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试题
教案
论文
音像
素材
课件
班主任
数学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案
》
课堂实录
阅读:162 2019-11-08
标签:
课堂实录
第7册课堂实录
部编本第7册课堂实录
《扁鹊治病》课堂教学实录(部编本四年级上册)
师:这些年,生活水平提高了,养生成了一个热门话题。电视上的养生节目,收视率奇高。于是,许许多多养生方面的“专家”和“大师”,像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请大家看看屏幕上这四位。
师:有认识的吗?
生:没有。
师:不认识,没关系。认识了,不一定是好事。(生笑)如果你要看病或者养生,凭直觉,你会选择哪一位?
生:我选第三位。从他穿的衣服看,是位道士。能被《人物周刊》当成封面人物的道士,一定非常了不起。
师:有道理!和尚、道士,在我们的心目中,都有点神秘的感觉。还有谁来说。
生:我选第一位。看看他后面的书橱就知道,他是一个喜欢阅读、知识渊博的人。
师:藏书多,不一定学问多。北大有位教授,学富五车。有人跑他家一看,一本书也没有。人家读书,看一本,撕一本,把知识都装进脑子里去了。(生笑)
生:我选第四位。你看他,站在台上讲话,说明他有很大的本领。
师:我也天天站在台上讲话,说明我的本领也不小。(生笑)
生:我觉得第二位最可信。你看他把自己养得白白胖胖的,说明他懂得养生。
师:有道理,自己都不会养,怎去养别人呢?(生大笑)我来简要介绍一下这四位。第一位叫张悟本,他在电视上说,养生简单,顿顿吃绿豆呗,搞得绿豆身价暴涨,被大家戏称为“逗你玩”;第四位,叫林光常,他说,要健康,先排毒,生病不用吃药,食物可以治病,结果害死了不少人。其他两位,推崇气功,只要练气功,得了病可以不打针不吃药。你们觉得,他们的话可信吗?
生:不可信。
师:我给这组画取了一个名字,一起读——
生:《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大师”》。
师:再看看下面这四位。认识吗?
(投影出示:)
生:中国古代四大名医。
师:是的!他们是我们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医生,医德高尚,医术高明。许多年过去了,他们的奇闻轶事还在民间流传。我也给这幅画取了个名字——
生:《这些年,我们怀念的名医》。
点评:课前谈话,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运。让学生了解近些年出现的四位“大师”以及中国古代的四大名医,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学目的有三: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把目光聚焦到本文的主人公——扁鹊身上;三是和结课时的“回归现实”遥相呼应。
一、 检查预习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和中国古代一位名医有关。题目叫——
生:《扁鹊治病》。
师:课文大家都预习过了,我来检查一下。谁来读读这几个的词语:
出示:蔡桓公、扁鹊、皮肤、肠胃、骨髓、理睬
师:读得很准确,说明你预习得很充分。其中有两个词语,大家要注意,两个三声的字组成词语,第一个字要发生音变,读成二声。我们一起来读。
生:骨髓,理睬。
师:光会读,还远远不够,关键得会写。拿起笔,我们再来听写几个词语。
(词语:蔡桓公、扁鹊、肠胃、理睬)
师:“睬”字,右边是个“采”,上角是爪字头,右下为木,表示用手采摘果子,加上“目”就表示“看”,现在引申为“搭理、理会”;“肠胃”这两个字,都有一个“月”,绅士写法不同。“月”做偏旁,要写得瘦高;做字底的时候,要变得矮一点,胖一点,撇变为竖。请大家检查一下,把写错的字纠正过来。
点评:生字教学,不能一带而过,也不能面面俱到。教什么?教知识的重点、难点。屈老师提醒孩子,正确认读“骨髓”“理睬”两个词语,并告诉他们为什么,很有必要。这样,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规律。书写指导,教师抓住几个容易写错的字,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点拨,并要求学生随即改正,训练扎实到位。
二、 概括大意
师:读则寓言故事,主要写了两个人物,他们分别是——
生:扁鹊和蔡桓公。
师:(板书:扁鹊、桓公)课题虽然叫《扁鹊治病》,但是扁鹊并没有开药,更没有把蔡桓公的病治好。其实,这篇文章,以古文的方式,选入中学课本,题目就叫《扁鹊见蔡桓公》。我觉得,这个题目更恰当一些。故事中,扁鹊拜见蔡桓公,一共见了几次?
