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试题
教案
论文
音像
素材
课件
班主任
数学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723
标签:
教学设计
第7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7册教学设计
卢沟桥的狮子、三味书屋、和时间赛跑、加了一句话、珍贵的教科书、爸爸和书、壮丽的青春、颐和园、海滨小城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
1 卢沟桥的狮子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6个生字,学会其中14个。正确读写“歇后语、联拱石桥、厘米、甚至、鼻子、大概、淘气、清楚、挑衅、驻扎、抗日战争“等词语。
2、 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 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卢沟桥狮子的特点,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了解卢沟桥狮子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有关卢沟桥狮子的投影片,多媒体课件;生字生词卡片。
布置学生课外收集卢沟桥和有关抗日战争的图片、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题
在北京西南广安门外,有一座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为“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你们想看看吗?
(出示投影片)这座桥就叫作卢沟桥。图中都有些什么?(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 师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对卢沟桥,你想知道些什么?
根据学生资料收集的情况,教师做适当补充:卢沟桥因横跨在卢沟桥上而得名。卢沟桥为北京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造拱桥。它始建于金大定29年,成于明昌三年,清朝康熙时毁于洪水,后又重建。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朝乾隆皇帝题的“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
三、 指导看图。
先看大图,再看小图,看后交流: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四、 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要求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多读两遍,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 再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并在文中将自己喜欢的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 检查交流。
(1) 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生字词,并提示易错的地方。
“联、侵”是前鼻音。
“抗”是后鼻音。
“概”读“gài”,不读“kài”。
(2) 交流词语的理解情况。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类似谜语的迷面,后一部分类似谜语的迷底。人们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把后一部分隐去,所以叫歇后语。如文中的“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向学生介绍几则歇后语,或由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歇后语。如竹篮打水——一场空;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联拱石桥:板画或出示图片,并问学生在那见过联拱时桥。
望柱:桥栏板之间的柱子。结合看图理解。
挑衅:借口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五、 精读课文(第1——3自然段)
1、教师范读课文第1——3自然段,学生边听边找出概括卢沟桥狮子特点的一句话,在下面画上“ ”。
2、学生反复自读这句话后,体会这句话概括了卢沟桥狮子的哪些特点。
3、小组合作学习,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这三个特点?哪些语句你最喜欢或很有感受?为什么?
4、通过全班交流,明确这些特点是这些语句表现出来的。
学生自由读,分别说出自己读这些句子的感受。相机解决:为什么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5、重点探究“形态各异”的特点。
(1) 课文描写了卢沟桥狮子的哪些形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谈谈打算怎么学。
可从文中找处描写狮子的动作、形态的词来想象狮子不同的形态。
可看图想象狮子的不同形态,并结合语言文字体会。
可通过边读边想,想象不同形态狮子的画面。
也可通过表演,再现狮子的不同形态。
还可结合句末的省略号,想象其他狮子的形态。
(2) 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学法,自读感悟后,全班交流讨论,适时评价,并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3) 看到这些形态各异的狮子,你想说什么?
6、 学生整体朗读第1——3自然段,注意读出欣赏、赞美的情感。
六、 小结。
让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
七、 布置作业。
1. 识记字形,抄写生字词。
2. 完成思考练习2。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听写生字词。
2、 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二、 学习第四自然段。
1、 卢沟桥的闻名不光桥上的狮子多、各具形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指名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在七七事变中,卢沟桥的狮子看到了什么?
2、 引导学生讨论。
3、 引读课文。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狮子亲眼目睹了——(学生接读)“侵华日军向中国军队挑衅,驻宛平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抗日战争从这里正式开始。”
4、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七七事变的资料。
5、 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三、 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1、 读一读,想一想,这段话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理清层次。
2、 请学生交流打算用什么方法背诵。
3、 学生用各自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课文。
四、 拓展练习。
1、 交流观察当地的石狮子所得,或展示收集到的有关石狮子的资料。
2、 引导学生用“有的……好象……”练习说话、写话。
3、 交流抄写的句子。
五、 总结课文。
1、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六、 布置作用。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 抄写课文中写狮子形态各异的句子。
板书
1 卢沟桥的狮子
数量多:数不清
卢沟桥的狮子 大小不一:甚至 历史意义的建筑
展开全文阅读
形态各异:有的……有的……
2 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鲁迅、绍兴、纪念管、戒尺、家务、严厉、当铺、料理、绣像、毫不松弛“等词语。
2、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 把握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严格要求自己和勤奋好学的精神。
4、 图文对照,学习课文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和抓住重点词句感悟、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1、 图文结合,了解三味书屋的陈设,学习课文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
2、 了解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体会鲁迅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或有关三味书屋的投影片,鲁迅的照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出示课题,指导看图。
1、(出示挂图,或有关三味书屋的投影片)让学生看图,知道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板书课题)
2、介绍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从小喜欢看书、绘画。鲁迅青年时代学过医,后来为了国家的兴盛,他用手中的笔写了许多文章揭露社会的黑暗,以唤醒劳苦大众起来与反对势力斗争。鲁迅先生的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他的书已经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世界人民敬爱鲁迅先生,喜爱他的作品。
这篇课文写的就是鲁迅先生童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和在那儿发生的一个故事。
3、 让学生自主观察。你打算按什么顺序观察这幅图?然后交流、比较,看哪一种观察顺序更好。
4、 ‘按从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观察图中都画了什么,并说出观察所得。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听教师范读课文,思考:三味书屋是什么样子的?找出叙述三味书屋的部分。
2、 探究第二自然段。
(1) 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依次画出文中表示方位的有关词语。
(2) 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把三味书屋的摆设放到相应的位置。相机看图理解“分别、戒尺”两词。
(3) 练习朗读,让学生说说该怎么读,才能让人感到言之有序,条理清楚。在反复练习中体会写方位和主要事物的词语要读重音。
(4) 小结: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条理非常清楚。我们在观察事物或习作时也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描写事物。
三、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三味书屋是个什么地方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 学生交流各自收集到的有关鲁迅先生、三味书屋的资料,教师随即出示鲁迅的放大照片。
四、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
1、 请学生当小老师,提示同学们读音、字形上的易错之处。
2、 重点练写“鲁、戒、断、弛”。
五、 课堂小练习。
1、 用上适当的量词:
一( )画 一( )古松 一( )梅花鹿
一( )椅子 一( )戒尺 一( )八仙桌
2、 学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三味书屋。
六、 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词。
2、 朗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听写生字词。
2、 看图介绍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
二、 学习第三自然段。
提示:鲁迅先生小时侯在三味书屋读书,有个什么故事另人难忘呢?
