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99  2017-03-06
标签:教学设计 第2册教学设计 苏教版第2册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单元教材简析:

第四单元共四篇课文。《乌鸦喝水》描写了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最终想出办法喝到了瓶里的水。课文语言浅显,充满童趣。乌鸦在困难面前动脑筋想办法,最终获得了成功。文包诗——《咏华山》是新出现的一种课型。既描绘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司马光》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救出了小朋友。本文告诉学生遇事不能慌张,沉着机制才能想出好办法。《月亮和云彩》叙述了一个晚上,几个小朋友看见月亮在云彩中穿行,争论月亮和云彩谁跑得快,观察后发现跑得快的是云彩。课文语言亲切,感情自然,蕴涵着朴素的科学现象,启迪学生主动地观察、思考。有动脑筋想出好办法的,有动脑筋做出好文章的,都是“无”中生“有”。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一组课文称之为创新篇。创新篇的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会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外,还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动脑,大胆创新的品质。

单元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学会30个生字,认识8个新偏旁,学会33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分角色朗读。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讲述的道理。

单元课时安排:

8.《乌鸦喝水》 3课时

9.《咏华山》 3课时

10.《司马光》 3课时

11.《月亮和云彩》 3课时

《练习4》 3课时

单元练习 2课时

8.乌鸦喝水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乌鸦想办法喝到了瓶子里的水的故事。全文共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乌鸦想喝瓶子里的水,却喝不着。第二自然段讲乌鸦想办法喝到了瓶子里的水。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的内容,有助于学生读书领悟。本课的训练重点是识写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懂得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想出办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部分生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展示“乌鸦图“)你认识它吗?它长得怎样?乌鸦虽然外表不美,但它可聪明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乌鸦的小故事。

2.(点击出课题)学生读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二、初读指导

1.范读课文。

2.带着问题轻轻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句子不读破,读完后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检查字词:

出示生词(带拼音—去拼音读):

口渴 看见 怎么办 终于 办法 叼起

渐渐 升高  瓶子  乌鸦 看见

指名读,正音。

再出示词语(带拼音—去拼音读):乌鸦 瓶子

3.再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

检查句子:

出示句子: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终于想出办法来了。

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指名读通句子。

齐读两句话。

4.第三次读课文。

分段朗读。

读通全文。

5.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思考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认真观察书上的两幅插图,看懂每幅图是什么意思。

(1)学生自己边读,边观察图。

(2)指名回答每幅图的意思。

三、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

(1)指名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写生字。

(2)检查书写情况,发现共同问题。

2.学生谈怎样写好这些字。

3.重点指导

(1)求变化:相同的笔画在书写时要有所变化。写“法、于、半”的两横,不能一样长,要上短下长。

(2)讲疏密:笔画较少的字“只、升”,笔画与笔画之间要宽松些;笔画较多的字“找、面”,各部分要穿插避让,安排紧凑些。

4.按笔顺描红练习。

四、作业设计:

1.画去加点字括号里不恰当的拼音。

(1)鲁班两眼紧紧盯着(zhe zháo)小船。

(2)乌鸦想出了办法,终于喝着(zhe zháo)水了。

(3)瓶子里(li lǐ)面只有半瓶水,乌鸦叼石子放到瓶子里(li lǐ)。

2.比较并组词。

乌( ) 办( ) 于( ) 外( )

鸟( ) 力( ) 干( ) 处( )

3.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课时目标:

精读课文,体会乌鸦的聪明。背诵课文,学习部分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一只 办法 口渴 找到 里面 上升 喝水

2.口头组词。

法(  )(  ) 面(  )(  )  升(  )(  )

二、精读训练

1.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1。

(2)点击出:(渴 喝)一只乌鸦口------了,到处找水-------。

谁来选一选,填一填。你有办法记一记这两个字吗?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3)想象乌鸦怎么“到处找水喝”。

(4)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



展开全文阅读(5)找着找着,乌鸦看见了什么?(结合图)

(6)乌鸦能喝着水吗?为什么?

