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689  
标签: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网友来稿)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英国教育家爱德华o德波诺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有一次给学生讲课时,忽然把身体侧过去,让学生看他的头脑的侧面形象,并比划着说:"假如由我的眉毛,沿着额头,头顶心、后脑勺,头颈直到脊柱,画一条弯曲的线,那是标点符号中的什么号?"学生立刻回答:"问号。""对了,我们人类头脑的侧面形象就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人生在世,一定要勤于、善于提出问题啊!假如我们不善于提出问题,我们就对不起自己的模样。就不配称个人!"俗话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习,无疑是带着问题而来,带着问题而去的活动。文学家巴尔扎克认为"?"无疑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科学家爱因斯坦则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穷追问题罢了。他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技能上的实验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因此,教学生提问是非常重要的。"学启于思,思启于?quot;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能进行探索,科学研究如此,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也同样如此。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所以,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会提问的人。"可见,教育教学应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故,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是当今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问题意识培养提出的原因

我国的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模式的严重影响,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的是传承式教学,即把已有的知识,技能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知识、技能的来龙去脉,形成了只重结果,不管过程的弊端,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学习,学习方法呆板,主要靠学生死记硬背来完成学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体现,有着明显的被动学习的特征。究其原因可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透视。过去,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对"问题"的研究角度出现了偏差。从"精讲"的角度来说,教师在课堂上掰开、揉碎、深挖细掘,讲深讲透,学生不用思考就能明白,实际上降低了学生思维的层次和价值,从而养成一种惰性:学生不愿意去思考,也思考不出什么。?quot;精问"这经典术语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研究的"问题"大多是教师的问题,而很少从学生的角度去研究"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自己视为课堂的绝对"主宰",使课堂民主化程度不高,造成学生有问题而不敢问,不能问。在传统的课程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的影响下,许多教师教学的着眼点牢牢地锁定在对书本知识的传递上,教学中的训练停留于学科知识点和能力点上,对教学目标的追求满足于学生良好的学习成绩。教师上课也怕学生提问影响教学进度,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本课堂无关。正因为:多年的教育改革,课堂教学仍没摆?quot;以教师为主导的提问式的传递知识和学生为主体的答问式的接受知识的基本套路,使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突出,表现在上课走神,质疑困难,理解能力差,思考方式不正确。教学方式的不灵活,禁锢了学生的思考,使学习的环境氛围紧张,也就等于学生背上沉重的包袱走进教室,紧张的气氛给他们造成了压力,导致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机会,教学效果也不好。从学生方面来看,学习的价值取向进入了误区。学习是为获取功名谋得职业,还是为充实和发展自我?在这两种不同的学习价值取向中,由于"学而优则仕"的用人选择制度使得学生疯狂的追求考试成绩。这种追求使学生对知识的尊重蜕变为对教材和教师权威的崇拜。因而唯书本是从,唯教师是从,不敢有不同见解和怀疑。这种接受式学习使学生变成了课堂的奴隶,思维逐步变得僵化,缺乏自主思维的习惯和独立人格,以致丧失了自我。由此可见,传统的教育可以引用教育家陶行知的话: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先生收效少,学生苦恼多了。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才是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培养学生会提问是教育更新的关键,是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必需。

(一)问题是创新教育的需要

对个人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对企业来说,没有创新,就无法生存;对国家来说,没有创新,就无法强盛;没有创新,生活将死水一潭,没有创新,社会就不能前进。江泽民曾多次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quot;为此,我们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鼓励学生创新求异,激发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千万别举起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枪。努力做到"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多长几个"脑袋",这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新始于问题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鲜冻逋唬偈蛊浠伎迹谡獠欢系乃伎脊讨胁拍苡兴⒄梗迪执葱隆H绻桓鲅て诖τ谖"问题"状态,说明他思考不够。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考,就无创新可言。可以说,创新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说不上创新。因此,"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创新学习的关键。""行动是教育的开始,创造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这句话说明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育教学应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有人说:对于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能提出独特的问题并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的本领,另一个是他能综合使用所学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未来社会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接底是知识创新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是教育能否培养创新人才的竞争。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quot;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相信人人都有创造力,只是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创造性的实现是人生最高的追求。


展开全文阅读
2、创新教育是问题教育

人类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展开的。教会学生学习,首先在于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探究者,才会在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把功夫下到引导学生会提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问题应该成为创新教育的开端,应该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也该成为创新教育活动的归宿。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最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创新是?quot;思"的过程,也是我"思"的结果。宋代著名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学生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没有创新。问题出自于怀疑,不怀疑就没有问题,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只有质疑才能求异,才能另辟蹊径,勇于创新。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学而思,思而疑,于无中生有,有中生新。要知道:知疑是学习的最高形式,创造是学校的最高境界。