1、 指名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交流了解大意:课文写了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
相机引导理解“来历”:本课指“早”字是怎么刻在书桌上的。
2、 学生自由读书质疑,再交流,梳理出主要问题。
(1) 鲁迅为什么会迟到?
(2) 当受到寿镜吾老先生严厉批评时,鲁迅为什么不向先生解释,而是“默默”的回到座位上呢?
3、 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合作讨论。
探究问题(1)时,要抓住“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这个关键句来体会。
探究问题(2)时,要联系“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这个句子来体会。
提示:鲁迅为什么,不向先生解释,而是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想什么?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加以体会。
“坚定的信念”指什么?“信念”前加上“坚定的”又告诉我们什么?
从“默默地”、“深深得体会到什么?
4、 指导朗读,重点读好以上两个关键句,通过自读与听教师范读,在比较中体会。
5、 背诵指导。
(1) 让学生读读想想。
围绕“早“字写了几层意思?
(2) 提示方法。
熟读后,可逐层试背,再把整段连起来背
(3) 你还打算用什么方式练习背诵?
(4) 学生练背,同桌对背。
三、 总结全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交流学习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四、 布置作业。
1、 练笔:按一定顺序观察教室或自己住处的室内陈设,并用一段话写下来。
2、 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读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板书设计
(墙)正中 一幅画
样子 正中:先生的座位
(画)前面 四面:学生的座位
三味书屋
东北角:鲁迅的座位
形状
“早”字的来历 来历:迟到、批评、默默、刻
3 和时间赛跑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读写“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日月如梭、狂奔、受益无穷、假若”等词语。
2、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时间的意义,初步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4、 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教学重点
“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和生活体验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不断取得成功的。
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或有关课文插图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平时的额学习、生活中,会不会留意时间的流逝,有没有觉得时间似乎总是有的,用也用不完呢?我们学习了第三课,也许你回改变相法。(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 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运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生字词。
3、 读通课文。做到不添字 、不漏字、不读破句。
三、 检查自学。
1、 让学生当小老师,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2、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些事。
四、 学习课文第一至七自然段。
1、 自读课文,边读边将这部分难理解的词句画下来。
2、 交流不理解的词句,重点解决思考*练习3中的四个句子。投影或电脑课件出示这四个句子。
(1)“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这句话是理解的难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理解、体会。
读父亲的话,看看父亲是怎么理解的。
引导学生读读“我”的生活体验,看看“我”怎么理解的,看到太阳下山,知道一天就这么过完了,看到鸟儿飞到天空,想到明天即使飞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
展开余文
出示父母或自己小时侯的照片,计算一下自己的年龄,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从中感受到“时间一去不复返”。
指导朗读爸爸的话及“我”的生活体验。
五、 小结。
1、 朗读课文第一至七自然段,朗读时注意声调应缓慢、低沉些,带有一点淡淡的哀愁。
2、 让学说交流学习的收获。
六、 布置作业。
1、 书写生字词。
2、 摘抄思考*练习3中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听写生字词。
2、 回忆课文第一至七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 学习第八自然段。
1、 时间那么宝贵,我们怎么利用好时间呢?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我”和时间赛跑,课文写了几件事?
2、 在书中标上序号,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地说说内容要点。
3、 画出写“我”跑赢了时间的感受的句子,读一读。
4、 追问学生:你跑赢了时间了吗?了解昨晚完成作业的时间。
5、 指导朗读,体会“我”与时间赛跑取得成功的快乐。朗读吖,力求体现出跑在时间前面的胜利者的喜悦和自豪。
三、 学习第九、十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说说作者和时间赛跑后的体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受益无穷”。
2、 自由读课文,找出最能表达“我”和时间赛跑深刻体会的句子,并画上“——”。
3、 投影或课件出示句子:“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1) 读读句子。用换词法理解“假若”。
(2) 小组合作讨论:你同意这个说法吗?可以 结合自己 的生活经验或名人的事例来说明,谈谈自己的看法。
4、 投影出示填空题。
在战斗中的时间赛跑( );在工业生产中和时间赛跑( );在体比赛中和时间赛跑( );在科学研究中和时间赛跑( ),在学习上和时间赛跑( )。 让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完成该题,并交流。
5、 指导朗读第九、十自然段,可读的慢一点。
四、 总结课文。
说说自己学习课文后的体会。
五、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板书
3 和时间赛跑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光阴似箭 日月如梭
受益无穷 就能成功
4* 加了一句话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 4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魅力,说说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点
从故事中体会到语言文字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体现课文插图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 明确要求,自学课文。
1、 读一读阅读提示,说说阅读要求。
(1) 了解盲妇人乞讨过程中情况的变化的原因。
(2) 说说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阅读感受。
2、 按阅读要求,自读课文。
(1) 借助工具书,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
(2) 边读边在课文上做记号,把表现盲妇人乞讨过程中情况变化原因的重点词句画出来。
(3) 把课文最后一段话多读几遍,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把自己的感受用铅笔写在课本上。
3、 小组交流,合作学习,有疑难的问题做好记录。
4、 教师在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巡视指导。
三、 检查自学,集体释疑。
1、 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学习收获,提出疑难问题,要求说清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解决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还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
2、 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加以梳理,确定解释重点。
3、 学生集体解疑,教师适时点拨。重点讨论:为什么在“我什么也看不见”前面加上“春天到了”,会产生这么大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
(1) 比较朗读下面这组句子,说说在意思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我什么也看不见!”“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2) 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话边读边想象:春天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老妇人“什么也看不见”的不幸遭遇的强烈反差。
(3) 交流各自的感受,理解“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的含义,体会这句话能打动人的原因,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4、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以抒情的语调来读,教师可范读最后一段话。 四、 相互采访,感悟内化。
1、 请一位同学扮记者,其他同学扮采访对象,进行现场采访,深入理解加上这句话的含义,感悟语言的魅力。
2、 变换采访角色,换位体验。
五、 迁移训练,布置作业。
板书
4* 加了一句话
“我什么也看不见” (不幸)
(风烛残年) (贫困交加)
“春天到了, 我什么也看不见!” (更不幸)
5 珍贵的教科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板凳、代替、嗓门、渴望、俯冲、轰炸、叨念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教育学生学习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及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的经过.
