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试题
教案
论文
音像
素材
课件
班主任
数学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42
标签:
教学论文
当孩子有不当行为时——谈孩子的成长(教师随笔)
云南省临沧市云县田心完小 字相新
(一) 习惯上,我们把孩子的一些有悖常理且感觉不符合某些道德标准或习惯的行为视为不当行为。既然有悖常理,人们就会冷眼相看;既然不符合某些道德标准,自然会引起许多人的愤懑;既然有异于行为习惯,至少在世人的眼里是另类的。总之,出现了不当行为,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必然要付出被人非议的代价的。
只是,当我们处于解剖者的角度,是应该冷静对待每个人的个体差异的。特别是为人父母者,对待自己未成年的孩子。曾几多时,因为我们的“不冷静”,孩子从此一蹶不振;也曾几多时,也是因为我们的“不冷静”,把孩子推向遥远的彼岸……纵然,热处理也会收到好的效果,然而,当我们纵观寰宇,这样的概率是低之又低的,甚至可以有点夸张地说:这只是一种巧合。而巧合是不能用于作实践指导的。所以,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我们不要去抱有侥幸心里,不要去寻求那些子虚乌有的太空契合点(巧合),不要庆幸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当然,更不要去欣赏昙花一现的璀璨!
(二)
一般的,孩子的行为与成年人的行为是有区别的。许多教育心理学家都认可一个事实,那就是:孩子的行为往往不具有道德色彩。因为,孩子——特别是还处于身心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他们还没有形成较全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他们的作为是不可以拿到道德范畴去剖析的。
但是,作为孩子的父母(包括孩子周围的成年人),往往是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比如:孩子说谎话,就会觉得这孩子不诚实,于是给孩子一个“不诚实”的标签;孩子没有和来家里的客人打招呼,就认为没有礼貌,于是给孩子一个“没有礼貌”的标签……就这样,我们许多时候以爱孩子、帮助孩子、为孩子负责的名义,有意无意中只认“标签”不认孩子了。于是,孩子会感觉:老师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家长潜伏于孩子缺点中,周围人们的眼睛放大着孩子的污点。于是,我们的孩子只好从夹缝中求生存,于无尽的冷漠中慢慢寻求温暖的阳光……
(三)
有这样一位母亲:为了家、为了孩子弃家奔走谋生,在离家很远的地方经营着一爿小店,汲取着赡养老人、培育孩子的唯一经济源泉。孩子是个很聪明、也很懂事的男孩,为便于上学,寄居姑姑家。可有一天,姑姑发现他口袋里有两包烟,经询问,方知是在旁边代销店里拿的。姑姑没收了他的香烟,背地里给他讲了很多道理,并让他写了一份检查。此事妈妈知道后很是伤心——妈妈平时对孩子的要求是:“要全面发展,成绩好固然重要,但心灵更要美,还要有爱心!”——而这次,孩子却……
对此,我们且不去诉说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不要去寻求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接轨点,我们仅从人的需要、孩子的渴望的角度,做一些探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层次大约分为五个层次,人们往往是先满足了最基本的,才会追求后面的需要,即“衣食足,然后知荣辱”。(一)生理需要:空气、水、食物、住所、睡眠和性。(二)安全保障的需要:人生安全,情感安全,及稳定的生活来源、住所等。(三)爱与归属的需要:爱常常理解为“被深深的理解和接受”,每个人都有被人理解和接受的需要。(四)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尊重可以理解为对自己很自信,受人尊重则是别人认可你目前的成就、地位等。(五)自我实现的需要。前面的需要都可以说是人的基本需要,而自我实现可以理解为发展需要,因为人活在世上不是只为满足基本需要,还会进一步希望要做什么样的人,展现什么样的人生,这就是发展的需要。
根据这一个理论,我们可以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拿烟),进行一些说明了。自然,从马斯洛的观点可以看出,马斯洛是位很人本的教育心里学家,他所尊崇的依然是“人性本善”的观点。其实,这是教育孩子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我们却往往把这个观点给忽略了,以至于孩子慢慢疏远了父母、亲人、老师;随着年龄的增长,烦恼慢慢占据了孩子的心;伴着课堂的说教、家庭的唠叨,孩子从无尽的无奈中寻求着消除烦恼的突破口……于是,孩子的行为开始“有悖常理”了——沉默寡言的有、烦躁不安的有、对别人的劝说不屑一顾的也有了……;语言开始桀骜、行为开始不逊、眼神开始藐视……
于是,人们说:现在的孩子逆反心理特别严重。
于是,父母开始困惑了——这孩子这么了?总给父母、老师作对。
于是,孩子也开始困惑了——老爸老妈和老师到底这么了?这么这样不会理解人啊。
(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指导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披靡全球的素质教育提倡的一个基本教育理念是: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及时的帮助。环顾四野而寻它,我们不难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烦恼,来自于孩子本能需要和父母、老师教育理念的分野!
