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4211  
标签:教学论文 1教学论文
让学生在师爱中健康成长(网友来稿)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小捷滘小学 张新元

作者简介:

张新元,男,1979年6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小学语文教师。从教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小捷滘小学,现任学校语文课教研组长,小学一级教师职称,师范毕业。

【内容提要】

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爱学生。教师要用真诚的爱打动学生,用无私的爱感化、关爱差生;在宽严之中,显露真爱;在心灵沟通中,予以尊重,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关键词】

教师、学生、爱、宽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我曾经听我的同学(也是一名小学教师)说过关于他的一段求职经历:招聘过程中,校方出了这样一道题:“如果让你选择,你是先喜欢你的学生还是让你的学生先喜欢你?请选择并说明自己的理由。”我的同学说他是这样回答的:“我希望我的学生喜欢我,但是我必须首先喜欢我的学生!因为,作为教师,喜欢自己的学生是学生喜欢自己的前提。”说到这里,你会怎样回答呢?我相信大家一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是,我在这里之所以把这个事例讲出来,主要是让大家明白师爱的重要性。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全部奥妙就在于爱儿童。”陶行之先生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由此可见,教师的爱多么重要啊!师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学生的一切;没有爱,教师的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爱是基础,爱是本质,爱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那么,在德育工作中,如何让学生在师爱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用真诚的爱打动学生:

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是学生的一种心理寄托,是学生一种内心渴望。教师只要真诚真心付出爱,不但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温暖之情,而且还很容易打动学生。一旦学生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可以增进师生友谊,产生情感共鸣,启迪学生心灵,唤醒学生理智,就可以达到“亲其师,信其师,乐其师”的境界,从而把握成功的教育真谛。

我们知道,在班级里,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有一些表现好的孩子。在老师和学生的眼里,他们都是优等生,老师宠着,同学敬着,在他们的周围只有赞许的目光和激励的话语。可我觉得,如果这些孩子不受到挫折教育的话,他们将来遇到困难时就不能承受得了了。所以,我在必要的时候,也会适当的批评他们,使他们知道自己也有错的时候,应极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更完美。例如:我们班的副班长,他学习成绩优秀,品德高尚,遵规守纪。可是在课堂上,他却很不喜欢读书,而且胆子小。因此我总会叫他起来读课文,培养他的胆量。后来我在评价他的时候,告诉他如果能够认真地感悟课文,鼓足勇气战胜胆怯的毛病,就能把课文读得更有感情。我用真诚的眼神看着他,他又把课文有感情地读了一遍。为了让他彻底改掉这个毛病,课下我还经常找他谈话,告诉他班长一定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不能在上课的时候显得太懦弱。经过我的教育和他自己的努力,他终于克服了毛病,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和优秀的班干部。

爱可以使好的学生充满信心,不断改进、提高,积极向上;爱可以使学生精神得到充实,情操得到陶冶,性格得到优化,思想得到升华。所以,只有教师用真诚的爱去对待学生,才能打动学生,教育好学生。

二、用无私的爱感化、关爱差生:

在德育工作中,教师不仅要爱聪明、漂亮、健康、学习好的学生,还要爱反应迟钝、调皮捣蛋、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杜绝偏爱优生与歧视差生。“植而不修则歪,教而不育则差,育而无方则罔。”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爱要无私!

和优等生相对立的,正是一些学困生。这些学生有的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行为习惯也不好。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和同学都很厌烦。可是我认为如果经常批评他们,冷落他们,那他们还有改正错误的机会吗?所以对待这些孩子,我总是不厌其烦地用爱心感化他们、关爱他们。我不是一味的批评指责他们的过错,而是对他们的优点、成绩我都及时加以肯定,使他们自己能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有信心去做好每一件事。

我认为教师在对待“差生”问题上要以全部心血倾注在他们身上,全心全意,耐心细致地进行转化教育工作,不仅不嫌弃、不歧视,而且多加爱护,对他们常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善于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这样,转化差生就不再是“老、大、难”的问题了。我们班里有一个特别淘气的孩子,他学习成绩不太好不说,行为习惯也不好,总是打架,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在一起。在对他的转化过程中,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心,没有无私的爱心,他可能就掉队了。在课堂上,别人回答很难的问题被鼓励,对于他只要把最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就可以得到掌声。这时他的眼里充满了喜悦,充满了自信。这样,他就没有时间去影响其他同学了。最难改的还是他的行为习惯,一下课他总会第一个冲出教室,一上课他又最后一个回到教室。上课之前总会有同学告他的状。别人做游戏他给人家捣乱,经常惹是生非……我课下和他聊天,他保证以后再也不调皮了,可过几天好像又忘了,又开始有同学告状。光聊天不管用,后来我发现他爱好体育,于是就利用业余时间让他与我比一比,看谁跑得快,看谁出色。这样,不但让改变了以前骄傲自满的缺点,而且还培养了他的特长,一举两得。从此以后,我看到了这个男孩崭新的面貌,同学们也不再告他的状了。

爱是一种纯洁的感情,它不是靠强制,更不是靠利诱培养起来的。只要我们爱差生与爱优生一样,并给予差生更多一点的关爱,也可以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成功,并体验到成功的自豪感和对学习、生活的信心,就能成功感化他们的心灵,从而真正转化差生。

三、宽严相济,显露真爱:

宽容与严格是矛盾的统一体。宽容是另一种意义的严格。这里说的宽容是一种教育艺术,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的一种策略。它的前提是对学生严格要求,目的是使学生有效的接受真理,承认和改正缺点、错误。教师要对差生“严中有爱”,对优生要“爱中有严”。


展开全文阅读
孩子毕竟是孩子,总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不能只用严厉的批评、叫家长、写保证书等简单、粗暴的办法来压服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只要我们捧着一颗宽容的爱心对待他们,他们也会在爱的力量下变聪明,会进步的。推心置腹,以诚相见,充分尊重相信学生,是师爱的表现。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就是这个道理。

我班有四个男生,被班上其他人称为“四大金刚”!主要是他们的行为纪律差、学习差、思想落后等。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要认真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虚心听取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的人格,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要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这其中有一位学生比较懒惰,不能完成作业,成绩差 ,忘性很大,书写不认真等。对于他的种种劣迹、恶习我及时帮助他指正。但过不多久,又重犯,甚至情况比以前还糟糕。这时,我就与他共同找原因,研究改进对策,制订计划,并付诸行动。没有想到,他真的在我的严格要求下,改变了许多,书写认真了,作业能及时完成,学习勤快了。虽然他的进步不太大,很慢,也可能维持的时间很短,但只要教师给予他坚强的毅力和耐心的引导,相信总会回归正道的。

学生不是完人,更不是超人,犯错误是学生的特权,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正常现象。我们只有对他们“严中有爱,严中有爱;严而有度,爱而有方”,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的目标。

四、将心比心,以爱换爱:

美国学者戈尔曼说过:“不能识别他人的情绪是情商的重大缺陷,也是人性的悲哀。”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做个有心人,用“将心比心”这一方法,去实现“以爱换爱”的目的。

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学生进办公室,要向老师报告,而老师正与同事谈趣正浓。因此,学生刚刚开口说话或是说了只言片语,教师就极不耐烦地说:“去,去,去,别来烦我!”教师这样粗鲁地对待学生,就没有顾及学生的内心情感,更没有想学生之所想了,这样能与学生心心相印吗?能换取学生的爱戴吗?如果教师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一下的话,那么就会体验到学生的无助。

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要以情为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顾及到学生的感情。这样才能引起师生双方情感上的共鸣,无疑利于师生双方的有效沟通。

曾经我碰到这样一个学生,由于这个学生经常违规乱纪,散漫成性,懒惰成习,惹是生非。以往带班的老师历来不让他参加任何校内外活动。该生心理这道防线成为与老师交往的鸿沟,从而以更多的犯错来对抗、回报老师。在这种师生情感上的强烈对抗下,老师的严厉批评、指责已经失去了作用。这个时候,我认识到并了解到了这一切情况后,从一开始,就用“将心比心”的方法处理。当我第一次与该生见面时,我将两把椅子靠近,与这位学生并排而坐。从这一谈话的形式上的改变,让学生明白我的真正用意:我明白你的心思和困惑。你希望得到老师平等对待。你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后来,这位学生很喜欢与我沟通,下课一有时间就找我聊天。慢慢地,他变了,恶习改了,心境开朗了,并能在班集体活动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不再与老师对立,而以自己实际行动来回报老师。

教师用“将心比心”的方法,实现了学生“以爱换爱”的目的,对我们今后的德育工作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综上所述,说明了教育的本质是爱。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只有懂得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有巨大的热情去爱事业,进而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德育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性又具有爱心的工作,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同时还要不断致力于自我教育,才能教育好别人。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怀着一颗为学生无私奉献的心,带着对学生全部的爱走上讲台,让学生在师爱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这一信念不仅是促进我不断成长的内在动力,更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时刻谨记不能丢弃的精神支柱。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

作者地址: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小捷滘小学 邮编:523919

作者姓名:张新元 联系方式:13798812545

个人简介:

张新元,男,1979年6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小学语文教师。从教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小捷滘小学,现任学校语文课教研组长,小学一级教师职称,师范毕业。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结课方法。阐明成功的结课,对教学内容起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因此,富有艺术的结课,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结课 艺术 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

听过评书的人都知道,评书者在说书之后,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总能令听者回味无穷,并产生无尽的遐想,同时又激起了对后文内容强烈的欲知。这与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有异曲同工处。常言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 又云:“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认为“美妙的结尾使成功更完美”。说书者要给听者设下悬念正如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回味一样,都要把握好这个结束部分、最后环节,使之成为“精彩之笔”。

结课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里,教师不但要对所授知识或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定型、概括、深化,又要对整个课堂教学情况作出科学的总结和评价,有时还要对后面的教学建立某种联系,进行适当的沟通。此外,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课堂教学进入结尾阶段,正是学生精力最感到疲倦、注意力最容易分散、效率最为低下的时候。这时,最需要介入有效的刺激来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连续性。 因此结课与课首应能做到相呼应,有始有终,使整堂课浑然一体,要对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下面我就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结课做了一点肤浅的探索,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批评与指正。

一、“山穷水尽”、“柳暗花明”——诱发想象:

根据小学生喜欢幻想、想象、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在结课时,先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然后话锋突转,制造悬念,让学生有一种“山穷水尽”的感觉,进而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课外阅读。通过阅读让学生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又达到“柳暗花明”的目的。

如教完《少年闰土》一文最后一节,师:“同学们,‘我’和闰土少年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离别时难舍难分。在经历三十年后,我们又相见了。这时我们又怎样呢?”让学生大胆猜测,积极发言后,师总结:“大家说得很好,想象也很丰富,可惜都想错了。三十年后,闰土见了‘我’就喊‘老爷’,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想知道吗?请同学们课后到图书馆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就明白了。”

这样的结课,既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将学生入到课外阅读领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如教《琥珀》一课的结束教学时,教师适时出示一幅琥珀的精美挂图,其用意是让学生回忆文章有关的句子和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既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又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因势利导,概括总结——培养能力:

当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解决后,教师可结合课文,用归纳结尾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对所学内容作概括、总结。可以归纳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明晰的了解,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授《桂林山水》的结尾时,师问:“这篇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桂林山、水的特点。)作者写桂林山、水的目的是什么?(热爱桂林山、水的感情。)”然后教师让学生归纳总结,生:“作者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美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这样言简意赅地抓住课文的精髓进行归纳式的结尾,虽只几句,但思想内容和和艺术特色的归纳、总结都完成了。又如教学《一夜的工作》,可在总结课文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感受,教师:作者看了总理一夜的工作后,他是怎么想,怎么说的?而你又想对总理说些什么呢?学生满怀深情地说:“总理,您辛苦了,可要保重身体呀!”“总理,您为人民日夜操劳,我们怎能不感动呢?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再如教《威尼斯的小艇》时,这样结课:师:“夜深了,威尼斯就要沉睡了,我们的旅行也该结束了,这次的旅行你们有哪些收获?”生:“(各抒己见)通过学习,欣赏到威尼斯独特的水城风光;了解了威尼斯小艇的样子和作用;学到了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写作的方法等等。”


展开余文
这种结课,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较好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同时也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受到了学有所得的愉悦和乐趣,语文综合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巧妙设问,训练思维——开拓思路:

在课文教学的结尾处设问,可把学生的思维再次推向高潮,从而达到拓宽思路、语言训练的目的。如在《凡卡》的结课时,引导学生讨论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去后,命运将会如何。学生积极思考时,教师进一步设问:“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凡卡能跑回去吗?为什么?假如爷爷把他接到乡下,就能摆脱苦难的命运吗?为什么?”这些设问,使学生思维形成“发散——集中——发散——集中”。此过程,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使思维向独特性和创造性方面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而且这样的结尾,让学生动脑、动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促进智能的发展。

四、创设情境,产生共鸣——渗透德育:

在课终处,创设一些与课文相称的生动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抓住学生的心潮起伏、情感相通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懂得并接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结尾时,师问:“学到这里,五壮士的英勇豪壮表现在哪里?课文是怎样写详细的?大家明白了吗?”(生:“明白了。”)接着师述:“课文抓住了五壮士的动作、语言、神态来详写‘顶峰杀敌’和‘英勇跳崖’,以此表现五壮士的英勇豪迈,也证明了他们的确可称为——狼牙山五壮士。”师把课题的“壮”字圈起来,然后让全体学生起立,带着对五壮士的无比怀念和崇敬,再有感情地一起读课文后几段,最后教师总结:“历史不会忘记英雄,人民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一幕,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这堂课的结课,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心潮起伏,与英雄心灵相通,对英雄充满敬佩之情时,有机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让全体学生起立,激发学生带着对五壮士的怀念和敬佩有感情地读课文相关内容,教育学生记住这悲壮的一幕,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使学生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陶冶情感、发展语言的作用,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五、尽显教师语言艺术,让结课更有魅力:

