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设计教案
阅读:2650  2015-09-06
标签:教案 第3册教案 苏教版第3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及完整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是按照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于2013年4月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现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本册教材作如下说明:

一、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乘、除法的含义;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用乘法口诀求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图形与几何: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等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线段的初步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米,用尺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

综合与实践: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体上的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理解、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识乘、除法的含义,编制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以及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受不同的计算策略,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提高运算能力。

2.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经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适应视图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解决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解决问题方面

1. 在都是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与数的计算、图形等知识和方法,从现实情境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和整理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借助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积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积累一些测量长度的经验,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3.在拼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一些简单的图形变换的方法,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并在交流中加深体验,提升认识。

(四)情感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编制乘法口诀、观察和发现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等活动,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感受乘法口诀的工整与简洁美,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初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单位实际问题,测量或估计物体长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活动过程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3.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逐步养成细心计算、自觉检验、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含义,体会乘、除法的内在联系。熟练正确地进行表内乘、除法的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感知线段、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乘法口诀的编制以及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计算。

四、课时安排:全册共安排了53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安排了4课时的期末复习,全学期大约有25%的教学时间留作机动,各单元的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                         6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3课时

有趣的七巧板                                      1课时     

表内乘法(一)                                    13课时

表内除法(一)                                    9课时      

厘米和米                                          4课时


展开全文阅读
我们身体上的“尺”                                1课时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14课时

观察物体                                          2课时

期末复习                                          4课时

五、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35名学生,男生居多,小朋友们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相对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特别是班上的涂皖筑、胡胜秋、陈唐俊等同学基础扎实,思维活跃,数学基础知识、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强,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的方法。学生的组织纪律强,班集体有一定的凝聚力,给数学教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内部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但是由天本班两极分化较大,有个别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基础又不扎实,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且学习态度较差,尚不能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1.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本班学生都来自于农村,如今年轻的家长们为了养家糊口,外出打工的人数急剧上升,将子女交给父母、岳父母看管的比比皆是。家庭教育几乎成了一片空白。这样,给学校教育增加了不少难度。除了要上好课,更应做好学生理想前途教育,将德育渗透到各学科中,及时走访,加强老师与家长们的联系,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2、从学生的学习品质来看。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强,80%的同学课堂作业能按时完成,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但学生缺少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精神不够,小组合作学习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本学期教学,应进一步加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推广,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

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

第一课时: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加、连减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算式。

2、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算理

教具准备: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8+9+5                    7+3+6 

 

19-6-7                      17-9-5 

2、用竖式计算

19+27                       90-25 

二、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让我们先来看一副图,谁能来说一说画面中说了些什么?你说的真好,瞧,小朋友们正在折纸船比赛,小红折了19只,小紫折了27只,小兰折了26只。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由学生独立计算一步计算的笔算。

这有个问题要我们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这怎么算呢?

28+34+23 

2、探索新知

三个数字连加,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谁来说一说,你打算怎么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指导笔算书写格式。

比较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用你喜欢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3、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90-25-28=  

如果要笔算,怎样计算?让我们来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回答,集体评议。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连加、连减运算的计算顺序,是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的。连续竖式比两步竖式更简便。还要注意数位要对齐,还要看清运算符号,以及进位加法的进位以及退位减法的退位问题。

五、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算式。

2、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减混合运算

难点: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45+28+16                            92-44-23 

2、9+4-6                               16-7+8 

二、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让我们先来看一副图,谁能来说一说画面中说了些什么?

你能根据这条信息来编一道题吗?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由学生独立计算一步计算的笔算。

2、探索新知

男生一共折了38只,女生一共折了42只,送给幼儿园33只,还剩多少只?

谁来说一说,你打算怎么算?

请学生试算,并请学生上台板演,可能会有出现书写格式的错误,由其他学生对其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

及时评价学生的方法。

比较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用你喜欢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3、出示试一试

60-38+40=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说是怎样口算的。

2、指名说一说想想做做第3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4、5题。

集体评议。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P3:第2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练习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展开余文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巩固估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题卡练习

教学过程:

一、口算下面各题。

4+26         35-7           35+6 

45-20        68+9            70-8 

二、算出每条线上3个数的和,填在()里。

1、指名说出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并集体评议。

三、解决问题

1、学生认真读题。

2、指名回答,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3、集体回答,问题是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

5、集体评议(注意答题格式)

四、思考题

思考:交换哪两筐,可以使两车运的苹果个数同样多?

 

  



五、作业:P5:第2题。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1)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

教学目标:

1.学习借助直观图解决把两种不一样多的物品变成“同样多”。

2.是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不一样多变成“同样多”的解题策略。

教学难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班要拔河比赛,愿意参加吗?一队10人,二队6人,行吗?为什么?怎么样就公平了?

2.你们喜欢玩串珠吗?今天就来研究关于串珠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

提问: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图中说的是什么)?