(7)乌鸦心里怎样?从哪看出来?练读“怎么办呢?”

(8)齐读§1。

2.第二自然段

(1)乌鸦最后想出办法来了吗?

出示句子: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终于想出办法来了。

——这句话说乌鸦喝不到水,怎么办呢?它肯定想了不少办法,大家想象一下,它会怎么想呢?

当它看到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总算想出办法来了。这时候才用了“终于”。

指导读。

(2)出示句子:它叼起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

——“叼”换个词?为什么用“叼”?

“一颗一颗”比体会到什么?(很有耐心)

(3)这样真的能喝到水吗?让我们动手试一试。(师演示)

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给“渐渐”换个词行吗?练习用“渐渐”说话。

师:可见乌鸦劳动很艰辛,但他坚持不懈。

读句子。

(4)为什么放进石子水就升高了?

师:乌鸦喝着水了,我们真为它高兴。练读句子。

(5)口述乌鸦想出办法喝到水的情况。

(6)你觉得这只乌鸦是一只怎样的乌鸦?(爱动脑筋、勤动脑)

三、总结

1.朗读全文。

2.练习背诵。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看 办 起

2.“看”字怎样写?生动作演示。(手搭在眼睛上面)

3.怎样记住“办”?

4.“起”字怎样写?

5.说说三字写时要注意什么?

6.师范写,讲要领。

7.生书上描红。

8.口头组词。

五、作业设计:

1.习字册上书写生字。

2.抄写本课生字、组词。

3.朗读、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总第 课时

课时目标:

指导朗读背诵课文,并完成与课文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听写生字词:

口渴 看见 办法 终于 于是

起来 渐渐地

二、指导朗读课文。

1.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课文。

2.同桌朗读课文。

3.指名背诵朗读。

4.学生评价,师试做补充。

5.齐读课文。

6.如果你是乌鸦,你有什么好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呢?

三、选字填空。

办 半

1. 一 法 学 开

于 鱼

2. 头 是 大 号 由

生 升

3.花 旗 命 上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1.一只乌鸦 渴 , 喝。

2.乌鸦 旁 有许 ,终 想出 来了。

3. ,瓶口 ,乌鸦喝 。怎 呢?

4.瓶子里的水渐渐 高了,乌鸦 喝 水了。

五、选词。填空。

一颗 一颗颗 一片 一片片

1.秋天到了,树上的叶子 落下来。

2.我把 树叶夹(jiá)在书中。

3.乌鸦叼起小石子, 地放进瓶子里。

4.我得到了 五角星。

六、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8.乌鸦喝水

不着 (口小 半瓶)

乌鸦 喝 水 (衔石子 升高)

着了 (想出办法)

9.咏华山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

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孩子和先生登华山。第二自然段写孩子吟诗赞华山。第三自然段写孩子得到了先生的夸奖。第四自然段交待了孩子的姓名和年龄。课文的重点是第二自然段。

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地引出了古诗,并提供与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和作者情况。课文配有插图,再现了华山的壮丽景色,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和古诗,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1个新偏旁,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插图、光盘、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部分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

1.板书:华山,读。正音“华”,讲解多音字。

2.简介华山。(边看录象边介绍)

3.板书“咏”,说说它的意思。(用诗词等来抒写华山。)

4.读题。

5.你有什么疑问?(谁咏华山?为什么要咏华山?他是怎么样咏华山的?)

二、初读指导

1.范读课文。

2.提问:谁咏华山?为什么要咏华山?他是怎么咏华山的?