教师在结课时,用警示语触动学生心灵深处,使其情思之弦震颤不已,心潮的波澜难以平静,收到发人深省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小结时说:“小女孩走了,带着那些美好的梦幻,离开了那充满寒冷、饥饿、寂寞、冷酷的世界,永远地离开了那令人憎恨的穷人地狱!她那黑瘦的脸、蹒跚的步伐、蜷缩的身影,为什么不能引起当时人们的同情?她对光明的向往、对温暖的企盼、对幸福的渴求,难道就不能引起我们的警醒吗?今天,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里,过着没有寒冷、饥饿,充满幸福、关爱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不好好学习呢?”

这样的结课,要求教师尽量发挥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让结课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结课有法,但无定法。结课是一门艺术,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教师要因人而变,因文而导,根据没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灵活地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使整堂课的教学得到升华,从而达到“课虽终,趣不尽;言已尽,意无穷”的境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造就一种“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课佳境,从而使结课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产生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作文也要求“真”求“诚”

作者地址: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小捷滘小学 邮编:523919

作者姓名:张新元 联系方式:13798812545

个人简介:

张新元,男,1979年6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小学语文教师。从教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小捷滘小学,现任学校语文课教研组长,小学一级教师职称,师范毕业。

【内容摘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中,作文教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关键词】作文、教学、学生、生活

我们知道,学生在作文中要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打假恶丑,不仅如此,也是在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的精神航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发展,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自己人生的“史记”。因此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是学习做真人的一种历练。老一辈的语文教育家说过,作文也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这与新课标对于作文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说真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是相吻合的。然而,在我们学生的习作中却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内容:我扶弟弟过马路、帮老爷爷买生活用品、我的妈妈对我很严、这里的风景太美了、我的心情真高兴……都充满了“假大空”的内容。在作文的天地里,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是否被淹没在我们的应试教育中设定的习作套路上呢?作文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强调写真实的、独特的感受。如果与之相违背,学生的人格将被扭曲,对个性的健康的发展是极其有害的。因此作文也要求“真”求“诚”。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求“真”求“诚”(说真话、诉真情)呢?我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学会观察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教师就要引领学生常“回家”看看,告诉我们的学生,作文并不有了华丽的词汇、优美的词句才是“真作文”。要有动人、感人的故事,真实的感受,这样的作文才是好的作文。而且只有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的记录下来,那才是“真正的作文”。引领学生常“回家”看看,就是要引领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要是自己的感受,什么样的都可以写。如“妈妈去洗衣服了,忘记带洗衣粉。”这样发生在许多学生的身边的小事,经过教师的巧妙点拨,也能写出好的习作的。“妈妈见我帮她拿来了洗衣粉,对我微笑,还说‘谢谢我’。妈妈真是客气,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在平时,父母为我们做了多少事呀,我可觉得他们似乎理所当然的,我却不会在意的。今天……”当学生叙述着自己的“家常”,叙说着自己的感悟,这难道不是我们所要的作文吗?教师要让学生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一点使自己动心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因而引导学生学会真实的习作,首先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

二、尊重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引导学生学会倾吐心声:

小学生的作文与我们成人的观察角度不一样,他们的作文处处充满了纯真无邪的童真。例如:“小壁虎呀,你向老牛借尾巴,你是不能用的,太重了。小壁虎你应该向你的姐姐哥哥们借,这样才能装上你的尾巴呀……”这充满童真的语言就是他们自己的。“小蝴蝶姐姐笑了。”“地球爷爷生病了,我们不要再伤害它了。”我们应该赏识孩子们那幼稚童真的语言,赞赏他们抒发自己的童真世界。为什么不能说花儿睡觉了,不再与小蜜蜂做朋友啦?为什么不能说小蜜蜂飞进教室,它就是来听我们上课的,看看我们有没有认真呀?赏识孩子的幼稚,让他们去写,去描述,那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孩子这些幼稚、充满童真童趣的想法,才使得他们的文章具有生活性。教师能够去赏识、尊重他们,学生对于作文就更感兴趣了。

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学生也能有许多美丽的幻想,包括荒诞无稽的。我们作为教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只有敢说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当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都说出来时,不论孩子的想法多么可爱、天真、幼稚、可笑,只要是真实的,教师应加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为孩子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这样可以把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三、作文命题要从学生主体出发,要有所创新:

在平时,我们的作文命题有时与学生的积累不一致,与学生的兴趣不一致,与学生的思路不一致,这样,学生的信息被深锁在大脑里,写作文时就会无从着手。为此,应让学生参与命题,给学生写作的自主权,写他们自己想写的东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有真实性可言。

作文命题不在乎“大”与“小”,而在乎能否给学生抒发“真情实感”的空间,能否给学生提供“我手写我口”、“我手说我情”的题目才是关键。不造假是对作文的起码要求;写出个性有创意,才是作文的关键所在。

首先要从学生的主体出发,命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无论哪篇作文,其题目不超过学生的经验范围,应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能定下题目来,万不可出一些离奇的题目,离开学生经验十万八千里,叫学生抓耳挠腮,心生怨意,毫无写作的欲望,而没有材料可写。因而作文命题应该贴近学生、贴近社会,方式要灵活多样,表达要新颖、生动。在学生下笔之前,教师可先亲自“下水”试试,以便知深知浅、知难知易,使得作文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诉。

再次可让学生自由命题。

学生自由命题的作文,在体裁、题材、风格等不作要求的情况下,凡是自己感兴趣的、感触比较深的,能充分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展示才华的都可以写。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喜好来说明自己想说的话,这样学生才能写出真实的感受。


展开余文
生活是多样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的。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真实的反映。生活是真实的,作文也应当时真实的。叶圣陶先生说过“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乎事实的真理,切乎生活的状况。”这就是告诉我们,摒弃虚假浮夸,才能写出真实之文。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说真话、诉真情”的机会和条件,强调的是什么就写什么,想什么就说什么,不虚假,不矫饰,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要我作文”转变为“我要作文”,在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因此,小学作文教学,一定要求“真”求“诚”!