 要解决什么问题?(让两串彩珠同样多,有什么办法?)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先用圆片摆一摆,再和同桌交流。

学生动手摆,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三种方法。

第一种:小军再穿4个彩珠。

第二种:把芳芳穿的2个彩珠拿走4个。

第三种:拿出芳芳穿彩珠给小军2个。

4.总结,加强对比:你有什么体会?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只要抓住两串相差4个,就能找到解决的方法了。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空。组织交流时着重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出示直条图,让学生说一说如果让同时多,要先知道什么,但要引导比较,认识到应选择比较简单的方法。

3.想想做做第3题

4.引导学生在头脑里把两个数量排一排,学生独立做,集体讲评订正。

5.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做,集体讲评。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0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计算验算。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计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领悟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出示8个圆和5个三角形,提问: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独立列式解答

二、探究新知

3.出示例题4

提问:你能知道什么数学信息?学生交流

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求出哪些问题?

4.指导学生解答:小华做了多少朵?

用圆片摆出来, 第一排摆多少个圆片?

5.启发:对照刚才摆的过程,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小华摆多少朵?

11+4=14(朵)

列式后解答后追问:算出的得数与摆出的结果一样吗?

6.尝试解答:小平做了多少朵?

先用圆片摆一摆,小组合作,再计算

讨论:第一排摆了多少?第二排怎么摆?

5.明确:对应摆,最后空3个位置不摆。

三、练习巩固

6.想想做做  第1题:

学生动手画一画,再填空。组织交流时着重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7.想想做做  第2题:

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学生独立解答。

8.想想做做  第3题

看清条件,问题,有困难的用学具摆摆。强调:上下要对齐。

思考:算出的数会不会比32个少?为什么?

4.想想做做  第4题:

出示图后指名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求小灰兔拔了多少个,怎么求?独立完成。

汇报:你是怎么做的。25+7=32(个)

5.想想做做  第5题:

学生独立做,集体讲评。

四、总结提升: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练习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用加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同学们,学过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你有什么想法呢?

二|、自主探究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收获和想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想法。

组织学生交流。

同学们总结得真棒!接下来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怎么样?

1.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重点汇报第(3)的解题思路。

2.练习二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解订正。

3. 练习二第4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再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4.  练习二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再根据题中的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尝试进行解答。

三、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和整理,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作业:练习二第1题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初步认识多边形

教学内容:教科书12—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多边形的过程,能够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多边形。

教学难点:根据图形的边来判断多边形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回忆节假日和爸爸妈妈去哪些地方玩过。

2、谈话: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你们从没有去过的地方,那就是有趣的“图形王国”。(出示图片)

二、主动探索,合作领悟

1.认识四边形

(1)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也可称为四边形 。

师:让我们打开“图形王国”的门,瞧瞧遇到了谁?(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卡通小人”让同学们认一认)

出示对话框:“小朋友好,谢谢大家还记得我们。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我俩还有一个同样的名字呢?你们能猜到吗?”(学生猜一猜)

请小朋友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用手沿着四周摸一摸。(师边说边示范,学生跟着摸一摸)再拿出依仗正方形沿着四周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下。(会发现它们都有四条边)

出示画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图,指名上来指一指长方形、正方形的四条边各在哪里?

师:其实,我们刚才摸的地方就是图形的边,请大家再分别摸一摸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数给同桌看看是不是都有四条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

学生摸一摸、数一数,相互交流。

出示:它们各有四条边,是四边形。

(2)认识其他形状的四边形。

 谈话:让我们再到“图形王国”看看,还能遇到哪些图形。(出示书上“试一试”图形)如果将这些图形分类,你想怎样分?

学生拿出相应学具分一分。

展示学生的分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学生的分类可能有下面两种:

认识的分一类,不认识的分一类;

四边形分一类,三角形分一类。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卡通小人”,它们手指着学生分出的其他四边形说:这些图形和我们一样。它们也都有四条边,是四边形。

引导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形状的四边形,先小组交流,在组织全班交流。

2.认识五边形

谈话:小朋友,刚才我们认识了四边形,现在请拿出一张四边将它任意次,然后用剪刀沿着折痕剪下,看能见剪出个什么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

如果剪出的图形给它取个名字,你想叫它什么呢?

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活动,发现剪法不同的学生。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两个画好的五边形,让学生数一数边的跳数,说一说各有几条边,是几边形,最后出示话框,让学生齐读。

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形状的五边形。

3、认识六边形

想一想、议一议:六边形是什么样子呢?

动手折一折、剪一剪

数一数、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分小组讨论, 汇报。(指名上来指一指、说一说,其余学生补充)

引导回忆:平常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的形状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

分小组讨论,让几名学生说一说。


展开余文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组织学生想一想,再围一围。

3.“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照样子在书上填一填,教师巡视检查

4.“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动手完成。

5. “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四、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去了“图形王国”,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1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参与对图形的围、拼、折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四边形以及它的特点,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平行四边形图),你们见过它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新朋友。

二、自主探究

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在哪见过?