3.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圈出生字词,初步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1)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登华山》在文章中是排成两行的,但它属于第二自然段的一部分,所以不另外计算自然段。

(2)出示生字词:

真高 自己 朵朵 与 称赞 沿着 艰难

山顶 情不自禁 吟诵 寇准 显得 间

无 回首 咏 登 爬 飘

(3)各自拼读,找出平舌音和前鼻音的字。

平舌音的字:自、赞、诵

前鼻音的字:真、赞、沿、艰、难、禁、吟

(4)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5)开动脑筋记生字。

①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

比一比:自——首 己——已 无——天 直——真

加一加:间:“门”里加个“日”。

部件法:朵:新偏旁“几”和“木”组成。“与”,像阿拉伯数字5和“一”组成。

②学生描红练习。

四、作业设计:

1.习字册上书写生字。

2.抄写本课生字、组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课时目标:

精读课文,体会寇准的才智。背诵课文,学习部分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学习第一小节。

师:这节课继续学习——9《咏华山》(齐读课题)

师:我们来认认字宝宝。你来。

出示:华山 称赞 宋代 七岁 山腰间 更无山与齐

师:读准了。瞧,谁来读?你读。 (指2生) (评价:厉害。又准确又好。)

师:老师把字宝宝放到课文里读一读,请小朋友边听边思考三个问题:小孩的名字叫什么?去干什么?他们登上山顶的感受是怎样的?(师范读)

师:听了老师读,你知道小孩的名字叫什么?(指名)(生:我知道小孩的名字叫寇准。)(指导说完整的话)他去干什么了?(指名:他跟先生一起去登华山。)

师:我们一起和寇准爬爬华山,齐读第一小节。(齐读第一小节)

二、细读课文第二段。

师:登上华山后,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华山真高啊!)(板书:高)

师: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华山高?请小朋友自己读第二小节。(出示第二小节)


展开余文
师:你从课文哪些词语,哪些句子,甚至细心的小朋友找找哪些标点里可以感受到华山的高?

A、生:啊!华山真高哇!(出示句子)

师:找准了,哪个词直接写出了华山的高?(真高)(红字)

师:华山真高哇,老师告诉大家,华山有2200多米高,小朋友们抬头看看我们学校的教学楼,三层楼共10米,很高吧!华山大概有220多个教学楼叠加起来这么高。你来。 (生读)

师:你读的华山只有1000米多高!你来。

师: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感觉到华山有1500米了。你来。

师:从你的朗读中听出来你一定看到了2200多米高的华山。我们画一画华山。(师画山)从这句话里你还从哪里看出华山的高呢?(感叹号)

师:真善于观察。谁来读?

师:了不起,你把感叹号表达的感情也读出来了。 你来。

师:这就是发自心底的赞叹。这里的“啊!”是表示小寇准第一次看到这么高的华山,感觉很惊奇。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齐读)

B、师:你还从哪个词语或句子里看出华山的高呢?

生:艰难。(出示句子)(红字)

师:你怎么从“艰难”这个词语中体会到华山的高呢?

生:华山有2200米,因为高,所以爬上去十分的艰难。

师:你读。

师:很轻松嘛,好象才爬了200米。

师:2000多米能爬上去,很不容易,很艰难。你读。

师:老师好像看到小寇准爬得都满脸通红满头大汗了。 我们一起来爬一爬。(齐读。)

C、你还从哪里看出华山的高?

生: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这句也被你找到了,你从哪个词里看出华山的高?

生:都在自己的脚下。(红字)

师:你来读。

师:恩,华山高的。谁来画远远近近的山?(画远远近近的山)先画近的,再画远的。

师:对不对?我们来读读句子。(齐读)对吗?

对。

不对。为什么?读句子。(脚下)重画。

D、你还从哪个词语看出华山的高呢?

生:近。山腰间。(出示句子,并红字)

师:把句子读一读。

生: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因为华山那么的高,所以——(太阳显得那么近)。谁来画?(画太阳)

师:谁来读?(评价:好象就在我的头顶。太阳就在边上了,喔唷,真烫!)