那么,上述例子中的孩子需要的是什么?他的行为我们可以如何界定呢?
首先,孩子需要沟通。人都有倾诉的本能,当遇到不快的事时,我们往往会有很想说说的感觉——或对朋友、或对亲人、或对知音……倾诉了,也不一定要得到什么,但却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觉。正如呼吸到了雨后清新的空气,品尝到了酷热中清凉的饮品……
也有人把这种渴望说成是一种发泄,我想,未尝不可,都是沟通的形式嘛。只是,作为引导者的父母(监护人)、老师是很有必要给孩子指出倾诉(或者说是发泄)的方式的。我是主张心理学中的“注意力转移法”的。一般的,作为学生是很难得到跟别人直接沟通的机会的——同学中,大家的见解差不多,不一定想倾诉,再加上各人都想有点“私人空间”,“知己”就更难寻了;长辈(包括老师)中,很少有人会静下来听一个孩子“幼稚”的脉动的,更少有人会忍受得了孩子发泄中的言行举止的。因此,我们不妨建议孩子:把心中的愤懑记录下来——或者留给自己慢慢反思,或者寄给自己的父母老师,或者在合适的时候透露给自己的好伙伴……这样,既可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快,又可以培养自己的缜密的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展开全文阅读
其次,孩子需要理解。孩子的“有悖常理”的行为,不仅仅别人看了才“有悖常理”,其实孩子也很矛盾的。我的孩子有很好的环保意识和卫生习惯,可是却不能保证他心情郁闷时出现“不环保”、“不卫生”的行为。问题在“不环保”、“不卫生”的行为出现时我们的态度和方法:此时,你去给孩子讲环保的重要、良好卫生习惯的必要、或者粗暴地制止他的行为,我想,最终的效果不会太如人意的。因为这些,孩子都懂。他的行为是“明知故犯”,他需要的只是你关注他、理解他;而不是粗暴、厌烦的态度;或许一个眼神、一声轻叹铸就的是孩子心目中永远的丰碑!而一个冷笑、一声斥责酿成的是永远无法冰释的症结。然而,往往,我们在这方面是有愧于孩子的。
第三,孩子需要明确的适度认可。教育学中说的是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在现实中,需要时时帮助发现闪光点的孩子其实不多,因为,孩子往往具有甄别能力,也很会发现自己的长处。如果对孩子的每个成就都加以鼓励,孩子是会有自卑感的;会有“我需要时时鼓励,不然我就一事无成了”的感觉。所以,不要片面理解“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比如:对长时间处于低谷的孩子,当他有所成就时,你可以对孩子说:“孩子,终于,我们走出了低谷!”——你说这句话时最好是通过冷静分析,要特别注意你的表情和语气,尽可能地发自内心的“汗涔涔而泪潸潸”,千万别伴着面孔。这时的孩子,会感觉亲情的珍贵、成功的喜悦(不仅仅是他自己的喜悦)。又如:对偶尔犯错的孩子,你可以对他说:“唉,其实,你知道该这么做的对吧?”——在指出差错时肯定他的优点。然后,你就不必喋喋不休地给孩子讲道理了;因为,孩子需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再如:对屡屡犯错的孩子,就必须严肃地指出并明晰地规定: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要求是什么、标准是怎样……一样不落地罗列出来,并且严格要求他,规范他。
第四,孩子的转化需要等待。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同时也有开放的规律;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有成长的理由、有成长的规律。一般的,孩子取得成绩时需要思考、需要分析;孩子出差了,更应该思考、分析。作为教育孩子的人,是要随时考虑这个问题的。急躁的父母、老师,看到孩子出错了,讲解、分析、教育一通后并急于让孩子谈认识、表态度;确乎孩子认识到位了、态度诚恳了,也就优秀了。可曾想,人的认识的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再从认识到态度,又是更为复杂的转移。孩子在威严下“认识”到位,态度端正,等威严过去了呢?再说,现在的孩子不傻,有许多都知道“好汉不吃眼前亏”。所以,教育孩子,真的需要等待的。
其实啊,孩子的成长也就是父母的成长、老师的成长;孩子出错是很正常的事,关键是我们必须有冷静而积极的态度。
标签:
教学论文
当孩子有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六年级班主任工作心得)
下一篇:
平等对待学生——小学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五年级下册)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
人教版
|
苏教版
|
西师版
|
北师大
|
S版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
论文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教学反思
|
作文指导
|
教师随笔
|
学生习作
|
作品赏析
|
备课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微信:
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