看,这是教师在生活中见到的四边形,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例2图

第一幅图是挂衣服的架子,第二幅图是围起来的篱笆墙,第三幅图是楼梯的扶手。

你能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出这样的平行四边形吗?它跟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试一试。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拼平行四边形,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展示学生拼图结果,并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它们的对边一样长,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角不是直角)

老师边画平行四边形边指出:像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分小组讨论, 汇报。

2.“想想做做”第2题。组织学生想一想,再围一围。

3.“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在书上描一描,教师巡视检查。

4.“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动手完成。

5. “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

三、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练习三

教学内容:练习三,教科书第16—1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多边形的形状,了解多边形的名称与边数的关系。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进一步熟悉平行四边形。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进一步熟悉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同学们,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已经学完了,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吧!你愿意与大家分享吗?

二、自主探究

今天,我们首先回忆所学知识,把自己的收获、体会、快乐分享给其他人,好吗?

学生交流:

(我知道了多边形的名称和边数的关系,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我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我知道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讲解:多边形的名称和边数有关,几条边围成的就是几边形,那么多边形的边和角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呢?

出示教材16页第2题,学生观察,交流汇报:

四边形有4个角,五边形有5个角,六边形有6个角,几边形就有几个角,角的个数与边数相同。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1题,学生跟着书上的例子边折边填空,然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三第2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辅导。集体讲解。

3.练习三第3题,学生小组交流拼法,集体汇报。

4.练习三第4题,学生先判断,再交流说说怎么样将原来的图形改成平行四边形,并在钉子板上围一围。

5.动手操作完成练习三第5、6题。

四、总结提高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有趣的七巧板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1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拼图形,体会填写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3、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拼图形,让学生体会图形有变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用七巧板创造性地拼图形。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七巧板

1、出示一副七巧板。

提问:在这样一副七巧板中共有几块图形?你知道每块图形的名称吗?(同桌互说)

提问:七巧板中有几种不同的图形?哪几种?哪些三角形的大小完全一样?你是怎样知道的?

2、请学生试着用两块拼成一个正方形。

(1)学生们拼,指名板演

(2)说说自己是怎样拼的。

(3)动手操作:试试用七巧板中的两块,拼成一个三角形、再拼成应该平行四边形。

二、动手操作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图形?

2、分小组活动:用七巧板中的三块,拼出一个已经认识的图形

(1)学生分小组活动。

(2)指名板演、讲解。

(3)指名分组汇报时,应多鼓励、表扬有多种结果的同学。

3、分小组活动:用七巧板中的四块、五块、六块。是否也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

4、出示第19页的几幅图。

5、说明:用七巧板不光可以拼出我们认识的图形,还能拼出有意思的图形。

        请形式分别说说这几幅图是什么?

        再让学生分组动手拼出美丽的图案。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

第一课时:认识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0—2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直观认识,从相同数相加引出乘法,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2)提问: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样算?

    板书:2+2+2=6(只)

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

板书:3+3+3+3+=12(只) 

(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

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是多少?

(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个2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连加来算。求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图。

提问: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根?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算?求一共的根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2)学生填书,完成“试一试”,集中交流。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2)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  (板书:2+2+2+2=8)

2+2+2+2=8,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

(3)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写成2×4=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

(4)4个2相加得8,不仅可以写成2×4=8,还可以写成4×2=8,谁会读这个算式?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答老师板书:2  +  2  +  2  +  2  =  8           

            (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

板书:4  ×  2  =  8

   (乘数)(乘数)(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5)老师小结: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乘数,等号后面的叫积。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例图,自己先说说图意。

(2)提问:图中有几组小鸡?每组有几只鸡?求一共有多少只,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并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4)讨论;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第1小题图,学生根据图意填空独立完成。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3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3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比较一下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练习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的练习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乘号,掌握乘法算式的读、写,理解乘法算式的含义。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与加法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学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看图先填空,再写加法和乘法算式。

                                                                     

一共有(  )个3。

加法算式:(   )+(   )+(   )+(    )=(   )

乘法算式:(   )× (   )=(   )或(   ) ×(   )=(   )

2、读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多少。

5×4=20       6×2=12      3×8=24

3、导入新课:

上面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习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认识乘法。

二、课堂练习

1、练习四第1题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适当引导,展示学生摆法,集体讨论交流。

2、练习四第2题

出示第2题图,学生根据图意独立填空,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交流订正。

3、练习四第3题

出示第3题的图,学生观察后问:横着看,每行有几个花片,有几行,是几个几相加;竖着看,每列有几个花片,有几列,是几个几相加?然后由学生独立填空,完成后交流:两次填出的结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4、练习四第4题

(1)出示第4题的两幅图。提问:这两幅图分别是求几个几相加?

(2)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集体交流。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练习四(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练习四第5-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巩固对乘法的认识。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与加法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3       (    )×(    )=(     )

2+2+2+2+2+2     (    )×(    )=(     )

2、看图先填空,再写乘法算式。

                                                             

(     )个(      )相加

(     )×(      )=(       )或(     ) (     )=(    )

3、谈话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认识,今天我们再上一节练习课。看看同学们掌握得怎样。

二、练习

    1、练习四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独立完成练习四第6题,指名板演。

3、练习四第7题。

(1)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每堆有几根胡萝卜?有几堆?一共有多少根?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提出:这道题是求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

法计算?