3、创新学习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新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如果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问题意识"是学习创新的动力,它是新思维诞生的摇篮,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在创新学习中,一个学生如不会提问题,也就不会去创新。"问题意识"还有利于对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的培养。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因为创新来源于各自有色彩的生命个体,来源于具有独创精神思维个性的人。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进行生动的创造。面对新的教育机制,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每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每个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有关专家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回到人的发现和解放的起点上,学生人格的塑造,创新思维的训练,理所当然放在教学的首位。教育的灵魂在于教人创新而不是复制。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一切天性的诺言都不如创新的习惯更有力量。教师要善于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因为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人的品格,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要,没有实力什么都不行。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正如《人生成本论》的作者赵云喜说?quot;成功是不会重复的,只有时时创新的人,才能不断地获得成功。"

(二)提问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需要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是学不到知识的;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空想的境地,最终一无所获。"学"离不开"思","思必须有利于"学",学与思是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同样,凡学必有问。清代大学者刘开说得好:"君子之学必好问。学与问,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知识浩如烟海,学习没有止境,要想真正学到知识,除了刻苦之外,还应该有孔子提倡的"切问",每事问的精神。人非生而知之,学习书本一定会发现问题,产生疑问;社会的大课堂更是问号迭出,不解重重。这就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地向工具书、老师、同学及其他有专长的人请教,寻根追底,通过"问"搬掉一块块"绊脚石。""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问的身体力行者。俗话说得好:"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推动力。要开拓学生思路,就要给学生多一点启发,了解学生疑难所在,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想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

"人的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早?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恰到好处的提问能指示学生的实际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差距,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quot;启发剂"。他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

(三)提问是新课改下新课程的需要

在传统的课堂中,几乎是清一色的标准答案,没有问题就是最好的教学。而今天,新课程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以前,教师认为做题就是解决问题,而新课程强调的是,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的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

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开口"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教师要创造提问的情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能体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同时也允许老师答不出来,共同探讨研究解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其次是课程评价的需要。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文字:"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于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这些课程的评价建议均可以聚焦为--"以问题为中心。"即教学时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又让学生提出问题走"出"教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学习的高境界。只有学生不断地提问,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意味着教学方法的成功。

另外,新课标中的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也是由一个问题展开的,也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新课标里对课堂教学评价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是否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发展反思能力。由此可见,提问在新课程标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提问的意义

"创新必思,思出于疑,疑源于趣。"蒸汽机代替铁铧是创新,电脑代替计算器是创新,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火花并使之燃成燎原之势,进而形成创新的习惯和能力更是当代教育工作肩负的历史重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非常必要;要求学生大胆探索,勇于提出问题,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由此可见,体问,是教学语言中的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问题意识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人们在研究中发现,创新精神包括好奇心、求知欲、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四个基本要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托拉斯提出的评价学生创造能力的20个指标中有6项涉及了问题意识。这6项指标分别是这样表述的:"能从他人的谈话中发现问题"、"能发现问题和问题相关的各种关系"、"除了日常生活外,平时都在探讨学问"、"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吞岢鑫侍獾哪芰?quot;、"除一种方法外,能从多方面探索问题的可能性"、"能不断产生新的设想"。因此,问题意识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培养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切入口。

2、提问有利于感悟知识、揭示矛盾、发散思维和发展个性

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学习者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因此,"疑"是学习的关键。只有疑,学习者才能积极地思考,去质疑,释疑。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中指出,要求学生能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学习中提出问题,不但能使学习者灵活地实际地掌握既有的知识,而且能使其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并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荀子说得好:"知而好问,然后能才。"把"好问"作为感悟知识形成,至而成才的途径,这是很高明的见解。学,贵有"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能有"悟"。


展开余文
提出问题的基本属性是"新"与"异",这正是矛盾不断揭示的过程,"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quot;。"疑问"能使学生心理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出结果。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新""旧"知识的冲突,容易产生矛盾,加上每一个学习者的思维方式都不一样,相比他人就可能产生新的或者奇异的问题了。在问题的产生中就更有利于揭示矛盾。

先贤圣哲一贯提倡为学要有存疑精神。认为疑问的产生与深思熟虑相关连的,有思才有疑,能思才能疑;思得深,想得远,疑问才能提得深刻,尖锐而中肯。反之,不思则无疑可提;思得不深,疑问也不会提得深刻。这表明,问是建立在深思、慎思、精思的基础上的,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同时,问又是向更高层次思维发展的开始。所以提问有利于发散人的思维。

我们常常在议论人时说:"这个人可有点个性",或"这个人的个性很强",多把个性当作贬义词来使用,在这点上,我们的教育的确不如国外。如欧美、日本的教育,他们把培养学生的个性当成是教育的目标之一。培养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是中国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所强调的,只有能提出具有鲜明的个性问题的人,才能创新。著名的韩寒现象,电脑奇才满舟他们都是学提问题,思维不断发散成为写作高手和电脑天才的。

3、教学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师教学体问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那精彩迭出的提问艺术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美国教学专家斯特林oGo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以肯定地说,教师都把提问当作他们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部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教师的质量水平。

4、在教学实际中,教师需下点功夫提高教学提问艺术水平,以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特别注意区分"重要的提问"和"徒劳的提问",认为后者劳而无功,影响甚至破坏教学的效果。这类问题之所以徒劳,是跟提问不重教材分析,不看提问对象,不讲提问效果,而一味贪多求快分不开的。它表现为:(1)目标不明确(2)零碎、不系统(3)无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能力大小(4)用语不妥,意思不明(5)感情用事,不重师道(6)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没有间隔和停顿。国内近来的研究表明:教师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也是比较低的,有的甚至是无效的。因此,深入研究教学提问的理论,加强教师教学提问的艺术修养,对于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 提问的作用