浅析古诗教学

作者地址: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小捷滘小学 邮编:523919

作者姓名:张新元 联系方式:13798812545

个人简介:

张新元,男,1979年6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小学语文教师。从教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小捷滘小学,现任学校语文课教研组长,小学一级教师职称,师范毕业。

【内容摘要】: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像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语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诗,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为了使学生了解古诗的画面美、情感美、意境美,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诗变画,披文入情,启发学生的想象,从而使他们领悟美,感受美,深化美。

【关键词】:古诗 、画面美、情感美、意境美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和谐、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丰富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吟唱古今。诗中的画面美、情感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芒。学习古诗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历史,而且也丰富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提高其审美、塑美能力,不断塑造其人格魅力。因此,我在教学中深刻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愉悦学生的心灵。

一、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谓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其实,许多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画家。古诗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学生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1、教师作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将诗与画巧妙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2、利用多媒体。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画。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人对六月西湖荷风送爽、荷叶接天、荷花映日、红绿相间、美不胜收的景致作了极力渲染和描写,表达了内心抑制不住的赞叹之情。教学中,我在课堂上给学生用投影展示了一幅大写意的国画:十里荷香,画面色彩淡雅渲染,虚实相衬,学生在诗画的对照中,引导心灵奔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3、师生同画。

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品味诗的画面美。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 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4、学生自画。

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为了让学生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寻访人,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向大山方面望去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纷纷回答:“我看到的是层峦叠嶂,云雾缭绕。”“我看到的是山高林密,峰回路转,云缠雾绕。”接着我让学生自由作画。有的学生画了一座大山,山中有大团的云雾;有的画上小房子、青松、寻访者、小书童。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二、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

一切文艺作品都需要表现感情,诗尤其需要。我国古代作家、评论家观点也非常鲜明:《毛诗序》的作者说:“读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蹉叹之,蹉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是有名的“诗言志”的主张。这里所说的“志”就是“情”或“情感”。因此,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这样做:

1、从主题展开。面对奇特的自然景观,变幻的社会生活,曲折的个人经历,无论谁都不禁心生感慨,嗟叹不已。于是,面对同一轮圆月,多少诗人写下自己心中情;面对同一处庐山,多少诗人表达出心中感慨;面对一次次朋友的分别,多少诗人描绘了对友情的眷恋。这种围绕同一主题而抒写的诗作,在诗歌的宝库里比比皆是,只要加以恰当的运用,就会对学生情感的触动作用巨大,意义明显。如教学《村居》这首古诗,诗的前两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中“醉”的理解是“让人陶醉”,究竟是哪些景物让人陶醉呢?结合学生学过的描写春光的诗句,学生纷纷回答,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橘黄柳绿时”……对春天赞颂的情感,一触即发。在诗句诵读中一次次撞击儿童的心胸,以一首整合多篇的呈现方式,让生情与诗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从作者展开。一篇诗作是诗人在某个特定的时空情绪的宣泄,而诗人情感的河流前后绵延,终其一生。苏轼在人生各个阶段写给弟弟苏辙的诗无不体现他与弟弟之间的兄弟情深。因此,古诗教学中,可以抓住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相关诗作,凸现诗歌的情感基调。教学陆游的诗作《示儿》,我将陆游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数首相关诗篇一一引导学生诵读,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尽管诗句内容学生不能逐一细致入微的领悟,但诗句中蕴涵的强烈的忧民爱国的情感,高亢激昂的基调深深感染了学生的心灵,在一遍遍诵读中,诗人“长夜不眠”的爱国形象在学生眼前高大起来,与诗人内心深层情感的碰撞,让学生尤为投入,直至心潮澎湃,情感激荡,无法平息。不管是从作者出发还是从主题出发,起着精读一首,解读一组的作用。

3、由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人谛听鸟啼,回忆风雨,猜想落花,把爱春和惜春深情,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的,再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4、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因此,必须加强朗读。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入情。所以,我教古诗,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品味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如学习《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要求学生反复颂读,把热爱春天的感情读出来,读着,读着,我惊喜地发现学生愉悦、向上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便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看着他们的表情,似乎陶醉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中,在美好的春光里神游遐想。读后,心中禁不住勃发出一股对春天无限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于是,纷纷发言:“啊!春天,我爱你!”“我要为贺知章的《咏柳》配幅美丽的图画。”学生的发言表明,他们已深深体会到了诗中的情感美。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方肯罢休。

三、启发想象, 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领悟到了“问”字所蕴含的意境美。

学习诗歌,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享受,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诗歌的融合。 语文教师尤其应身体力行,更新观念,创建氛围,优化教学,引导学生随着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随其悲而悲,随其喜与喜,让这古典文学精华,渗融于他们的血液中,使生命在诗歌的滋养中得以鲜活的成长,与诗歌相伴,芬芳一生。

参考文献、资料:

1、《唐诗简介》——罗宗强

2、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3、中国文学鉴赏——袁行霈

倡导学生质疑问难 巧妙运用提问方法

作者地址: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小捷滘小学 邮编:523919

作者姓名:张新元 联系方式:13798812545

个人简介:

张新元,男,1979年6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小学语文教师。从教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小捷滘小学,现任学校语文课教研组长,小学一级教师职称,师范毕业。

【内容提要】

有人说: “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的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会提问的人。”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以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质疑(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恰当、巧妙的提问,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既然质疑、提问直接关系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那么,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疑、提问的艺术是当今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质疑、提问、教师、学生、思维、课堂、教育、教学

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中,我曾听到一位外国经理向记者坦露:他的中方助手总习惯于聆听上级的指示,却从不习惯于发表和提出自己的疑问、见解……这不是“唯唯诺诺,做个听话的好孩子”的旧传统教育观下的产物吗?

长期以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不重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造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学生厌学的有,苦学的有,离开老师不会“学习”的更是比比皆是。究起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学中教师不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疑问、提出疑问、进而解决疑问。这无疑是教育的失败!

古今中外,主张大胆质疑、积极提问的名人名家举不胜举。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宋代陆九渊说:“为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文学家巴尔扎克认为“?”无疑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科学家爱因斯坦则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又有古语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则主张“博学”,要多问、多闻、多见、多识,而这一切基础就是“多问”。他的“不耻下问”至今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呢。同样,近代《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一书中指出:“我意如能令学生在上课时主动求知,主动学习,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一道。教师不宜以讲课本为本务。教师指出必须注意之点,令自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谬误,然后为之讲说。如果则教师真正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亦免处于被动地位矣。”这更是深刻地阐述了惟有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质疑问难,引发学生积极提问,教师巧妙运用提问方法,才能真正打开学生智慧的宝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质疑问难,并巧妙运用提问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研究、探索的自由天地,不但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那么,怎样倡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巧妙运用提问方法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认识和做法,以便与各位同仁交流并得到指正。

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当学生踊跃地提出自己的疑问时,教师应该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教师应该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如学生在学习课文《开国大典》的第七自然段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让我“意料不到”的问题:“为什么前面的一句话用的是‘欢呼’,而后一句话用的却是‘欢跃’呢?为什么不用同一个词语呢?”再如学习完《草船借箭》后,有人就课题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诸葛亮明明是用船上的稻草人把曹操的箭骗来的,为什么课题不是‘草船骗箭’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对他们进行大加赞赏和表扬!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科学的发展在于创造,如果一切以书本为经典,以老师为准绳,只能导致历史的倒退、民族的衰败、思维的僵化……