(2)独立完成第2小题,集体交流时提问:求一共多少个草莓就是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算?

4、练习四第8题

(1)出示第8题图,提问:图中画了些什么?

(2)你能列出多少个乘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汇报结果,每一道乘法算式都要求学生说出是求几个几的和。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2、3、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2、3、4的乘法口诀,教材第25—27页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使学生知道2、3、4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

教学重点:熟记2、3、4的乘法口诀,并能比较地用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

教学难点:理解每句乘法口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一玩,(课件显示)

1.情景一、玩翘翘板

1个翘翘板上坐了2人。问:有几个2?(1个2)1个2能不能写成乘法算式?(可以)怎么写?(板书2×1)说明1个2就是2所以2×1=2可以编成一句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板书:一二得二)

2个翘翘板上坐几个人?(4个)现在有几个2?乘法算式怎么写?(2×2=4)联系乘法算式2×2引出乘法口诀:二二得四。

想想:2×1=  你用哪一句口诀?

2.情景二、玩荡秋千

1只秋千上坐3人。两只秋千坐6人,1个3是3,2个3是6,怎样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谁能编2句乘法口诀?

板书(一三得三  二三得六)

3个3是多少?乘法算式怎么写?你能编成一句乘法口诀吗?(小组互相说一说)板书:三三得九

想一想:3×1=    3×2=     你用哪一句口诀?

小结:上面编的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都叫3的乘法口诀,3的乘法口诀表示求几个3相加得多少。

3.情景三:小朋友坐火车

一节车厢坐4人,2节车厢坐几个?3节呢?4节呢?小组合作,算一算把表格填完整

车厢的个数 1 2 3 4

人  数 4

1个4  2个4相加  3个4相加  4个4相加乘法算式怎么列?

板书:1×4=4,2×4=8,3×4=12,4×4=16

交流:你可以编出4的乘法口诀吗?(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想一想:

4×1=      4×2=    4×3=  

口算说说你想的是哪一句口诀?

4.教学试一试

1×1=    1的乘法口诀是怎样的?你会编吗?

板书:一一得一。

二、形成应用

1.读读2、3、4的乘法口诀。

2.课本第27页“想想做做”。

第1题,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小棒,然后独立完成。

第2题,你能看图列出两道乘法算式吗?它们用是是哪一句口诀?让学生领会到依据一句口诀能列两道乘法算式。

第4、5题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辅导差生。

3.游戏:找朋友。

小朋友手中拿有1-4的乘法算式,老师拿出一张口诀卡,拿着相关算式的同学站起来,就是它的好朋友

三、小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玩得高兴吗?那么在游乐园里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说说你对今天的表现满意吗?(鼓励学生相互评价)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2、3、4的乘法口诀的练习

教学内容:2、3、4的乘法口诀的练习(练习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2、3、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让学生感受到乘法口诀在实际运算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熟记1—4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运用1—4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一背:采取游戏形式,背2、3、4的乘法口诀。

小组背     男、女生背     独立背

背完后,交流你是怎样记住的?

2、说一说:这句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二三得六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

3、算一算:(出示口算卡片)

3×1=     2×3=     4×1=      2×2=

1×4=     4×3=     2×4=      3×3=

二、拓展。

1.课本第28页第3题,学生独立填写。

2.第4题,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答案不止一种,鼓励学生想出不同填法。

3.出示第5题图片。

(1)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小朋友在游乐场玩)

(2)玩碰碰车的一共有多少人?你会列乘法算式吗?(2×3=6)

(3)小组交流你还能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列出乘法算式吗?

引导学生提出3架飞机共坐几个小朋友?2架吊桥共有多少人等问题。并列出算式3×3=9和4×2=8。

(4)根据所提问题,学生在书上写答案。

三、自我评价

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什么疑问需要大家帮助解决?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 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5的乘法口诀,教材第29、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比较熟练地应用口诀求积。

教学难点:根据图意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课件显示:小朋友划船

每只船上坐5人,一共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画一张表,并算一算。

船的只数 1 2 3 4 5

人数 5

二、合作探究

以前大家知道了1-4的乘法口诀,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学编5的乘法

口诀。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编出口诀的?

2、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个5是5        5×1=5    一五得五

2个5想加       5×2=10    二五得十

3个5想加       3×5=15    三五十五

4个5想加    4×5=20    四五二十

5个5想加    5×5=25    五五二十五

3、你发现这些算式或口诀中,乘数、积有什么特点?

点拨:同学们真聪明自己发现规律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还知道了5的乘法算式中,随着乘数一个比一个大,积就一个比一个大5。

三、形成应用

1、将5的乘法口诀读一读。

2、同桌互背5的乘法口诀。

3、师生对口令

4、游戏:翻一个数马上说出它与5的积,比一比谁最快。

5、讨论:“想一想”中的算式各用哪一句口诀?

