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99  2018-02-16
标签:教学设计 第4册教学设计 部编本第4册教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部编本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的丰富内涵。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词语“无穷碧”和“别样红”的意思。

    2.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课文情境图;搜集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理解诗题

   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泪水。

     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读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这流传千古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着诗题,你知道了送别的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3.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按照我们过去读过的送别诗的内容来猜猜,你认为这首诗中,诗人会写些什么?

     (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4.过渡:那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来走进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首句),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同学们,八百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你,就是大诗人杨万里,刚刚走出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闭上眼睛去听,去想。(老师范读第三、第四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蓝天、碧叶、赤日、红花

   3.同学们,那不是一片荷叶,而是一池荷叶;那不是小池塘里的荷叶,而是西湖里的荷叶。你能描述那样的景象吗?

    (1)重点理解:无穷碧

      理解一:照应接天,指范围广。

      理解二:指绿的程度。很绿很绿,绿得难以形容。

      理解三:也许是指有很多很多种不同层次的绿:深绿、浅绿、淡绿、草绿、浓绿……

    (2)想不想欣赏一下这样的美景?课件欣赏(远景),读好“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小结:是啊,满池的叶啊,满眼的绿呀,远远地伸向天边,与蓝天相接。

   4.六月,正是盛夏,虽然是早晨,可是太阳已经是火辣辣的。在骄阳的映衬下,怒放的荷花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

     (可以说说荷花在阳光下的照耀下的颜色、姿态等。)

    (1)重点理解:别样红

       理解一: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

       理解二:红的有层次,有变化。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突出映日、红。)这荷花红得多美啊!谁能用比喻或者拟人手法来描绘一下?

    (3)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这一美景?

   5.看哪,那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边无际;那艳丽的荷花,娇艳妩媚,辉映朝阳。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吗?

    (1)同桌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男读叶,女读花。

    (4)齐读。

   6.荷叶田田,荷花朵朵,难怪诗人说——(引读,课件)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是诗人由衷地赞美,谁来赞一赞?你能用自己的话赞一赞吗?(先试一试再指名说,注意赞叹)

  五、感悟诗情,深度理解。

   1.同学们,学到这里,有没有人会产生疑问呢?(题目中是送别,可是诗中描写的只有景色)是啊,这和我们一开始的猜测是多么不同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展开全文阅读
     前两句说六月中的西湖,景色与其他季节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诗人认为他与林子方的感情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后两句说满湖的荷叶一直绿到天边,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娇艳红润。也就是说诗人与朋友林子方的感情就像满湖的荷叶一样,友谊一直连到天边,像荷花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红得发亮、红得似火。

     总结:说得真好,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以景寄情(板书)

   2.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读这首诗,闭上眼睛想想送别的画面,然后谈谈自己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情。(学生自由朗读、品味)

     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老师就是要去外地做官的林子方,你心里藏着什么话要对老师说?

     预设:

     祝愿你前程如接天的莲叶一样无穷碧,事业像映日的荷花一般别样红。(我感受到了祝福之情)

     你前程似锦,我真为你高兴。(我感受到了高兴之情)

     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还是再逗留几天,好好地欣赏这西湖的美景吧。(我感受到了眷恋之情)

     六月西湖的景色在是这样美,你要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今天的送别之情。(我感受到了惜别之情)

  六、背诵古诗,演唱古诗

    同学们,杨万里是南宋最著名的四个诗人之一,他的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特别有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这首诗告诉我们,离别可以是一幅明朗的画,可以是一个动人的微笑,可以是一片广阔的美景。让我们把这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记下来吧!

    1.生自由背诵,指名背(2-3生),齐背。

    2.诗可以读、可以诵,还以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诗谱成的歌曲吧。听一遍,学唱一遍。

  七、联系生活,学写诗句

    1.老师相信,我们心中也有一片美丽的风景,你最喜欢哪个地方的景色?

    2.让我们学习作者,采用以景寄情的手法来表达我们的喜爱之情。要写诗,让我们先来看看杨万里的诗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内容:选取典型景物

     形式:对仗、押韵

     总结:我们哪一个季节的景色都可以写,但注意,一定要选取出最有特色的景物来写,如果能对仗和押韵更好,不能的话也不要紧,但注意要把景色写美了。

    3.仿写优美句子。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教师巡视。

     出示:

     (一)

     毕竟太仓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二)

     毕竟中,

     风光不与同。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反馈交流。

      美美地读一读。

    5.总结全诗

     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千年以来,人们已经渐渐不知道林子方是一个怎样的人,但是,人们却永远记住了杨万里送别他那天西湖上的景色,记住了杨万里和他之间的情分,记住了这开阔优美的诗句——(指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无穷碧  以景寄情

   别样红
标签:教学设计 第4册教学设计 部编本第4册教学设计 晓出净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音像素材 教学视频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部编本二年级下册)
下一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优秀教案 (部编本二年级下册)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人教版| 苏教版| 西师版| 北师大| S版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论文|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作文指导| 教师随笔| 学生习作| 作品赏析| 备课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微信: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