师:这句话读下去(齐读)。

师:平时我们看到的白云高高的飘在天上,课文里呢?(山腰间)

师:同学们,你们都有腰,摸一摸。那山腰间在哪? 谁来画。(画白云)

师:对吗?(对)(不对。读一读,是朵朵。) 谁来读?(2生)

(评价:你读的我仿佛抬头就是红日,低头就是白云。站在高高的山顶看下去的景色真美。)我们一齐到山顶去。

师: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华山的高吧。(齐读:他们艰难的……)

师:看到此情此景,小寇准情不自禁的吟诵了一首诗。自己读(出示诗)

师:谁想吟诵? (指名)

(评价:字字正确,句句连贯。 又正确,又熟练。 有感情,真像个小诗人。 )

师:向他们学习,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

师:这首诗吟诵了这么多遍,都明白了吗?第一句诗的意思是什么?(指名)第二句的意思是什么?(指名)

师:你们真的都知道意思了吗?真的吗?谁能说说无是什么意思?(没有)与谁来猜猜?(一个字:和)举头是什么意思? (抬头。) 那回首呢? (是低头的意思 )对,首在这里就是头的意思。看中国语言多精粹,它没有用两个重复的字。汉字美就美在这里。

师:老师说诗的意思,你来吟诵一下。这首诗的意思是除了蓝天高高在上,没有其他的山和华山一样高的了,在华山顶上,抬头就可以看见靠的很近的红日,低下头能看到漂浮在山腰间的白云。(生吟诵诗歌)

师:这首诗好就好在写出了华山的高大,美丽。用诗来赞美,这就叫咏。(出示课题)我想来背诵一下,可以吗? (背诵)你能像老师一样背吗?自己准备一下。

师:谁来学着寇准吟诵一下?(请2生)(再请2生。一个当先生,一个是寇准,先生要锲机表扬)

师:看,先生夸奖小寇准的时候摇头晃脑,还翘起了大拇指,这就叫做情不自禁。请同桌间一个当当小寇准,一个当当先生,表演一下。

师:我们一起来吟诵一下,边吟诵边想画面,能背的小朋友背一背。(生背)

师:奖励你们去华山看一看。(看华山图片)边看边吟诵古诗。

师: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当时寇准写这首诗时有多大?

生:小寇准写诗的时候才7岁。

师:你从这句话里体会到什么?(年龄小,聪明)哪个字看出来的?(才)(红字)“才”是什么意思?(只有,仅仅)

师:你读。(2生)(评价:你的朗读告诉我寇准年纪可真小啊!通过你的朗读我感受到寇准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齐读。

师:我们和寇准再一次登一下这座以高大险峻著称的华山吧!(齐读全文)

三、学生字。

师:课文读得这么棒,字写的怎样呢?出示“与”。

师:谁来当小老师?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只要把“写”的宝盖头去掉。)

师:利用熟字记,是个好办法。

师:“与”写时要注意什么?

述:第一笔不要写得太长,第二笔比第一笔稍宽些。第三笔不要写在“与”的肚子里,稍微写得外面一点,这样就写好了。

(书空)

师:这个“齐”字,你准备怎么教呢? (你用的是部件法来记,真棒。)

师:要写好这个字,应该注意些什么?

师:下面两笔第一笔是撇,不是竖。 注意,撇和捺要像小鸟的翅膀一样舒展开。

师:看谁先坐端正的我先让他写字。打开习字册。 摆好姿势。

学生写字。 老师巡视。纠正姿势。

四、作业设计:

1.习字册上书写生字。

2.抄写本课生字、组词。

3.朗读、背诵课文。

4.练习。

5.根据课文画一幅华山图。

第三课时

总第 课时

课时目标:

指导朗读背诵课文,并完成与课文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听写生字词:

华山 中间 我与你 齐声

岁月 代课 称呼

二、指导朗读课文。

1.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课文。

2.同桌朗读课文。

3.指名背诵朗读。

4.学生评价,师试做补充。

5.齐读课文。

6.找出文中与诗句想对应的句子。

三、在正确的的音节后打“√”。

难 lán ( ) 顶 dǐn ( )

nán ( ) dǐnɡ( )