我国的教育家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孔子的教学是:"循循然善诱人。"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般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

良好的提问,在善于揣摩学生难于领会的问题,把握文章的主旨,脉络和作者的用心,抓住关键之处,要言不繁,相机诱导。好的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会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问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增进师生交流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师生在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情感意向的交流。这种交流又是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气氛下进行的。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R桓龊玫奈侍庥倘缫惶跖Υ峤ι涞娜鲜逗透星榻裘芰灯鹄矗芷鹗ι蚪涣鞯那帕骸R虼耍淌Φ慕萄嵛视σ宰鹬匮疤幔睬筇嵛实奶取⒎椒ê图际酰员Vなι涣餮兜赖某┩ā?br> (二) 集中学生注意

如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磁石般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以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呢?实践证明: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往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使课堂教学秩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但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驶进。良好的教学提问艺术既是一种镇静剂,又是一股凝聚力,它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

(三) 激发学生的兴趣

好奇是人类的第一美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最大失败是学生厌学。教学的最大成功是学生乐学。人总是有力图认识,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教师精心设计的新奇蕴疑的教学提问,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问题是思维的表现形式,问题就是个体在满足需要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中,由于主客观要素的缺损和障碍而使活动中断时所派生的一种需要。教学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和领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其各种思维能力,这是教学提问艺术最主要的功能。

(五)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和水平的提高,总是离不开一定的语言表达情境及相应活动。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掌握知识的标志之一,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将所学材料转述出来,并能找到适应的例子说明相应的原理。而教学提问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为学生创造条件,给他们增加一些能够成功"转述"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学会有条有理,有根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因为教学提问将学生置于特殊的位置上,他要面对通过提问活动,既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地组织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很好地锻炼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起到锻炼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即兴发言的能力的作用。

(六)提供教学反馈信息

通过教学提问活动,教师和学生可分别从中获得对各自有益的反馈信息,以进一步调整教与学活动的重要参考。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检查学生对所教的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探明学生知识链条上的漏洞和产生错误的原因,全面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反省自己的教学中的不足或错误等,然后,再根据从问题而得到的反馈消息,灵活地调整后继的教学活动。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答问,从老师那里获得评价自己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在学习中不断审视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使自己后继的学习活动更富有成效。所以,教师应深刻地认识并充分地利用教学提问的这一重要功能,为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服务。

四、 提问的特点

1、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

课堂教学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和形式,问题要少而精,具有典型性,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所提的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

提问前,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学生实际。掌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是简单的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难度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铺垫性问题。

3、新颖别致,注意趣问性

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对于那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学生听后有新鲜感。

4、循循善诱,注意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为此,千万要避免那种不分巨细,处处皆问的做法。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如"对与不对""是不是"等),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在提问中创新。

5、因势利导,注意灵活性

课堂教学是千百万化的。学生答问中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答非所问,或干脆答不出来等。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问。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等待或追问学生。要多运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6、正确评价,注意鼓励性

学生答完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要指出不足,提出期望。切不可对答错的同学白眼相待,讽刺挖苦,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教师应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又指明努力的方向。

7、面向全体,注意广泛性

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

8、培养创新精神,注意开放性

开放,主要指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明确,从而蕴含多种可能,而要求学习者自行推断。开放性问题指问题的条件、结论、条件到结论的思维距离均开放。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寻求答案,答案具有不标准性和唯一性。

五、提问的方法

好奇是人的天性。不论针对什么,只要心中有"?"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注意力便自动设为"?"。如果多几个"?"寻根刨底,思维之剑就有可能在纵深处击中猎物。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无穷"。也有人说教给学生猎物,不如教给学生猎物的方法。这些说法都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教师要会质疑,,也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那么提问可采用哪些方法呢?

首先从学生的"观念"方面看:

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提问题,或者不敢提问题,其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学习观念陈旧,受传统教学"你问我答"的授课影响太深。正如王充所说:"即徒诵读,读书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这类也。"王充又说:"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圣贤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所难。"意思是学生不要只背诵文章,还要大胆"提问"。针对当前的课堂和学生提问是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从思想上教给学生以下方法。

1、敢问--更新观念是基础

儿童来到世界,便开始认知世界,他们认为世界真奇妙,有许多自己不明白的"为什么",进一步探究"是什么"的强烈愿望,教师要呵护学生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同时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创新的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求索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勇气。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教授黄乃正说?quot;少给自己规定条条框框,要大胆发挥,大胆提问。有了问题自己要独立思考,设法解决。简单地说,就是’自己把问题弄明白。’"因此,首先学习者要克服自卑心理。可通过阅读名人故事提高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爱因斯坦从小爱问为什么,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其次还要提高自己问"问题"的欲望,锻炼敢问"问题"的勇气。再次是学习者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对待,否认问题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有疑,自然要向同学、老师、家长等发问,只要大胆地提出来,就不要怕他人耻笑,因为提问是学习者的权利,应该受他人尊重。