生:四次。
师:准确地说,应该是见了三次。最后一次,远远地躲开了。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扁鹊拜见蔡桓公,发现蔡桓公病情如何?用“——”画出来;扁鹊告诉蔡桓公,蔡桓公的态度怎样?用“﹏”画出来。读完后,想一想,尝试用词语填充这张表格:
出示:
次数
扁鹊的诊断
蔡桓公的态度
1
病( )
不( )
2
病( )
不( )
3
病( )
不( )
4
病( )
不( )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勾画得很认真,我们现在来交流一下。谁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想法。
生:第一次拜见蔡桓公,扁鹊的诊断是皮肤上有点小病,蔡桓公不相信他的话。
师:皮肤上有点小病,我们概括为:病在——
生:皮肤。
师:蔡桓公的态度是——
生:不相信。不信。
师:第二次呢?
生:我认为是病在皮肉,蔡桓公的态度是不理睬。
师:“病在皮肉”不如换成“病入皮肉”,“理”和“睬”的意思一样,建议把“不理睬”换成“不理”或“不睬”更简练。
生:第三次,扁鹊的诊断是病到肠胃,桓公的态度是不高兴。
师:“不高兴”,可以换成两个字——
生:不爽。不悦。不快。不乐。
展开全文阅读
师:我们就用“不悦”吧。
生:最后一次,扁鹊认为桓公的病已经深入骨髓,蔡桓公看到扁鹊躲着他,觉得很奇怪。
师:是呀,我们换成“病入骨髓”,桓公却一点也不知道,这叫不——
生:不解。
(此时已完成下列表格)
次数
扁鹊的诊断
蔡桓公的态度
1
病(在皮肤)
不(信)
2
病(到皮肉)
不(睬)
3
病(至肠胃 )
不(悦)
4
病(入骨髓 )
不(解)
师:谁能看着表格,把课文的大意讲一讲。
生:扁鹊第一次见到桓公,说他皮肤上有点小病,蔡桓公不相信;第二次,扁鹊说他病已经到皮肉之间了,蔡桓公没有理睬他;第三次,扁鹊说他的病已经到了肠胃里,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第四次,扁鹊说他的病已经深入骨髓,蔡桓公却没有感觉到。最后,蔡桓公病死了。
师:你看,抓住了主要情节,就把故事讲明白了。同桌之间相互合作,用简练的语言,相互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同桌相互讲述故事大意)
师:(隐去字幕)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得再简练点。
生:扁鹊三番四次告诉提醒蔡桓公要治病,但是桓公不听劝告,小病变成大
病。最后,蔡桓公病死了。
师:“三番四次”用得很准确。
点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是简洁、全面。老师让学生朗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加工锤炼,用相对整齐的词语或者短语进行表述,新颖有趣,且具有一定的难度。我们看到,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所呈现出来的积极的思维状态。因此,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一个层面,应该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有梯度的活动,拾级而上,教学就有了深度和理趣。
三、 品读故事
1、说说扁鹊
师:文章里主要写了两个人,分别是谁?
生:蔡桓公和扁鹊。
师:作者写扁鹊的时候,主要描写了人物的语言。用心读一读扁鹊的话,边读边思考:你从扁鹊的话里读懂了什么?扁鹊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神态?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一练。
出示:
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学生练习后)
师: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怎么说的,谁来读读?
生: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师:扁鹊的话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蔡桓公的病——
生:是小病。不严重。没有大问题。
师:二是病虽然小,但是应该早些治疗。请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蔡桓公的病很轻微。
生: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师:谁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病虽然很小,但是应该及时。
生: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师:读课文,不仅要理解意思,还要把自己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第二次呢?
生: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师:是呀,比以前严重了。谁用朗读告诉蔡桓公,他的病严重了,得赶紧治疗。
生: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师:你想想啊!桓公的病加重了,作为医生的扁鹊,有什么感受呢?
生:焦急。着急。
师:请你焦急地读一读。
生: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师:第三次呢?
