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89  
标签:教学论文
走进对话的阅读教学课堂(网友来稿)
走进“对话”的阅读教学课堂

——李婧娟教学风采的启示

浙江省磐安县南园小学 陈红光

摘要: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进一步讲,对话教学就是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质的教学,是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声。本文试从“营造对话氛围、构建对话平台、疏通对话渠道、把握对话话题”四个方面,来阐述课堂对话教学的操作策略。

关键词:对话 阅读教学 课堂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去年下半年新课程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在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同时,有幸听了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先生的讲座《新课程语文理想课堂的诗情追寻》,继而又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婧娟执教的《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最大的收获就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尽管教材的理解难度较大,但李老师能从新课标的视角来设计教学、把握课堂。课堂自始自终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①这一新理念,让听课教师耳目一新,留给我众多启示。

启示之一:新课堂是“聊天室”——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②这是很有见地的。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走进李老师的课堂,就会看见学生们无拘无束的发言,他们敢于反驳同学甚至老师的看法,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整个课堂显得大气、开放、和谐,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可见,新课堂是“聊天室”。而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是对话教学开展的前提。

1.1 改革教学用语

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用热情洋溢的教学用语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动员学生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你比老师更有创意,向你学习”、“你说得真不错,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这一点……” 这些话就出自李老师的口中,她在教学中所体现的良好交往技巧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交往技巧。那么对说错的学生怎么办呢?李老师坚持“善待学生的错误”的原则,越是学生说错时越耐心地倾听,并给以满腔热情地鼓励,尽心尽力地扶持,恰到好处地启发,巧妙地加以引导纠正。

1.2 取消举手制度

只有解放学生的头脑,使学生找回自我,重塑自信,张扬个性,才能增强敢于参与的信心,激发乐于参与的意识。许多老师试着取消了举手发言的制度,在课堂上学生“想说,站起来就说”,“想写,跑上来就写”,这样的课,学生无拘无束地学习,自由自在地发展。当然这里少不了一个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起初“嘁嘁喳喳,沸沸扬扬,热热闹闹”,慢慢地趋于有序的稳定状态。

1.3 改变课堂形式

课堂形式合理地变化,符合儿童好学好动的心理。在安排座位时,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活动空间,除了纵横式,还经常变换为圆桌型、马蹄型、梅花型、阶梯型等等,这样大大减少了课堂气氛的压抑感。学生在上课时偶尔串位走动,轻声交谈,不再是被视为违反纪律。孩子们回到了一种自然纯真状态,全无结结巴巴的学生腔了。这样的气氛,这样的语文课哪个孩子不喜欢?

启示之二:新课堂是“大平台”——构建生生之间的对话平台

李老师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让学生充分表达自主读书获得的感受,并在师生、生生交流中共享成果。如通过动作表演——“夸耀一下”,体会主人公保罗的感受;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获得“给予”是快乐的。一句话,给足学生自主权、选择权、活动权,构建生生之间的对话平台,让学生展示灵性。

2.1参与教师活动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多活动,可以使教学生气勃勃,成为学生感知语言的精神活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自己抓住课题或课文内容中的关键词,通过阅读方式使学生明确目标。现在我们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引发“我要学”的内驱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益。我们可以根据课文思路,让学生与教师合作完成一部分板书,或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全由自己来板书,充分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研究发现的成果,让板书不再是课文内容的机械与简单的重复。

2.2 提倡自主选择

学生有了对文本的选择权,才能真正产生喜欢语文的学习行为,学生喜欢哪些词语、句子、段落、篇章,可由学生自己决定,这样就避免了“强按牛头饮水”的被动现象。李老师在课堂上允许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选择自己想做的作业,都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浙江省教委教研室小学语文送教活动中何慧玲老师上了《数星星的孩子》一课,她的课堂作业(选一题)设计如下:⑴抄写第一段和第六段的生字;⑵合上书本写词语,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词,写下来;⑶不看书,课文中哪句话给你留下的印象,写下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写)。这样,使作业成为了促进学习发展的一个生长点。

2.3 尝试合作学习

“语文教学民主化在师生关系上追求‘我——你’对话境界,在学生与学生关系上则致力于合作学习。”③合作学习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思想,共同构思、复述内容,并对别人的发言发表评论。这样,每个学生既是“演说者”又是“听众”,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角色不断转换,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学会同别人合作。在积极融洽的合作氛围中,各成员既乐于接纳对方,又快于倾吐自我,使学习小组真正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启示之三:新课堂是“阅览室”——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渠道