展开余文
2、能问--保障时空是前提

在教学中,教师会发现,当你叫学生提问时,多数同学回答:"我不会问问题。"这是为什么呢?也不难发现,不是不会问,而是不爱问,没有问问题的习惯,其实主要是过去的教师在教学中几乎没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

作为教师,应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提问时间,在每堂课前、课后,都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提问,并实行学生无错原则,解放学生,大胆提问。课外也也尽可能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同时学习者还要给自己确定提问的 时间,可以每天给自己规定提问的数量,只有不断地产生问题 ,才能不断地思考。其次,要有问"问题"的空间。提问,教室或许是一个好地方,但不在教室或学校,有问题要问,就可采用书面问"问题",或其他方式如电话向教师提问等。为了不放过任何"问题"与"灵感",学习者可备一本"问题"本,随身携带,及时记录。教师可在班上设"问题墙"、"问题箱"、或"问题园地",开展"问题竞赛"等活动。

3、善问--掌握方法是根本

学习是否深入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善不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疑"字展开的,有疑才能产生问题,有问才能引入深思,螺旋上升,这就是"学则须疑"的意义所在。质疑是问题的开始,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当学习者能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学习者在学习中可通过设疑形?quot;问题"空间,促使自己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问,为"问题"而学,为"问题"而创。如通过一题多变的方式,迫使自己一题多问,特别要注意设计一些非常规模式而启迪智慧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

会疑还要会问。孔子在《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术:先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意思是说提问要由易到难。以劈木材为例,先从容易的地方入手,然后攻其它关节,随手就劈开了。同样,问题要先提容易解答的,通过对容易问题的解决,取得经验,树立信心,难题也回得到解决。

总之,学习者最重要的是更新观念,从敢于问"问题"到善于问"问题",是一个飞跃的过程,只有多问,勤问,最终才能实现这个飞跃。知识来源于问号,著名发明家保尔o麦克克里德说得好:"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只要学习者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悟出自己提问的方法,成为一个善问的人。

然后从教师的"教学"方面看:

周恩来同志指出:"任何艺术不掌握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术,是不行的。"

课堂教学提问要注意"怎么问"的问题,就是要教师讲求提问的方法。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所提的问题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回答,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呢?

1、次序法

这种提问是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课文一般都是按事件的发生发展、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例如小学语文第九册《田忌赛马》一课,根据"赛马"这一事件的发展顺序可设计以下提问:课文讲了几次赛马?每次赛马的情况是怎样的?同样的马为什么比赛的结果会不一样?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再如第七册《科利亚的木匣》一课同样采用这种方法设计:科利亚怎样埋木匣?怎样挖木匣?从埋木匣和挖木匣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学生既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自己也受到了启发。

2、铺垫法

在讲授一堂新课之前或解决一个主要问题时,教师可让学生先完成一些铺垫性的准备题或在主要问题下设计几个铺垫性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减少难度。如第八册课文《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课前先布置学生上网,了解信息高速路是怎么回事?了解它有什么好处?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学生做了这些准备后,再来上课,学习就很轻松,甚至还会在课上教练许多书上学不到的东西,丰富学生的知识。再如第七册《珍贵的教科书》,为了解决课文的难点问题:教科书为什么珍贵?可设计这样的铺垫性问题:为什么作者在?quot;护书"部分之前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当时学习条件的艰苦?为什么要详细写教科书的来之不易和大家争先恐后去取书?这些情节与"珍贵"有什么联系?这样一来,学生思考的角度更广更具体了,降低了问题的难度。

3、核心法

这是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内容而设计的提问,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这类提问在日本称之为核心性提问,其作用是扣住教材主要内容,明确学习重点。让学生学习时直奔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第十一册《小抄写员》一课中,赞扬了叙利奥小小年纪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美德。根据这一中心,设计问题为:"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工作的,他为什么要偷偷地做,当他被爸爸误解后,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结果怎样?是什么力量使他坚持工作的?再如第十二册《詹天佑》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来攻破重难点: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只要弄清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就能全面理解课文,深深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精神的伟大。

4、对比法

对比式提问,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设定的提问,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学习了写景的课文《海上日出》和《夕照》后,让学生对比: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从感受中体会景物所表现的独特的美。又如从方法上设计对比的问题:《琥珀》和《黄河象》这两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有哪些不同?通过比较,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两篇课文的写作顺序,还从比较中明白了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启示。

5、点睛法

所谓点睛法就是根据课文的中心句作者的点睛之笔设问。中心句就是文章内容的总括,或是文章中心的揭示,它是作者点睛之笔。因此,根据中心句设问,不至离题太远。例如:第九册《小英雄雨来》一课的中心句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根据这个句子设问为?quot;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

6、想象法

不局限于课文内容,而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想象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第九册《再见了,亲人》学完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意,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加以想象:在告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从文中知道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的,还通过想象内容的交流知道了这种情谊是相互的,是伟大的。又如第七册《卢沟桥的狮子》主要写了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形态各异。在学习了描写狮子的形态那段后,设计这样一个想象问题:除了作者写的这些狮子形态,还有哪些形态的狮子?并用"……有的……好像……"的句式表达出来。像这样的想象提问,有一定的思维强度和广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有利于心理的积极发展和学生在想象中创新。