教师要主动要求、积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以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问倒老师”来激发、培养他们的质疑兴趣。

二、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虽说质疑只是要学生读课文后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但也同样存在着学生会不会的问题。实践证明,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提不出问题,这并不表明他们都懂了,而是缺乏阅读能力,找不出文章的主干,这就需要老师教会他们质疑的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教师要会质疑,也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一些方法。

1、根据标点符号质疑: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标点符号的作用功不可没。换而言之,课文中的标点符号也体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如学习《鸟的天堂》一文中,我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后一个没有加引号呢?”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多次出现了感叹号,多达17次。我便让学生找到感叹号的出处,并提问学生:“感叹号在各处的朗读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作用?”运用这样的提问方法让学生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再如学习《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有这样的一句话:“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鱼相似诱惑人的‘鱼’。”我就抓住加引号的鱼提问学生:“这个鱼为什么加了引号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通过抓住课文中的标点符号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也让学生领会了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2、根据课文中心词(语)、中心句质疑:

课文中的中心词(语)是“文眼”——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如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着一课,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就是课文的中心词。当学生读完课文后,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有学生就很快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谁对谁说的?为什么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呢?”这时,我就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细读课文。再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教师可对“纹丝不动”引导学生质疑:“邱少云在什么情况下‘纹丝不动’?他为什么能‘纹丝不动’?他怎样做到‘纹丝不动’呢?邱少云‘纹丝不动’的结果怎样?‘纹丝不动’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每一篇课文都要表达明确的中心意思,抓住课文中的中心句进行质疑,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中心句是:“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抓住次中心句质疑:“作者为什么说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是爱?你是怎样理解的?”

无论是对课文中心词(语)进行质疑,还是对课文中心句进行质疑,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同时学生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根据课文的中心内容、中心思想质疑:

中心内容:运用此法,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便首先必须寻找课文的中心内容。如《慈母情深》这课,让学生找到课文的中心内容是描写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给钱我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情。学生很自然地便会提出:“贫穷辛劳的母亲为什么能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给钱我让我买《青年近卫军》?”这样切合了课文所表达的中心。

中心思想:运用此法,学生在学习课文后总结课文中心思想时引导质疑。如学习《通向广场的道路不止一条》,让学生自己提问:“我们学习完了课文,体会到了什么?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受到什么启发?”这样可以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升华感受。

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巧妙运用提问方法训练学生思维

1、学会设疑:

设疑即设问,答案往往在课文中就能找到。如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上课伊始便提出:“谁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写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样?”再如学习《捞铁牛》一文,也可以提出:“谁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做了一件什么事情?用什么方法捞铁牛?结果怎样?”的问题。教学这两课,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去读懂课文,把握故事梗概。同时了解记叙文的几个基本要素,有利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会质疑,巧妙提问:

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以引起深入的研究。它是学习的动力,思维的开端。“学贵有疑”,能够提出疑问,说明他思维活跃,进行深入地思考了。如果能提出一些巧妙的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求知,产生学习兴趣的内在动力。

① 故问其反,活跃思维:

反,即是唱反调,对教材的内容或形式故作否定,或对教材内容作反面的引申。于“反”设问,犹投石激浪,其意在“反”的冲突,给学生造成强烈刺激,学生很感兴趣,从而反识其意,活跃了思维。如教《跳水》一课可作反面引申:“船长如果不开枪,逼孩子跳水,还有别的办法救孩子吗?”经过讨论,有的学生说用帆布、用棉胎垫在甲板上……让学生用他们想到的各种办法与开枪逼孩子跳水作对比,得出船长的做法在当时来说,是唯一明智选择的结论,从而认识到船长的沉着冷静和机智果断。

这种方法,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让学生通过对照比较,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实践证明,这种问法可训练、活跃学生的思维,犹如“平地起波澜”,往往令学生深思、效果显著。

② 抓住矛盾,激活思维:

在语文课本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看似矛盾而实质并不矛盾的内容。教师找出这些“矛盾”的地方并提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教学《武松打虎》一文中,我让学生找到酒倌夸赞酒好,三碗不过冈的句子,再读读武松说喝了三碗怎么一点也不醉的句子,然后问:“这两个内容是否矛盾?”这一问,就像捅了马蜂窝。学生叽叽喳喳地说开了:有的说肯定是酒倌在骗武松,卖假酒;有的说这是酒倌在说大话;还有的说可能是作者粗心,所以写得前后矛盾了。这时,我引导他们仔细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依据来说明是否矛盾,在“矛盾”的兴趣驱使下,学生都能自觉地去读、去思考,终于明白这里的矛盾是不存在的:酒店卖的酒的确是好酒,也的确有三碗不过冈的事实,这可从武松上景阳冈时的表现看出。而之所以武松喝三碗不醉的原因,可从他一连喝了十八碗酒中看出他的酒量好。由此可见,教师抓住“矛盾”发问,引起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究真伪,最后“矛盾”逐渐消失,学生对课文内容也了如指掌。学生在此过程中,思维激活了。

3、学会激疑,无疑设疑:

所谓激疑,是指学生本无疑问,通过教师的讲述,激起学生思考,进而发现疑问,提出疑问来。这是一种无疑处见疑。教师要善于在无疑处设疑,合理运用设疑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在无疑处生疑,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学《桂林山水》第二节的最后一句时,教师故作姿态设疑:“这句话好像与上句的‘静’、‘清’、‘绿’毫无关系。我觉得可以删去。那么有意见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不一会儿,有学生通过反复诵读领悟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认识到“才”字的深刻含义。原来作者写这句话的目的是要突出漓江水的静。又如《月光曲》有句写盲姑娘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我不是直接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可以看出姑娘是什么人,而是这样设问:“①盲姑娘刚才的话是‘随便说说’的吗?②既然盲姑娘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她为什么要说是‘随便说说’呢?”只有弄清这个疑惑,才会深入地理解盲姑娘是一位酷爱音乐、善解人意、能体谅他人的好姑娘,从而有助于理解贝多芬推门入内为他们弹奏音乐的原因。

诸如此类的疑惑,教师要能在无疑处设疑、生疑、见疑,并最后帮助学生解疑,就会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深刻的领悟。

4、学会存疑:

先贤圣哲一贯提倡为学者要有存疑的精神。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思维一旦被老师激活,会提出许许多多深层次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有一定难度,是教师始料未及的,须谨慎作答。

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有些学生提出:“邱少云当时被火烧时,身上一定有炸药包,为什么身上烧着而炸药包没有爆炸呢?我认为这没有道理。”再如《草船借箭》一课,有学生就提出:“我认为课题改为‘草船骗箭’好,因为这些箭是诸葛亮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骗过来的。如果用了借,那一定要还的,而事实上诸葛亮并未还箭给曹操。”这些具有深层次的问题,老师真的不好立即回答。碰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暂时存疑,等待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后再总结或解答,也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利用课外时间去找资料解决。这样延时存疑能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思考的兴趣。