秘密:积的个位是0,乘数应填双数,积的个位是5,乘数应填单数。

四、想想做做

1、第1题,学生同桌互相对口诀,以游戏形式完成。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交流。

3、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订正。

4、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5、第5题,老师引导学生读懂题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五、总结评价

今天同学们自己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还会用5的乘法口诀算乘法,你

们学的真不错。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乘加乘减,教材第31、3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应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教学重点:计算乘加、乘减,解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解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今天生物小组的同学把他们养的金鱼带到教室里来了(课件显示:四个鱼缸,有3个鱼缸里有4条金鱼,一个鱼缸里只有1条)这些金鱼是生物小组的同学精心培养的,你们喜欢吗?

问题:他们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

二、探究

讨论:要知道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金鱼?你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1)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加起来就可以了(4+4+4+1)

(2)先把3个4条相加再加1条。(4×3+1)板书4+4+4+1=13条4×3+1=13条

三、拓展

你还有其他方法列式吗?(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把第4个鱼缸也看成有4条金鱼可以列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4-3

问:4×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3

四、归纳

像4×3+1这样的算式有乘法又有加法,我们叫它乘加算式,4×4-3有乘又有减,我们叫它乘减算式,你能看着这两个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师:在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有乘法又有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五、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3、4、5题

六、课堂作业

教材32页第2题。

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练习六

教学内容:练习六,教材第33、3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学过的乘法口诀。

2.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背一背5的乘法口诀

(2)你能背出1~5的乘法口诀吗?(集体背、小组背、独立背)

2、口算卡片

1×3   2×4   3×4  5×2 

2×5   5×3   5×1  3×3

4×4   1×5   4×5  5×5

3、游戏

老师说一句口诀,大家能很快说出两道乘法口诀算式。小组之间玩游戏。

二、练习

1、第2题

出示练习二第2题图

教师引导学生看懂题意,同桌之间交流完成。

2、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3、第4题

学生以比赛形式完成,交流错误较多的在哪里?集体订正。

4、第6题

出示第6题主题图,找一找:图中都有些什么?根据图上给的信息你能提出那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四人小组讨论。

5、第7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6、第8题

出示题图,观察图中讲了什么?如何理解?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订正。

7、第9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订正。

8、第10题

出示题图,观察图中讲了什么?如何理解?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订正。

9、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作业:练习六第5题

课后反思:

第九课时:6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35—36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编制6的乘法口诀,并理解口诀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用6的口诀进行计算。

3.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6的乘法口诀,用口诀正确求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并指名说说你用了哪句口诀?

2、列式计算:1个5       3个4相加       5的2倍

3、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将学习6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1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多少人?3、4、5、6次呢?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己填写。

坐的次数 1 2 3 4 5 6

人数 6 12

     

(3)一次可以坐6人,是几个6?怎样列出乘法算式?你能说一句口诀吗?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1个6    1×6=6     一六得六

提问:“一六得六”表示什么意思?(1和6乘,积是6)

(4)2次可以坐12人,是几个6?用乘法算怎样列式?请你们编出一句口诀。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2个6    2×6=12   二六十二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乘法算式:2个6比1个6多几?所以第二句口诀的得数比第一句多几?

(5)3个6、4个6、5个6、6个6相加,各是怎样列乘法算式?可以编怎样的口诀呢?请学生按次序写一道算式,编一句口诀,把35页上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填完整。

(6)让学生说出每道算式和相应的每句口诀,老师依次板书算式和口诀。并指名说出每句口诀表示的意思。

(7)引导学生比较。

6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这些口诀从上到下按顺序排列后,每句口诀的积都比它上面的一句多几?为什么会多6?

(8)请学生把口诀齐读一编。

再请大家边轻声读边试着背背看。

(9)试背口诀。

A、师生对口令,开火车说口诀。

B、请学生齐背口诀,再指名背口诀。

2、教学“想一想”。

(1)出示“想一想”6×2=( )    6×5=()  

(2)口算出结果,并说说各用哪一句口诀?

3、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6的乘法口诀,应用6的乘法口诀,能很快地算出6和几乘积是多少,我们根据一句口诀可以算出两道算式。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1。

(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比较每组两个算式有何特点?讨论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2。

(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6的乘法口诀还有几句?可以用哪些乘法算式?

3、完成“想想做做”3。

4、完成“想想做做”5。

出示第5题,学生讨论交流,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想想做做”6。

独立列式、口算、集体订正,指名说说你为什么用乘法算?

四、作业:

想想做做第4题。

课后反思:

第十课时:练习七(1)

教学内容:教材第37-38页练习七第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上一堂6的乘法口诀的练习课。

二、计算练习。

1、口诀练习。

   (1)背6的乘法口诀。(集体齐背,指名背,对口令。)

   (2)提问:“五六三十”是什么意思?用来算哪两个乘法算式?“三六十八”呢?

    2、出示已学过的乘法算式卡片,指明学生口算。反复练习后,让学生集体口算一遍。

    3、练习七第2题。

(1)出示第2题图,看清图意先是4分别乘2、3、4、6,再依次指题目,读算式说得数,每说一道算式得数,集体齐答口诀。

(2)再让学生分别用2、3、4、6分别乘5、6,读算式说得数,齐答口诀。

    4、练习七第3题。

(1)老师说明题意,要求学生把得数相同的算式用线连起来,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时提问:6×4和4×6为什么相等?(都用口诀四六二十四)

4×3和6×2为什么相等?(口诀不同,得数相同)

在已学过的口诀里找一找,还有哪两句口诀的得数是相同的?

