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试题
教案
论文
课件
语文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阅读:2316
标签:
在课堂上教师如何读懂学生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在课堂上教师是否能读懂学生可以判断课堂教学的成败了。那教师在课堂就得读懂学生。一要备学生;二要备自己;三要备教学过程;四要备教材;五要善沟通。这样才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教师 学生 课堂 读懂
课堂是师生每天交往、互动的场所,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探究知识、充分展现智慧的场所,也是师生生命价值得以彰显的场所。“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有的人生中的重要生命经历,是他们个体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教师应该认识到课堂教学质量对他们个体生命质量的意义,“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感情得以沟通,价值得以实现。由于学生是思想、性格、身心发展特征等差别都很大的一个群体,因而对学生的了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而读懂学生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自身价值、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那么在课堂上教师怎样去读懂学生呢?
一、“ 备学生”,掌握生情
“生情”在这里指学生的具体情况,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基础差异、爱好特长等等。“备学生”也就是要在课前把学生的情况当作备课这一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外,“备学生”,“更重要的是要知道班里大多数学生都处于哪种认知发展水平,学生在学科学习上有多大的发展潜力,也就是要知道自己学生应有的一般思维水平与学习发展阶段,并据此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案。”教师还要有一种积极主动的行动,针对学生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让所实施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充分地掌握了生情,才有可能在课堂上读懂学生,否则,不了解学生,就不可能有的放矢,最终的结果就是“一刀切”、“教师主宰课堂”。这样的课堂不会有学生生命活力的体现,师生之间也难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二、“ 备自己”,更新观念
“备自己”,其实就是教师要有一个很清醒的自我认识:我对学生了解吗?我对教材熟悉吗?能活用教材吗?我在多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我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吗?对自己的认识也包括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控制者、权威、霸权话语的发布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师要读懂学生先要读懂自己,没有对自己的深度“解剖”,要想真正读懂学生其实也是不现实的。
三、“备教学过程”,勤于反思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失的三个基本元素。“备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在每结束一节课后,要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教师的讲解效度、学生的应答方式、教师的提问方式、教学时间的分配等要素展开反思。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而良好的习惯又有助于教师的自我发展,体现在课堂上,也让教师读懂学生有了一种主动的意识。
四、“备教材”,因材施教
“备教材”主要体现在教师要“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使教师在设计中就有‘结构’意识和形成‘弹性化’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用新的设计去支撑教学过程的构建。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整体和深度的理解,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娴熟于心。”另外,教师要能灵活使用教材,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增添或删减教材。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为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尽量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学生“活”起来。
五、善沟通,形成合力
多元智力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发展是不均衡的。教师仅仅用一种单一的学科视角来读懂学生可能就产生一种误区。所以教师群体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要善于沟通,进行合作,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要多沟通交流,多交换意见,利用各自资源差异,实现优势互补,争取多一个读懂学生的角度,多一份“认识”学生的信息,以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健康成长作为共同的目标。教师还要“走出去”,主动了解社会,从社会流行思潮、多元价值、风俗习惯等方面来了解影响学生的学习、情感、道德教育的社会影响因素,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去充分了解学生,以期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力。
在课堂上读懂学生,需要教师坚持以学生的成长作为设计和实施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状态、细心解读学生的成长需求、寻找并确定学生发展的可能空间。”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当代教师的一种基本责任,当教师从读懂学生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和快乐的时候,“教学相长”才被赋予了其真正的意义。
标签:
在课堂上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下一篇:
学习师德师风有感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教案分类查询
人教版
|
新课标
|
苏教版
|
西师
|
北师大
|
青岛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学案
|
说课
|
实录
|
案例
|
反思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