上述这种提问,也是学生创造性与个性的体现。教师千万不可盲下结论或没有深入思考就给予学生答案而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要知道,著名的韩寒现象、电脑奇才满周就是这样成才的。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出于知识面的狭窄无法作答,一定要向学生解释清楚,而不可蒙混过关。教师也可以在此时,让学生通过找课外相关资料予以解决,争取能做到“课内开花,课外结果”。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下功夫,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巧妙运用提问手段,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而服务。因为质疑、提问可以起到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的作用。同时在课堂提问中,要注意难易适中,精挑严选,积极评价,在此不就一一论述了。

教育是明天的理想和希望。基础教育是通向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石。在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在语文新课标的实践中,我们要循着“问题”贯穿教学的始终这一条路线,明确“疑”与“问”的价值,让学生在疑问中学习,让质疑成为“打开学生智慧宝库的金钥匙”。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培养其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原则,问题的形式、角度不拘一格,但必须“有法可依”,即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方面去挖掘,让学生“跳一跳,摘到苹果”,享受脑力劳动中的成功乐趣,从而带着一种高涨的主动要学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让天真的孩子带着童年的纯真和稚嫩去追求未来世界的七色之光。

参考文献、资料:

1、《倡导学生质疑问难的实践与思考》 孟秋芳 夏画缘

2、《让学生带着疑问参与学习》 范春晴

3、《以质疑为抓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 顾 剑

4、《引发学生主动提问》 曹逢春

5、《绕道式的课堂提问形式和作用》 莫丽嫦

浅谈学生作文材料的来源

作者地址: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小捷滘小学 邮编:523919

作者姓名:张新元 联系方式:13798812545

个人简介:

张新元,男,1979年6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小学语文教师。从教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小捷滘小学,现任学校语文课教研组长,小学一级教师职称,师范毕业。

【内容摘要】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目前,我们有些片面的认识,那就是认为小学生作文,是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表达技巧的训练,强调作文教学的工具作用和应试效益,忽略了学生认识事物能力的提高,单纯从写作形式、技巧上进行泛泛训练。因而,在作文课上,学生面对作文总是愁眉苦脸,处于不知写啥之中。照理说,现在的学生的生活还是比较丰富的,在他们周围发生的事情,出现的人物,建成的景点,应该都是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俗话说得好:“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难就难在没有内容可写。众所周知,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这两块教学中,相对而言,作文教学要难得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吃进去”,而作文教学则是“吐出来”,因而要学生吐出来就显得难了。

【关键词】作文材料、生活、写作、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是啊,生活中的人、事、物都是写作的好题材。所以,教师必须在平时的作文指导课上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提炼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从而为写作提供有意义的素材、内容,解决学生作文材料的来源问题。

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观察是指导学生有意识地直接感知周围事物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观察生活有助于学生把握观察对象的特征,获取知识,增强观察力。然而,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会觉得没有内容可写,但是事实上他们身边并不是没有发生事情,而是他们没有能力去认识他们周围的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知而不思。为了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我就指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让他们在生活的海洋中去积累写作素材。如春夏秋冬大自然景物的变化,东西南北人们生活的变迁,日月星辰,斗转星移,日落日出,山峦小溪,身边小事,周围花草树木等等都是最好的写作素材。只要去听、去感受、去思考,这些司空见惯的东西都可以成为最好的写作素材。

1、走向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习作素材。每年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有目的、有计划的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景物、动植物,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产生深刻的认识。这些都会成为习作实实在在的素材内容。

2、走出课堂,到社会上搜集习作材料。有目的的带领学生参观某个展览馆、建筑物,看看家乡、城市的变化,游览某个景点,访问附近的各界人士。让学生做小记者,对身边的有关人物进行采访。教师尽可能让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的真情实感,并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这样,写作内容丰富了。

用观察的眼光积累素材,体味生活,这样学生作文园地里才会有不断的“活水”涌入。

观察生活是认识生活的前提,认识生活是观察生活的升华。学生要想写好生活,就必须认识生活。由于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比较肤浅、片面,因此,教师必须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更要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

二、授之以渔——掌握观察方法,提高认识能力:

小学生观察事物往往是走马观花,不细致,不深入,观察到的往往是事物的表面现象。因此,我认为要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必须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观察方法。

首先正确认识观察。要让学生明确观察不只是观看,还要运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其次要有目的的观察。如第九册第一单元作文要求写一篇有关校园景物的作文。写作此文之前,让学生自己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校园里的花草树木、设施、设备等。从他们的形状、颜色、方位、功能等方面去观察。同时在观察中,通过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听一听等方式,动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特征。又如第九册第二单元要求写一篇值得尊敬、佩服的人。写作此文之前,我指导学生去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从人物的举止、行动、神态、语言等几方面去作细致观察。这些观察活动,丰富了学生自己的感受。经过有目的的观察,学生的作文就好多了。结果学生的作文,真是“百花齐放”。看他们的作文简直是一幅幅山水画、人物画,经过有意观察的训练,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观察,对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积累作文材料是很有帮助的。掌握观察生活的方法,提高认识生活的能力,就是思考生活、梳理生活、提炼生活的具体体现。学生把生活经历,所见所闻,跃然纸上,成为一段向人们展示人间百态的文字。通过语言文字把生活变成了文章,成为一个作品,并以此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生活,这就是认识生活的一种提炼、概括和总结。

三、丰富素材仓库——丰富学生生活,积累写作材料:

生活是学生作文之源,是学生写作文的一个重要基础。但我们的学生生活大都在镇区或城区,往往是家里——学校,学校——家里。每天看见的无非是几条马路,几栋房子,怎么可能有丰富多彩的作文题材呢?因此,首先必须丰富学生的生活,从而获取丰富的作文材料。如学校组织元旦庆祝活动,学生都能自己出主意,想方案。同时,同学们在活动中情趣高,感受深,自然就给学生表达创造了条件。此外,为了丰富学生生活,我还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中队活动,而且坚持人人参与的原则。如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小抄写员》、课外剧本《远离网吧》,举行了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会……这些活动不需要教师花很多的精力去组织、策划,只要给予学生鼓励、指导即可。学生开展活动时觉得轻松愉快,活动后就会感到有内容可写,这样写作材料必然不会枯竭。

四、博览群书、广泛吸收——扩展学生作文材料范围:

小学生作文材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现实生活本身,现实生活在书本中的反映,现实生活在图画影视中的反映。因此,要扩展学生作文材料的范围,还有一个重要方法,那就是重视学生广泛阅读、广泛吸收,从间接渠道获得作文的材料。由于学生认识能力还比较差,那么我们教师就必须起到推波助澜、启发引导的作用。如学习了《捞铁牛》后可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古代科学家和能工巧匠的故事;学习了《牛郎织女》启发学生寻找我国民间故事的书籍;学习了寓言故事则让学生选读一则古代寓言并说给同学们听……这是结合课后作业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优秀读物或引导学生自己从图书馆借阅读物。再次提倡和发动学生订阅报刊杂志,以便学生及时获得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广泛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阅读能唤起学生写作的兴趣,由此可见,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重要手段,也是积累素材、扩展素材、学习写作方法的重要手段。

五、激发写作欲望——体验生活:

当学生有了生活阅历,有了足够的认识,有了精彩的写作素材,他们就会思如泉涌,提笔如神,也有了飞扬的翅膀,进而迸发出灵动的火花,写出与众不同的文字。如学生在描写足球比赛时就有这么精彩的一段:“我飞起一脚,足球带着他的心愿,在空中划出一条长长的胜利的弧线,又一头钻进网的怀里。”又如“风从远处来,也带来了雨的序言。”“看,我的风筝线飞了,它从我的手中溜了,成了星星的甩绳,星星醉了。”这么富有灵气的语言和活力的文字,是我们大人所望尘莫及的。这样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来源于生活,这更是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该是我们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诞生了。”这说明创作的冲动和欲望来于对生活的热情。如果下笔前没有对事物有深入的认识,没有心灵的体验,没有感情的波澜,就不可能写出好的作文来。没有写作欲望,却偏要写,硬要写,心里一片空空的,那怎么能写好呢?由此可见,让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引导学生进行感情体验是多么重要啊!

综上所述,要让学生写出声情并茂的作文。首先必须培养其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培养他们以一种积极的热情、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周围事物。从大千世界里寻找写作素材,寻找生活源泉,感受生活的乐趣,从而产生写作的愿望和激情。当然,我在强调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的同时,并不是说文章的形式可以不加指导。我认为,只有在两者结合中,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解决学生作文材料来源即写什么的问题。

呼唤人文性,追求真善美

作者地址: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小捷滘小学 邮编:523919

作者姓名:张新元 联系方式:13798812545

个人简介:

张新元,男,1979年6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小学语文教师。从教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小捷滘小学,现任学校语文课教研组长,小学一级教师职称,师范毕业。

【内容摘要】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对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道德品质、意志品质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作用。

当前,有些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的认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在教学中片面地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导致阅读教学陷入一个“事倍功半”的境地。这种现状无疑是教改的阻力,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极端化。这种状况令人担忧!

【关键词】阅读教学、工具性、人文性、真、善、美

阅读教学是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的训练。教师要善于通过语言文字,指导学生自觉阅读,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这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子。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材中一篇篇题材不同、体裁各异的文章都具有自己的思想主题,都具有作者的感情色彩;同时,每篇课文都具有个性化的语言、结构以及技巧上的特点。显而易见,体现其工具性的是结构、语言和技巧,体现人文性特点是思想主题、感情色彩。同时,语言和技巧本身就具有浓厚的主题色彩,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作者的人文思想。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不可截然分开。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明确界定: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应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理念。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正确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深挖教材——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情感。

俗话说:“字如其人,文如其心。”可见,我们教材中一篇篇生动感人、寓情于理、充满时代气息的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人文性。因而,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正确把握作者的人文性,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下的人文性的观点。如教学《白杨》一课时,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可能会认为它的人文精神体现在赞扬白杨一样的边疆建设者们不怕艰苦,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可当我们反复阅读,深入分析后,我们会发现课文为什么要写爸爸带孩子到边疆读书的事呢?又为什么在文章的结尾写上“在一棵高大的白杨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呢?可见,文章并不仅仅在赞扬边疆的建设者们,而且还热情地赞扬了他们教育自己的子女也像白杨一样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再如《检阅》一课,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能认为它的人文精神体现的是大家对残疾儿童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可当我们深入朗读文末的两位观众作出的评价后,我们发现课文中的观众作出了两种不同的评价。其含义是否相同呢?我们深入教材内容,联系整个事件过程,体会到文章要赞扬的也不仅仅是大家对残疾儿童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更加赞扬了残疾儿童博莱克的自信、自强、自尊的个性品质。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教师课前没有深挖教材内容,没有足够的情感体验,学生也不会产生应有的情感,也就不可能感悟文章的思想性、作者的人文性。

二、小处着手——把握人文性,优化课堂教学。

(一)课题入手:

课文的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窥测文章中心思想的窗户。在阅读教学中要紧扣课题,以课题为突破口,并联系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分析课题中明确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如学习《草船借箭》,教师故意把课题写成“草船骗箭”。学生看后,纷纷指出错误。师:“我有没有写错,大家再读文章后,各抒己见,再做定论。”学生为了辩驳教师的意见和观点,认真读课文,并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共同归纳为,用“借”好的理由:一、说明有“借”必还,再攻打曹操时,可以再“还给”他们;二、用“借”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三、用“借”来反衬周瑜的心胸狭小、险恶用心,映衬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再如讲《三克镭》一课时,将课题“三克镭”改为“居里夫人”,让学生说说哪一个好?学生讨论得到的答案是:一方面“三克镭”吸引读者;另一方面课文是以三克镭为线索的,表现了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所以,从课文题目入手,挖掘其中的蕴义,能使学生达到析题明理的效果。

(二)品词评句:

语言文字是我们了解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和渡口,而且是唯一的桥梁和渡口。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始终离不开文字。课文的思想性是含蓄在语言文字之中,尤其是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要引导学生细细体味,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这个小伙子真棒!’一名观众说。”“‘这些小伙子真棒!’另一名观众纠正说。”这是《检阅》一文中的要理解的重点句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他先让学生说说其表面的意思,然后问:“你认为哪一位观众说的对?为什么?”生1:“第一位观众说的对,因为他被博莱克的精神所感动了。”生2:“第二位观众说的对,因为他被这些儿童队员尊重、爱护、不歧视残疾人博莱克的精神所感动了。”师:“‘个’与‘些’分别针对是谁?”生3:“‘个’指的是博莱克。”生4:“‘些’指的是整个儿童队队员,包括博莱克。”师:“说得好!那你们在学习、生活中见过如此类似的事吗?你们是怎样做的?你们又有什么体会呢?”生5:“……(说怎么做的)我们应该尊重残疾人,主动帮助他们!”生6:“残疾人与我们是平等的,我们不能歧视他们。”生7:“我们《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四条要求我们‘平等待人,尊重残疾人’。”师:“大家说得真好!为了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我们大家用自己的行动,做一个充满爱心的好学生吧!主动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尤其是残疾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品词评句,引导学生自身的感受与心灵的感受去体会文中的“真”、“善”、“美”!