7、寻究法

事情总有前因后果。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设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第八册《倔强的小红军》一课中有一句话这样写到:"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可设疑:他明白了什么?根据这一结果在究其具体原因质疑为:为什么小红军一直不肯上马?为什么不和陈赓同行?为什么不肯接受青稞面?这样探究下来,学生就弄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再如第十一册《草船借箭》课文最后写到: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赢得了一个什么结果?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通过这样的逆向启发式提问,对学生在思维上的要求更高,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8、破题法

破题法,顾名思义是根据题目设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此,根据题目设问,能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例如:第十一册《索溪峪的野》一文,可以根据题目设计问题是:"野"在本课是什么意思?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索溪峪的"野"?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再看第十二册《将相和》,根据题目中?quot;将""相""和"三个字设计问题为:课文中说的"将""相"各指的是谁?他们之间是怎样产生矛盾的?因为什么而不和?又是怎样和好的?以上两篇课文设计的问题一解决,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了。

9、综合法

综合法就是指抓文章的重点词设问。重点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如:第七册的《钓鱼的启示》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鱼相似的诱惑人?quot;鱼"。可抓住"鱼"和"诱惑"这两个重点词设问为: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在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弄清了"鱼"与"诱惑"的关系,加强了思维训练,又透彻理解了文章内容,深刻领会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0、评论法

教师先不表态,等学生把想法一一交流后,再提问学生评价,谁的看法更合理,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概括总结,的出正确结论。例如:第十册《丰碑》的学习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军需处长本来自己是发棉衣的,然而他却因为没有棉衣穿被活活冻死了,你说他是傻还是不傻?为什么?同样《放弃射门》一课,主要讲福勒在完全有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却放弃了射门。设计讨论的问题是:福勒放弃射门,你认为他这样做是对还是不对?在激烈的讨论和相互的交流中,有的说傻,有的说不傻;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教师最后根据他们说的理由,做正确的总结性的评论。采用这种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11、连环法

它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形成一个整体,几个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第十册《宴子使楚》我设计了这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宴子到楚国去见谁?遭到了楚王的什么?楚王几次侮辱宴子,是怎样侮辱的?宴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是怎样反驳的?结果怎样?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懂了全文。又如:第八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设计为: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了什么呼声?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同样问题的解答就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12、发散法

这种提问具有如下特点:对于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获得多种答案。这种问题又叫开放性问题。如:第十一册古诗《泊船瓜舟》就有这样的一个问题设计:据说?quot;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再如本册《向命运挑战》设计的问题是:如果霍金跟你在网上聊天,要求你只能问三个问题,你准备向他提哪三个问题?这种问题的设计,得出的答案都不是标准的,唯一的,教师通过这些发散性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13、联系实际法

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学习语文时,许多问题的认识都要结合实际来理解。例如:十一册《景阳冈》一文探讨的问题是:有的同学说: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这样的故事不该再读了。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设计了问题: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和时间赛跑》一课中写到: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你同意这说法吗?像类似这样的问题,学生都可以加入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这样就做到了学习既源于课内又源于课外,既深入课堂,又深入了社会现实,不致于把学生孤立起来看待了。

14、观察法

观察即通过看图或实验来向学生质疑,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寻求答案。一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图上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些什么?有什么感受?这类问题一提出,学生很容易结合画面来回答,图文并茂地学习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当然,教师提问的方法还不止这些,许多教师还摸索出了其他提问的好办法,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会使课堂教师的提问更富生机,更具魅力。

最后从学生在学习中可采用的"质疑方法"来看: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创新教育活动中,"教"的目的是激励思维,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勇于创造。学生以创新的精神去"学",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给牛顿的疑问,才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蒸汽机把水壶盖顶起给瓦特的疑问,才有了蒸汽机的发明……只有会疑,才能促使自己去积极思考,去探索,去创造。作为教师,要交给学生发问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那么,学生如何质疑呢?

1、紧扣题眼质疑。如《飞夺泸定桥》中,红军为什么要夺泸定桥?围绕"飞""夺"二字,课文讲了哪些内容?红军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夺取泸定桥的?

2、抓中心句质疑。如《一夜的工作》,找出中心句:"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课文是怎样写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

3、抓过渡句质疑。如《伟大的友谊》,找出过渡段,质疑:这段的哪部分承上,哪部分启下?

4、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质疑。如《壮丽的青春》针对主要内容"遇险"和"排险"质疑:当时的情况"万分紧急"具体表现在哪里?欧阳海是怎么挺身而出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5从中心思想上质疑。如:读了这篇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课文表现了人物什么品质?

6、从语言反复处质疑。如《林海》中,"感到亲切、舒服"出现了三次,作者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这种感情的?《灯光》一课中,"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

7、找特殊标点质疑。如《鸟的天堂》一文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后一个不加引号?

