织交流。( 让学生举例说说。)

6、学习5-7小节。①质疑。 正方:我们能移居到别的星球。

② 学生辩论: 反方: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

7、学习课文第8、9小节。(说说我们应该为保护地球做些什么?)

四、总结全文。

1、谈谈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我们要精心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做环保小卫士。)

2、教师总结:本文是围绕爱护家园这一中心,层层深入说明的,只有一个地球,他是我们的家园,我们要保护它。只有爱护地球,才能造福子孙后代,只有这样的地球才能成为人类永久的家园。

五、课外作业:1 、完成练习册。

2 、呼吁人们精心保护地球,有哪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呢?

(构思一幅宣传画、设计一句宣传标语、写一篇环保作文、设计环保手抄报等)

进行环保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范围很小

只有一个地球  资源有限 精心保护

          难以移居

10 * 宇宙生命之谜

教学目标:

1.教养:(1)认识“酶、碳、冥、磁”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育: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3.发展:理解课文内容,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和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知道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火星的情况及其成果。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

教学准备:课前,了解银河系、太阳系、火星、生命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观看有银河系、太阳系、火星图片的VCD。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为理解课文内容作准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目标: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能给课文分段和写段意。

重点:识记生字,通读课文。

难点:给课文分段和写段意。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宇宙指的是什么?

2、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的星球上还有生命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宇宙生命之谜。

二、预习课文。

1、由读课文,查字典解决读音问题。

2、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3、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三、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小组讨论:全文可以分为几段?

3、练习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1自然段)地球以外的太空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第二段:(2-3自然段)从理论上讲,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及天体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第三段:(4-10自然段)科学家对太阳系除地球以外的行星进行分析,研究至今未发现有生命存在。

第四段:(11自然段)地球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生命之谜。

4、根据所分的段落,小组朗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说说你对课文中讲到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

五、学习生字(小黑板出示)

1、注意字音 chang ci

2、理解下列词语:宇宙 银河系 猜测 陨石

六、作业: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预习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内容:阅读课文。

目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读懂课文,知道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火星的情况及其成果。

难点:对“地球以外有没有生命存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的吗?

二、自学课文。

1、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

2、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收获,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重点讨论的问题:

(1)天体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①读句子:“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

②说说需要哪些条件,生命能存在。(温度 水分 大气 光和热)

③齐读这句话。

(2)科学家探索火星上有无生命的情况及其结论。

这是课文的重点,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弄清科学家对火星探索的历程,然后再理解科学家经过观测分析得出的结论:“在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在飞船着陆的地区,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

(3)地球之外的太空中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

(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充分讨论,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思考:一是科学家的探测只证明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而未探测出火星岩层中有无生命存在;二是科学家通过对落到地球上的一些陨石的分析,发现太空有有机分子存在。因此,文章最后说“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生命之谜”。)

(4)太阳系的九大行星是什么样的?你们有资料说明吗?

三、自由读课文,谈谈你学习了课文后的感受。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是有限的,你们要学到更多的知识去探索宇宙空间,希望你们脚踏实地地去学习、去实践、去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

五、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课后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语文实践活动。(布置学生搜集古今中外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文章、图片,以“宇宙的奥秘”为主题举办一次文章、图片展览,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板书设计:

地球以外有没有生命存在?

生命存在条件

理论上有 太阳系中没有 有待不断探索

但没有发现 其他有生命的星球

积累•运用三

教学目标:

1、积累名言警句。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进一步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

3、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激发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4、写想象作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唤起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教学重点:背诵名言警句;理解短文内容,进一步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

教学难点:口语交际和指导学生习作。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完成读读背背和阅读。

目标:积累名言警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进一步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

重点:背诵名言警句。通过读背,初步了解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懂得节约的道理。

难点:阅读短文,正确回答短文后面提出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积累名言警句。

先让学生读几遍,不认识的字自己查查字典,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再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1、自读,读准字音,试着画出停顿。

2、领读,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3、熟读,教师指导学生大致了解意思。

第一句的意思是:每次吃饭,就惦念着(农民)生产粮食的艰难;每次穿衣,就想到(织妇)纺纱织布的辛苦。

第二句的意思是:土地生长万物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人类制成物品的能力也是有极限的,取用(这些物资)有限度,使用有节制,(物资财富)就经常是充足的;取用没有限度,使用没有节制,(物资财富)就永远是不够(消费)的。

4、反复练习朗读,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

二、指导学生阅读《地球颂》。

1、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学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知道地球是我们全人类的母亲,是我们共有的家园,她那样可爱而有容易破碎,我们下面要学习的阅读是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所写的《地球颂》。

2、根据短文后面的思考题自读《地球颂》,边读边圈画。

3、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与同桌或组内同学交流。

4、全班交流。

(1)试用“地球有很多优点”为开头,以“正因为地球有这些优点,它才成为人类唯一的家园”为结尾说一段话,中间部分要连贯,条理清晰。

(2)说最后一段的体会要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对有创意的想法及时给予鼓励。

5、教师小结:

短文讲了地球的几大优点:冷热宜人的气温变化和美妙的大气层、有一个斜轴、自转的速度刚好合适、重力是很有价值的稳定力、千秋万世运转不停。

对地球的“颂”,主要为了突出最后指出的“我觉得大家应该同心协力,维护这个微小、美丽而脆弱的星球”。

三、作业:1、熟读、背诵并抄写第一题。

2、预习“口语交际”部分。

第二课时

内容:口语交际。

目标: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激发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重点:指导学生口语交际的方法。