2、理解教科书为什么是珍贵的.
教学准备
背景资料、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珍贵的教科书>:什么叫“珍贵”,你在生活中将什么视为“珍贵”的?
2、检查预习,出示一组词语.
渴望 激励 振奋人心 争先恐后 炮火连天 完整无缺 兴高采烈
根据课文内容,以上哪些词语你觉得最能体现教科书的珍贵?为什么?并在四人小组中互相讨论练说:将词语连起来说一说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1、轻声读每个自然,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讨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讲下面内容的,并完成提纲
渴望得到印好的教科书
教科书和张指导员未说完的话激励”我”前进.
3、课文围绕着“珍贵”写了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同学们能从提纲中筛选出最重要的词语来作为每个大段的小标题吗?请上黑板板书.
盼书
取书
护书
激励”我”前进
三、细读课文,理解“珍贵”.
1、带着问题读课文。文章从四个方面来写教科书的“珍贵”.你最感到的是哪个部分?
2、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的部分最令人感动.默读自然段.
3、四人小组中一名同学大声读课文,其余三名边听边用“_____”画出张指导员说的话,用”*”画出描写张指导员护书时动作的词语.
4汇报成果,投影出示句子.
“快卧倒……”
“书……书……”
“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5、交流讨论:这三处话张指导员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各处的省略号有什么不同用法?并进行朗读指导.
(1) 敌机突然轰炸,情况紧急,张指导员说的话被打断.朗读时语速要稍快.
(2) 张指导员伤势太重,生命垂危,说话断断续续.
(3)最后张指导员嘱咐下一代要好好学习,话没说完就牺牲了.
6、指导朗读.
7、年轻的张指导员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教科书献出了生命;这些来之不易的教科书显得尤为珍贵.他当时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指导员趴在离我不远的地方,一动不动.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子下面,被鲜血染红了.
8、讨论.
(1)“趴”能改成“倒”吗?
(2)为什么要用“压”
(3) 结合“完整无缺”体会张指导员的献身精神.
9、分角色朗读.
10、总结:张指导员牺牲了,这浸染着他鲜血的教科书成了“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四、学习生字词.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张指导员未说完就牺牲了,请你想象他想说写什么.请写下来.
3、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旧课,理清叙述顺序。
1、 这篇课文围绕教科书的珍贵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 理清叙述顺序。
二、 谈谈议以,精读课文。
1、 同学们,年轻的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了,他临终前惦记的是什么?
2、 交流了上节课作业。
3、 同学们决不会辜负张指导员的期望,因为他们原本就是一群在战争中坚持学习、热爱学习的孩子。《珍贵的教科书》中的“珍贵”还表现在“盼时”、“取书”和“激励”等情节中。
4、 小组合作探究。
5、 反馈交流,研读课文。
(1) 孩子们为什么“盼书”?简介历史背景。
(2) 出示题板,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没有( );就( ) 没有( );就( ) 没有( );就( ) 没有( );就( )
(3)怀着渴望教科书的心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4)终于有了教科书,它又是怎么来的?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党中央如此关心说明了什么?
(5)“取书”片段用小剧本表演,配合感情朗读完成,并在其中体验“振奋人心、争先恐后”的语气,读出张指导员的激动和孩子们的急切。
6.总结;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
三、 课外延伸,进行小练笔。
1、 说一说,当孩子们拿到这沾染着张指导员鲜血的教科书时,会是怎样一种场面?孩子们会怎么想,怎么说?再动笔写写当“我”拿到血染的教科书时……
2、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2、3题
板书设计
5 珍贵的教科书
盼 书 保 护
来之不易 珍贵 寄托先烈的期望
展开余文
极激励“我”前进
6*爸爸和书
教学目标
1、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叙述顺序。
2、 体会爸爸对子女的关怀和期望,引导学生热爱书籍、热爱学习。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体会父亲对子女的深情,懂得书的来之不易和读书的乐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1、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阅读提示”。
2、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1)你读懂可什么?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2)还有哪些地方你没读懂?请同学们一起探讨。
3、 质疑问题归纳如下。(用幻灯出示)
(1)爸爸的公司倒闭了,我们家的生活艰难,为什么爸爸还要带“我”去买书?
(2)为什么“我”捧着这本刚买的童话集就像捧着一件珍宝似的?
(3)爸爸问“我”:“怎么样,乘汽车比坐汽车强!”这举话怎么理解?
(4)“我”大声回答:“买书比坐汽车强!”这时,“我”心里想些什么?
(5)这本薄薄的童话集为什么“我”缠着爸爸读了一遍又一遍?
(6)为什么许多年过去了,对“我”来说,这本薄薄的童话集比任何一本书都珍贵?
三、再读课文,演剧激趣。
1、学生自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表演课本剧。
一、 合作探究,自学感悟。
1、 讨论。
2、 分析。
(1) 同学们朗读有关句子。
(2) 找出表示动作的词。
(3) 思考讨论。
①“我”和爸爸是在哪里挑中了这本童话集的/
②如果把“挑”换成“买”好吗?