8、在细节描写处质疑。如《军神》中人物细节描写提问:找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凡卡》中为什么要写"我"挨打这个细节?

9、抓住反常现象及矛盾之处质疑。如《她是我的朋友》中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阮恒在抽血过程中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说"?男孩为什么会"立刻停止了哭泣"?

10、从比喻、拟人处质疑。如《长征》中,"云崖暖"、"铁索寒"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再如《古井》中"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质疑为:"甜美的乳汁"指什么?"哺育"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把古井比作一位温情的母亲?

11、从内容联系处质疑。如《一夜的工作》中,"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和"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之间有什么联系?

12、抓重点词语质疑。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可针对"纹丝不动"质疑:邱少云在什么情况下纹丝不动?他为什么纹丝不动?他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邱少云纹丝不动的结果怎样?

13、联系上下文质疑。《她是我的朋友》中:既然抽血不会疼,怎么会"啜泣"呢?

14、由人物的神情去探究内心想法质疑。如《白杨》最后一段写到:"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提问为"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15、联系生活实际或有关知识质疑。如《她是我的朋友》中:"抽血是不会痛的,小男孩为什么那么痛苦?

16、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质疑。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句子"我从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质疑:作者为什么说这两种断言都是爱,你是怎么理解的?

17、在难点处质疑。如:《爸爸和书》一课中,针对难点问:"为什么对’我’来说,一本薄薄的童话集是那么珍贵?明明是’寒风呼啸’’冷得直发抖’,’我’却大声说’买书比坐汽车强’,为什么?为什么’我’仿佛觉得爸爸是’含着热泪’在说这悉话的?

18、拓展内容质疑想象。如《珍贵的教科书》中"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指导员想的是什么?指导员没说完的话会是什么?《凡卡》中"课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但梦总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凡卡的信,他爷爷能收到吗?他的信如果落到老板手里后,其命运又会怎样?凡卡如果逃了出来,是流浪还是去找爷爷?

19、能进行对比的地方质疑。如《林海》中"云横秦岭"是怎样一种景象?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有什么不同?

20、针对写作方法质疑。如:《再见了,亲人》中"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这三段最后一句话,想想在表达上的特点?《海豚救人》一文也提出"作者为了说明海豚救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quot;这样的写法问题?

六、 教学提问的类型

教学提问的具体形式与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教学提问的丰富性,把握其类型特征,很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分类研究。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划分,教学提问可以有多种类型。下面介绍几种分类,供参考。

(一)根据教学提问的水平分类

教育家特内曾根据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学》的基本思想创设"布鲁姆-特内教学提问模式。"在这种提问模式中,教学提问被分成由低到高六个水平,每一水平的提问都与学生不同类型或水平的思维活动相联系:

1、 知识(回忆)水平的提问

这一水平的提问可用来确定学生是否已记住先前的内容,如定义、公式、具体事实和概念等。这是最低层次、最低水平的提问,它所涉及的心理过程主要是回忆。学生对这类提问的回答,通常可以用正确或错误来进行判断,其内容不超出先前所掌握的知识范围。在这类提问中,教师常使用的关键词是:谁、什么是、哪里、什么时候等。

2、 理解水平的提问

这一水平的提问可用来帮助学生组织所学的知识,弄清他们的含义。这类提问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来叙述所学的知识,能比较和对照知识或事件的异同,还要求学生能把一些知识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要使学生能够回答这一水平的提问,就必须先把提问所涉及的知识提供给学生。在这类提问中,教师常使用的关键词是:用你自己的话叙述、比较、对照、解释等。

3、 应用水平的提问

这类提问可用来鼓励和帮助学生应用已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应用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能把所学的某些规则和理论应用于某些侍猓晕侍饨蟹掷唷⒀≡瘢匀范ㄕ返拇鸢浮T谡饫嗵嵛手校淌ΤS玫墓丶适牵河τ谩⒃擞谩⒎掷唷⒀≡瘛⒕倮取?br> 4、分析水平的提问

这类提问可用来分析知识的结构、因素、弄清事物间的关系或事项的前因后果。这类提问要求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它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资料,以确定原因、进行推论了。在这类提问中,教师常用的关键词是:为什么、什么因素、得出结论、证明、分析等。

5、综合水平的提问

这类提问可用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以另一种新的或有创造性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关系。这类提问常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它所考查的是学生对某一课题或内容的整体性立即,她要求学生能进行预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这类提问中,教师常用的关键词是:预见、创作、如果……会……、总结等。

6、评价水平的提问

这类提问可帮助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材料的价值。它要求学生对一些观念、价值观、问题的解决办法或伦理行为进行判断和选择,也要求学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类提问中,教师常用的关键词是:判断、评价、证明、你对……有什么看法等。

(二)根据教学提问的信息交流形式分类

美国的查尔斯oCo狄诺凡把教学提问分成以下五类:

1、 特指式提问

这是对某个特定的学生直接发问。这种提问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用于检查个别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泛指式提问

这种提问不先确定某一个来回答问题。其目的是为了引起全班同学的思考或讨论。当一个泛指性问题提出后,教师应期望学生有多种答案。

3、 重复式提问

在某个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后,教师重复这个问题,让别的学生来回答。这种提问可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调动学生质疑和解疑的积极性。不过这种提问只有在估计其他学生能回答时才能采用。