(三)创设情景,陶冶情感: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深入文中的情感中,感受作者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感。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来激发、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或利用角色表演、课本剧表演等形式创设情景,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是一篇具有浓重的感情色彩的记事文章。记叙了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送别敬爱的周总理的感人的场面。一教师是这样做的:在讲台上放着两盆碧绿的万年青,黑板上方正中,悬挂着周总理的遗像,遗像上披着黑纱。学生的课桌上放着学生精心制作的小白花。教室里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气氛。教师怀着悲痛的心情,用低沉的语调,缓缓地讲述着“在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去世了……”然后播放哀乐,同时教师以传情的朗读,震颤学生的心灵,激起了学生对周总理无限的深情。同学们都沉浸在悲伤的气氛中,有的学生还流下了泪水。教师要用情感感染学生,感化学生,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景和意境中去,那么,情感的陶冶就落到实处了。

(四)巧设质疑,拓展思维:

牛顿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质疑、解疑,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拓展他们的思维。这样对学生渗透人文性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如《草船借箭》一课,当学到“草船借箭”的经过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齐读:“这时候大雾漫天……一边大声呐喊。”师:“同学们读后有什么想要问的吗?”学生纷纷举手,生1:“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在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呢?”生2:“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儿摆开呢?这用什么妙用呢?”生3:“诸葛亮为什么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呢?他们不怕曹兵出来反攻吗?”……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疑问,又鼓励其他同学来回答这些疑问。这样,学生就能从文中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聪明才智了。

以上四点,对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确实起到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文中的真、善、美的思想。

三、重视人格培养,提高人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浓郁的的人文特色的学科。它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和健康的心理培养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以课文为例子,强化学生人文性的自我扩充。教师是真、善、美的传播者,必须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形成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个性,逐步提高人文素养。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中,体会邱少云烈士为集体的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壮举,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詹天佑》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卓越的才能,引导学生克服困难的心理品格。在《将相和》体现“将”知错能改,“相”顾全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和心胸宽广的品格,以及他们共有的爱国精神。《匆匆》一课,应着重引导学生做一个珍惜时间,不虚度年华,活得有价值的人生态度。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一般的知识,还要讲解自己把对生活的感悟、人生的看法、文字的理解、大千世界的感受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具有丰富的人文情怀去爱国、爱人和自爱。

综观以上几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以及独具魅力的人文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借助相应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不失时机地把模范人物的精神、思想、品质移植到学生自身上,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要努力克服“重人文性轻工具性”,或“重工具性轻人文性”。在阅读教学中倾向语文的人文性而轻视甚至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把“人文精神”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致力于“人文”教育的全面和深刻,或把领悟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而把字、词、句的教学看作可有可无,这样都是不全面的。因为人文性失去工具这一基石,必将成为空中楼阁;而在教学中重人文轻工具,也必将事倍功半,徒劳无获。

总而言之,语文课教的不只是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成为一个“真、善、美”的人,做一个“真、善、美”的人。

用师德慰藉学生的心灵

作者地址: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小捷滘小学 邮编:523919

作者姓名:张新元 联系方式:13798812545

个人简介:

张新元,男,1979年6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小学语文教师。从教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小捷滘小学,现任学校语文课教研组长,小学一级教师职称,师范毕业。

【内容摘要】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为师的底线,是教育的生命线,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线。林崇德老师说的更好,师德是教育的灵魂,激活了我的智慧,唤醒了我的思想,给我以启迪,给我以动力,师德精神是我永恒的追求。

生活,是由一个又一个爱心串联而成的,教育同样如此,都说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教育中的爱也会因它的自然性和真实性而透析出教育的智慧。有时是一个稍纵即逝的眼神;有时是教师不自觉的一番话语;有时是一次发自内心的微笑;有时是一次教育突发事件后的应景反应;有时又是师生对话、互动中的灵光一现……只要我们细细品味,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启悟。教育过程也是一个发掘爱的过程,学生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一次低头,都可能成为让我们为之一振的精彩细节。只要我们敏锐地抓住它,深入地挖掘它,就可能找到教育的突破口,甚至可能形成一股强劲的教育旋风,让学生的心海泛起波澜。师爱让教育真实;师爱让教育生辉。

【关键词】教育、师德、心灵、孩子、爱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创造人类最伟大的珍贵的事物。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是空洞的说教,而应该是一种充满爱心的智慧的诠释。

黄静华老师说,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他们的思想境界使我心潮震憾中油然而生一份敬意。

霍懋征老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溏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对孩子深深的爱。要成为一名好老师,首先要有一颗母爱之心。这种爱不是一种概念、一句口号,而是具体、鲜活、生动的情感和行为。有时一个微笑、一声赞许、一丝安慰都会打动孩子的心灵,从而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有爱的老师,不应是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而是努力寻找最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当她心里装满学生的时候,就会主动“以生为本”来改善自己的教育方法;一位有爱的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更时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用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做一个品德高尚、心理健康、举止文明的人;一个有爱的教师,从不觉得苦,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再多的付出,也都是由衷的幸福。

诗人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别名”。理解有多深,爱就有多深。只有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有师生情谊,有了感情,才能沟通,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尽到教书育人的责任。真正的爱学生,就要经常深入学生之中,和他们平等交流,真心善待每一位,让微笑和赞赏充满课堂。要用一颗纯真的童心和他们一起思考,一起游戏,真正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向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靠拢。

教育是一种呵护,呵护孩子稚嫩的心灵;教育是一种唤醒,以爱心、智慧唤醒孩子潜在的心智;教育是一种艺术,需要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融通,情与情的相逐。

我愿不断拓宽自己的灵魂空间,鼓励学生搅动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塑造;我愿和这些后生灵魂进行真诚的交流,发现他们的亮点,激发他们的潜能,在交流的享受中焕发精神异彩;我愿以我的热情去融化那些冰冻的灵魂,鼓励他们振作奋发。我愿做一名永远的激励者,用无穷的精神力量去创造奇迹。我愿用我充满活力的生命去感染学生,去给学生制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其吸取更深更广的营养。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更新教育观念,绽放学生的心灵,收获未来的奇迹:一是在思想上要做到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自觉实施素质教育;二是在品行上做到品德高尚、修养高深。三是在事业上做到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四是在业务上做到能上好课,能写好论文、能搞科研教改实验;五是在课堂上做到语言表达好、教学方法好、教学效果好。

在今后的工作中,当以不变的责任心,不朽的爱心,不竭的进取心亲近教育,献身教育,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凭一腔热血,袭两袖清风,站三尺讲台,育四方桃李,力争做一名令人敬仰的新型教育工作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丰富师德的内涵,树立崇高的师德,做为人民服务的教师,做认人民满意的教师。用心教书,用爱育人。

作者邮箱: zhangxinyuan0629@163.com

标签:教学论文 1教学论文 让学生在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观潮》教学设计
下一篇:《黄河的主人》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人教版| 苏教版| 西师版| 北师大| S版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论文|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作文指导| 教师随笔| 学生习作| 作品赏析| 备课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微信: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