生: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师:此时的扁鹊,可以说是心急如焚啊!他会怎么劝蔡桓公呢?谁再来读读?
生: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师:从一次又一次的劝告中,你体会到扁鹊是个怎样的人?
生:很有责任心的人。很执着的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
2、说说桓公
师:面对扁鹊一次又一次的劝告,桓公是又有什么反应呢?请你读读下面三句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
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次,扁鹊说他皮肤上有点小病,他是怎么回答的?
生: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师:你从这句简单的话中,读出了什么?
生:桓公根本不相信他。
生:桓公认为扁鹊是个骗子。
师:是呀!桓公一点儿也不相信他。谁再来读一读。
生: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师:如果加上动作,不屑一顾的感觉就出来了,我们一起来试试。
生:(抚胸、摆手)我们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师:真是活灵活现啊!第二次,扁鹊说他的病加重了,蔡桓公有什么反应?
生: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师: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他在想什么呢?
生:我明明说过自己没病,你为什么还要来烦我?
生:他越是说我有病,我就越不相信他的话。
生:一次次来烦我,该不是想骗我一些钱吧。
师:第三次,蔡桓公什么反应呢?
生: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师:非常不高兴,是什么样子的?
生:脸黑得像锅底,眼睛里会喷出活。
生:恨得咬牙切齿,很不得把扁鹊拉出去斩了。
师:从蔡桓公的反应中,你觉得蔡桓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自以为是的人。很自负的人。很固执的人。
3.串讲故事
师:我们来配合一下,讲一讲这个故事。女生读扁鹊的话,男生读蔡桓公的反应,我来串联整个故事。
师:(音乐起)有一天,名医扁鹊拜见蔡桓公,善意地提醒他——
生: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师:蔡桓公听了,一点都不相信他——
生: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师: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急切地催促他——
生: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师:蔡桓公听了,有点讨厌他——
生:蔡桓公有点不高兴,没有理睬他。扁鹊又退了出来。
师:十来天后,扁鹊越来越担心蔡桓公的身体,郑重地劝告他——
生: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师:蔡桓公听了,非常痛恨他——
生:蔡桓公非常不高兴。扁鹊连忙退了出来。
师:就这样,蔡桓公的病越来越严重,小病变成了大病,最终的结果是——
生:蔡桓公病死了。
4. 角色体验
师:我来采访一下蔡桓公。大王啊大王,人家扁鹊是家喻户晓的名医,你怎么就不相信他的话呢?
生:他只是在我身边站了一会儿,就说我有病。我当然不相信他喽!
生:他没有说清楚我为什么得病了,有什么症状,我当然不相信。
生:他这样的骗子,我见得多了,分不清谁是名医,谁是骗子。
师:大王啊大王!据我所知,扁鹊既没有骗您的钱,更没有伤害你,你怎么就越来越生气呢?
生:因为他老是说我有病。(生笑)
生:他三番五次来找我,求着我治病,我当然很生气喽。
生:他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竟然说我有病,本大王能不生气吗?
师:是呀!人家是大王,这事最好私聊。
展开余文
生:他不仅说我有病,还威胁我,再不治会怎么样。我当然不高兴喽!
师:是呀!没什么别没钱,有什么别有病!看来,谁也不喜欢别人说他有病。(生笑)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有病,得了病也不去看医生。有一个成语——讳疾忌医(板书:讳疾忌医),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点评: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对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准确把握。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一定程度上讲,体验重于理解。如何让学生融入文本,体验文本人物的喜怒哀乐呢?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的体验活动:揣摩语气,读好扁鹊的语言;合理想象,读好蔡桓公的表现;配乐串读,强化整体认识;角色采访,直抵人物内心。教学活动,从文本语言入手,一步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教师设计的采访环节,让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实现了角色的转换,学生感同身受,直抒胸臆。从而,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讳疾忌医”的人性弱点。
四、 揭示寓意
师: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面对浑身疼痛、命悬一线的蔡桓公,名医扁鹊
为何一走了之?