5、练习七第4题。

(1)要求学生比每组两题中得数的大小,并在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

(2)刚才我们通过计算比较出了大小,谁能不计算得数,就能比较出它们谁大?(如第一组中6×3是3个6相加,6×2是2个6相加,3个6大于2个6,所以6×3比6×2大)

还有其它方法吗?(比乘数,如5×6和6×6,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的乘数6,另一个乘数6大于5,所以6×6大于5×6)。

6、练习七第5题。

要求学生在2~3分钟内完成,集体订正时了解学生计算的正确情况,统计哪几题错得较多并分析原因,帮助学生矫正,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给予表扬。

三、作业:

练习七第6、7题

课后反思:

第十一课时:练习七(2)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练习七第8~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加深理解加法应用题和乘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巩固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正确地解答已学过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以及分析、比较、综合、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一节我们已经练习了乘法的计算,今天我们将主要练习应用题。

二、综合练习。

1、练习乘法计算:

(1)出示乘法口诀卡片,让学生读一句口诀,再说出相应的两道乘算式和得数。

(2)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算一遍。

2、练习应用题。

(1)练习七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集体交流订正

(2)练习七第9题

学生讨论交流,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3)练习七第10题

指名读题,要求学生想一想每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交流时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左边一道题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可以用乘法算也可以用加法算?(如果有学生只用了其中的一种方法算,再让他用另一种方法算一遍)。左边为什么只能用加法算?

小结:这两题虽然都是求一共有多少个,但是,左边一题的条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做了6个沙袋,2个人就是2个6,所以能用乘法算也能用加法算;而右边一题两个人做的个数不同,求一共有多少个,只能把两个人做的个数相加,所以用加法算。

(4)练习七第11题

A、数一数,一班每行种多少花?二班每行种多少花?

B、不计算你怎样知道哪个班种的花多些?为什么?(两个班种了4行花,一班是4个5朵,二班是5个5朵,5个5朵多些,所以二班种的花多些。)

C、学生独立求出一班、二班各种了多少朵花?

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时:复习(1)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40页复习1~7。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乘法的含义,了解乘法口诀排列的一些规律。

2.使学生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且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1~6的乘法口诀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复习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要求小朋友能熟练地背出这些乘法口诀,还要能用这些口诀很快地进行乘法口算。

二、复习。

1、复习1

  出示题图,学生独立观察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复习2。

(1)出示1~6的乘法口诀表:这是我们学过的1~6的乘法口诀,你能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口诀吗?(独立填写,集体订正)

(2)学生对照口诀放大表,横着看,你发现什么规律?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横着看,口诀的排列与我们学习时的顺序一样,第1行是1的乘法口诀,第2行是2的乘法口诀,第3行是3的乘法口诀,……一行一行排到6的乘法口诀。

请小朋友一行一行背一遍。

(3)竖着看,你发现什么规律?

小结:竖着看,每一行中口诀的第一个数相同,第二个数从小到大排列,也就1个几1行、2个几1行……这样排列的。例如第一行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第二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

请小朋友竖着一行一行背一遍。

(4)拐弯看(要说明先横后竖地读),每一组口诀间有什么联系?

小结:拐弯看,先横后竖,如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都是与2有关的口诀,也就是2和1、2和2、2和3……相乘的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都是与3有关的口诀,也就是3和1、3和2、3和3、3和4……相乘的口诀。

请小朋友齐着拐弯试背一遍

(5)师生共同对口令。

3、复习3。

竞赛的形式同桌同学两人一组,比比谁先过河;比两次,使每个同学都能练习到两组题。

4、复习5。

在写出得数的算式里填写运算符号,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之后组织交流,讲讲是怎样想的?

5、复习6。

填方框里的乘数,由于只学到6的乘法口诀,所以方框里暂时填1~6个数,要求学生说出所填乘数,所得的积并说说用了哪句口诀?(第一题可按横着背的6的口诀的顺序想,后面两小题可以按拐弯背的顺序想。)

6、复习7。

引导学生弄清图意,交流后独立解答,集体汇报订正。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老师要求小朋友们能熟练背出这些乘法口诀。而且要很快说出算式和得数。

四、作业:复习第4题。

教后小记:

第十三课时:复习(2)

教学内容: 教材40—41页复习8—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乘法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出示口算卡片,齐说得数并说说用了哪一句口诀?

2、口答。

   4个5是多少?     