小结:同学们在表演时,要演好爸爸“挑”书的动作。
(4) 思考讨论。
A、书买下了,此时,“我”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我”捧着就像捧着珍宝似的
B、那么,该怎样表演好这个“捧”的动作呢?谁来试一试?
3、 讨论。
对刚才同学的表演,你还有什么看法呢?
4、 分析。
思考讨论:对“冷”的表演重要吗?为什么?
A、因为路远天冷,“我”实在走不动了。“爸爸问我:‘怎么样,成汽车比买书强吧?’”在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B、 是寒风呼啸,“我”冷得直发抖,“我”却大声说“买书比坐车强!”这是为什么?
5、 讨论。
“我仿佛觉得爸爸是含着热泪在说这番话的 。”你理解了吗?谁能体会爸爸当时的心情?请发表你的看法。
6、 请同学们再表演三至十二自然段课本剧,同时给予较高的评价。
五、总结。
板书
6 爸爸和书
爸爸 和 书
希望我们热爱学习 节衣缩食 买一百多本
7 黄继光
教学目标
1、会本课14 个生字,认识其中4个。正确读写“战役、占领、进攻、枪弹、愤怒”等词语。
2、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体会比喻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4、学习英雄的优秀品质,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黄继光顽强战斗、舍身堵枪口直至壮烈牺牲的经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阅读有关黄继光的故事,了解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等知识。
2、准备课件、课文插图
3、地图一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2、交流预习时搜集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激发情感。
二、 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生在学习小组中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读书情况。
(1) 各组派代表,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 就不理解的词语,学生间交流、解答。教师适时予以点拨。
三、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1、 学生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小组讨论: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
3、 汇报小组合作学习成果。
应重点讲清划分的依据,只要言之有理均给予肯定,可指导学生学会用归并法分段。
四、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名读一、二自然段,思考:从这两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
(1) 上甘岭战役的时间:1952年10月。
(2) 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场上最激烈的一次阵地战。
(3) 任务:要在黎明前夺下被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
3、指导朗读。
全班齐读,读出紧张的感觉,以烘托气氛。
二、 复习巩固生字词。
三、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 抄写生字词。
3、 预习第三至十二自然段,做课后思考*练习第2、3题。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黄继光》这一课,知道了黄继光所在的迎接受的新的任务——要在黎明之前夺下597.高地的主峰。当进攻开始后,战士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文中怎么说的?黄继光有何表现呢?
二、 讲授新课。
1、 学生自读课文第二部分(第三至六自然段),思考上述问题。
2、 汇报交流。
(1) 比较句子。
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枪弹压了回来。
(2) 出示并朗读句子。
3、 学习地三部分(第七至十一自然段)。
(1) 教师范读第三部分,学生默读,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描写深深打动了你?把+这些地方画下来。
(2) 学生深情朗读,思考:这些片段为什么会打动你?
(3) 汇报交流,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① 啊!黄继光突然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全班起立,有感情地齐读,要读出对英雄的赞美、歌颂。
教师引读:就在这猛烈的炮火中,在探照灯的山东下,我们看见黄继光那英雄的身躯——学生接读: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
② 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剖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③ 讨论并引读。
④ 再读一遍,体会情感。
(4) 播放课件,激起情感共鸣。
(5) 齐读第三部分。
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画面,你此时此刻一定有许多感受和体会,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呢?你觉得怎么读最能表达你的感情呢?
4、学习第四部分(第十二自然段)
全班朗读后小结:正是在黄继光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向上冲,占领了597、9高地,消灭了阵地上的全部敌人。
二、 拓展延伸,抒发情感。
1、 一场激烈的战斗结束了,“黄继光”的名字与他那不朽的精神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中。同学们看着这座纪念碑(课件展示),你会用一句怎么的话来纪念来讴歌这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呢?
2、 学生包含激情撰写后朗读。
3、 教师总结。
三、 布置作业。
板书
6 黄 继 光
进攻受阻接命令 逼近敌人
主动请站露真情 战友牺牲
胸堵枪口为祖国 负伤又站起
惊天动地奏凯歌 晕倒又站起
胸堵枪口
8* 壮丽的青春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5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这一真实而惊心动魄的感人故事,学习英雄欧阳海舍身忘死的大无畏精神。
4、 学习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体会英雄欧阳海舍身忘死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二、 学习“提示”,指导自学。
1、 认真读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2、 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提纲:
(1) 自学生字词,朗读课文,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
(2) 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说一说。
(3) 这篇文章那里最让你感动?把它找出来,多读几遍,为什么令你感动?
三、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1、汇报自学情况。
(1) 每个人都把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受感动,互相补充。
(2) 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1、 讨论;课题为什么叫“壮丽的青春”?你认为还可以取什么题目?比较一下,哪个题目好?
二、 展示、汇报学习成果。
1、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要求用自己的话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 朗读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读读自己为什么受感动。
引导学生谈:
(1) 当时的情况如何危急?
(2) 欧阳海是怎样挺身而出的?启发想象,体会欧阳海崇高的思想境界。
(3) 事情的结果怎样?
3、 为什么以“壮丽的青春”为题?
三、 感情朗读,体会境界。
1、 激情。
2、 指导学生怀着对这位英雄无限崇敬之情,充分的读,练习把课文朗读好。
四、 课后延伸,布置作业。
板书
8*壮丽的青春
峡谷险,驮马惊
箭步飞身,推离轨道 舍生忘死 无怨无悔 英勇献身,谱写颂歌
9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白鹭、西岭、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 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 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写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 指导自学。
提出自学要求:
1. 自由朗读这首诗,要读得正确、流利。
2. 利用注释和插图,理解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 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查阅字典待工具书或请教别人。
三、 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提出学习内容:
1. 将刚才自学的情况在小组内汇报。
2. 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并结合这些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四、 汇报学习情况。
1. 汇报朗读和生字掌握情况。
(1) 指名朗读,看看是否能读得正确、流利。
(2) “鹭、含、岭”这三个字的读音和字形好记吗?
