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试题
教案
论文
音像
素材
课件
班主任
数学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274
标签:
教学论文
改出一片艳阳天(网友来稿)
生活,彰显语文课堂的美丽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作为课程改革中的广大一线教师,工作的主阵地就在课堂,工作的重点是实施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工作的核心是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过“生活教育”,主张“关于生活”、“依据生活”和“为了生活”的教育,但主要是从社会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的角度、从学生的角度提出要求的,同样地未涉及到教师。另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是前苏联的列·符·赞可夫,他曾以《教学论与生活》为名发表过专著,主要也是从教学与学生个体发展的关系角度进行阐述,同样没有顾及到教师,在《和教师的谈话》这本著作中,赞可夫专门谈到了课堂上的生活。他突出了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生活,更要注意“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不要忘记学生本身的生活”,应当从精神生活(人们思想、感情、愿望)的意义上来理解生活。精神生活可能是积极的、丰富的、多方面的,也可能是贫乏的、萎靡不振的、单调的。这里涉及到了个体的生活,但依然把视线停留在学生身上。《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倡导呼唤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属于生活。它要求教育提供给学生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土壤,要求教师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使课堂充满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那么,怎样走进生活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呢?经过一年多来的课改实践,我们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在探索中有了一些初步的感受。
一、回归教学常态,尊重实际需求。
自从课堂教学的育人目的被功利性目的所取代,如以单一传授双基为目的,为获取考试好成绩,我们的课堂教学就逐渐远离了常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像训兽场上的动物,因不能自主体验喜、怒、哀、乐而感到孤独”,甚至在“头悬梁,锥刺股”古训的教诲下,形成自虐性的上进心理。生活,对这部份学生来说,是学习以外的事情,而学习,则是为了未来的生活。
另一方面,为将教师价值展示给人看,和对功利性目的的过份追求,我们的不少研究课,竞赛课更是远离常态。倾力做课,努力演课,以课堂的完善、精致和体现所谓的“素质教育”获得评委好评。这种过多地关注形式上的花哨,预定教学环节的推进,及其对精彩过程展示的课堂,漠视了教师与学生的自然需要与心理需求,还具有常态的特征吗?这种对素质教育肤浅的理解,对教学失去导向意义的评价,使一些虽具有责任心,而不具有主见的教师不断地、努力地、且不情愿地追求这种缺乏常态的“好课”。追求的结果带给他们的又是什么呢?因课堂失去教师自我而感到困惑,因师生无法勾通而感到焦虑,因教学任务重而感到压力,因教学质量排名重而感到紧张。在这种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我们的教师还能享受到生活的乐趣吗?
出于对现状的忧思,我们倍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学生是稚嫩的小树苗,需要根植于促进生命成长的土壤;而我们的教师,盼望既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又能与学生一道享受充满阳光的生活。因此,走出教学误区,回归教学常态,应是课堂生活化的前提,应是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一步。
课堂回归常态,走进生活,不是以不负责任的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而是将耗时费力而形成的短暂的教学精彩转为持久的、经常性的精彩。这种精彩,是不以功利为目的,而是以育人为目标的常态下的精彩;这种精彩,所耗精力使教师能够承受;这种精彩,并非完善无缺,但它令人信服,能使其他教师增强教学成功的信心,使他们觉得通过努力,也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与教学条件下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现教学民主,放飞心灵翅膀。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土壤,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催生学生健康成长的阳光雨露。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在民主化,生活化的课堂中,教师要具有诚挚的态度与爱心,与学生平等相处的心态,要尊重学生,宽容学生,使学生觉得师生是朋友、伙伴。课堂的民主性不仅体现在师生关系的情感和谐上,而且还应体现在对教与学关系的矛盾处理中,使学生以宽松的心态,自主的思维,亲历认知过程,让学生因能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而对学习充满自信。而在这一点上,过去不为大家所重视。常出现师生关系民主而在授知上是专制的,学生情绪放松而思维却禁锢。在教学中如何做到解放学生的口,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放飞学生心灵的翅膀,使课堂教学体现真正的民主性?