二、综合复习。

1、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第9题。

(1)出示第8题图,学生独立观察。

(2)小组讨论计算方法,集体汇报。

3、第10题。

A、出示第11题,读题。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B、小组交流,说说该怎么算?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4、第12题。

出示第12题,根据图意,学生小组间自由提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进行解答,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5、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乘法应用题,如果一道应用题中,要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都要用乘法计算。

四、课堂作业:第12题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一课时:平均分(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4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小猴子采了6个桃子,想把他们分给几个好朋友,但是他们不知道可以怎样分?聪明的你能帮帮小猴子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

   j教师先把6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k谈话: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吗?赶快行动,把桃子分一分,到黑板上摆一摆,看谁最聪明,分的办法最多!

   l学生操作摆桃子。

2.汇报并认识“平均分”

   j谈话:同学们,你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6个桃子可以分成3份,每份2个,可以分成两份,一份两个,一份四个,也可以分成两份,每份三个…… 那么,你们根据每份分的个数的相同与不同,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

    k小组或全班交流

    l提问:你们是怎样分的?说一说这样分的理由。

    m师讲述:(结合板贴)像这样,每份都是2个或每份都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我们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n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老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不仅帮助了小猴子解决问题,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了。

3.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谈话:现在老师手上有8个桃子,要想把他们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再到黑板上摆一摆,分一分。分完后给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老师把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小结:同学们都很聪明,把8个桃子平均分了,相出了不同的办法,虽然分的个数和份数不同,但是每一份分分得同样多,也符合了平均分的定义了。

4.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j先在黑板上画一棵树,再把8个桃子图片贴上去。

   k谈话: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桃树,数一数树上有多少个桃子?如果老师想把它们分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2个,那么可以分给多少个小朋友呢?想一想!

    板书: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 )个小朋友。

    l找几个学生上黑板“摘桃子”分给其他同学,要求每人分2个,看有多少位同学能分到桃子就是了。

    m师小结:对了!8个桃子就可以把它2个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个小朋友。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的也是“平均分”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题中的插图,再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书本第43页的“试一试”

学生自己动手用小木棒分一分,边分边写答案。

3、“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4、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平均分,还练习了用每几个为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下节棵我们继续学习平均分。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平均分(2)

教学内容:教材第44—4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体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种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教学用具:桃子图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j提问: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叫做平均分?

   k巩固练习:出示小黑板上的习题

   16个足球要分给学生,如果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 )个学生;如果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 )个学生。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谈话:有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到山上去摘桃子,你们看看,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呢?(板贴8个桃子图片)

    学生观察得出:一共摘了8个桃子。

    提问:你们认为怎样分最公平?

    引导学生说出: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

    提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呢?

    三、 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想一想,分一分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分,教师适时要点拨引导。

    2.说一说,演一演

学生边说边演示分的过程。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先分给每只小猴1个,再分给每只小猴1个,直到每只小猴有4个;先每只小猴2个,再每只小猴2个;先每只小猴3个,再每制小猴1个……

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分的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一样,都是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可分得4个。

    3. 书上第44页的“试一试”

    先按照题意,自己动手一边摆一边写答案

    四、组织练习,加深认识。

    1.完成第44页的“想想做做1”

    学生同桌讨论解决,再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教科书上第45页的第2题

    学生读懂题意,讨论完成。

3.教科书上第45页的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讨论完成。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先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再按照份数分得。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平均分(3)

教学内容:教科书上第46—4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会较大数的平均分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出示例图,把12枝铅笔平均分,你想怎样分?

小组交流讨论,得出不同的分法。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

    谈话:今天是兔子妈妈的生日,为了祝贺妈妈的生日,小白兔到花园里采了许多美丽的花,数一数共有几朵啊?(出示12朵花)

    小白兔拿来了一些花瓶,(出示一些花瓶)它想把这12朵花插在花瓶里,该怎么插呢?

明确要求:

(1)出示条件:把12朵花平均插在几个花瓶里。

(2)提问:你想知道小白兔是怎样插这些花的吗?“平均插”是什么意思?

自主探索,请学生上教台示范插花。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2、第2题

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3、第4题

教师在黑板上画8个苹果

A提出要求:j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

     k把它们每4个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B学生到黑板上动手分别操作分一分。

C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4、第6题

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5、小结: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方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分得的结果都是每一份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不同方法,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的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不同,但结果每份都是相同的,这都是平均分。

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3、5题。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认识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48—5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圆片、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1.教学书上第48页的例题。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看书上的插图)

    讲述:同学们,周末你们会外出活动吗?今天就有一群小朋友组织外出爬山,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6个人 每辆车坐2个人 要坐( )人。)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小组合作交流,示范扮演。

(3)教学除法算式

     j讲述: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怎样写算式呢?共有6个小朋友,先写6,再写÷(介绍除号,指导写法)每辆车坐2人,就在除号后面写2,刚才你们已经想出来了要坐3辆车,接下去怎样写?(边讲述边板书: 6÷2=3)

    k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

    l提问:结合这道例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6、2、和3各表示什么?