(3) 集体朗读。
2.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1)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的大意。
(2) 指导朗读,注意停顿。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句的意思。
(4) 你能说说三、四两行诗句的意思吗?
(5) 这两行诗句中,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
(6) 大家再认真读读古诗,想一想,诗人在描写这些景物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3. 你认为诗人杜甫在写这首诗时,心情怎样?从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1) 学生交流。
(2) 有感情地朗读。
(3) 指导背诵。
五、 感受诗的对仗工整。
1. 这首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是数量对数量,“黄鹂”对“白鹭”是鸟对鸟名。诗人将它们对得多么工整啊!这首诗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对子,你能试着将它们找出来吗?
2. 注意这些地方,再把古诗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六、 总结。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看到的春天美丽的景色,画面有声有色,充满生机,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七、 布置作业。
背诵
第二课时
一、 汇报课后自学的古诗《绝句》。
二、 导入新课。
三、 介绍诗人。
四、 解题。
五、 指导自学。
提出自学要求:
1. 自学生字词,自由朗读这首诗,要读得正确、流利。
2. 利用注释读懂这首诗。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 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查阅字典等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六、 小组合作学习
提出学习要求:
1. 将刚才自学的情况在小组内汇报。
2. 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并结合这些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3. 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七、 汇报自学情况。
1. 汇报朗读和自学生字的情况。书写生字。
2.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3. 从一二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 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
5. 指导朗读一二两行诗。
6. 你对后两行诗是怎么理解的?
7. 这两行诗讲了行船之快。指导朗读。
八、 体会诗人心情。
1. 为什么诗人会觉得船行得特别快?
2. 为什么诗人说白帝城仿佛是在彩云中间呢?
3. 试想:诗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会怎么欣喜呢?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4.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5. 背诵。
九、 总结。
这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把行船写得惊心动魄,表达了诗人重新获得自由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十、 布置作业。
10 颐和园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的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 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 学习本课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提出自学要求。
(1)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 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2. 检查自学情况。
(1) 指名朗读课文。
(2) 学生汇报怎样记住生字的字音和字形的。
(3) 汇报作者所描写的颐和园的景点。
(4) 汇报自己通过努力弄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3. 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1) 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 认真读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向大家介绍。
(3) 将自学过程中还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
4.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1) 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每一处景点的什么特点?
三、 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
1. 读了课文,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课文哪个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了?
2. 指导朗读,注意突出大和美。
四、 总结。
五、 要认的字,练习要写巩固的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新课。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2. 学生汇报。
(1)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3) 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4)指导朗读。
三、 学习第三自然段。
1.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 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3. 指导朗读。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四、 学习第四自然段。
1. 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 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3. 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4. 指导朗读。
五、 学习第五自然段。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 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 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3. 指导朗读。
六、 朗读全文。
七、 完成思考?练习3。
八、 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11 高大的皂荚树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2个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皂荚树的特点。
3. 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皂荚树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皂荚树的方法。
2. 了解皂荚树的特点和一年四季为同学们提供的方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解题,导入新课。
二、 指导自学。
课文除了写皂荚树的高大,还写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 皂荚树的高大表现在哪里?课文哪几个段落描写了它的高大?
2. 课文还写了什么?
3. 画出你读不懂的地方。
三、 检查自学情况。
1. 指名朗读课文。
2. 通过刚才的自学,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四、 学习第一至四自然段(第一部分)。
1. 请大家默读第一至四自然段,想一想,你从这四个段落中读懂了什么?
2. 课文是怎样写皂荚树高大、茂盛的特点的?
3. 作者在描写皂荚树这两个特点的时候,在写法上有一个共同之处,你们发现了吗?
教师小结:这种写法直接明了地点出了皂荚树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2. 指导朗读。
五、 学习第五至十自然段(第二部分)。
1. 课文最后说“皂荚树啊,你给我们多少快乐,多少启迪”。皂荚树给了同学们哪些快乐?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至十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2. 这部分与课题“高大的皂荚树”之间有什么联系?
3. 这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4. 指导朗读。
5. 皂荚树给了同学们什么启迪?
6. “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这一句中,“一颗种子”指的是什么?
7.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六、 总结全文,谈感受。
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知道皂荚树具有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你还知道有哪些人和物具有这种品格吗?启发学生谈感受.。
七、 布置作业。
把你要赞美的人或物写一写。
12 *海滨小城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5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4. 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照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习作者按地点转换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记叙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 指导自学。
这座海滨小城将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1.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2. 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说明这是一座怎样的海滨小城。
三、 汇报自学情况。
1. 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2.找出概括说明这是一座怎样的海滨小城的一句话,并指导朗读。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座海滨小城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四、 小组合作学习。
1.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海滨小城的?
2. 课文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这座海滨小城的美丽和整洁?
五、 展示学习成果。
引导学生汇报:
1. 作者通过描写天、天上的海鸥和云朵,海、海面上的船只等景物我色彩,以及这些景物在早晨时的色彩变化来表现大海的美。
2. 沙滩的美主要通过描写贝壳的多,出海捕鱼队归来时的情景来表现的。
3. 小城庭院的美主要写栽了很多树。
4. 小城的公园美主要写榕树茂盛,给人们提供了休息的好去处。
5. 小城的街道不但美,而且很干净。街道是用细沙铺成的,它干净到连一片落叶都没有。
六、总结。
如此美丽又整洁的海滨小城究竟在哪里呢?
感情朗读课文。
七、复习巩固生字。
八、布置作业。
抓住景物特点记叙的方法,观察自己家乡的一处景物,再说给同学听。
13 五彩池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12个。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
3. 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五彩池的特点成因,从而感受叁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读题,引导学生质疑。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 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自然段之间的停顿。
2. 检查读书情况。
3. 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生当小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字形。
四、 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
1. 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2. 讨论课文记叙的顺序:让学生用“先……接着……最后”的句式来说。
五、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五彩池究竟在什么地方?自读第一自然段,找答案。
2. 找出作者概括五彩池特点的一个词。
3. 朗读第一自然段。
六、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 放投影片,教师以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加以解说。
(2) 交流观看后的感受。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画出重点词句,思考:这一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五彩池哪几方面的特点?