4、 反诘式提问

当教师提出的问题得不到学生的正确回答时,他并不急于去纠正其中的错误,而是针对错误提出反问,使学生原以为正确、完善的答案,被证明是错误的、漏洞百出的。这就使他们原有的观念被瓦解,迫使他们重新思考问题,逐步得出新的、正确的结论。

5、 自答式提问

这是并不期望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先提出问题,稍作停顿,让学生思索一下,然后自己作答。这种提问常常用来实现教学内容之间的顺利过渡。

(三)根据教学提问的内部结构分类

可将教学提问分为以下几类

1、 总分式提问

又称牵引式提问。是指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这些小问题本身互不直接牵连,而分别与大问题相扣合。回答了诸多小问题,再综合探索大问题。其特点是"以小领小,从小到大。"这种提问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课文内容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各部分的作用,而且锻炼了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常收到条理清晰、纲举目张的教学效果。

2、 台阶式提问

又称层次式或递进式提问。是指将几个连贯性的问题由易到难依次提出,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就像攀登台阶一样,步步升高,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蚯笾奶斓亍?br> 3、 连环式提问

又称追问。是指教师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以疑引疑、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提问。有时则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提出另一个问题,首尾相连,一追到底。一连串问题环环相扣有利于步步推进,由此及彼,拓宽思路,对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问题有促进作用。

4、 插入式提问

又称插曲式提问。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暂时中断提问思路的主线,而插入一个与之相关的内容,在叙述完有关的内容之后再提出问题的方式。这种提问要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或临时随机安置。

(四)教学提问的具体方式分类

可将教学提问分为以下四组八种

1、直问和曲问

这组提问是根据教学提问方式的意向维度划分的。(1)直问。即"问在此而意在此。"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直截了当提出问题,学生对此类提问可以直接做出回答,而不必拐弯抹角。(2)曲问。即"问在此而意在彼"。教师的本意是要解决甲问题,却偏不直接问,而是绕个弯提出乙问题,乙问题的解决又以甲问题的解决为前提,所以只要学生解答了乙问题,甲问题便等于是"不答而解"。

2、正问和逆问

这组提问是根据教学提问方式的视角维度划分的。(1)正问。即正面提问,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正面提出问题,让学生顺藤摸瓜,在探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2)逆问。又称倒问。教师为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不从正面提问,而是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让学生通过对照比较,自己得出正确结论。一般问题总是问:文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而逆问则提出假设:不这样写行不行?这种问法可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品质。逆问如"平地起波澜",所提问题的刺激性和挑战性,往往能令学生深思。

3、单问和复问

这组提问是根据教学提问方式的对象范围维度划分的。(1)单问。又称常规提问。这种提问的对象是一个学生,要求让其站起口答或到讲台上板书回答问题。这在小学课堂中是最普遍最常见的提问方式。(2)复问。又称并行提问。在同一时间内同时提问几个学生。具体做法是教师一次提问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有的去黑板作图、板演、有的在座位上进行口答,然后逐个总结评定。其优点是增多了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能使更多的学生经受锻炼,检查掌握知识质量的面较宽。但它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注意分配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不易掌握,弄不好能搞乱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效果。巧妙运用复问是一种高超艺术。

4、快问和慢问

这组提问是根据教学提问方式的时间速率维度划分的。(1)快问。又称急问抢答。教师发出快速急问,促使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答,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这种提问多采用填空式和选择式,带有明显的刺激性、竞赛性和娱乐性,课堂上常先呈现一种紧张活跃、继而有轻松愉快的氛围,令教师和学生兴奋难抑。这种提问宜用于教材中较易的内容,使学生抢答是能答。(2)慢问。又称深求慢问。教师为了深化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通过周密思考组织语言,以对问题做出完善圆满的解答。这种提问宜用于教材中较难的内容和高年级学生。

(五) 按提问的作用不同分类

复习提问,以检查所学过的知识为目的;巩固提问,以加深所学的知识为目的,回答这种提问也是知识的再现过程;概括性提问,以分析、归纳知识为目的;强调性提问,以引起学生重视为目的,多用在教学重点知识方面;引起注意提问,多用在容易混淆、疏忽和错误的知识方面;引起兴趣提问,多与布置课外作业结合起来;引起求知欲的提问,多用在新旧知识联系引起新课讲授方面。

七、 在培养"问题意识"时教师应注意些什么

1、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的精神。首先在于转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权威的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想"问题"的欲望,锻炼学生敢问"问题的勇气。并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因势利导。对提出的"问题"不论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要嘲笑,不能在语言或行动上挫伤学生积极性,而要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

2、给学生留出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传统教学中的一问一答几乎没有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而把创新学习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就是要改变学生不爱问"问题"的习惯。老师可以通过设疑形成"问题"空间,促使学生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问。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问多答,一问多变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3、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不仅要告诉方法,还要做示范,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问"问题"。让学生从敢于问到善于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创新。