赞 zàn ( ) 禁 jìnɡ( )

zhàn( ) jīn ( )

吟 yín ( ) 诵 sònɡ( )

yín ( ) shònɡ( )

四、写出下列字的反义词。

近—— 前—— 来——

古—— 天—— 无——

五、选字填空。

带 代

古( ) ( )路 时( ) 皮( )

( )表 领( ) ( )领 ( )替

六、读一读,填一填。

1.古时候, 个小孩儿跟 去登华 ,写下了一首诗,叫《咏华 》,这个小孩儿当时才 ,他就是宋代的寇准 。

2.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只有 , 齐。

举 近, 低。

七、作业设计:

1.完成练习。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9.咏华山

登 咏 赞 点

只有天在上,(除了蓝天)

更无山与齐。(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举头红日近,(太阳显得那么近)

回首白云低。(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0.司马光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的是司马光小时侯砸破水缸救出落水小朋友的事。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第二自然段写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后其他小朋友的惊慌表现。第三自然段讲司马光砸破水缸救出落水的小朋友。本课的训练重点是识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9个二类字,认识3个偏旁,理解词语。

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体会主人公的聪明机智。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学会本课部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司,指读。析形。

2.板书:马,读:司马。介绍:“司马”是 复姓。

3.板书:光。读:司马光。“光”是名,出示图,简介“司马光”: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范读课文(看课件)。思考:本课写的是司马光小时侯的什么事?

2.讨论问题。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图上画了些什么人?从穿的衣服看,他们是什么时候的人?

(3)请小朋友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幅图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3.出示生字词:(生字带拼音)

司马光 古时候 花园 使劲 掉 流 爬 别人

哭 假山 水缸 喊 砸 救

自读→指名拼读→齐读。

4.自读课文,说说各自然段的大意。

5.指名朗读课文。

三、教学生字

1.出示:司 古 时 候 别 哭 没 那

2.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字,想一想怎样写好这些字。

讨论后,重点指导。

(1)司: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围左下。写这类字要注意的是:被包围部分(一、口),要伸出外面一点。



展开余文(2)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第三笔是短竖,第四笔是横折。右下方是“矢”,不是“失”,不能出头。

3.按笔顺描红。

四、作业设计:

1.比较各组字的不同,再分别组词。

司( ) 笑( ) 夫( )

同( ) 哭( ) 天( )

2.扩词

古( )( ) 时( )( )

别( )( ) 没( )( )

3.读读写写生字词。

4.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课时目标:

精读、理解课文,感受主人公的聪明机智。学习部分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1.出示。

2.分行指读→齐读。

二、讲读课文

1.讲读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指名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关人物。

(4)指名看图说说水缸、假山的位置。理解“假山”。

(5)再指名说说水缸的样子。(大、装满水)练读句3。

(6)指名朗读§1→齐读。

2.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句1。

(2)那个小朋友怎么会掉进缸里的?他会遇到怎样的危险?为什么?(联系水缸的样子。)

(3)一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里,这多危急啊!边上的小朋友是什么反应?怎样做了?

出示句2。

——指读。

“慌”组词?(慌乱、慌张、惊慌)

从哪里看出他们慌了?(有的……有的……还有的……)

他们可能会喊什么?(表演性喊)

练读。(要用紧张的语气读)

3.讲读第三段。

(1)看图。

(2)他怎样做了?用“—”把写司马光的句子画下来,再读一读。

(3)交流。出示句子,指读。

(4)比较句子。

a他搬起一块大石头。

b他搬起一块石头。

指名读句子,说说有什么不同。司马光为什么要搬“大”石头?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司马光怎么样?

a司马光杂那口缸。

b司马光使劲砸那口缸。

指名读句子。你觉得哪句话好?“使劲”写出了什么?表现了司马光怎么样?