难点:训练学生说话要有条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交际欲望。

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特大洪水,受灾面积达成万公顷,受灾人口达2.3亿,死亡人数达3656人,给国家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使幸福美满的家庭妻离子散,有的甚至无家可归,到处流浪。而造成这次灾害的直接原因是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这节课我们讨论一下怎样保护环境的问题。

二、讨论当地实际环境。

根据平时的观察,讨论本地区、本居民区或本校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师生共同总结。(例如:本地区高楼林立,没有树木和草地、沙尘暴天气等;街上乱倒污物,车辆废气排放严重;乱砍滥伐、白色污染等;学校乱丢弃垃圾、浪费纸张、不节约用水、破坏花草树木等;家庭使用含磷洗衣粉、装修房屋、废弃电池、食品包装等…… )

三、小组交流。

1、每人发表自己对保护环境的看法、想法及打算。

2、针对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讨论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

3、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

四、全班交流。

1、各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所制定的措施。

2、其他小组针对措施的可行性进行修正和补充。

3、通过讨论研究,制定以下几条同学们力所能及的措施:

捡拾白色垃圾、收集废弃电池、垃圾分类、

节约用水、爱护花草树木、植树造林、进行环保宣传活动等。

(强调:教师要注意规范学生的语言,重视学生表达的条理性。)

五、教师小结。

肯定学生好的想法,鼓励他们行动起来,培养学生说到做到的好品质,在学语文中学做人,增强社会责任感。

六、作业: 1、各小组由组长带领开展环保行动。

2、预习作文部分,准备习作材料。

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世界的美好生活并写成作文。

2、作文要求语句通顺,叙述有一定条理。

3、能根据同桌或老师的意见修改作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明确习作要求。

1、指名读作文题目,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次作文有哪些训练要求?

2、请同学自由发言,教师引导从以下几点理解:

(1)20年以后是什么样子?(2)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

(3)题目自己定,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三、联系自己或周围的事物展开想象。

1、选择60页几个话题中的一个,自由组成小组展开想象,描述、补充。

2、全班交流。

四、指导学生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学习,即为刚才的发言做总结性的收尾,点出中心。

五、指导写作。

1、出示两篇优秀习作,引导学生阅读比较,边读边思考:这两篇习作是如何展开想象的。

2、学生根据习作的内容列一份习作提纲,然后同桌交流一下。

六、学生习作,教师巡视,酌情个别指导。

七、指导评改,体验成功。

1、同桌互读自己习作中最精彩的片段。

2、全班交流评赏。

(1)出示几篇习作,请同学朗读。

(2)请同学们评出文章写得好的地方,也找出写得不够的地方,讨论一下应该怎样修改。

八、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九、课堂小结。

十、作业:

将修改后的作文抄正。

11 长 征

教学目标:

1.教养: (1)学会3个生字词,能正确理解部分词语。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说出诗歌的大意。

(3)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背诵全诗。

2.教育: 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发展: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弄懂诗句的意思,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蔑视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的意思,了解每一句诗描绘的情景。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诗歌的意思。

目标:学习生字词,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能按诗句的停顿读诗。

重点:能初步按照诗句的停顿读诗。

难点: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

泥丸:泥团子,小泥球。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五、作业。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内容:读懂全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

重点:读懂全文,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逐句讲解,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

让学生读一句讲一句,先说说诗句中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反复读全诗,讨论、交流。

1.说出你对“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诗的理解?这句诗表达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品质?

(这两句诗是说,五岭山脉是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战士的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战士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这是实际上的山;“细浪”、“泥丸”形容山的小,这是红军战士眼里的山。这样对比来写,写山的大,表现出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面对的艰难困境;写山的小,表现出红军把这些艰难困苦当作平常的事,反映出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暖”一“寒”,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激流拍打着两岸,给人一种暖的感觉。当红军来到大渡河时,河上的泸定桥上只有十三根铁索。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沪定桥横空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被敌军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守敌密集的弹雨前进,不惜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三、读全诗,展开想象,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意境和自己读后的感受。

四、用自己的话练习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请注意不要把“大意”说成“译文”也不要和“概括全文内容”相混淆。)

这首诗的大意可以这样概括:红军不怕长征途中遇到的千难万险,把跨越万水千山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绵延四省;乌蒙山气势雄伟,然而红军战士却把它们看成是微波细浪和小小的泥丸。红军战士以喜悦的心情和旺盛的战斗热情巧渡了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以大无畏的精神飞夺天险泸定桥。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无数次大小的战斗。当翻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途中艰苦卓绝的斗争,展望无限美好的革命前景,红军战士怎能不喜笑颜开呢?

五、试给全诗分段写段意。

(全诗共八句,每两句一联。第一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篇。第二联、第三联的诗句承接上联展开,使“难”、“万水千山”和“不怕”、“只等闲”有了具体事例。第二联写山,第三联写水。第四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总结全诗。)

六、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主要内容:这首诗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

中心思想:诗歌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精神。

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练习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15 长征

远征难 不怕

五岭 细浪

山 乌蒙 泥丸 只等闲

万水千山 金沙 暖 (大无畏的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水 大渡 寒

过后 尽开颜

13 一夜<
标签:教学设计 第11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11册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音像素材 教学视频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苏教版第十一册《螳螂捕蝉》说课稿
下一篇:《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人教三年级下册)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人教版| 苏教版| 西师版| 北师大| S版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论文|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作文指导| 教师随笔| 学生习作| 作品赏析| 备课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微信: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