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品赏析
阅读:50  2019-02-07
标签:作品赏析 三年级作品赏析
王安石《元日》诗歌赏析六则(三年级)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赏析一: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这两句是说: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其中含也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赏析二: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赏析三: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歌颂春节的诗很多。王安石这首抓住放鞭炮、喝屠苏酒、新桃换旧符三件传统习俗来渲染春节祥和欢乐的气氛。这样写,精炼、典型、概括力强。诗中流露出的欢快气氛,与作者开始推行新法、实行改革、希望获得成功的心情是相一致的。现在贴桃符的人少了,多数人把桃符换成了春联,但过年放鞭炮、喝酒的习俗还在民间广为流传达室。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非常悠久的。这首诗也就具有传统美的品格。当然,现在大城市人太多,从空气的清洁和防火等方面考虑,并不提倡鞭炮。

赏析四:

一年复始, 万象更新, 每年的春节, 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爆竹、张贴门联, 以驱邪避鬼。 从字义上来看, 这首诗并无不妥, 然而作者王安石却别有用心, 当时他正拜相推行新政, 因此想借着新年新气象隐喻自己的雄才大志, 在他的心目中, 新政犹如春风有助屠苏酒的酿造。 后段则影射百姓引颈祈盼的心情, 全诗寓意深长, 在不违反「一语道破」的情况下, 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情与期望。

赏析五:

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度,由南到北气候的变化不小,但由于北回归线正好在中部穿过,因此总的说来是个四季分明的地方。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依据太阳的运转、四季的变化及月亮圆缺的规律,在世界上率先制订了很适合我国农耕社会的历法,并逐步完善形成了至今与公历并存的太阴历———农历。而农历的新年即春节,至今仍是我国民间最为隆重的节日,辞旧迎新,普天同庆。

  古时的春节,作为除旧迎新的盛大节日,从年前的腊月(十二月)初八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开始进入大年阶段。但欢度的高潮,则是从除夕(大年三十)一直到上元元夜(即正月十五元宵节)。在中国的诗歌之母的《诗经》里就有“岁月其除”的诗句,光阴过去为除,一年的最后一天称为除夕。新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为元旦或元日,现在是公历的新年称为元旦,为了以示区别,农历的新年改称春节了,这样的称谓是从辛亥革命后才开始,距今不过百年时间。

  古往今来,歌咏“除夕”“元旦”的诗词数不胜数,然而其中最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诗从除夕写起。古代没有现在的鞭炮,而是用火燃烧竹子,使竹竿爆裂发出乒乒乓乓的响声来驱鬼避邪、迎福纳祥,以后逐步演化成今天用火药制成的鞭炮,因此今天的鞭炮人们仍习惯地俗称“爆竹”。除夕之夜,全家老老少少欢聚一堂、守岁迎新,老人祈福、儿童嬉闹,爆竹声声、笑语阵阵,辞别旧岁、喜迎新年,爆竹声中送走了一年,这样的情景,至今依然。


展开全文阅读
  接着,诗人转入元旦正题:“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国自汉代以来,每逢新年元旦,都要举行元会,朝廷举行文武百官以及外国使节朝会祝贺的礼仪。唐代诗人杨巨源诗“天颜入曙千官拜,元日迎春万物知”写的就是这样的场景,宋代同样如此。而在民间,家家户户,举国欢庆。

  一岁伊始,万象更新,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美酒。屠苏酒,是用屠苏草浸泡的酒。唐宋时的民俗,在正月初一时,家家按照先幼后长的次序饮屠苏酒,说是能祛病长寿避瘟疫。大文学家苏轼的弟弟,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有诗说:“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就是说的这种风俗。在祝福新年的欢乐声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家家户户用新桃符来换去旧的。桃符,又是另外的一个风俗:相传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因此,人们就用桃木板刻画二神挂贴在门上,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改桃木为纸,逐步演变成今天的春联。宋代大诗人陆游有首写于除夕的诗“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正是这种风俗的生动描述。

  王安石的这首《元日》诗,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唐宋时代我国民间除夕与元日王安石的这首《元日》诗,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唐宋时代我国民间除夕与元日除岁迎新的欢乐景况。但王安石不仅是个杰出的诗人,而且是一个大政治家,一个被列宁称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宋仁宗时,王安石就上奏了一封“万言书”,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种种思考,但得不到任何回音。到了宋神宗即位,十分器重王安石,任王安石为副宰相,并按照王安石思路颁行了一系列新法,开始了超前的改革。这首诗,就是写于王安石拜相执政推行新法的初期,因此,这首《元日》,就不仅仅是当时新年风俗的记述,而是诗人除旧迎新的政治理想和自我哲学观念的诗意表达。诗中的“春风送暖”,刚入新年便春风送暖,暗喻新政颁布、万象更新。诗的后两句更是描绘广大人民对未来的憧憬,在新年祝福的欢乐声中,千家万户对着“曈曈”的朝阳,胸中也升起曈曈的、美好的希望,寄希望于“新桃换旧符”即新法的颁布实施。最后一句的“总把”二字,突出了当时群众对新法的拥护,表明了诗人对新政必胜的信念,也揭示了“长江后浪推前浪”、新生事物一定战胜旧的力量的哲理,传达诗人“变化之美”、“革新之美”的崇高理念。

  《元日》这首小诗,不仅让我们知晓了千年之前中华大地的新年民俗,更从这欢庆新春的民俗中领悟着令人沉思的哲理:“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赏析六:

  这是描写古时民间过春节的欢乐喜庆情景的一首名诗,大意是:在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把暖暖的空气吹来,人们痛饮屠苏美酒,庆贺新年的到来,浑身暖洋洋的。到了元日的早晨,家家户户都换上了崭新的桃符,沐浴在明媚的阳光里。诗人仅用了28个字,就把辞旧迎新、喜气洋洋的气氛充分表达出来,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与民同乐”的高兴劲。

  这首诗有两大特点:一是构思精巧,造句奇绝。如“春风送暖入屠苏”,咋一看,不好理解,春风为何会把“暖”送入到美酒里呢?仔细想想就会明白,春节过后南风渐多,天气转暖,为迎接新春,美酒入口,又从内心里发起热来,外暖内热,更加舒适。王安石认为,这美酒之暖,是春风送来的。这构思多么大胆而又奇特呀!二是作者善于抓住特定时间的特定景物,高度概括,使本诗达到言简义丰的境界。如诗中的爆竹、春风、屠苏、桃符、曈曈日等等,都是过年的特定景物,作者巧妙地把它们组合起来,就把辞旧迎新的喜庆气氛烘托出来,对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标签:作品赏析 三年级作品赏析 王安石《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王安石《元日》译文及赏析(三年级)
下一篇:杜牧《清明》译文及赏析(三年级)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人教版| 苏教版| 西师版| 北师大| S版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论文|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作文指导| 教师随笔| 学生习作| 作品赏析| 备课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微信: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