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350  
标签:教学论文
简析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系
 简析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系

摘要:本文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重视语文的实践性,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际,从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这两大方面简单阐述了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相互渗透关系。包括:有生活,语文内容才能正确,语文能力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才能精彩;日常生活“语文化”,班级生活“语文化”,社会生活“语文化”。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和参照,成为语文教学的源头和根本,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品位人生,在新课程指导下,使学生的语文与生活获得双丰收。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生活化; 语文化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了“知行统一”的原则,强调“学中做,做中学”。江泽民主席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也提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由此可见,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语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下面从两个方面谈一谈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系。

第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有多广阔,语文有多广阔。语文是为适应生活而服务的,学语文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生活。因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的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即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富有较强的时代特色,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向语文学习中来,以便能较好地做倒“理论联系实际”,进而“学以致用”。

1、有生活,语文内容才能正确

时下,基础教育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全国各地,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往的灌输式、死记硬背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教育,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激励其自得、自悟。因而,我在语文教学法中进行了尝试,让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向生活。

记得我在教学义务教育教材语文第二册的一篇课文《春雨沙沙》时,学生在半堂课的时间内基本能背诵全篇课文,课堂结束时学生也已掌握课文中所介绍的春天景物及其特点,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我布置了一道作业题:用彩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的春景。可第二天当我看到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时,不禁大惊:全班三十几名学生竟有十八名学生把桃花涂成了白色,把梨花涂成了红色或黄色。怎么办?这说明学生对春景,对大自然中的植物,对自己身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还相当欠缺。于是,我决定带学生亲自去生活中走一走,看一看。

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置身于花红柳绿,山清水秀的春色中,沐浴在和煦温暖的春风里,欣赏着田野春光,我和学生顿感心旷神怡,清新纯净。看着眼前美丽的大自然,同学们兴奋极了。粉红的桃花,雪白梨花,尖尖的小草,嫩绿的柳芽……这些感性材料在同学们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有声有色的画面在同学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记忆。因为这是他们自己通过观察得来的体验,这种获得是积极的、深层的。这一天,同学们不仅目睹了美丽的春光,而且学会了观察景物和描绘景物的方法,真是收获多多。回来之后,那道作业题同学们就准确无误、轻而易举地漂亮完成了。可见生活这本生动形象的大教材,具有何等神奇的功效呀!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是非常有效的。我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亲自走进生活,触摸生活外,还努力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课文的有关内容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反映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缩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使学生正确地学习语文内容。

2、有生活,语文能力才能提高

教学大纲中把“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作为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新的《课程标准》更是强调“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如我在教学老舍先生的《趵突泉》一文后,提问孩子们:我们家乡有哪些风景名胜呢?——举起的小手寥寥无几!就更不必说了解那些名胜了。于是,我就在思考:如何把课堂延伸,扩大知识面,拓展视野,获得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呢?为此,我组织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

首先,我让同学们回去认真地问一问父母,问一问家人。第二天课堂上反馈后,我把重点放在了我们万荣县城内的飞云楼、荣河镇以北的秋风楼和运城解州的关帝庙这三处名胜上。接着我让同学们分成三个小组进行活动,甲小组的同学上网或去图书馆收集相关的资料、图片;乙小组的同学利用周末和周日去秋风楼和飞云楼实地观察,请教导游,做好记录;丙小组的同学到班上的樊蓉同学家里向她曾在关帝庙工作的大伯询问有关关帝庙的情况。这样,同学们各司其职,活动开始了。

两个星期后,同学们满载而归,并在一起交流收获。这下,同学们个个成竹在胸,俨然一个小导游,谈论起来滔滔不绝。有的展示了精美的图片;有的介绍了名胜的修建年代、历史背景;有的介绍了名胜的建筑风格;还有的朗诵了自己写成的小作文。我真为他们感到高兴。而且,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提高了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还接触了许多新事物,这无形之中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积极求知和努力创新的意识。我惊喜地发现,同学们的倾听技能、发问技能、观察技能、记录技能、访谈技能、写作技能等都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课堂,知识、能力的应用都更加趋向综合化,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了多元智能,如语言智能、逻辑思维智能、空间智能、动作智能、音乐智能等,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综合的发展。


展开全文阅读
3、有生活,语文课堂才能精彩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是语文课堂生动、活泼、精彩的物质保证。

记得我在教学“席”这个生字时,让同学们组词语,当同学们组出“出席”这个词语时,我要同学们讲讲这个词的意思,其中有个叫博勋的男孩站起来做着动作大声说:“就是村里的人在一起吃席,快要开席时,管事的人说一声‘出席喽——’,这样端盘的人员就该上席了。”不等他说完,同学们就前仰后合地笑开了。为他的理解,也为他的动作和语言。发言的这位男孩是我们班的班长,他是村里有名的理事人,哪家有红白喜事准少不了他爷爷,他是见多了,所以一下子就联系上了“出席”这个词。其实,“出席”这个词的书面意思并不是博勋同学所说的这样,可他的理解我也找不出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可见生活处处皆学问呀!