讨论交流,这一自然段介绍了五彩池的数量、颜色、大小、深浅、形状。
(2) 朗读体会句子的意思。
① 这段第一句话介绍了五彩池什么特点?
② 指导朗读理解第二句比喻句,展开想像,体会五彩池的晶莹耀眼的美。
③ 通过导读、用手比划、简笔画,引导学生理解五彩池的“大小、深浅、形状”等不同特点。
(3) 讨论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水池还像什么。
(4) 朗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五彩池的神奇。
(5) 背诵第二自然段。
七、课堂练习。
1. 抄写生字。
2.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的(1)、(2)。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新课。
二、 学习第三自然段。
1. 更让作者感到惊奇的是什么?指名读。
2. 指导朗读,抓住三个“却”字,让学生理解池水的颜色发生的神奇变化,体会作者见到这神奇变化时的惊叹。
3. 小结:
4. 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 学习第四自然段。
1. 池水“为什么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
2. 让学生自读课文,对这一自然段进行质疑。
3. 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池水颜色变化的原因。
(1) 学生分小组读书、讨论。
(2) 推选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给予补充或纠正,教师做适当的点拨。
(3) 小结讨论的结果。
4. 熟读成诵。
5. 说说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可以用书上的句子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四、 学习第五自然段。
读出恍然大悟和赞美的语气。
五、 总结全文,再次调动学生激情。
看到这神奇的景象,每个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1. 学生自由发言,抒发情感。
2. 作者也情不自禁地赞叹:“原来五彩池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
3、学生齐读。
六、 布置作业。
1. 读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2. 向父母介绍五彩池,并说说颜色变化的原因。
14* 珍珠泉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2个生字。
2. 感受珍珠泉的美丽、可爱,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3. 了解课文记叙的顺序。
教学重点
了解珍珠泉的美丽和可爱,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了解课文记叙的顺序。
教学准备
珍珠泉的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想象听到的景象。
2. 学生谈自己想象到的景象,再次激发阅读兴趣。
三、 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学习体会,学习生字。
1. 先读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2. 对第一次的想象内容进行补充,并让学生读国出的有关语句,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 根据学生选择的句子进行组合,把选择同样语句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起朗读,讨论自己的体会。
(2) 各学习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反复诵读,教师进行点拨并指导朗读。
(3) 让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其他同学倾听,对他们的想法进行补充、质疑。
(4) 齐读全文。
四、 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1.(出示练习)文章先介绍了珍珠泉在_______,接着重点描述了珍珠泉周围的_______,以及潭底冒出的 _______,最后抒发了作者对珍珠泉的_______之情。
2.学习小组讨论完成练习。
五、 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六、 小结,激发习作和课外阅读的兴趣。
15 小狮子爱尔莎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21个生字,学会其中14个。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了解“我”和小狮子的亲密关系。
4. 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
教学重点
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了解“我”和小狮子的亲密关系,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新课。
二、 激发兴趣,引导质疑。
大家听了老师的介绍,看了课文的题目,心里会想些什么问题?
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 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大体了解记叙顺序。
1.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 检查自学情况。
(1) 检查生字的读音。
(2) 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新的问题?
2. 快速读课文,画出点明小狮子爱尔莎年龄的语句,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具体地说是按照爱尔莎出生、成长、回到大自然的顺序来记叙的。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课文中哪些段落最使你感动?把这些部分再好好地读一读。
四、 引发想象,谈体会。
1. 读了最使自己感动的段落,说说对小狮子爱尔莎和那位女科学家的印象。
2. 概括出“我”和爱尔莎之间感情深厚。
五、 小结。
1. 复习生字词。
2. 学习了解文章叙述顺序的又一种方法——找关键词语,理出顺序。
3. 一边读一边想,认真体会,发现问题。
六、 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课文,组织学习小组。
1. 根据小狮子爱尔莎出生、成长、和被放回大自然的经过,找出有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2. 指名读。
3. 按照学生找到的语句进行分组,分成“出生、成长”、“放回大自然”两组。
二、 开展朗读比赛。
1. 讨论出比赛规则:分别给自己的队起名字,进行合理的分工。
2. 学生准备,教师引导、点拨。要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去理解,互相帮助,把理由说清楚,说明白。
3. 进行比赛,引导感悟、体会。
(1)“出生”部分要引导学生体会爱尔莎的可爱和作者对它如母亲般的关怀。
(2)“成长”要透过三个事例中的重点词语,了解狮子的生活习性,体会“我”和爱尔莎之间的深厚感情。
(3)“放回大自然”部分,抓住女科学家内心的感受,她和爱尔莎难舍难分的情感,体会她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三、 小结,深入体会。
1. 了解了狮子的生活习性,体会出作者与小狮子之间深厚的感情。大家还有什么感想和不明白的问题,都可以说出来。
2. 如果让你给课文改个题目,你会怎么改?
四、 画出描写“我”无限关爱小狮子爱尔莎的语句,把它们工整地抄在摘抄本上。 五、 布置作业。
思考:学习了《小狮子爱尔莎》后,你认为爱尔莎是放回大自然好呢,还是留在女科学家身边好?
16* 朱鹮飞回来了
教学目标
1、 识本课6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解科考队员们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发现并精心保护朱鹮的经过,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 读懂“阅读提示”,把握学习目标。
1. 这篇课文比较长,我们要在一节课中读懂、学会,有什么好办法?
我们可以根据阅读提示中的要求来进行阅读,也可以使用自己习惯的学习方法。
2.引导朗读阅读提示。
2. 提示告诉我们可以怎么读?