表演。

(5)结果怎样?

(6)指导朗读。

速度稍慢,第一句要有力,第二句要放松。

(7)危险发生,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有不同的行为反应。针对当时的情况,想想小朋友们的各种行为表现对救人哪个最有效?为什么?

三、总结课文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司马光是个怎么样的孩子,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四、作业设计:

1.习字册上书写生字。

2.抄写本课生字、组词。

3.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总第 课时

课时目标:

指导朗读课文,并完成与课文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听写生字词:

公司 时候 公园 爬山 掉进

特别 哭声 使用 水流

二、指导朗读课文。

1.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课文。

2.同桌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

4.学生评价,师试做补充。

5.齐读课文。

6.你从司马光身上学到了什么?

三、选字填空。

1.后 候

( )来 时( ) ( )鸟 前( )

2.司 丝

( )瓜 ( )机 ( )线 公( )

3.园 原

花( ) 草( ) ( ) 丁 ( )来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 )水缸 爬上( )

一( )石头 掉进( )

一( )假山 搬起( )

几( )小朋友 砸破( )

五、照样子,写句子。

例: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1.下课了,同学们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 )。

2.大扫除开始了,大家有的( ),有的( ),有的( )。J vjcbccn,。Zmnvl

六、完成《天天练》

七、作业设计

课后将司马光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10.司马光

砸 缸

小朋友 得救

11.月亮和云彩

教材简析:

课文主要写的是一个晚上,几个小朋友看见月亮在云中穿行,争论究竟是月亮还是云彩跑得快的事。而李小文用在树杈里看月亮的办法,证明跑得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认识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在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遇到问题要多角度思考,寻找正确答案,培养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从李小文的做法中受到启发:留心观察,勤于动脑。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教时

总第 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平时喜爱观察吗?你都看到了哪些特别的想象和大家说说。

2.今天,我也来看看几个小朋友在夜晚观察到的景象。

3.板书课题:11 月亮河云彩

4.学生齐读课题(注意“彩”这里读轻声)

二、初读课文。

1.听老师来讲讲这个有趣的故事。

2.看你们都跃跃欲试了,那就拿起书本,大声地读一读,注意把文章读通顺,读正确。

3.同桌相互读一读,比比谁读得正确而且流利。然后讨论讨论: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谁想来给大家读一读?

指名分小节朗读,读后请同学评议。

5.谁来说说课文写了谁在什么时候干什么?(几个小朋友在晚上观看月亮和云彩的事。)

6.出示生字词:

院子 云彩 玩 暗 丁大勇 李小文 说

跑得快 大家 果然 却 动

(1)自由读。

(2)同桌相互考考对方,给全对的小朋友画上一颗星。

(3)指名领读,并说说,你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哪些读音。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暗、说、得、快

2. 交流:你有什么好方法记?

3.谁来说说每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老师适时点拔写字中的难点。

4. 指名说生字的笔顺,其他同学描红。

5.生描红临写,师巡视指导。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组词。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课时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遇到问题要多角度思考,寻找正确答案,培养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默写词语:明亮 朋友 穿行 黑暗 快乐 文学 李子

2.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感悟

1.自己读读课文,边读边想:小朋友在院子观察到什么?丁大勇和李小文分别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你认为谁说得对?为什么?

2.小朋友们在院子里看到了什么?

出示:他们看见月亮在云彩里穿行,一会儿暗,一会儿明。

A 谁来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B 重点理解:穿行 一会儿……一会儿……

C 你也能用“一会儿……一会儿……”说句话吗?

3.丁大勇和李小文分别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出示:丁大勇说:“月亮在云彩里跑得真快!”李小文说:“跑得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

A 同桌演一演,注意演之前先想想他们会怎么说,表情会怎样?

B 指名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评价,注意语气语调的指导。

C 再指名上台表演。

D 分角色朗读。

4. 你认为谁说得对?为什么?

