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试题
教案
论文
音像
素材
课件
班主任
数学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师随笔
阅读:284
标签:
教师随笔
四年级教师随笔
抓点设问,启发思维 教师随笔
抓点设问,启发思维
-----why
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更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巧设问题情景,才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巧设问题情景呢?在我数年的教学生涯中,认为应该抓住教材中的七个“点”来设计问题。
一、空白点
艺术家的创作手法都讲究“留白”,即在艺术作品中有意不透彻地表现创作意图,而留下一些空白让人们通过想象去填补,以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些空白之处精心设计问题,通过启发想象去填补空白。如教《为了五美元的礼物》这篇课文,可抓住文中词句“……吗?……呢!”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是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二是“……吗”、“……呢”各表现了鲁本怎样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这样,学生通过想象,加深了对语言文字内涵的理解,丰富了感性认识,产生了情感体验,发展了形象思维。
二、矛盾点
矛盾是思维的“催化剂”。根据课文的矛盾点设计问题,形成一种认知冲突,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课文的矛盾点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阅读材料本身的“矛盾”。有的课文的语言文字表达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实际上这却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的题目本身就是一对矛盾,让学生带着矛盾的心理去学习课文,深入理解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产生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领悟到的东西——爱。,
一类是阅读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的“矛盾”。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写小女孩抽出一根火柴:“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多么温暖、多么光亮的火焰啊……”学生会困惑不解:一根小小的火柴发出的光和热,真有那么温暖、那么光亮吗?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教师由此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矛盾,想原因,找答案,明好处,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精彩点
不少课文,尤其是文学性较强的课文,作者在描景状物、记人写事等方面往往有很多生花妙笔,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和欣赏价值。教师根据课文描写的这些精彩之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精读细析,仔细品味,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四、突破点
就语文教学来说,“最佳突破点”一般是课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言现象,这些语言现象又常常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有的还具有明显的导读作用,可以用它做教学的“突破点”(即“切入点”)。它通常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l.课题题眼。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透过“眼睛”深入到课文的“内脏”。作为课题的中心词──题眼,向我们提示了课文的阅读要求。如《花边饺子里的爱》一文,课题的题眼是“爱”,文中的二、六、七、八这四个自然段则告诉了我们“爱”的含义。因此,我们可以设计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题的题眼是什么?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爱”的含义?
2.关键词语。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其“关键”就在于它会提示课文中心或阅读要求。《要下雨了》一文的最后一段:“‘哦,原来是这样!’小白兔明白了。”“明白”一词是全文的关键词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请同学们用“因为……所以……”这种句式回答“小白兔明白了什么”?
3.重点句子。课文中的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设问句、反问句等具有提示课文中心或阅读要求的作用。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的“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这句话导读性很强,我们可以直接以这句话设问,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少想自己、多想别人的优秀品质。
4.主要段落。课文中描写精彩、表现中心、承上启下的段落也具有揭示课文中心或阅读要求的作用。如《伟大的友谊》一文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过渡段。我们可以这样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在那里?它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五、发散点
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发散点,根据发散点设计问题,既可以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强化对学生读写能力的训练,又可以加强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深刻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材中的发散点主要有三大类:
l.课文中心的引申义。有的课文写作年代较远,而为了体现德育渗透、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我们可以通过类比、引申等方式,揭示课文中心的引申义。如《将相和》一文中心的引申义是:告诉学生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因此,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是几千年之前写的,现在我们来学习它,有何积极的、现实的意义?
2.课文内容的概括义。有的课文内容含有深刻的哲理意义,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善于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对课文内容作精心的概括。如《小马过河》一文的概念义就是相对论。课文的创新教育,就在于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相对论。为此,我们可以这样设问:同样是一条河,为什么老牛说水很浅,松鼠却说水很深(学生回答:因为老牛形体高大,所以说水很浅;因为松鼠形体矮小,所以说水很深)?同样是一堂课,你在什么情况下觉得它时间很短,又在什么情况下觉得它时间很长(学生回答:当我全神贯注听讲的时候,觉得它时间很短;当我无心听讲、心还在教室外面的时候,觉得它时间很长)?
3.课文内容的想象处。课文内容的空白处、省略处、含蓄处等都可用来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如《狼和小羊》一文的最后一句:“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小羊的命运如何?课文并没有明确交待。为此,我们可以这样设问,引导学生对小羊的命运作出各种合情合理的想象:当狼往小羊身上扑去的时候,小羊的命运如何?
展开全文阅读
六、反复点
有的课文,作者为了突出主题的需要,有意重复某些词语、句子或段落。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反复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品评,从中领悟作者的用意,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景阳冈》一文中的反复点,是武松面对猛虎三招最厉害的进攻所用的同一个动作“闪”。这个“闪”字用得极好,“闪”出了武松机智勇敢、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一“闪”是为了避其锋芒;二“闪”是为了摸清底细;三“闪”是为了寻找战机。因此,教师可紧扣“闪”字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如果把“闪”字换成“躲”、“避”、“让”等同义词,行不行?三个“闪”字的含义是什么?“闪”字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七、疑惑点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人们的思维常常是由疑问启动的,“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课文中一些易于混淆或相近的概念,似是而非的问题等都是学生学习中的疑惑点。根据疑惑点设计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辨别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战斗”、“战役”。“战争”三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学生学习中的疑惑点。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谁能根据表意范围的大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把这三个词排一排队(战斗──战役──战争)
综上所述,以上“七点”都具有思维训练的价值。教师如果能够针对性地抓点设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阅读训练的综合性。
标签:
教师随笔
四年级教师随笔
抓点设问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让学生在“奖励”中成长 教师随笔
下一篇:
五年级语文学科总结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
人教版
|
苏教版
|
西师版
|
北师大
|
S版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
论文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教学反思
|
作文指导
|
教师随笔
|
学生习作
|
作品赏析
|
备课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微信:
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