还有一次是作文课,我在组织了同学们进行拔河比赛和跳绳比赛后,要求各自写出一篇题为《一次有意义的体育活动》的习作。一上课,只见同学们都摊开稿纸写开了,一改以往写作文时的姿态:咬着笔杆子,皱着眉头,搔着头皮,要不就呼啦啦地翻作文参考书,迟迟下不了笔。这回一节课过后,一篇篇生动新颖的习作便出现了,我要求逐个同学读给大家听。茹月同学读到:只见红队的同学个个使足了劲,胳膊向后拉,身子向后倾,屁股向后驮。晓源同学读到:蓝队的同学个个使出了吃奶的劲,眼睛瞪得大大的,鼓起腮帮,两脸憋得通红,额头上条条青筋绽露。看他们描写得多传神呀!同学们不时报以阵阵掌声。还有李桐同学是这样描写跳绳动作的:只见小兰像一只欢快的小鹿,一会儿单脚跳,一会儿双脚跳,一会儿两手在胸前交叉着跳,五彩的跳绳在她的头顶和脚下轻快地掠过,她好像站在一个耀眼的光环里翩翩起舞。瞧!有了生活,同学们的想象是多么丰富呀!

看着一堂堂融入生活情趣的语文课,我深深地明白了,只有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将生活引入语文,语文课堂才能精彩纷呈。

第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反映生活,但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所以强调学生生活“语文化”,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时时处处学语文、用语文,正如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1、日常生活“语文化”

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从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在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体验亲情,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每天晚上向父母汇报学习所得,讲述学校或班级里发生的事情。每周和父母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快乐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2、班级生活“语文化”

温暖的班集体是学生在校活动的主要场所,班级生活搞得好,学生才能感到学习趣味无穷。班级生活“语文化”,即在搞班级活动的同时,运用语文,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这是搞好班级生活的一条重要途径。如我在每周留出两节课的时间,要求同学们交流近几天的学习收获,或说个笑话,或朗诵课外诗歌,或讲故事,或把自己积累的好段落、好词句背给大家听。这些材料的来源广泛,生活中、报刊上、电视里皆可。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为写作打好基础。这样一来,时间长了,学生就会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在生活中养成爱听、爱想、爱说的习惯。还有每个月,我要求同桌二人合出一期手抄报,内容、版式不限,并评出谁的手抄报办得更新颖,更有意义。这样就促使学生平时留心方方面面的知识,留心班级生活中的闪光点,无形之中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对学生而言,这些手抄报是他们小学时代的成长纪念册;对老师来说,则是班级生活与语文素养和谐统一的结晶。

另外,我还充分利用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学习语文,如班委选举、上台作竞选演说;运动赛扬,小记者在行动;联欢会上,编演课本剧……班级的这些活动“语文化”,真可谓一举多得:学生既是在搞语文实践,又能培养综合能力;教师既是在搞班级建设,又能进行班级教育。

3、社会生活“语文化”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学习语文,自觉运用语文,进而服务于社会,尽一份小公民的责任。

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每册都设计两个实践活动,就是要求学生把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如有一个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到生活中寻找错别字,我就教育学生做个有心人,让学生在逛街时,在旅游时,时时处处注意观察,找出有病的广告语,有错的招牌字,这样不但巩固了语文知识,也使社会上的语言文字得到了净化。其实,学生每天的所见所闻都可以是他们思考、评论的话题,都可以运用语文知识来解决。

综上所述,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和参照,成为语文教学的源头和根本,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品位人生。在新课程的指导下,让我们的语文和生活获得双丰收!

参考文献:

①《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②《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2版

③滕宏江《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标签:教学论文 简析语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下一篇:《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人教版| 苏教版| 西师版| 北师大| S版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论文|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作文指导| 教师随笔| 学生习作| 作品赏析| 备课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微信: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