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试题
教案
论文
音像
素材
课件
班主任
数学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师随笔
阅读:115 2015-10-07
标签:
教师随笔
五年级教师随笔
大师的如梦令 教师随笔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滕王阁之春”名师经典观摩活动中,大师们智慧的课堂令人叹服,如雨露滋润着一山春色,山间春意盎然。沉静时日,感触最深,最耐人寻味的要数于永正大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于老师的课跳出约定的俗成,跳出条框的束缚,站在课标的至高点,用标新立异的课堂诠释课标的理念,谱成一曲曲《如梦令》,匠心独运矣!
一、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观摩课上,执教者通常现十八般武艺,露文化底蕴,展功底素养,令人叫绝。然而,这样的课堂,留给学生的空间有几许?《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于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教师的淡出舞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读自悟,恰似“绿肥红瘦”。再读大师的教案,两课时的设计,疏疏朗朗一页纸,与其说注重整体设计,不如说于老师关注的是学生,不为教案牵绊,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一步一个脚印,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下的教学片断可见一斑了:
师:你走进祖父的园子里,看到了什么?聪明的同学会用几个词概括。
(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
生1:我走进祖父的园子里看到了动物。
生2:我走进祖父的园子里看到了植物。
生3:我走进祖父的园子里看到了我和祖父。
生4:我走进祖父的园子里看到了我和祖父的趣事。
师:谁能把这四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生:我走进祖父的园子里看到了动物、植物以及我和祖父还有他们的趣事。
师:把“以及”放在最后试试。
生:我走进祖父的园子里看到了动物、植物、我和祖父以及他们的趣事。
师:更聪明的同学连这四个词都不用说,只要用一个词就能概括。
生:我看到了事物
师:可以加上“许多”
师:谁愿意自告奋勇地和我对话?
师:先概括地说,再具体地说。
师:请你告诉我,你走进园子,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园子里的许多事物。
师:有哪些事物?
生:我走进祖父的园子,看到了许多动物、植物、人物还有他们做的事情。
师:先告诉我有哪些动物
生:蜂子、蝴蝶、蜻蜓、蚂蚱
师:还有吗?
生:还有小鸟。
师:聪明的同学不用全都说出来,一个字就可以概括。
生:我看到了蜂子、蝴蝶、小鸟等。
师:这就聪明了。
评:看似不经意的概括训练,其实门道挺深,既让学生经历了概括的过程,又训练了学生说话能力,学会在列举时正确使用“等”,在合并句子时正确使用“以及”等语言实践能力。
训练学生概括能力是这样,引导学生读透文本亦是这样,指导学生仿写趣事亦是如此,于老师适时的点拨、引领,学生的自读自悟就如一曲“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二、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于老师曾说,语文课上“读”占鳌头,课堂因学生的精彩而精彩。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去践行的。在观摩课上,于老师与学生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博得阵阵掌声。课堂上,于老师时而是慈祥的祖父,时而是七岁的孩童,时而埋首锄地,时而动情朗读,课堂因朗读妙趣横生,我们仿佛置身于祖父的园子,于老师正是那宽容慈爱的祖父,带领一群儿孙在园子里嬉戏。在于老师智慧幽默的课堂之上,孩子们爽朗的笑声,精彩的朗读,恰似“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状景,好不热闹!
三、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于老师的课堂返璞归真,自然简约,也许这就是大道至简的境界吧!反复咀嚼,仔细品味,这简约的设计并不简单。于老师的教学“重情趣,重习惯,重积累,重感悟,重迁移”,他的 “五重” 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立脚点,关注学生的习惯态度,倡导语言的感悟积淀,最终达到迁移运用。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兴味盎然,或读,或思,或写,谈笑间,学生的能力提升了,书读出味儿,字写得规范,习作亦写得生动了。
课堂因学生的精彩而精彩,老师的归隐给课堂注入了生机,带来“一犁春雨”。
标签:
教师随笔
五年级教师随笔
大师的如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黄山奇石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下一篇:
小学班主任工作计划 (二年级下册)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
人教版
|
苏教版
|
西师版
|
北师大
|
S版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
论文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教学反思
|
作文指导
|
教师随笔
|
学生习作
|
作品赏析
|
备课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微信:
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