教学第48页的“试一试”

    让学生看图、读题、独立完成。订正后提问:结合这道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里,12、3、4 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几个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 ,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 、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教学第49页的例题。

(1)让学生观察和阅读例题

提问:你从这道题中知道些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板书到括号里。

     讲述:6个小朋友植树,平均分成3组,求每组有几人,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谁能写出除法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6÷3=2)结合这道题,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第49页的“试一试”练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说说这道除法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2、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分,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三、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做第50页的“想想做做”第1、2、4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桌交流括号内填什么数,这个数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

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填写出来的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四、全课总结

提问: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用什么方法学会了除法?你认为怎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练习八

教学内容:教材第51—52页第1—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除法,弄清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练掌握除法中两种不同的分法,能用正确写出除法算式;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活动一:填一填

谈话:通过昨天的学习,小朋友又认识了哪个新朋友?(除法)

出示:

(1)除数是5,被除数是15,商是3。

(2)被除数和除数都是4,商是1。

(3)商和除数都是3,被除数是9。

提问:你能写出除法算式吗?

活动二:分一分,填一填。

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分成了()份。

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

(1)分一分,写算式。

(2)比一比:你发现了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小结:把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活动三:看图想一想,填一填。

出示:完成第51页第2、4题;第52页第6题。

(1)引导看图,想一想分的过程,再填空。

(2)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活动五:根据文字叙述写除法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第52页第5题。

活动六:拓展练习

1.完成第52页的第7题。

    出示例图,学生结合图意,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2.完成第8题,教师巡视指导。

3.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第53、5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性,以及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体会乘法与除法运算意义的联系与区别,会应用乘法或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1-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二(  )得八   三(  )十二    二(  )十二

2×(  )=8    (  )×3=12    2×(  )=10

2、从10里面连续减2,减去(   )次,正好全部减完。

3、引入新课:通过刚刚的练习,我们可以看出利用乘法口诀,真的能帮我们解决不少问题。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插图。

提问:这里面有多少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

说明:8个小朋友打球,每2人一组,分成了几组?

(2)想一想:把8个小朋友,每2人一组,实际上怎样分?(平均分),根据题目的意思,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呢?(板书:8÷2=)

提问:算式中的8表示什么?2呢?

(3)小组讨论:8÷2等于几呢?每位同学想想办法,小组讨论看哪一组办法多?

(4)指名汇报,老师逐条讲解。

提问:在这么多的方法中,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最简便?

小结:在计算8÷2时,可以先看除数是2,就想2几得八,这样利用乘法口诀可以很快的求出商。

(5)指名说说用口诀求商的思路。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12÷3、10÷5

请学生们读一读。

(2)想一想他们的商各是多少,你是怎样解答的?

(3)指名口述解题思路。

(4)学生们填写课本。

3、小结:这些除法算式在求商时,我们可以利用学过的乘法口诀,很快的解答出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们一组一组的完成。

(2)观察一下,每一组中的乘法算式、除法算式、乘法口诀有什么联系?

(30小结:在求商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跟相应的乘法算式来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进行比赛,要求一组一组完成。

(2)提问:你们为什么能算得那么快?

(3)揭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数字图,请看要求。

(2)学生默算。

(3)学生开火车比赛。

4、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5、6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本领?

六、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练习九(1)

教学内容:课本第55—56页练习九第1-8题。

教学目标:

    1.巩固表内乘除法的计算,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

    2.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计算乘、除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看一看谁算得做好、最快。

二、计算练习。

1.口算:完成练习九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九第2题,

(1)学生一组一组完成。

(2)集体订正,说说它们分别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3.完成练习九第3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注意对班级准确率、速度的记录。

4.完成练习九第5题。

学生根据图意,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5.完成练习九第6题。完成后全班交流,说说这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7题。

(1)出示挂图,学生看图。想一想:题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独立思考,想一想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怎样列式?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说说各自的想法,并说说列式的理由。

四、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4、8两题

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  练习九(2)  

教学内容:课本第56页练习九第9-13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根据乘、除法的含义解决相关问题,学会正确计算乘、除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10÷5=     6×2=    4×3=     4×6=

         15÷3=     5÷5=    12÷3=    2×3=

         3×6=      5×5=    3×5=     12÷2=

         6÷3=      18÷6=   8÷4=     30÷5=

学生口算,并说说其中几题的计算过程。

2、口答。

(1)3个6是多少?

(2)把3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3)18里面有几个3?

二、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9题。

(1)出示第9题插图。请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解决,指名口答。

2.出示练习九第10题的表格,学生独立思考填空,指名口答订正。

3.练习九第11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组的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再独立完成计算,并说说计算时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4.完成练习九第13题。

让学生说一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独立思考完成,组织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一共有多少盆菊花的?

三、课堂作业:练习九第12题。

课后反思:

第九课时:复习

教学内容:复习,教材第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引导学生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除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完成复习第1题

学生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填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完成后说说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2.第2题,学生同桌合作完成,一人说口诀,另一人根据口诀写出两道除尘算式。集体交流时说说哪些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并说说为什么只能写一道?

3.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

二、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第5题。

(1)
标签:教案 第3册教案 苏教版第3册教案 二年级数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备课参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内含配套教学用图)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分数乘法》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下一篇: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教案分类查询
人教版| 新课标| 苏教版| 西师| 北师大| 青岛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学案| 说课| 实录| 案例| 反思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