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试题
教案
论文
音像
素材
课件
班主任
数学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625
标签:
教学设计
第5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5册教学设计
称象(网友来稿)
《称象》教案设计
余燕玉
【教学设计理念】
《称象》一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写曹冲与官员们不同的称象方法,突出了曹冲的聪明才智。又以曹操对不同称象方法所持的不同态度,从侧面烘托,同样突出了曹冲的才华出众。本文的重点在称象的过程,因此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可帮助学生理解称象的过程,体会曹冲称象的科学性、合理性。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历史故事,从曹冲为什么能想出称象的好办法中,懂得要善于把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和联想,懂得要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议论”、“船舷”、“果然”等词语以及多音字“得”(děi)的用法,用“议论”造句。
3.懂得怎样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一件事,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学习“把”字句,认识冒号和引号,并初步了解其用法。
【教法特点】
1.根据教材特点设问,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如设计“说说要称一头大象,可用哪些方法”等问题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如全文讲清后,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在解题时提出的各种称象办法,肯定切实可行的称法,否定不科学的各种称法。
2.借助实验,理解词句,突破重点,明白道理。如做“称象”的实验,抓“船舷”、“沿”等关键词语的理解,帮助学生理清称象的过程,从而明白曹冲的办法好在什么地方。
本课建议安排2课时。
【教学主要步骤】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出示大象图片,问:你看见过大象吗?谁知道大象有多重?要想知道它的重量有什么办法?(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看看古代人是如何称象的?出示课题:称象。
(通过谈话,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并注意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理清思路,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1.课前,同学们读过课文。现在请大家自己读课文,在读课文之前,先给大家提个醒,说说该注意点什么?(不丢字、漏字,读准音,读通句子。)让学生按照自己所提的要求读课文。
2.指名分节读课文。
(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提要求,培养学生学习要有目的性,从小养成有目的读书的习惯。初读课文时只要求读准生字的音,对其义和形不作要求,这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
3.自由轻声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件什么事。
4.讨论:哪几节写曹操带领儿子和官员去看大象,哪几节写大家议论称象的方法,哪几节写结果。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养成良好习惯,并初步掌握自然段的内容)
三、讲读课文,抓住语言文字理解内容,训练思维。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让我们深入课文,看看才7岁的曹冲想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办法。
1指名读第一段
思考:从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称象的时间:古时候
大象的来历:人家送给曹操的。
人物:曹操、曹冲、官员们。
这头大象什么样呢?请你读读第二自然段。
2第二自然段
(1)这头大象长的什么样?理解“墙”“柱子” 是比喻大象的高大的。自己读课文,画出写大象高大的语句,体会大象的高大。
(2)文中写的是称的事,为什么要介绍大象的样子?着重理解称这样的大象很不容易。
(通过具体词语的分析让学生自己领悟体会这是一头怎样的大象,从而为学生理解体会称象的难度奠定基础。)
(3)在看象的时候,曹操为什么要大家想办法称象呢?
(4)议论是什么意思?官员们在议论什么?
(5)多形式的朗读曹操与官员们的对话。
(这是称象的由来,通过反复读,进行强刺激。)
3第三自然段
(1)官员们想出了哪几种称象的办法?
(2)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是怎样的?
(3)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呢? zǎi(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教师一边口述这个办法,一边板书宰;学生一边看教师板书,一边读“宰” 查过字典的同学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 “宰”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在这里是“杀”的意思。
(4)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行不行?请你们再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该用哪一句话来回答? 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曹操同意吗?
(5)你们怎么知道曹操不同意?
(6)“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对,“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
(7)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宰象呢?
〔“议论”(生字新词)、“宰”(二类字),“直摇头”(熟字组成的新词语)都是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里来理解的,但方法不相同,各有妙处。“议论”出现在第二自然段,却是借用第三自然段里官员们怎么说、怎么议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的;“宰”是通过查字典,根据语言环境选义项来解决的;“直摇头”是通过语感和演示来领会的。这就把学习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紧密联系起来了。〕
4第四自然段
思考:曹冲想出了什么称象的方法?
(1)自由读,理解内容。围绕曹冲称象的办法提出不懂的问题。
(2)初读课文第四节回答:那时他几岁?(理解“才”字的意思。)
(3)二读课文第四节,划出与称象过程有关的动词,并完成下面的填空,然后根据所填词作简析,说说称象的过程。
曹冲称象的过程是:先把大象( ),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 )。再把大象( ),往船上( )。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 )船上的石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 )。
(4)三读第四节,逐句分析理解: “船舷”、“沿”的意思。比较两个“赶”字意思有什么不同,“画一条线”与“画线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5)师做实验。学生边看边思考:为什么要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为什么要把象赶上岸,再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才称船上的石头?、
展开全文阅读
(6)思考:曹冲称象的办法可以分哪几步?他的方法跟官员们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他可能受到了官员们的称象方法的哪些启发?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好办法?(船代替了秤、解决提不动的问题;石头代替大象,解决了宰象问题。)为什么要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对比官员们和曹冲的称象办法,在交流中体会出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通过演示称象的过程,变抽象为形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5第五自然段
(1) 理解“果然”,体会曹操为什么会点头微笑?
(2)朗读全文
思考: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那看出来的?
比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年龄小,能从别人那里得到启发。)
(回顾全文,进一步感知曹冲是个聪明的孩子)
四、总结全文,指导练习,布置回家作业。
1.朗读全文,说说从曹冲称象这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评议同学们在揭题时所提到的称法合理吗?为什么?
2.指导用“议论”造句,
3.布置家庭作业:自己做做称“象”的实验。
〔这是教学上的幅射,把课堂上的兴趣引向课外,通过亲自动手进一步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明白道理。〕
板书:
官员议论: 曹冲:
造大秤 象上船 画线
提不起 象上岸 装石头 船=称
宰大象 沉到线 称石头 石头=象
摇头 曹操 点头微笑
标签:
教学设计
第5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5册教学设计
称象(网友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音像素材
教学视频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课文《翠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下一篇:
燕子过海(网友来稿)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
人教版
|
苏教版
|
西师版
|
北师大
|
S版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
论文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教学反思
|
作文指导
|
教师随笔
|
学生习作
|
作品赏析
|
备课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微信:
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