生:因为桓公的病已经很严重,谁也没办法了。
师:是的,无药可救了。
生:如果不走,治不好桓公的病,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生:桓公的病已经深入骨髓,只能等死了。
师:这叫“病入膏肓”。课文有一段话,写出了扁鹊不再为桓公医治的原因,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
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师:“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是说扁鹊没有能力吗?
生:不是,是说没有任何办法了。
师:是呀!面对固执的蔡桓公,名医扁鹊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板书:无能为力)。读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
生:得了病,要听从医生的建议,早作治疗。
生:做人不能太顽固,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生:有了小病,要尽早治疗,不然会变成大病。
师:仅仅治疗疾病,是这样的吗?
生:不是!其他方面也一样。比如,你犯了小错,不及时改正,会变成大错。
师:变成大错会怎样?
生:成了习惯,改不了了。
生:没有机会改正了。
生:会有很严重的后果。
师:是的。有了小缺点,小错误,要及时改正,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防微杜渐”。(板书:防微杜渐)
点评:对“无能为力”的理解,很有必要。正因为有了连名医都“无能为力”的严重后果,所以“防微杜渐”就显得非常重要。其中,对于寓意的概括,教师的指导呈现了“由放到收再到放”的聚焦过程。学生的认识都有道理,但是,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寻找出文本的核心价值——防微杜渐;仅仅让学生知道,小病要及时治疗还不够,必须要认识到,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与生活中的其它事。因此,教师的追问很有必要。
五、拓展延伸
师:蔡桓公身为一国之君,处理过许许多多的大事。最终,却因为一点小病,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在临终前,他的心情一定不会平静。他会想些什么呢?请你发挥想象,把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出示: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又听说扁鹊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他百感交集:
师:蔡桓公在想什么呢?他可能会想到,自己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可能会想到扁鹊,苦口婆心,原来都是为他好;他可能想到自己的病,他可能想到事情的前前后后……
(学生写完后交流)
生: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又听说扁鹊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他百感交集:我作为一国之君,聪明了一辈子,却被一点小病要了性命。看来,还是大家说得对:不听医生言,吃亏在眼前!
师:俗语改得好,真是画龙点睛。
生: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又听说扁鹊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他百感交集:扁鹊一次次来找我,原来都是为了我的病啊!只可惜,我把别人的好心当成了驴肝肺,伤害了别人,更伤害了自己。我真是后悔快要断肠了。
师:明白了扁鹊的良苦用心,可是为时已晚了。
生: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又听说扁鹊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他百感交集:本来是一点小病,热水敷烫就可以治好。没想到,被我一拖再拖,到了今天的地步,真不应该啊!哎,这一切,都是我自作自受,怪不得别人。
师: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是,人性是极其复杂的。谁都知道得了病要治疗,但是蔡桓公怎么就执迷不悟呢?有时候,需要我们换个角度来看问题。如果是李一大师来拜见蔡桓公,他肯定不会这样做。他也许会说什么呢?
生:他会说大王的好,讨他的欢心,骗他的钱。
师:是的。他也许会说,大王,我看您容光焕发,精神状态不错,身体一定很健康。您的健康,是全国人民的福气。我最近办了个养生班,练练气功,可以延年益寿。大王,您也来试试吧?要不,我给您打个八折?(生大笑)
师:大王听了,受用吗?会接受治疗吗?
生:会。
师:但是,一代名医扁鹊,怎么就不能获得大王的信任呢?这个问题,你们得到生活里去找答案。下课。
点评:有了前面几个教学环节的持续铺垫,学生对故事的理解趋于深刻,对人物特点的把握较为准确。此时,安排小练笔,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对寓意的理解。教师的点拨,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让练笔呈现出生气勃勃的景象。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留给学生无尽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令人回味悠长。
板书:
扁鹊治病
桓公 讳疾忌医
防微杜渐
扁鹊 无能为力
标签:
课堂实录
第7册课堂实录
部编本第7册课堂实录
扁鹊治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音像素材
教学视频
备课参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内含配套教学用图)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纪昌学射》课堂教学实录(部编本四年级上册)
下一篇: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安慰》优秀教学设计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
人教版
|
苏教版
|
西师版
|
北师大
|
S版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
论文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教学反思
|
作文指导
|
教师随笔
|
学生习作
|
作品赏析
|
备课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微信:
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