(1)读读想想,课文样一步一步叙述的。
(2)在课文中找一找小光和小伙伴们为了寻找、保护朱鹮都做了哪些事。
(3)想想他们的做法给我们什么启发。
三、 自读课文,弄清课文的记叙顺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 学生自读课文,不熟练、不通顺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认读生字。
2. 讨论:课文先讲了什么?又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 指导朗读,理解内容。
1. 找出有关段落,读一读。
2. 讨论:小光和小伙伴为了寻找、保护朱鹮都做了哪些事?
3. 小光和他的小伙伴们为保护朱鹮立了大功,我们应该好好把他们的事迹宣传一下,也 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队伍中来。谁把他们的事迹读一读?
指导朗读。
五、 创设情境,激发谈话,进一步理解课文。
1. 如果小光和他的小伙伴们今天来到我们班,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会向他们提出什么问题?
2. 选两位同学扮演小光和小胖子。其他同学谈自己的体会,或向他们提问。
六、 小结。
同学们,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保护动物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让我们向小光他们学习,从现在开始,保护身边的动物,爱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让我们的地球永远生机勃勃,永远多姿多彩!
七、 布置作业。
1. 复习巩固生字。
2. 把课文中优美的语句摘抄下来。
17 捞铁牛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1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用科学。
3. 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 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经过。
2. 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覆盖式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质疑激趣。
二、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 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
3. 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三、 深入探究,读懂课文第一部分。
1. 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
2. 铁牛有多笨重呢?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
3. 指导读句子,加深理解。
4. 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四、 学习第二部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1. 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思考第二个问题: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重点词语。
2.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重点。
3. 师生交流,概括出要点。
4. 用覆盖式投影片再现这次的准备工作,再请学生按顺序简要复述准备工作。
5. 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结。
五、 书写生字词。
六、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查阅课外书,查找怀丙和尚的故事或有关水的浮力的课外小知识。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二、 观察图画,引入新课。
1. 出示课文插图,观察画面。画面上有哪些人物?简单地说说他们在干什么。
2. 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到打捞第一只铁牛的经过?哪个自然段写打捞其他铁牛的经过?
三、 学习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请同学们自己学,要求认真读书,思考:(出示投影题
(1)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超铁牛?
(2)根据课后思考?练习3的提示,想想带点的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能不能用什么关联词把它们连起来?
1. 学生自由学习、讨论。教师巡视。
2. 师生交流。
3. 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学生读后评议。
4. 读第五自然段。
(1) 学生读。
(2) 引导质疑。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
(3) 多么聪明的和尚呀!把第四、第五两自然段读一读。
5. 读第六自然段。
(1) 学生读。
(2)谁能以这一自然段为基础,结合前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一下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结:同学们通过一段一段地读课文,读懂了内容,也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四、 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 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 师生交流: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五、回顾全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 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
2. 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桌练习说,全班交流。
二、 延伸课外。
1. 你们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捞出铁牛,又注意了环保?
2.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创新。
3. 要是现在打捞水底沉物的话,有没有其他办法?结合学生查阅的资料,交流各自了解到的知识。或者由教师适当地介绍,现代有哪几种打捞方式。
18 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7个生字。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 朗读课文。了解科利来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示。
2. 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揭题。
二、 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 逐段指名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分类指导。
3. 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科利亚的木匣”这个题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4.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5. 学生细读课文,按照思考?练习2的提示将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分成三个部分。
6. 围绕“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这三个小标题,可以提哪些问题?
三、 了解“埋木匣”的过程。
1. 自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想想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画出表示时间、动作的词句。
2.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四、 概括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刚才同学们通过读书、讨论,读懂了这一部分,谁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学生互说、互评。
五、 指导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感情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2. 说一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 了解“挖木匣”的过程。
1. 教师提示:我们在学科利亚和妈妈“怎样埋木匣”的内容时用了什么方法?我们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出示自学提示)
(1) 自读课文,画出写科利亚和妈妈挖东西的时间的重点语句。
(2) 科利亚为什么开始找不到木匣,后来找到了?想一个方法告诉大家。
2. 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教师巡视。
3.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4. 指导朗读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1) 分角色朗读。读中指导:不同的人物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2) 再读评议。
5. 学完这一部分,你们能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吗?
三、 理解科利亚受到的启发。
1. 读科利亚最后说的话。
2. 画出这段最关键的一句话。
学生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从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这件事中想到了什么?
四、 回顾全文,概括主要内容。
1. 同学们通过学习、讨论,读懂了每一部分的内容,现在请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和“得到启示”这样的线索,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口述、评议。
五、 课堂练习。
1.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3的题目。
2. 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9* 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6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2. 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 理解课文所说明的道理,学习全面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要正视自己的短处。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新课。
二、 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 指名读课文。
2. 自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3.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4. 你是怎么概括出来的?
三、 看图,初步认识陶罐和铁罐。
1. 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国王御厨里的两只罐子,你们仔细看看,哪只是铁罐,哪只是陶罐?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从外形上看,从神态上看,从个头上看)
四、抓文中的词句,进一步体会陶罐和铁罐的特点。
3. 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它为什么看不起陶罐?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画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并对不理解的地方质疑。
4.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5. 学生交流质疑,教师点拨,引导解疑。
6. 从找出的语句中,可以看出铁罐具有什么特点?陶罐呢?
五、指导多读,深刻领会铁罐和陶罐的特点。
1. 自读课文,画出描写铁罐和陶罐神态的词语。
2. 教师指导读。
3. 同桌轮换分角色朗读。
4. 走出座位,自找好朋友分角色朗读。
二、 揭示寓意,总结全文。
1. 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请自读课文,找出描写陶罐和铁罐最终结局的语句。
2. 再读课文,说说你喜欢陶罐还是铁罐,为什么?