将尊重植入我们的课堂,将真情注入我们的课堂,将关爱倾入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生活在阳光中,这就是实验区教师的共同追求。经过一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我们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立起平等对话的机制,师生共同构建知识。让我们的孩子在因需要而自主选择的同时,感受到精神的轻松和愉悦,生活的丰富和多彩。
三、追求过程真实,自主体验构建。
“什么样的教育最有价值?能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感受到真实生活的教育才是最有价值的教育。”因此,“真实”是课堂不竭的生命力。知识来源于生活,必然又要回归生活。在新课程的课堂中,我们必须开放我们的课堂,让外面的“水”流进来,让里面的人走出去;不仅是形式上的,还有内容上的。因此,我们要勇于打破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界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教学资源,开展多渠道的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增加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机会,将我们的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
可见,只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才能让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更真实,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从而在蓬勃的欲望中获得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这样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因此,在新课程下我们一定要开放我们的课堂,真正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体现出知识的生活价值。
3.关注课堂细节,追求育人过程的真实性。生活化的课堂追求育人过程的真实性,而这种具有价值的育人过程是靠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细节支撑。可以说,没有细节,就不会有育人的过程。而细节的育人价值呈现方式不具有明确性,它往往转瞬即逝,需要教师慧眼发现。因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投射在学生心灵与言行中,如果教师能关注细节,善于发现细节中的育人价值,并以此为催化剂,便能在看似不经意之中,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趋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在促进学生学科知识掌握与技能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其品性人格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以敏锐的眼光和教学的机智关注与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细节。
展开全文阅读
语文课上,一次的偶然机会,教师发现一位学生忘了带练习本,另一位学生主动的将自己的练习本借给他,老师没有放过这个不引人入胜的细节,立即肯定了这个孩子的行为,结果他发现,不仅这个孩子越来越乐于助人,班上其他的孩子在别人需要帮助时都主动的伸出自己的手。
这使我们体会到,空洞的道理和抽象的说教,不能深入儿童的心灵,而关注并处理好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细节,才能催生学生自身内部善与美的萌芽;点燃情与智的火花。
所以抓住了细节,就抓住了课堂生命的全部。将课改的理念融化在一个个真实的细节中,将关爱与智慧的甘露滴撒在学生的心灵,就会让学生生活在充满阳光的生活中。
四、重视偶然因素,恰当处理偶发事件。
生活中的课堂是没有彩排的,每一次都是现场直播。而“现场直播”的课堂最具有鲜活性、生命力。当学生心灵开放,思维多向,行为活跃,课堂定会因不可预测因素的出现而波澜起伏。也许,偶然的因素会使教师措手不及,造成教学秩序的暂时失控,但是,我们不能回避,也不应回避。相反,若能巧妙地处理不可预测的因素,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定能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高潮,激发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堂,也会因此而更加生动活泼,充满生活的乐趣。
因此,我们要正视因偶然因素给课堂造成的“不顺”,要敢于打破课堂的“预设”,以教学的机智撑起荡漾在波涛中的课堂之舟,使师生在愉悦的体验中抵达认知的彼岸。实践证明,生活化的而非程式化的课堂教学必然有一些“从未见过的,无法预见的情景,这对教师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教师在其中体验理性与感性释放的愉悦和创造性所渗透着的欣喜。
我们追求真实,只有在真实的生活化的教学中,课堂这个师生生命的绿洲才会生机勃勃。
五、正视个体差异,发展个性潜能。
这里的“个体”有两方面所指:一是学生,二是教师。
就学生而言,实施“个性化”教育,发展学生个性潜能,是对人的价值主体地位的尊重。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最显著的特征是对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的关注。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必然存在着差异和个性,也正是这些差异构成生活的丰富内涵,形成生活的多姿多彩。所以,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发展,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基础,也是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努力追求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1.尊重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多样性发展。
从多元智慧的角度来理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强智慧和弱智慧。学生智慧的多元化,让他们在不同的领域有着层次不同的发展。有的学生形象思维发展较好,因而美术方面特别突出;有的学生因为语言发展较好因而语文方面突出,有的学生因思维严谨、逻辑性强而数学方面突出……如果我们忽视学生是有着不同家庭背景、不同认知方式、不同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的生命个体,不问青红皂白“一刀切”,必然会抹杀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本来进校时有着千差万别的学生,从学校毕业出来就成了模式化的产品,这何尝不是教育的悲哀。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给每个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促进学生多样性发展。
2.承认程度差异,让所有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每个学科都用既定的、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而忽略了学生因各种原因造成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站在学科本位的位置上,对学生作出片面的评价,极大的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感情。这样,不仅抹杀掉了学生之间的程度差异,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的因得不到充分满足而饥渴,有的因达不到要求而痛苦万分,而且还会让老师在教学时,缩手缩脚,为达到机械统一的目的而摧残学生。新课程在学段目标的制定上,就充分承认学生的程度差异,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了不同的发展目标,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同时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因此,我们承认学生的程度差异,就会让学生找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位置,就会以同样的心态对待不同的学生,给每个学生以称赞和鼓励。而在教师的称赞和鼓励声中,每个学生都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另一方面,生活化的课堂除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还要重视并鼓励教师教学的个性化,这在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的学生若面对各科各年段教师用统一的教材和缺乏个性的模式化的方法实施教学,他们怎能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怎能体验到生活的乐趣,他们的个性又怎能得到张扬。这种无个性的教学实际上是对学生个性的扼杀,它将导致学生创造力的衰微,而将学生加工成统一的“标准件”。
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并非是无源之水的教学行为,更不是刻意追求所至,它来自于教师情感的个性,思维的个性,行为的个性及至阅历、学识、能力等方方面面的整合。因而教师在教学中所显示出的个性具有差异性、倾向性和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与替代性,对于教学风格鲜明的教师,这点尤为突出。倡导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倾向,是对教师人格与生活方式的尊重,使教师能按自己的意愿创造课堂,创造生活,体现生命的真正价值。同时,因教学风格的多样性,学生从不同风格的教师身上受到情感与理智,行为与人格的多方面感染,学生的思维也因教学风格的多样化而消除麻木与呆滞,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例如,有教师因爱心的坦露而教学具有亲和力,有教师因性格开朗而课堂活跃,有教师因强于理性思维而课堂严谨,有教师因学识广博而课堂妙趣横生……总之,风格鲜明的一堂堂课,好比为学生打开一本本引人入胜的书,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所以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因为学生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包含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方法,求知的智慧。
倡导教育的“个性化”,既是对学生价值主体地位的尊重,也是对教师个性解放的呼唤,是对教师潜能的开发与有效利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因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体、全面发展”,若无教师的共同发展,其目标的实现只能是一句空话,若无独具个性的教师在各自的教学中进行富有个性的探索,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也将是一句空话。因为,差异与个性,才构成生活的丰富内涵,才形成生活的多姿多彩。
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就构建了师生生命的绿洲。我们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这片绿洲将草更绿,花更艳!
标签:
教学论文
改出一片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1117童年的发现(网友来稿)
下一篇:
修改,彰显学生作文的美丽(网友来稿)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
人教版
|
苏教版
|
西师版
|
北师大
|
S版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
论文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教学反思
|
作文指导
|
教师随笔
|
学生习作
|
作品赏析
|
备课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微信:
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