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师随笔
阅读:206  2016-02-26
标签:教师随笔
乖孩子的伤,最重
李雅卿

  我常觉得现代台湾的父母,最大的问题就在内心的混乱和矛盾上。

  在家一方面向往西方民主国家的独立自由,另一方面却希望保持服从权威的传统制约;一方面倡导职业无贵贱的多元价值,另一方面却希望自己的孩子最好能够拿个博士学位,光耀门楣;一方面倡言孩子活出自己的生命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却仍然逼迫孩子照父母师长的安排行事。我们脑里想的、口中说的、手上做的,常常互相矛盾却不自知,这真是非常糟糕的事。

  如果我们回头检视过去的四十年,老一代的父母其实并不信民主那一套,他们一方面信仰权威,另一方面忙于生计,他们用过去那一套“棒头出孝子”的理论,也笃笃定定地教出我们这一代。可是我们中生代的父母们,在家里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在书本上读来一堆民主观念,学校的师生对应又陷在权威管理的窠臼里。生活上乞求安全,内心却向往自由,长期压抑制约的结果,使我们缺乏改革和行动的勇气,加上没有什么机会做这种观念上的厘清,一旦为人父母,就难免东抓一个理论,西找一位专家,人云亦云地希望自己的孩子符合所有判准下的理想儿童模式,搞得自己和孩子都紧张兮兮、无所适从。

  其实教养儿童真的不是那么困难的事。如果你能在心理上接受儿童是个独立的生命主体,每位孩子生下来,都有他自己的生命功课要完成,那么我们做父母的,就只是陪孩子走出自我生命之路的人而已。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生命功课要做,所以我们就不会把孩子扛在肩膀上,替他们过活了。

  当我们把生命的自主权还给孩子,父母能做的就是提供孩子生长的养分,以及诚实地对应而已。

  植物生长需要土壤、阳光、空气和水,动物还有衣食住行的问题。在维持生命的物质部分,我们有多少能力,就给孩子多少物质供养,不必替孩子觉得委屈,也不必心怀罪恶。穷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一样会长在,重要的是爱有多少?

  你爱你的孩子吗?真正的爱是无条件地接纳,不管他生得美丑慧愚,你都愿意好好陪他走出这段生命的路。不看轻他,也不压迫他,给他机会,相信他、帮助他走出自己的路。

  怎么做?很多人问我。我很喜欢一位同行妈妈的智慧之言:让你的孩子教你怎么教他。放下你心中既定的尺,尊重孩子的感觉,也尊重自己的感觉,长保觉知,诚实地和孩子做讨论,并且保持最后答案的开放可能,这样就好了。于是你会发现,生活不再是一个人唱独角戏,教养孩子不是那么沉重的事,因为孩子会和你互相对应,共同承担。

  我想为人父母者所能做的,只是想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的特质,厘清他身处的环境。当他清楚这个环境的规则和制度后,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清楚自己的定位之后,才能进一步谈到改变这个定位或是提升自己的位置。

  不论一个成人多么睿智,只要他还存有“要孩子乖”的想法,就是阻碍孩子独立思考、发展自我的刽子手。这不是说应该放任孩子、鼓励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是说,我们都应该培养自己反省和思辨的能力,随时愿意和孩子讨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生命的价值观,而不是一味地强制和灌输。如此成人才能重新检视自己的行事原则,孩子们也才有合理而清明的成长机会。

  在引导学习或自主学习中,学生所能培养出来的美德,都是社会所赞许的,但是能够不被社会力量所操控,则是自主学习所独有的。

  任何学科都同时具有工具性和美感,一味要求孩子做工具性的反复操练,是斫伤他们学习胃口最快的方式。而在让孩子感受到这门学科的美之后,他们自发探索的意愿,才是得以陪伴终身的欢喜。即使他们决定这门学科不是他的优势学门,决定终生不入此门,他也不会歧视或厌恶从事这门行业的人。当他长大,具有一定的势力之后,才会在可能的范围内,为任何学门保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我们说尊重多元价值就是这个意思。

  朋友是要互相信任、彼此称赏、相互分享与支持的。有的孩子只能对某个选定的人如此,那他就只有一个朋友;有的孩子可以对很多人如此,所以他有一群朋友。所谓好人缘、没人缘,差别就在这里。

  有些孩子的父母用娇宠孩子来做自我补偿,把自我投射在子女身上,以致孩子心中真正的需要反而被忽视了。

  我们说“正视”孩子需求,不是要父母一味满足孩子的需求。因为只有父母认真应对孩子的需要,不做预设立场的反应,孩子才能在互动过程中,学到社会价值和人我关系的定位。否则当父母只是宠溺或拒绝孩子时,孩子的心理需求,其实并没有得到“正视”。

  这是为什么常常会有困惑的父母,发出这样的问题:“我这么用心,怎么会教出这么困难的孩子?”因为他们的用心,都用在自己的投射或满足上了。

  你要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科成绩良好?很会读书?健康活泼?聪慧过人?体贴温和?端厚机敏.....只要你心里有这个“理想孩子”存在,你就不可能不用批评、比较、挑剔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

  除非父母能够接纳孩子当下的感觉,否则孩子就不可能活出自己。可是我们心中“理想孩子”的阴影往往遮闭了真实的孩子,让我们收不到他的讯息,无法接纳他的感觉。

  用下列指标来看待孩子的成长,也许你会有比单一成绩指标更宽阔的视野:

孩子心里的恐惧是否减少或消失了?

孩子是否愈来愈觉得自己是好孩子?

孩子是否愈来愈快乐、健康、活泼?

孩子是否愈来愈能遵守规范、尊重自己和他人?

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是否保存或更强?

孩子是否愈来愈会玩?

孩子是否有好的朋友?

孩子的知识或常识是否愈来愈丰富?

孩子动手操作的意愿和能力是不是愈来愈强?

你们的亲子关系有没有愈来愈好?
标签:教师随笔 乖孩子的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长江之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下一篇:小学2015——2016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四年级)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人教版| 苏教版| 西师版| 北师大| S版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论文|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作文指导| 教师随笔| 学生习作| 作品赏析| 备课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微信: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