3. 想一想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4. 全班交流。
20* 长城砖
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2. 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 联系生活经验,感悟不能妄自菲薄,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了解长城砖思想转变的过程。
2. 联系生活经验,明白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题激趣。
二、 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 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2. 学生交流。
三、 整体感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请大家根据阅读提示中的第一个要求,读两启遍课文,想想长城砖先是怎样想的,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后来长城砖懂得了什么。然后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1. 学生自读、讨论。
2.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3. 说说你们是怎样概括出来的。
四、 细读课文,质疑解疑。
1. 自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五、 联系实际,理解文中道理。
1. 指名读最后一句话。
2. 长城砖真正的价值是什么?
长城砖妄自菲薄,失去自信的表现是什么?
3.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4.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六、 分角色朗读课文。
1. 自读体会。
2、角色读,教师在读中指导。
2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3个生字。
2. 朗读、背诵课文,默写《望庐山瀑布》、《山行》。
3.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像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想像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学习《望庐山瀑布》。
1. 导入新课。
2. 读诗。
(1)试读。
(2)同桌互读。
(3) 师生共同读。
2. 理解。
(1)粗通诗意。
同学们有哪些词句读不懂?
(2)说说诗的大意。先同桌互说,再汇报说。
3. 背诵。
(1)试背。
(2) 汇报背诵结果。
二、 学习《山行》。
1. 导入新课。
2. 试读古诗。
自由轻声读、指名轮读、分小组齐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3. 理解诗句。
(1)四人小组讨论,解决重、难点词句。
学生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各组之间互相提问解答。
(2) 粗通诗意。
试着把每行诗的意思说一说,先自由试说,再指名说。
4. 练习背诵《山行》。
三、 指导感情朗读。
1. 展开想像。
你看到诗中如画的景色,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2. 再读这两首诗。
各小组,小组成员进行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美,读得最陶醉,读得最有滋味。
3. 比较阅读。
看看这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第二课时
一、 复习与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同学们还记得诗的题目、作者以及诗的内容吗?
2. 《望庐山瀑布》和《山行》这两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 板书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自学与合作学习。
1. 按“读、思、背”的顺序和方法,先尝试自学。
2. 小组合作学习。
三、交流与检查。
1. 各小组派代表朗读古诗。
2. 各小组互相提问,教师适当提问,理解重点、难点词句。
3. 各小组派代表说说诗句的意思。
4. 各小组可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背诵汇报。
四、 朗诵、画画。
1.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配乐朗诵。
2.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3,想偶像诗句描绘的景色,用笔画下来。
五、 布置作业。
1. 写生字。
2. 默写《望庐山瀑布》《山行》。
收集李白、杜牧和王维的诗,读一读。
22 观 潮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特点的观察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或学生听录音朗读。学生思考: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 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 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1. 再读课文,学生根据课文提出问题。
2. 师生共同讨论,确定学习目标: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四、读中感悟,深入理解。
1. 默读有关段落(主要是第三、四自然段),找出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和形态的语句,把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天奇观”的语句画下来。
2.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尝试着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3. 结合学生的、交流,观看钱塘江大潮的录像,进一步体会那雄伟壮观的景象。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5、理清顺序,学习方法,尝试背诵。
二、 指导写字,抄写生字。
三、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3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复习
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什么?了解了什么?
二、 引入新课。
1. 潮来之时声势浩荡,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的情景?
2.学习课文第二、五自然段。
三、 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让学生以台记者身份,以课文为蓝本,加上自己合理的想像,写一段解说词,练习观潮“现场直播”。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生字复习巩固。
六、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
2. 摘抄课文中精彩生动的句子和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
23 * 江总书记来我家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了解江总书记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工作作风,增强热爱领袖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增强热爱领袖的感情;领悟运用动作、神情和对话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二、 自读课文。
1. 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 找出不懂的词句,先自己理解,再和全班同学讨论,教师加以指导。
三、再读课文。
指名一部分一部分读课文,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 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先自己试着回答,再在小组里讨论,最后在全班交流。
1. 谁能结合课文描述当时的灾情是怎样的?
“我们家”的情况怎么样?
2. 在灾区人民生活困难时,江总书记亲临灾区,送来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多读几遍。
3. 讨论:“一行行深深的脚印留在灾区人民的心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三、 指导分角色朗读。
四、 引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
首先,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然后再读课文,理解关键词句,根据课后问题阅读、思考,理解内容;最后,训练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24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
2.感悟诗歌评语言,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感受祖国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
教学准备
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 范读课文。
思考:深圳的昨天和今天各是什么样子?从书中找出有关语句说一说。
三、 指导学生自学。
1. 小声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看看诗歌共有几个小节,每小节讲了什么。
2. 一边读,一边想。
四、 检查自学情况。
1. 诗歌共有几个小节?
(1) 它与我们平时学的课文分节有什么不同?
(2) 教师小结:一般来讲,诗歌是以空行自然分节的。
2.指名分节朗读,检查是否达到正确、通顺。
3. 每小节讲了什么?
(1) 题目中的“昨天”指的是什么?
(2)哪几小节讲深圳的昨天?哪几小节讲深圳的今天?
五、 小组讨论学习。
昨天的村庄什么模样?今天的特区新城又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六、检查小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改革开放深圳带来的巨大变化。 1. 昨天的村庄什么模样?
2. 今天的特区新城什么样?
引导学生从环境的变化和人的变化两个方面来说。
2.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 指导学生结合第八节有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昔日”是什么意思?“昔日的农民”什么样?联系课文第一、二节理解“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含义。为什么说改革开放给昔日的农民插上了翅膀?课文是怎样说的?
(2) 指导朗读最后一节。
3. 我们把整首诗歌连起来读,读出各部分内容表达的感情。
七、 教师总结。
改革开放给祖国大地带来无限生机。我们坚信,我们的祖国会更加繁荣富强。
标签:
教学设计
第7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7册教学设计
卢沟桥的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音像素材
教学视频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地球妈妈(网友来稿)
下一篇:
陶罐和铁罐(网友来稿)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
人教版
|
苏教版
|
西师版
|
北师大
|
S版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
论文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教学反思
|
作文指导
|
教师随笔
|
学生习作
|
作品赏析
|
备课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微信:
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