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
阅读:875  2016-04-13
标签: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体会
    在观看和聆听了远程教育培训视频《讲座后,我对《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图形与几何”内容的规定,包括核心概念、内容主线、具体要求等有了新的理解与体会。

一、课标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核心概念主要有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等。

①、空间观念指物体特征抽象的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描述画出图形等。

②、几何直观指利用图形的描述和分析,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通过线段、点,以及图形,把事件的过程简单的表现出来,把它们之间的关系,揭示清楚,这就是典型的几何直观,就是图形直观。

③、推理能力的发展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和确定的规则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

二、加深了对小学阶段“ 图形的认识 ”这一内容的编排体系的理解。

①、现在的教材,在图形的认识当中,是先讲立体,再讲平面,再回到立体。从历史发展过程上看,实际上我们中国小学的传统教材,最初是按点、线、面、体的逻辑关系讲的。到了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后,义务大纲出现就发生变化了,先讲立体以后再讲平面,然后又回到立体。为什么当时要改?因为当时很多老师都反映,高年级孩子,对几何立体图形,本身的识图的能力比较低,认识起来比较困难。这部分是个难点,分阶段安排可以分散难点。

②、小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形成,必然是有一个长期的反复的积累的过程,不能一次到位。在教学上要打破了传统的一步到位,先讲立体图形,要求直观认识,然后中间一段是平面图形,最后再讲立体图形。现在教材也一样,先讲立体,后讲平面,再回到立体,但这两次讲立体层次不同,第一次要求辨认,到第二学段要求是认识。也就是现在教材是 “ 体-形-体 ” 的混合螺旋编排结构。

三、学会了如何通过图形的认识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①、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与操作认识图形。第一学段要求 “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 ” 、 “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 ;第二学段要求 “ 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 ” 、 “ 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 等,这些要求的共同特点是通过观察与操作认识图形,直观地、整体地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从对实物的观察与操作过程中来认识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也符合数学课程的目标要求。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发展能力,初步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发展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②、基于图形的想象和图形之间的转换,发展空间观念。新教材内容编排上增加了 “ 视图和投影、展开与折叠 ” 等内容。视图和投影,过去小学没有,现在小学数学几何和图形当中,增加了观察物体,这部分在课标上有两个要求。第一个学段的要求是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这是辨认。第二个学段的要求能辨认从不同方向,方向是从前面、侧面或者上面来观察,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的形状图,“折叠”和“展开”,过去教材也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展开图。但是这个做法现在要加强,而且在进行折叠和展开当中,操作过程,必须要通过儿童的想象,再动手验证,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教学中应注重展开与折叠的操作过程,通过想象实现图形之间的转换,让学生记忆展开图的数量或类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认识图形过程中大量的操作性活动,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教学中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
标签: 小学数学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下一篇:如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教案分类查询
人教版| 新课标| 苏教版| 西师| 北师大| 青岛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学案| 说课| 实录| 案例| 反思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