(李小文想办法借树为参照物,要小朋友们观察,证实了自己说的是正确的。)

出示:李小文叫大家站在一棵大树下,从树杈里看月亮。果然,一朵朵云彩很快跑过去了,却看不出月亮在动。

A “果然”你怎么理解的?(前面是用方法观察,后面是得出的结论。)

B “果然”——就是表示事情的结果和前面所想所说的一样。

C 指导朗读。

三、总结:

1.你喜欢李小文吗?谁来夸夸他。

2.小朋友们,看问题,认识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采取一定办法观察研究,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希望你们和小文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遇到问题时,多动脑,相信你们一定也能自己解决问题的。

第三课时

总第 课时

课时目标:

总结课文,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默写词语:小朋友 月亮 穿行

暗 明 真快 李小文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1.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2.学生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相背诵。

3.看图分小组背诵课文。

4.指名生比赛背诵课文。

5.集体背诵。

三、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11月亮和云彩

穿行?

李小文: 跑得快

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练习4

教材简析:

本课分4个部分,内容包括学和用,写字有方,读读背背,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看图读拼音、识字、组句和综合练习。

2. 复习各种笔顺规则,突出笔画“横折弯钩”的写法。

3. 朗读背诵成语歌和两则有关气象的谚语。

4. 看图听老师讲故事,再分角色表演。

教学重点:

学和用、读背成语和谚语、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课时目标:

学和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记得我们学过的课文《家》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

2.家是温暖的,可是有些小动物光顾着玩,现在它们想回家却迷路了,你愿意帮它们的忙,给他们找到家吗?

二、认识动物,学习词语。

1.出示图片:看看这些迷路的小动物,你认识它们吗?他们都是谁呀,谁来和它们打打招呼呀。

2.谁能说说怎样的小松鼠?(小蜜蜂、北极熊、燕子、马)

3.学习带拼音词语。

⑴看来,你们都很熟悉他们啊,那小动物的名字你认识吗?自己看看图,借助拼音读读词语,看你能读得正确吗?(自己读词语)

⑵逐个指导朗读带拼音词语。(指名读→领读→齐读)

⑶练习朗读去拼音词语。去掉拼音和图,你还能读好吗?(自己读→指名→齐读)

三、实践操作,给动物找家。

1.天黑了,小动物们该回家了,可是家在哪儿呢?你知道吗?谁来试着说一说。

2.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帮帮它们的忙吧。

⑴学生操作电脑。老师告诉你哪儿可以找到他们的家……,然后再想一想他们的家的名字。

⑵刚才老师看了看发现你们都挺能干的,那谁知道这五个家的名字呢?现在你能告诉大家哪儿是谁的家吗?

四、学习例句,练习说话。

出示图片:松鼠与松林图。

1.刚才你已经帮小松鼠找到了家,看谁聪明,能用“ 住在 。”说一说松鼠住在哪里?自己可以先说一说。

2.谁来说给大家听?点击出示句子:松鼠住在松林里。

3.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4.你们说得真不错,如果能把怎样的小松鼠也说进去就更了不起了。

5.小松鼠的家找到了,小松鼠可开心了,听,它都唱起歌来了呢。好听吗?想不想跟老师学一学?(教学生唱)愿意和老师对歌吗?我来问,你来答。

五、逐步放手,练习说话。

出示图片:四个小动物和四个家。

1.其他的四个小动物家住在哪,你愿意说一说吗?

2.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看看图,用上 “ 住在 。” 这个句式来说一说。会唱的还可以试着唱一唱。

3.会说了,会唱了,再和你边上的同学比一比,谁更棒。

4.谁来交流?