当文本内容与学生体验相当陌生时,两者间的对话关系就相当疏远,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怎样融洽文本与学生的对话关系呢?课一开始,李老师从质疑课题入手,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体验成功,又通过语言创设情境,使学生乐于读、主动读,引导学生用心读懂文本。《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1 品读典型句段。

“读”是最主要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方式,通过读,可以使学生真正达到“我书入心,书入我心”的境界。为此,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阅读形式,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加设阅读平台,即抓典型句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学生在感情碰撞中获得知识、能力,同时思想也得到启迪。李老师在课堂上就是抓住了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到“给予”是快乐的,在最后十分钟还设计了一个“拓展延伸,加深感悟”的教学环节,提供了《蜜蜂与蚂蚁》、《别人的耳朵》、《贫穷与富有》等八篇短文,四人小组交流一篇短文,通过自读自悟、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给予”是一种高尚的品质,“给予”是一种了不起的崇高境界。


展开全文阅读
3.2 品味语言文字。

“品”是一个比较、回味的过程,教师如能有意识地抓住一些文眼、词眼进行适当的变化,可引发学生对词语的辨识,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准确性、感悟力得以逐步提高。如金明东老师在《鸬鹚》一文中研读“一抹”的片段特别精彩。首先,辨析“一抹”,通过换词体会内涵意,重点讨论用“一抹”好在哪里,并且叫学生自己把研究成果写在黑板上,如:爱惜、鼓励、惊动、享受等等。接着研读“一抹”,领略捕鱼乐,着重讨论“渔人轻轻一抹,回抹出什么来?”,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说,学生的畅想很丰富,心灵的花朵在课堂上尽情开放。这样,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品味,使文章充满了灵性、生机与情味的形象,在学生脑海中鲜活起来了。

3.3 尝试换位体验。

“入”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换位体验,达到“文中有我,我中有文”的效果。以《燕子过海》教学片段为例,当阅读到“水手们用崇敬的目光,望着那些越飞越远的燕子,又怀着沉重的心情,把这些躺在甲板上的燕子,轻轻地放到大海的怀里”这句时,老师让学生把自己当做船上的一名水手,面对这些燕子说说自己的体验。学生读着说着被燕子的精神所感染,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已深刻地影响了学生的精神领域。

另外,“悟”、“辩”也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方式,要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在朗读、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

启示之四:新课堂是“问题中心”——把握师生之间的对话主题

“问题”是对话教学的核心,它相当于传统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先生说得好,让学生自己选择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而后又产生更多的问题。但是目前一些课堂上又出现了“到处是问题,忙着解决问题,懂了也装不懂”这三大问题,那么怎样把握师生间的对话主题呢?

4.1 唤醒质疑意识

学生的质疑与审问意识,对于提高师生“对话”互动的质量及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⑤在激发学生提问时,教师应抱着宽容、开放、民主的心态。有时学生的提问可能是幼稚的或者是钻牛角尖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也应给予肯定,认真倾听,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积极的肯定。

4.2 提高质疑能力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进行质疑发问,但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示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一是教师自己在教学时要时时生疑发问;二是教师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在教学中是如何质疑的。如《给予是快乐的》一文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是:小男孩问到,“先生,这是你的车吗?”李老师在指导读这句话时问“这句话应该读出羡慕的语气,羡慕什么?”学生纷纷作答:车、车很漂亮、车的主人。李老师追问“到底羡慕什么?读书可不能断章取义,抓紧在书上打上问号。”学生万万没想到如此细微的地方还隐含着问题,这是教学生读句子提问题。

4.3 重视解疑过程

针对学生提出的“为什么这个夜晚对他们来说都是难忘的?”这个问题,李老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探究自己提出的问题,兴趣盎然,感情得到了升华。因此,组织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充分自读自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并深入小组参与讨论非常有必要。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拉近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构建生生之间的对话平台,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渠道,把握师生之间的对话主题,让语文课在沟通、合作中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①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15

③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④陈顺洁、华卜泉.对话教学:概念与要素.中小学教育,2003,(5)

⑤转引自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标签:教学论文 走进对话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语言的魅力(网友来稿)
下一篇:教学中对语感的一些思考(网友来稿)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人教版| 苏教版| 西师版| 北师大| S版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论文|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作文指导| 教师随笔| 学生习作| 作品赏析| 备课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微信: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