4、适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对学生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不能轻视,要适时解答,不然就有可能挫伤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当然解答时应有技巧,不是笼统地给予答案,而应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用适当的方式解答,也就是在帮助学生解答"问题"的同时,鼓励学生的独创性,而不是包办代替,束缚学生的思想。

5、形式多样,每日有疑,持之以恒。要让质疑落到实处,教师一定要多想办法,不断变换形式,天天有疑,并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实效。如同桌之间相互质疑,前后、左右四人质疑,小组讨论质疑,全班集体质疑,教师课堂质疑,教室后墙上开辟"每日一疑"等方式。

6、课内外结合质疑。问题意识的培养,仅靠书本,靠课堂是不够的,教师要善于把课内外结合起来。课堂中,书本上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在课外作深入的认识和进一步的探讨;对课本外,生活中的问题,向他们提供解决的思路和方法。这样,在对课内外问题的探索中,提高对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

7、让学生成为提问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问题的主人。那么课堂对问题的关注点要由传统的以书本设计的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中心向以学生自我需要解决的自我发现的问题为中心转移。因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角色,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激励者和参与者。教师对问题的关注点不在于自身提出问题,而在于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由追求单一的考试成绩变为追求个性的张扬和自我的发现,敢于冲破对书本、对教师以及权威的崇拜。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探索知识转变。

8、具备丰富的知识质疑。问题意识要以丰富的知识为背景。学生基础越扎实,知识面越广博,想得就越多越深远。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要让学生学好各门基础课程,而且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

9、问题意识的提高要注意渐进性。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学生学习其他知识一样,都是逐步提高的。一般来说,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提高要经过想问、敢问、乐问、精问这四个发展过程。问题意识的培养就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首先造成认知冲突让学生想问;同时要创设和谐的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他们敢问;在学生问的过程中给予积极的回响,使他们尝试成功的愉悦,促使其产生乐于提问的积极情感;在此过程中,要给予方法指导,使他们善于从纷繁的表面现象中抓出主要矛盾,提出高认知水平的问题,逐步做到精于提问。

10、善待儿童的好奇心,珍爱问题的源泉。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的第一美德。他们来到世界,便开始认知世界,认为世界珍奇妙,有许多自己不明白?quot;为什么",如想去知道为什么有日、月、星、辰、动物与植物的生长特点……这种强烈的好奇心,表现出儿童爱问许多的"为什么",这是探究的开始,也是创新的萌芽,进而产生了进一步探究"是什么"的强烈愿望,教师要善待、呵护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耐心地向孩子解释这许多个"十万个为什么",并把学生引入到具体的探索情景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他们去观察、发现、创新。因为"怀疑上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创新的前提。"作为教师还应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解决一个问题,只是一个技巧问题,而提出一个问题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教材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质疑的内容,也不苛求标准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有含金量的问题,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作答。学生通过自己不断地动手、动脑、亲身去体验,从中发现新知识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能积极主动地动脑思考了。总之,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教师要教会学生以"是什么"为形式直问,以"为什么"为形式深问,以"怎么是"为形式曲问和比较形式出现的品问。

人类的进步与发展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感知只能获得直接经验,而产生的问题才是促使学生探究、学习的根本原因。没有问题就不能真正诱发学生的学习求知热情,学生也就不会深入地进行钻研和思考。由此可见,问题产生于实践,它是诱发学习的真正动力。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感知中观察思考,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帮助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在教学设计中抓住"问题"这一线索,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进行思考、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尝试解决的方式和方法,把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的智力性和操作性活动来丰豢翁玫鞫葱碌挠箍翁媒萄С渎突盍ΑQ闹腔酆筒呕突岬玫秸叛铮蹦苡肭楦芯突岬玫酵诰蚝蜕翁镁捅涑闪搜蛲某∷涑闪硕腔鄣睦衷啊?br> 教学生会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作,决非一朝一夕,或通过简单的指导便可完成。它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学,它需要一个开放的大环境,需要给学生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它需要教师创设宽松、民主、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有勇于自我表达的勇气;它也需要增加学生多方面的学识,因为学生的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与他们学识的多少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还需要告知学生"疑"与"问"的价值,只有当学生领悟到提问的价值时,才能自觉主动地从问题中求取智慧,获得发展。所以,教师每上一节新课,都应该给学生一个新思维的起点,一个崭新的思维方向,使学生创造的源泉形成于课堂,发展于课外,成熟于发现。

教育是明天的理想和希望,基础教育是通向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石。"完善的教育可以使人类的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力量得到广泛的发挥。"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式下,在语文新课标的实施中,我们要循着"问题"贯穿教学的始终这一路线,让教育生存并发展下去,让学校成为个人成长和创造的一方沃土,让个人成为自我生命发展的主人;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和辛勤的老师一起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播种希望的种子,收获辉煌的明天;让孩子们带着童年的纯真和稚嫩去追求未来世界的七色之光吧!

标签: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给学生开”绿灯”(网友来稿)
下一篇:开辟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网友来稿)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人教版| 苏教版| 西师版| 北师大| S版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论文|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作文指导| 教师随笔| 学生习作| 作品赏析| 备课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微信: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