5.老师把你们说的整理成了简单的歌词,愿意和老师配合着读一读吗?我来问,你来答。

出示:小松鼠住哪里?松鼠住在松林里。

小蜜蜂住哪里?蜜蜂住在风箱里。

小马儿住哪里?马儿住在马棚里。

小燕子住哪里?燕子住在燕窝里。

北极熊住哪里?北极熊住在冰山上。

6.让我们配上音乐一起唱一唱吧。

六、拓展延伸,巩固练说。

出示:四幅图两个视频。

1.还有一些小动物也想请你帮忙呢,看,老师这里有四张图片和两个视频,自己看一看,然后用上“ 住在 。”说上一句完整的话,让小动物们们早早回家,不让妈妈担心。先自己说,会说了,再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不知道的可以请教客人老师。

2.自己看图片、视频和同桌、客人老师交流。

3.全班交流:你想帮谁的忙,就来说一说吧。

4.刚才我们背了课文《家》,听了以后,你还想说说谁住在哪里呀?自己先说一说,然后再来告诉大家。出示: 住在 。

5.除了课文中写到的,你还想说说其他的吗?

七、布置作业。

1.今天我们从课本上、网络上、小朋友和客人老师那学到了好多知识,你愿意把你学到的和大家分享吗?那就请你继续浏览“拓展延伸”,找找有关图片并下载下来。把下载的图片贴在“贴贴说说”里,用拼音或汉字把你知道的“ 住在 。”告诉大家。

2.想不想知道怎么弄?老师来教教你,学会了,回家就可以做你爸爸、妈妈的老师了。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课时目标:

完成二三两题、看图听故事表演。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二题。

1.出示:九、几、吃、亮

2.它们都是什么结构的字?笔顺规则是什么?

3.示范写“九”,生描红、仿写。

4.自己描红、仿写另外三个字。

二、教学第三题。

(一)教学成语

1.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2.你觉得司马光是怎样的孩子?

3.指导看图

一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里,情况危急,别的小朋友都吓坏了,司马光却一点也不害怕,这就是“临危不惧”。

4.这时司马光是怎样做的?

这就是……

5.相机出示 多谋善断

指导读准“谋、善、断”

6.别的小朋友都惊慌了,他却不慌,这就叫“从容不迫”“方寸不乱”

7.指名背→齐背。

(二)教学俗语

1.古人没有天气预报,他们靠什么来预测天气呢?

2.自己读读书。你知道一些什么?

3.指名读儿歌,相机正音。

4.指导朗读:晚霞 雷公

5.理解:出现朝霞,天要下雨,不宜出门,而出现晚霞则表示近期内不会有雨,可以出远门。

下雨前先打雷,这意味着雨一会儿就会停。

6.练习朗读儿歌。

7.练习背诵儿歌

8.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气象知识?

三、作业设计:

1.完成练习。

2.背诵“读读背背”。

第三课时

总第 课时

课时目标:

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齐读题目

2.借助拼音读图上的文字。

二、指导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四幅彩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师配乐讲述这个故事,要求学生边看图边仔细听老师的讲述,想象情境,记住故事情节。

(2)教师指导学生说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捕捉要点,记住情节:说说每幅图的主要内容。

第一幅图上老苹果树和小苹果树在说什么?

第二幅图上的小苹果树在跟喜鹊说什么?

第三幅图上有谁?它们在说什么?

第四幅图上啄木鸟在干什么?苹果树在说什么?

(4)分组熟悉童话故事的内容。

(5)引导学生多演几遍所提供的剧本。

三、练习

1.自己练说四幅图的意思。

2.同座位互说、练说。

3.教师巡视指导。

四、表演

1.能表演这个故事吗?

2.自由组合,一个当导演一个当旁白,其余五个演故事中的人物,分工合作,师巡视指导。
标签:教学设计 第2册教学设计 苏教版第2册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音像素材 教学视频 备课参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内含配套教学用图)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下一篇:《月亮和云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公开课)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人教版| 苏教版| 西师版| 北师大| S版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论文|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作文指导| 教师随笔| 学生习作| 作品赏析| 备课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微信: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