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试题
教案
论文
音像
素材
课件
班主任
数学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案例
阅读:307
标签:
教学案例
第1册教学案例
人教版第1册教学案例
关注学习过程,鼓励创新思维——《物体的浮与沉》教学案例及分析(网友来稿)
作者:河北省香河县安平镇周庄小学 陈 倩
案例:(以上内容略)
(学生对无盖塑料小瓶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进行预测。)
生1:我认为无盖小瓶会浮在水面上,因为有盖的小瓶比它重都浮在水面上,无盖的小瓶也应该浮在水面上。
生2:我认为无盖小瓶会沉入水底,因为它里面会灌水,有了水它就会沉下去。
生3:我认为无盖小瓶可能会不沉底也不浮在水面上,在水中悬着。
师: 看来同学们对无盖小瓶的浮沉情况出现了分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我们就来动手试一试,看看结果怎样。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实验中出现小瓶“半浮半沉”现象。)
师: 我们看到小瓶中被灌上了一定的水,它不沉也不浮。如果我们把它灌满水呢(教师下压小瓶,使瓶中灌满水,小瓶沉入水底)通过观察,小瓶是沉是浮取决于灌入的水的多少。
生4:我认为不仅与水的多少有关,还与小瓶的放置有关。如果口朝上,它就浮在水面上;如果口朝下,它就沉入水底;如果倒着放,它就半浮半沉。
(其他同学暗地里窃窃私语,生4对自己的见解好象很有把握。)
师:你的想法很特别,你是经过实验得到的结论吗?
生4:不是。我通过您刚才说的想到的。
师:那到底你的想法对不对呢,我们还是来试一试。
(生4上台完成实验,结果都是灌满水后沉底。)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科学研究不光是有想法,还要亲自动手做一做,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以下略)
评析:1、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鼓励学生探究思考。
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蕴藏着比知识本身更有智力价值的思维方法。在本片段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把“塑料无盖小瓶的浮沉情况”作为一种猜想,教师顺着学生思路,采用了“猜想——验证——明理”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探索空间,继而安排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际操作中证实猜想的对与错。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了探索发现科学知识的两种方法——“猜想法”和“实验法”。
2、关注个别学生的突发奇想,更新原始观念。
儿童从家庭和社区进入学校,他们并不是一张白纸。现在儿童环境中充满了丰富的刺激,他们对许多问题都有过自己的探究,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看法。这些原始灌面是儿童认识这个世界的开端,是学生建构起他们对这个世界新认识的起点。本教学片段中,生4的想法包含着他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的原始认识,虽然是错误的,但是也证明他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创新想法,教师没有一下子否定他的想法,而是鼓励他动手试一试。只有通过自己亲身实践探究,让他亲自发现自己已有的经验与新发现的事实或现象之间不一致甚至矛盾冲突之处,他才会心服口服的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接受“更为科学”的新解释、新观念。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正属于儿童认知结构的、真正有意义和有效力的“活知识”。本教学片段中教师正是让学生经历了这种由原始观念到新观念转变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发展经历了一次飞跃。正如郭沫若所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
标签:
教学案例
第1册教学案例
人教版第1册教学案例
关注学习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音像素材
教学视频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写作教学设计《神奇的动物世界》(网友来稿)
下一篇:
创造性想象作文写作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
人教版
|
苏教版
|
西师版
|
北师大
|
S版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
论文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教学反思
|
作文指导
|
教师随笔
|
学生习作
|
作品赏析
|
备课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微信:
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